鲁迅笔下的四种农民形象打印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83f211228ea81c759f57886.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
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饱受生活压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7973b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6.png)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
![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ecda1ff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d.png)
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出大量的农民形象,为读者再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欢迎大家阅读!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出了大量迥异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农民形象,利用多种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再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
鲁迅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农民的觉醒意识,让农民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农民形象的塑造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一、被漠视的底层农民――阿Q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农民的愚蠢和质朴,但是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鲁迅刻画阿Q这一形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深刻揭示出国民的弱点。
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受尽了社会的压迫,在地主阶级的眼里,阿Q不是人,而是一个可以随时呼来换取的牲口。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阿Q一无所有,只能够依靠苦力来生存,他没有个人意识,但是,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他自轻自贱和麻木不仁的安慰方式,甚至有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遭遇,阿Q选择用“精神胜利法”来麻木自己,在精神胜利法无法奏效时,他就选择用欺负小尼姑的方式来发泄转移。
在这种社会中,阿Q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对这一形象的塑造为读者揭露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相,表达出了社会衰败的主要原因。
二、梦想破灭的农民形象――闰土闰土是《故乡》中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表达了外国入侵背景下农民蒙受的苦难,闰土在经过了多年的时光后,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他的脸上刻上了深刻的皱纹,手变得干裂、僵硬,完全没有了童年的风采,生活的压力摧残着闰土的灵魂。
见了阔别多年的好友“我”,闰土虽然表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但是也只是动着嘴唇,没有做声……这个经历了苦难的农民已经将童年真诚的友谊与阶级观念对立起来,这不仅污染了闰土的灵魂,也影响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
《故乡》这部小说深刻的表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凋零与农民的生活现状,并对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控诉,希望被害者可以及时醒悟,过上自己的新生活。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eb1cc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7.png)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501121e55270722192ef70b.png)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战士。
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具,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
“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
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
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
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
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战斗呼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流程,展示出知识者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狂人发狂之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而以前的三十多年则“全是发昏”。
这样,他就把自己从过去的常规性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以迫害狂患者的视点来观察客观外界,从而有一种陌生感。
路人那铁青的脸色,怪眼睛的目光,母亲打儿子时要咬几口的话语,狼子村吃人的传闻等,使他隐隐地感到不安,产生了人们是不是想吃自己的疑惧。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57525531ed9ad51f01df27c.png)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不觉悟、落后而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闰土,有安于耐劳,安分守己,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大胆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他了解中国农民,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味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病因,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阿Q是一个不觉悟、落后、被压迫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文学形象,阿Q是其中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从阿Q身上最能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
1、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液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d31e920581b6bd97e19ea01.png)
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作者:钟佳婷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他时刻关注着农民的遭遇和命运,同情在黑暗社会中倍受压迫的农民,同时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层面深刻剖析了农民形象,洞察了他们的弱点和病态,于是他的小说中塑造了最具典型性的农民形象。
这些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假和昏庸,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分为以下四种典型形象。
【关键词】鲁迅社会特征一、鞭辟入里的农民形象:诠释作者早年的经历华老栓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他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去买蘸上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只为给儿子治痨病。
在精神上,他是麻木的,他以为只要吃了人血馒头,儿子就有救了。
从华老栓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家人的影子,看到作者早年辛酸的经历。
鲁迅的家早期算是富裕,但在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替亲友向主考官行贿被人揭发而入狱,次年他的父亲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病重时他几乎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然而他的父亲终于还是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早年的种种经历让鲁迅看到了国民的愚昧、无知,他们仅仅是这个世界上的示众和看客,所以也就使得鲁迅在刻画农民形象时更加入木三分,也更加深刻地揭示国民的劣根性。
二、哀其不幸的农民形象:概括传统农民的心理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浓厚的封建传统思想,农民的精神也是落后麻木的,只知道做一个“看客”或者被当做是“示众的材料”。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往往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一)麻木无知小时候的闰土活泼好动,健康而富有生气,与作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交流的屏障,喜欢叫作者为迅哥儿,和作者一起在下雪天捉鸟雀儿。
可是三十年后的见面,一切变得不同了,生活的的艰辛已经折磨得他变了形,封建礼教的毒害已经使他渐渐失去了一个做人应该有的性格特征,精神上变得麻木,只能忍受着生活的继续压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祈神求福上面,闰土虽然在感情上时时牵挂着那份童年时候的真挚友谊,可是在面对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他屈服了,他选择了用“老爷”代替“迅哥儿”,使得鲁迅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d16a06d011ca300a6c3902f.png)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贾静论文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对的一个片断, 或所谓的“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健词列举:挣扎厚道迟钝阶级对立苦难迷信麻木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一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我们不知道阿Q 童年是怎样生活过来的,但闰土少年时代的生活风貌,却被写的生动具体,有生有色。
他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那个诗书门第的迅哥听了情不由已的惊叹道: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从《故乡》里这个活跃在瓜田海滩上,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社戏》中摇着航船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双喜、阿发、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和闰土一样,虽然小小的年纪,却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两三个还是弄潮好手”。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2d3c98a5022aaea998f0fbc.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郑少东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闰土、祥林嫂、阿Q、华老栓等为例,说明了鲁迅通过塑造农民形象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现状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分析。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意义鲁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在鲁迅作品中,农民题材的有许多,鲁迅以其批判、抨击封建制度的锐利笔锋描写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痛苦。
从精神层面描写了他们无知落后、麻木不仁的思想状态,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一、愚昧迷信没有丝毫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故乡》中,闰土以一个聪明机警、活泼能干的形象出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映出了农民生活日渐衰败的社会现实。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懂得很多生活常识,聪明有趣,仿佛一颗火种,渺小却又耀眼。
30年过去了,生活的重压侵蚀了原本明媚的灵魂,中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色,一脸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恭敬地叫鲁迅“老爷”。
再见儿时的伙伴,一声“老爷”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历经沧桑之后对生活的顺从与无奈。
有多少这样的闰土,可是他们有苦难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佑。
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
老栓夫妻靠着一家酒馆维持生计,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痨病,他没有去医院,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好痨病,他跟刽子手交易拿到了人血馒头,以为自己“十世单传”的儿子终于有救了,至于是谁的血他毫不在意,小栓最終还是死了。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大家纷纷跑去看热闹,他的血被华老栓拿去做了人血馒头,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这是多么地讽刺!鲁迅不否认他们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一面,但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民人性弱点为主,例如“闰土”“华老栓”这类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迷信愚昧、无知自私的形象。
鲁迅早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主要特征
![鲁迅早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42f2aed6f1aff00bed51e76.png)
鲁迅早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王春红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4期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
①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54032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7.png)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中涉及的农民形象非常丰富,有的农民形象被描绘成善良而朴实的,有的则是卑贱而阴险的。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通过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人物行为的描写而得以塑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将对几部代表作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
《阿Q正传》中的农民形象:阿Q的典型代表《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懦弱自卑的乡村善人阿Q,因为受到居民的欺负和排斥,在饱受打击的同时渐渐失去了自我尊严,最终在被枪决前还是毫无骨气的逃跑了。
在小说中,阿Q是农民典型的代表,他的出身即使在乡村也算是比较贫困的,没有文化也没有家产,在社会上的地位卑微。
但是,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并没有仅止于这些表象上。
在阿Q的身上,鲁迅刻画出了农民在社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和对于成功的渴望。
阿Q的形象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为他确实代表了那些处于农村底层,缺乏文化教育,没有社会地位的农民,他们那种充满了不安和自卑的心态以及压抑了小市民情感的未来,是鲁迅小说中刻画的农民形象的重要方面。
《药》中的农民形象:段四兄弟的坚韧与清高《药》是鲁迅的小说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农民形象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民族的危难之际,许多农民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鲁迅塑造的段四兄弟的形象就展现出了一个深具意义的农民形象。
段四兄弟家境贫苦,却不愿意在困难前屈服,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坚强地面对着一切困境。
在小说中,鲁迅借此表现出了一种农民的美德——坚韧不拔,虽然别人不善待他,但他们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方向。
同时,鲁迅也表现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清高,这种清高源于一种高贵的人格,即关注文化和思想上的高质量的追求。
《故乡》中的农民形象: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农民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于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
鲁迅形象作品中农民
![鲁迅形象作品中农民](https://img.taocdn.com/s3/m/d2fd93660b1c59eef8c7b4d3.png)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一、前言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
①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e815c8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e.png)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鲁迅先儿写嘞那些个农民,真嘞是活灵活现,把人心坎儿上都看得透透嘞。
他笔下嘞农民,大多都是土里刨食嘞苦哈哈,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累得跟狗儿样,还是填不饱肚子。
就说那《阿Q正传》里头嘞阿Q吧,虽然不算正经嘞农民,但他嘞遭遇也反映出当时农民嘞无奈。
阿Q穷得叮当响,连个婆娘都娶不上,还整天被村里人嘲笑。
他嘞“精神胜利法”嘛,说起来好笑,但仔细一想,不就是农民们在苦难中找寻嘞一点点安慰嘛。
还有《故乡》里嘞闰土,小时候多机灵嘞一个娃儿,长大嘞却变得木讷迟钝,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见到鲁迅嘞时候,还恭恭敬敬地喊“老爷”,那份生疏和自卑,看得人心酸。
闰土嘞变化,不就是旧社会农民被剥削、被压迫嘞真实写照嘛。
鲁迅先儿写农民,不光写他们嘞苦,还写他们嘞善和韧。
尽管生活再难,他们还是咬紧牙关活下去,用一双双粗糙嘞手,撑起嘞一个又一个家。
这些农民形象,虽然生活在社会嘞最底层,但他们嘞精神力量,却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嘞。
鲁迅先儿嘞笔,就像一把锋利嘞刀,把旧社会嘞黑暗和残酷,一刀一刀地刻在我们嘞心上。
让我们时刻记得,那些曾经被遗忘和忽视嘞农民,他们嘞付出和牺牲,才换来嘞我们今天嘞幸福生活。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157b4224b73f242336c5f31.png)
宣称 “我儿 子 ”会 阔 多 了 !赵 太 爷 的儿 子 进 了秀 才 ,锣 声 报 到村 里 来 ,“阿 Q正 喝 了两 碗 黄 酒 ,便 手 舞 足 蹈地 说 , 这 于他 也 很 光 荣 ,因为 他 和 赵 太 爷 原 来 是 本 家 ,细细 地 排 起 来他 还 比秀 才长 三 辈 呢 。他 用 这样 的思 维 来逃 避 生 活 地位 低 下 的现 实 。因为 生 有癞 疮 疤 ,阿 Q讳 说 “赖 ”音 , 后 来 推 而广 之 ,“光 、亮 、灯 、烛 ”都 讳 。忌 讳 是 一种 封 建 传 统 ,中 国古 代 庶 民便 得 为 尊者 讳 ,对 于 统 治 者 或 者圣 贤 的 缺 点 要 有 所 隐 讳 ,即 不许 冒 犯 尊 贵 者 ,后 来 逐 渐 演 化 成一 种 迷信 ,阿 Q便 是 如此 。一旦 犯 忌 ,阿 Q便要 估量 情 势 ,弄 出 事端 。然 而 ,“总还 是 阿 Q 吃 亏 ”,最 后 只 能使 自 己成 为第一 个 自轻 自贱者 而得 到 “胜 利 ”。在 阿 Q看来 ,第 一 名 似 乎 等 于 状 元 的 位 置 了。状 元 可 是 响 当 当的 名 头 , “你 算 是 什 么 东 西 呢 ”。阿 Q就 这 样使 出 自譬 自解 的“你 还 不 配 ”的精 神 胜 利 绝 招来 逃 避 现 实 ,在 瞬 息 之 间 把 现 实 上 的弱 者地 位 荒谬 地化 作 幻 想 中的 强者 地位 。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992—7711(2010)18—0063—04
一 前 言 、
鲁迅 弃 医从 文 ,主 要 目的是 为 了 “立 人 ”,改 革社 会 。 在 鲁 迅 的早 期 小 说 中 ,农 民的命 运 受 到 深 切 关 注 。鲁 迅 笔下 的农 民形 象 大致 有 四种 类 型 :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6d6c06731711cc7931b71681.png)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 (3)(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3)(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 (4)(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 (5)(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 (5)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5)(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 (5)(二)寥寥数笔,入木三分 (6)(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6)(四)心理描写,触及灵魂 (6)三、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改造国民性 (6)(一)鲁迅对农民的态度 (7)(二)鲁迅具有农民情感 (8)四、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9)五、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离婚》、《社戏》等小说中的闰土、华老栓、祥林嫂、阿Q、爱姑、六一公公、双喜等农民形象为例,具体点明了农民形象的四种类型,深刻地分析了鲁迅为什么把改造国民性与塑造农民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他的农民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类型;国民性;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u Xun writing the farmer image, take "Hometown", "Medicine", "Blessing", "the Ah Q Main story", "Divorce", "Villag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so on in the novel Run Tu, Hua Laoshuan, Xiang Lin Sao, Ah Q, Ai Gu, Liu Yi fathers-in-law, Shuang Xi farmer images and so on as the example, had pointed out specifically the farmer image four kind of types, why did analyze Lu Xun with to mold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nationality the farmer image to relate, summarized Lu Xun to portray the farmer image vividly art expression means, as well as Lu Xun portrayed the farmer imag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his farmer image mold, expressed has liv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incere attention to the farmer, as well as to made this kind of aspect the profound social root ponder.Key words:Lu Xun novel; Farmer image; Type; Nationality; Significance.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28ec1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7.png)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深刻描绘了农民及其形象。
鲁迅在《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中,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农民的形象,探讨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是多面的,既有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形象,也有贪婪、愚昧、懒惰的形象。
例如,《阿Q正传》中的乡村人物形象就非常丰满,鲁迅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差异和人物个性。
阿Q的祖父象征着乡村老百姓,是一个慈祥可亲、勤劳朴实的形象,而阿Q的父母则是一对吵架、打打闹闹的夫妻,充满了小市民的心态和狭隘的观念。
这种多元的农民形象在其他鲁迅小说中也有体现,例如《故事新编》中的《药》、《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三则》都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
其次,鲁迅对农民的描述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哀伤。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例如,《阿Q正传》中阿Q一直处于压迫和欺凌之下,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他都是失败者。
《故事新编》中的《田老先生》、《孺子》等小说也充满了这种悲凉的情绪。
鲁迅描写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和农民的无助,表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之情。
最后,鲁迅的小说中还探讨了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当时,乡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面临着生计和生存的压力。
鲁迅运用小说表现了这种针锋相对的矛盾。
例如,《阿Q正传》中阿Q崇拜的官府是一种统治阶级的力量,对乡村的依赖也注定了他的崩溃;《孺子》中的农民则被迫在经济矮化和文化沦丧的双重影响下生活,文化的扭曲和低俗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到无助。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丰满而复杂,既展示了农民勤劳、朴实、善良的一面,也描绘了农民贪婪、懒惰和狭隘的另一面。
然而,无论是善良还是丑陋,鲁迅都把他们放在困苦、不幸的现实中,探讨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68e67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e.png)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4d66472cfc789eb162dc82a.png)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作者:刘立在来源:《椰城》2009年第09期综观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上的危机,意识上的茫然,语言表达上的朴讷,性格上的被扭曲。
因此,又都是悲剧性的形象。
悲剧最能憾人心弦,并起到震醒民众的作用。
但悲剧性人物并不一定通过悲剧形式表现,如阿Q的悲剧性格就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的,同样令人悲哀。
从心理形态考察又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内守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的人物形象,笔者略作试探性地论述。
内守型性格的农民闰土、祥林嫂、七斤、华老栓、单四嫂子等,主要表现为由于长期物质生活的贫困和封建传统意识的压抑造成的以苦闷、麻木为特征的精神病态。
这是当时善良的农民的基本性格,鲁迅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第一,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鲁迅通过人物的各自悲惨身世,表现了他们的艰难生活及其善于忍耐的性格特征。
对闰土,作者主要通过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机智、勇敢来反衬壮年闰土的辛苦、麻木和迷信。
艰难繁重的生活负担,无情地压碎了田园诗般的童年情趣;浓重的传统观念迫使他见了童年挚友的第一声竟是恭敬的“老爷”;而对捐税多、吃口重的严峻事实,他必须迈着艰难沉重的步子,继续走他人生没有尽头的路。
闰土的肖像描写深深地刻下了他苦难人生的印记。
先前“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多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本来“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思维质直,说话朴讷,谈话往往限于他们自身经历的事件和因之触发起来的对往事的忆念。
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的重复唠叨;闰土对家境的叙述中,“他只是摇头……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内心的苦涩和笨拙的口舌,造成了情感的反差,越发令人感叹悲哀。
第二,性格的内向和人情的隔膜。
在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下,形成了他们抑郁型的心理特征。
他们本是善良、至诚、朴实的人,尽管祥林嫂以高效低能的勤苦和怀着一线人生的微茫希冀,乞求平安,忍受一切降临在她头上的灾难,但社会就像一张四面张开的网,任凭她怎样苦苦挣扎,也逃脱不了可怕的厄运,七斤家还是捧着补有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唠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02a5ec24431b90d6d85c701.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发表时间:2013-12-03T09:47:22.73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葛琳琳[导读] 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葛琳琳(新疆省库车县第十小学,新疆库车 842000)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一、前言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
①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逃避现实者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一种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和病态的心理。
鲁迅描绘的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②对国人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
“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要中国得救……只要青年们……反过来一用就够了。
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③鲁迅是这样寄望国人以阿Q为镜子来改革“国民性”的。
二、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屈从命运者闰土,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在《故乡》中,闰土以一个活泼机灵、能干的勇敢少年形象出场,可是经过二十年的生活重压,他变得像“石像”一般,迟滞麻木。
闰土身上的这种巨大变化,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破产农民的真实写照。
尽管闰土质朴勤劳,但驯服老实的他屈从地停留在一条封建统治者规定的界线上,恪守这些统治者制造的许多“法规”、“等级”。
闰土把生活的贫困和灾难归罪于自己的命运不济,屈从命运的闰土,捧着香炉和烛台,安分守己,心中的反抗意识也就灰飞烟灭了。
《风波》中的七斤,与阿Q相比显得较为单纯。
但七斤依然是个愚昧麻木的人,当赵七爷胡诌什么“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他深信不疑,以为真的要掉脑袋,他认为是命里注定自己该倒霉,既是命运的安排,就只能屈从了,垂手等待死神的降临。
“非常模糊”的他,除了屈从命运是别无他途的了。
《风波》和《故乡》都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发生的,此时人民群众尚未真正摆脱封建专制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鲁迅通过对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他们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为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鲁迅同时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深入挖掘,揭示如果人们不觉悟,中国难有光明的前途。
三、抗争失败的祥林嫂、爱姑抗争失败者祥林嫂,是鲁迅精心塑造的一个勤劳能干、善良、倔强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被迫嫁给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二十六七岁上就当了寡妇,她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继续活下去的权利。
可是,灾难和痛苦的折磨,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和灵魂,而来自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毒辣的“无影脚”也常常踢打她的灵魂。
因为她是一个再嫁的寡妇,根据封建阶级的宗教道德戒条,一个再嫁的女人,死后下地狱,阎王爷要把它锯成两半分给两个在阴间相争的丈夫。
对于善良的祥林嫂来说,没有希望的来世比今生所受的压迫和痛苦更加使她感到悲哀和恐怖,封建的神权迫使祥林嫂连死也得不到“灵魂的安息”。
她从精神和肉体上被彻底摧毁,终于带着对于地狱惩处的无尽的恐惧,结束了她的苦难生命。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旧中国的黑暗,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无情鞭挞和血泪控诉,祥林嫂的悲剧代表着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为抗争失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
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的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同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丈夫移情别恋,却受到封建势力慰老爷的公开保护,爱姑不甘屈服,她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自己的人格和地位进行抗争。
但最后,爱姑还是放弃她坚持了三年的抗争,默默地去承受被夫家遗弃的苦痛。
爱姑之所以败在七大人手里,是因为七大人有政权做后盾,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是可以被任意欺凌和宰割的。
爱姑的个人自发反抗,自然不是封建政权的对手,她的抗争失败是必然的。
四、迷信愚昧的柳妈迷信愚昧者柳妈,是一个对鬼神虔信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
然而,柳妈的因果报应谬说却给祥林嫂带来精神上的莫大威胁,给她增添了更大的新的痛苦。
她向祥林嫂渲染地狱的恐怖,并非由于她心地歹毒,而是出自她对鬼神的虔信。
在迷信愚昧的柳妈看来,祥林嫂在抵抗生活中的不幸时,没有真的死去,而活了下来是“不合算”的,再嫁以后才死,在阴间的苦痛更大。
在封建迷信思想的熏陶下,柳妈认为被迫再嫁的祥林嫂是犯了罪的,为免死后受苦,应该赎罪。
被压迫者对旧传统、旧观念的相信和奉行,实际上起着加深自身苦痛,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这是最触目惊心的,也是鲁迅最忧愤的地方。
五、结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强烈地反映了农民被压迫生活的作家,从上述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系列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从被压迫农民的角度提出了反封建的问题。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鲁迅借农民形象表明了他对农民命运深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并且有意识的地运用悲剧的形式,揭示封建制度是造成悲剧的总根源,暴露愚民政策,揭露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用悲剧艺术震撼人心,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意义的目的。
“唯其具有泪与悲,才能更动人,引人震惊,催醒人,才更具有振其帮人的力量。
”⑤鲁迅对被压迫农民表现出“幽愤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
可以说,这样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农村日益富裕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意义。
在不断关注繁华城市建设的今天,作家要敢于直面当下的农村变革现实,关心九亿农民的命运,关注在今天社会急剧变化下农民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
描绘出具有时代特点、充满鲜活个性的农民形象。
这就是鲁迅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以他的农民形象为典范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指导。
作家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鼓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创作才具有其积极价值,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才得以体现及张扬。
注释:①《坟·杂忆》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一卷225页.②《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全集第七卷81页.③《华盖集·.勿然想到》全集第三卷61页.④《南腔北调集·怎么做起小说来》全集第四卷512页.⑤《走向鲁迅世界》447页.参考文献:[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2]冯光廉.鲁迅小说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3]陈鸣树.鲁迅思想和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4]刘正强.鲁迅思想及创作散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5]李彪.鲁迅悲剧艺术论稿[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6]彭定安.走向鲁迅世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7]吴穗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阿Q的不幸遭遇还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四、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民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当家作主,实行合作化,土地集体所有,拥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农民焕发了空前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热情。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农民迈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但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在当今仍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加大,农民的收入依然很低,还存在贫困户。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贫困现象,就应从农民的层面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的教育问题,一个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普遍没有文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他们有严格等级思想、尊卑观念,有封建贞操观,有对革命的害怕和疑惑,甚至反对,有对其不幸命运的不抗争,愚昧而麻木。
所以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农民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进行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成年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任务。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是要突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把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建设和谐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鲁迅小说所描绘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十分落后,物质匮乏,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地主豪绅手中,地主豪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普通农民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朝不保夕,遇到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只有死路一条,就象阿Q、祥林嫂一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