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记忆唤醒
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记忆唤醒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文化的传承与记忆的唤醒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更是历史和智慧的结晶。
它贯穿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
因此,如何在文化传承中有效地唤醒文化记忆,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文化记忆的内涵文化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于自身文化的识别与认同。
它包括传统的佛教寺庙、民间艺术、口头传说,以及各种习俗与节日。
在许多民族中,文化记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文化记忆的唤醒,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增强对文化认同的归属感。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每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向未来的借鉴。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后代能够在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文化传承也能够帮助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使不同代际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与理解。
理论依据1. 文化生态理论文化生态理论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复兴,人们能够更好地適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文化记忆的唤醒鼓励人们回归自我与土地,建立对环境的认同。
2.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文化是社会交Interactions过程中形成的。
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交活动,人们能够共同探索和复苏已有的文化记忆,从而促进文化的再创造。
文化记忆的唤醒方法为了有效唤醒文化记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教育体系的改革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多样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例如,在学校的课程中引入地方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知自身的文化根源。
2. 社区活动的策划通过组织各类文化节和社区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来。
“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10卷第9期 2019年05月Vol.10 No.9May 201973“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李 宁(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摘 要:尽管“社会记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但其术语仍缺乏统一性。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概括出包含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的“习惯记忆”理论、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在内的五种代表性“社会记忆”理论,并叙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论来源以及主要贡献,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记忆场”;“习惯记忆”;“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9-0073-02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20世纪80年代,文化学研究开始兴起,哈布瓦赫的理论不断被西方国家的学者采用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差异性的术语。
20世纪末,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该理论展开译介和研究,由于概念术语的缺乏统一性,国内对于“社会记忆”的理论运用也是各取所需。
[1]基于此,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五种代表性记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概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这五种记忆理论分别为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Aby Warburg)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的“习惯记忆”理论以及扬·阿斯曼(Jan Assman)的“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看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文化记忆理论主要是指在某个文化群体中,通过特定的话语、文本、图像等多 种形式,将该文化群体的历史、价值观、信仰等文化元素传承下去,建构起该 文化群体的记忆和身份认同。文化记忆理论强调记忆的历史性和集体性,认为 文化记忆是通过集体认同和历史传承而形成的。
纳德巴塞尔姆与文化记忆理论
总之,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以《白雪公主》为主题,但在情节、主题和叙事手法 上的差异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下的童话故事及其表达特点,为读者提供更为 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参考内容二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颠覆传统 童话故事而闻名。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经典童话故事被重新构造,给读者带 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学形式下的《白雪公主》形象及其 表达特点。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是一个被动的角色,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 能获得幸福,而巴塞尔姆笔下的白雪公主则是一个积极的角色,通过自己的努 力和智慧获得了幸福。此外,格林童话强调传统叙事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而巴 塞尔姆的小说则运用现代主义文学技巧颠覆了传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和反思。
内容比较
1、情节比较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遭受继母的嫉妒和迫害,但最终 得到王子和七个小矮人的营救,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而巴塞尔姆 的小说《白雪公主》则以黑色幽默和反传统的手法,将白雪公主塑造成一个受 过良好教育的孤儿,她通过努力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成功和幸福。两位作者在情 节设计上虽然都以白雪公主为主角,但创作意图和策略大相径庭。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看纳德巴 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目录
文化记忆论文:文化记忆与语言建构
文化记忆论文:文化记忆与语言建构【中文摘要】本文以图像学和艺术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对中外艺术史的查阅为基本研究手段,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通过对典型艺术风格和优秀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当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影像绘画创作风格、发展脉络。
阐述文化记忆在影像绘画语言选择与建构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影像绘画语言在国内的具体呈现方式。
在阐述重点上,是借助对国内影像性绘画脉络走向的分析,研究影像绘画典型创作语言方式与特点。
对各阶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梳理是研究主要途径。
根据影像在绘画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影像性绘画发展脉络梳理,具体研究国内影像绘画的语言构建。
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叙述影像绘画在西方从古典主义时期到现当代的一个整体脉络走向,说明影像绘画在西方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简述影像绘画在中国发展的三个具体阶段,从以西方体系为参照的中国照相写实绘画具体出现到形成具体的影像绘画创作风格的各个阶段,各自文化背景、创作形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三章是对具体文化记忆下的中国影像绘画创作语言构建的研究,在每个历史阶段艺术家的具体文化记忆都是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结合中西方在这一领域创作语言对比研究,进行绘画创作语言的探讨;第四章究其存在的意义与现实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论述其本土化趋势。
全文主旨为论述中国当代绘画通过对西方体系的引进到本土化影像绘画语言的构建,论述中国当代艺术中图像元素的广泛应用对受文化记忆影响的影像绘画语言构建问题。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of iconography and artistic phenomenon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view of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oil painting practi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artistic style and outstanding oil paintings, contemporary culturalcontext the creation of the Western image painting style and context.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roleof cultural memory image painting language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to study thepresentation of image painting language in the country.Described focus of this master’s thesis, is typical of creative language with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domestic image painting context to analysis of image painting. Artists and art works invarious stages of carding is to study the main way. Com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age in thepainting,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images of oil paintings, tobuild the language of the specific study of the country image painting.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narrative image paintingin the West, from the classical period to an overall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trends, thedevelopment trendof image painting in the West; painting of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theimage in China three specific stages of development, China photo realistic oil paintings from theWestern system as the specific to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image oilpainting style, thei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form; the thirdchapter is on specific cultural memory built in the image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language specificcultural memory of the artists of each historical stage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times,combined with creative language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West in this area, explore the languageof oil painting; fourth chapter is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and reality of its existence and to offerconstructive advice, and discusses its localization trend. The full text of the subject for the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by localization image painting language, discussesthe widely used image painting language constructed by the impact of cultural memory of theimag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system.【关键词】文化记忆绘画油画当代架上绘画影像绘画【英文关键词】Cultural memory drawingpainting Easel painting image drawing 【目录】文化记忆与语言建构摘要3-4Abstract4绪论6-8第一节前人研究综述6第二节研究方向与论文简要6-7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7-8第一章影像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研究8-19第一节 15—18 世纪的早期影像技术在肖像画制作中广泛应用8-9第二节 19、20 世纪现代摄影术在绘画领域中的应用9-15 1. 摄影术的发展使绘画走向两极9-11 2. 20 世纪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艺术风格的转变11-12 3. 泛滥的波普艺术中的照相写实主义——Chuck Close(查里·克洛斯)12-15第三节西方影像绘画的主体创作风格15-19 1. 影像化倾向的主体创作 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里希特)15-17 2. 当代艺术家具有影像化倾向的绘画创作17-19第二章中国影像绘画在西方系统影响下主体创作脉络分析19-27第一节照相写实手法在中国政治化题材中的应用19-20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化观念、影像元素的创作倾向20-22第三节新世纪中国当代影像派绘画的广泛发展22-27第三章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影像性语言研究27-42第一节中国当代绘画的文化记忆27-30 1. 集体性文化记忆27-29 2. 文化记忆的现实性与个体性29-30第二节中国当代绘画的影像性语言建构30-32第三节影像绘画代表性语言研究32-42 1. 张晓刚的影像语言32-36 2. 谢南星的“无”系列作品36-38 3. 李松松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语言38-42第四章综述:当代影像绘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化与发展42-45第一节影像绘画的生存状态与其价值42-43第二节影像绘画的中国本土文化趋势43-45结论:当代影像绘画所面临的问题与改进45-48参考文献48-50图片索引50-53致谢53。
了解文化记忆
了解文化记忆记忆是那种能够使我们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集体层面上形成一种自我意识( 身份认同[identity]) 的能力。
反过来,身份认同又与时间有关。
人类自我是一种通过“时间之物”而建立的“历时性的身份认同”( diachronic identity) 。
[1]时间和身份认同的这一综合由记忆来完成。
我们可以将时间、身份认同和记忆区分为三个层次在内在层面,记忆事关我们的神经-精神系统。
这是我们的个人记忆,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唯一被认可的记忆形式。
在社会层面,记忆事关交往和社会互动。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 Mau-rice Halbwachs) 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指出,我们的记忆就像一般的意识,取决于社会化和交往,他还认为,记忆可以作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某种功能来分析。
[2-4]记忆使我们能够生活在群体和共同体中,生活在群体和共同体中使我们能够建立某种记忆。
在同一时期,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那样的精神分析学家也在阐明集体记忆理论,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内部和个人层面是首要的,他们不是在社会生活的动力机制中而是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深处寻找集体记忆[5]。
然而,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 Aby Warburg) 创造了与第三层面,即文化层面有关的“社会记忆”一词; 他似乎是将各种图像,也就是说文化的对象化,当作记忆的载体之第一人。
他的主要课题是研究西方古典时代的“来世”( 死后生活[Nachleben]) ,并把这一课题称为“摩涅莫绪涅”( Mnemosyne) ①,即古希腊“记忆”一词,以及九个缪斯女神之母。
作为一个艺术史学家,瓦尔堡专攻他所谓的图像记忆( Bildged chtnis[iconic memory]) ; 但作为一种( 文化) 记忆形式的接受史的一般方法,也可应用于所有其他象征形式的领域。
[6]这是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在他的约瑟夫小说②四部曲中努力做的事,这些出现在1933 年至1943 年间的小说可能被列为最先进的尝试,它们尝试着重建特定的文化记忆——这种情况下人们生活在青铜时代晚期的巴勒斯坦和埃及,同时尝试着想象出我们的欧洲文化记忆及其反犹主义期间的犹太人基础。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思想来源及内涵_王媛媛_樊炳有
武术研究2017年7月第2卷 第7期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思想来源及内涵王媛媛 樊炳有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文本梳理等方法,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探寻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思想来源,并诠释其内涵。
主要结论:城市体育文记忆是记忆人们日常生活、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富有文化内容的体育建筑、设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事件、人物。
建议:探索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思想来源及内涵,为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体育 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7—0141—03城市中会有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场地的建造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建筑物的拆除,许许多多的记忆会被逐渐淡忘,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就需要对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进行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保护城市的特色建筑,使城市的体育文化经久不衰。
但是当前研究成果表明缺乏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研究价值的深刻理解;对城市文化记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关于城市体育文化的的研究成果并更是少之又少,只有樊炳有、李建国从体育文化记忆的特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几乎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挖掘。
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思想来源及内涵进行梳理,对于丰富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间价值。
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的思想来源文化记忆理论并非无中生有,它是对由此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和艺术史家阿拜·瓦尔堡(Aby Warburg)发展出来的集体记忆理论和社会记忆理论的传承与超越。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学生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被认为是突破了记忆研究的心理学樊篱,首次提出“集体记忆”(das kollektive Gedǎchtnis)概念,被称为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
文化记忆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身份构建
文化记忆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身份构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各种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特别是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生产者的流动可谓蔚为壮观,由此形成的“农民工潮”成为典型的时代标志。
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至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74亿。
这2.74亿的青壮年人口是城市发展乃至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自身的生存状况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质量的重要显示器,更是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身份构建和身份认同正是困扰这个群体的核心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就是解决其身份归属。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经济的层面、政治的层面,更需要从文化的层面入手。
农民工市民化:身份重建与身份认同通俗地讲,农民工就是身份是农民、工作性质是工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的,生活在乡村和城市的双重边缘地带(“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迷失在城乡之间”[1]),他们“非工非农”“亦工亦农”。
“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农民工群体事实上是贯通城乡的直接“桥梁”:一头连接着城市、一头连接着乡村,成为沟通城乡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在深刻地影响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的发展。
他们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力量,正是依靠这支庞大的生力军,近年来城市才取得了暴发式的扩张,城市在改天换地中才变得越来越“高大上”,旧城换新颜。
农民工在贡献自己力量建设城市、使城市更美好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城市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并进而通过他们影响和改变着广大的乡村,在为农村发展带来资金力量的同时,更在思想上、观念上影响着乡村,使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逐渐淡化、弱化,使城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逐步走进乡村,使乡村的一些陈规陋习逐渐被稀释甚至改变。
这为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而部分农民向城市转移则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学术专业,指的是研究文化中的各种记忆过程的问题,主要关注社会上的语言、文化遗产以及个人的回忆等,旨在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过程。
它的研究领域涉及从社会文化到个体语言、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主要关注记忆的研究和发展。
文化记忆的本质是社会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的记忆。
它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社会文化赋予个体的文化记忆,以及个体如何改变文化记忆,以及文化记忆如何改变社会文化。
文化记忆通过学习建立和维护,经历一个持续动态的变化,是一种多维度、多维度结构性表现形式。
它不仅涉及到社会文化记忆的传播,还涉及到个人认知、语言及社会行为的发展,对文化的运用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记忆的研究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认知层。
从社会层面,研究文化记忆主要研究社会影响特定群体如何形成文化记忆。
从文化层面,研究文化记忆的目的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如何把握、解释这些信息,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认知层面,研究文化记忆的目的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个体如何根据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和经历来进行推理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的影响。
文化记忆理论既为研究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化记忆理论可以极大地缩小文化跨代传承中文化内容的时间跨度,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和文化遗产的发展。
此外,它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差异,以及个人记忆和思维过程对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文化记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文化记忆及其形成过程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在当今复杂社会中,文化记忆是个体实现行为目标的重要因素。
文化记忆理论通过揭示文化遗产如何改变个体行为来影响个体记忆中存储知识的过程,还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体在充满变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避免个体的记忆和行为中存在的误差,使文化记忆更加深入和自发。
综上所述,文化记忆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术专业,主要是研究文化中的各种记忆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实证研究。
记忆理论视阈下红色档案赋能学生思政教育刍议
政工工作Politicalwork2023/11(上)总第422期学校是思想理论宣讲的前沿阵地,更是培养契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人才基地。
红色档案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红色资源,是“以史明理”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史料依托,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红色档案本体的诠释逻辑以及红色记忆功能的工具逻辑,为红色档案在育人过程中效能的发挥创造了逻辑可能。
把红色档案的开发成果融入学生思政教学以实现育人育才的目标导向,是新时代基层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本文基于红色记忆理论视角,探究红色档案实现育人功能的路径,充分激活红色资源,精准对标思政目标,对于厚植青年学生的政党认同、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红色档案育人育才的价值意蕴(一)红色档案是“以史明理”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档案工作兹事体大,历史延续和各项事业践行在总结经验、洞晓规律中推进。
透过红色档案追溯历史事件,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背后承载的文化底蕴,可以使青年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事件全貌,从中汲取历史凝聚的智慧,更加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决心,由对红色档案的文化认同深化为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二)红色档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史料依托。
红色档案是一部显证中国共产党劈波斩浪来时路的红色记忆史册。
[1]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狠抓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档案资源经过悠远的历史积淀,书写着党和革命先贤的光辉事迹,蕴涵着精诚爱国、守正不移、艰苦奋斗等教育旨趣,与国家谋划部署的青年学生德育主题具有极高的内在契合度。
二、红色档案实现育人功能的逻辑演绎(一)红色档案本体的诠释逻辑。
探寻红色档案育人的逻辑遵循必须回归红色记忆的本体对象即“红色档案”中去。
红色档案的本体存在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就是历史的诠释过程。
文化记忆及其动力学
文化记忆及其动力学①阿斯特莉特•埃尔9安•瑞格妮2著,徐雪英3,,莫菲菲5译(.法兰克福大学新英语文学与文化系,德国法兰克福60622; 2.乌得勒支大学语言、文学和传播系,荷兰乌得勒支3508; 3.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9050; 5.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9057)摘要:伴随着文化研究从产品到过程的转向,记忆研究也正在经历从"场”到“动态”的转向,即从关注相对稳定的“记忆场”到越来越多地将文化记忆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
事实上,文化记忆形成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媒介化、再媒介化和公共领域的呈现,正是三者之间的持续互动共同创造了文化记忆。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过程,媒介化是其存在的前提,同时所有的媒介化说到底都是一种再媒介化,而最终所有的媒介化与再媒介化如何嵌入社会结构即所谓记忆的“社会表现”,则取决于社会、政治力量的制衡。
因此,文化记忆的动力学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多模态过程的记忆,它涉及媒介现象、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互动。
关键词:文化记忆;动力学;媒介化;再媒介化;公共领域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其开创性作品《集体记忆》(Za memoim collective,1955)中论述了个体记忆的社会维度,他以某位旅客第一次拜访英国首都伦敦为例来加以说明——这位旅客在伦敦的游历,以及这次游历在他脑海中的长久记忆,都可能受到从朋友那里道听途说或阅读书本的影响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哈布瓦赫著作中媒介作用于集体记忆形成的一个例证,他重点关注的就是个体记忆如何在其运作的特定社会框架中加以塑造。
哈布瓦赫生动论述了狄更斯对伦敦的描写及其相关文字会对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产生何种影响,虽然哈布瓦赫并未对此详细展开,但对其背后蕴含的原理了然于心,即不同种类的“媒介”——口头语言、信件、书籍、照文章编号:1677-394X(2521)02-0022-06片、电影——也为塑造经验和记忆提供了框架,这些媒介至少通过两种互相关联的形式发挥作用:一是作为创造意义的工具,连接个人和世界;二是作为一种社交媒介,连接个人与群体。
纪录片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以《西泠印社》为例
声屏世界2022/4《西泠印社》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和西泠印社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西泠印社的百年命运,以君子精神为核心、时空关联为机制,通过独特的镜像影像体系完成了文化记忆的当代书写,把西泠印社承载的文人价值观写入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
功能:文化记忆的当代书写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扬·阿斯曼将文化记忆分为“功能记忆”(Functional Memory )和“存储记忆”(Stored Memory )。
其中,功能记忆是指文化中被细心照料、保存和传承的核心部分,具有结构性原则。
[1]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导演需要从中挑选出有传承价值的部分,将其从存储记忆转化为功能记忆。
如何挑选,如何结构,是导演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在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主流价值观成为人文历史纪录片结构记忆的原则。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用更加多样的视角记录历史文化,关怀生命个体,弘扬主流价值观。
在众多优秀的纪录片中,“主流价值观”这一宏大的词汇被诠释得越发生动。
《西泠印社》同样将视点放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身上,以“君子精神”为结构性原则,用鲜活的故事阐释中华民族精神。
西泠印社是国内著名的金石篆刻研究社团,早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就已经拍摄了一部讲述印社历史的纪录片。
该片从宏观视角切入,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完成对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的记录。
与之不同,《西泠印社》导演许继锋跳脱出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找到了这些历史过往的内在关联———君子精神,以此为脉络结构故事,围绕“君子”“大师”“师父”“衣冠”“兄弟”等主题,书写了一部散文式的纪录片。
在片中,许继锋用共时性的叙事段落凸显个体之间的对比,彰显西泠君子的文人风骨;用历时性的叙事段落勾连古今,刻画代代延续的文化命脉。
《师父》以甲午战争为叙事背景,将与古为徒,赢得日本书画界敬仰的吴昌硕跟以日为师的诸多学者作对比,突出吴昌硕在时代大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我国足球文化记忆唤醒与构建
我国足球文化记忆唤醒与构建作者:丁显明李畔田建强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唤醒我国足球文化的历史记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是建设足球强国,提高足球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该文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对我国不同时期的足球文化记忆案例与事件进行编码分析并构建理论模型。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时代精神、文化认知和底蕴积淀是构建我国足球文化记忆的前提条件;文化思潮、文化建设和文化基因是挖掘我国足球文化记忆的内生动力;环境突变、文化外交和文化引领是改良我国足球文化记忆的外在环境;符号象征、文化建筑和文化传播是构建我国足球文化记忆符号的重要标识。
研究结论:串联我国足球文化记忆构建多维元素、重构足球文化绿色生态圈、提升足球文化软实力、唤醒足球文化记忆,是致力于建设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足球文化发展道路。
研究建议: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整合资源,聚焦合力;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积极深挖我国足球文化价值精髓;串联多元文化符号,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足球文化;文化记忆;文化唤醒;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5-0043-08Awake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DING Xianming, LI Pan, TIAN JianqiangSchool Football,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Abstract:Awakening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footbal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key link to build a strong football nation and improve the confidence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Using grounded theory and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theory, this paper codes and analyzes the cases and events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onstructs theoretical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support,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ultural cognition and deposits are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Cultural tren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genes ar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excavating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Environmental change, cultural diplomacy and cultural guidance ar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improve our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The symbol, cultural building and culture spread are important signs that construct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memory symbol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combining Chinese football cultural memory to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al elements,reconstructing the green ecological circle of football culture, improving the soft power of football culture and awakening the memory of football culture are commit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 very distinctive football culture development road. Recommendations: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wide system and the market economy,integrate resources and focus on force; Respect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ctively dig deeply the essence of the football cultural value; Connect multi-cultural symbols to form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op-down and bottom-up.Key words: football culture; cultural memory; cultural awakening; grounded theory《“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顺应新发展阶段,要把传承和坚持我国体育文化事业提升到新高度,建设最富有魅力、最具有吸引力、最具有辨识度标识的文化,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育文化。
断裂与延续
断裂与延续作者:闵心蕙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0期在当今的记忆研究领域里,德国学者阿斯曼夫妇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两人一个是古埃及学家,一个为英美文学教授,却皆以记忆理论而扬名学界。
他们结合前人研究与自身所长,将文化、记忆、社会三个关键要素糅合起来,建构了记忆研究的重要理论———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
虽然文化记忆已经成为当下学界的热门议题,但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翻译和介绍,[1]就此而言,《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的出版可谓非常及时。
该书选译了阿斯曼夫妇关于记忆理论的诸多文章,涉及记忆的表象与载体,记忆的维度与媒介,文本中的记忆分析,德国受害者叙事,记忆与文学历史的关系等,对文化记忆的产生,文化、记忆与社会三要素之间的关联都有独特的阐释。
一文化似有魔力,它在不断延伸的时空场景中伸出枝蔓找寻过去和记忆。
文化具备两项任务:一是协调,创造共时性使得交际/交往成为可能;二是持续,将共时性维度转移到历时性维度,保持文化的代际延续和再生产。
[2]记忆是实现上述文化历时性和时间延续的主体,同时具备存储和重建两大功能,通过不断的编码(coding)和繁殖(并非大量同一性的复制),文化得以存储在深层次的记忆中,并在记忆被唤起的过程里一次次地再生产,好比不断地擦去纸上的文字,重新书写,过去的痕迹仍覆于纸下,未曾消逝。
倘若文化的历时性中断了,过去与现在产生了明显的断裂,记忆则是弥补裂痕、重建文化的最佳方式。
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LuryLotman)[3]将文化定义为群体的不可遗传的记忆,与动物将记忆存储在基因上不同,人类记忆深深地扎根在社会性中,这一论断将记忆从神经维度升华至社会维度。
社会层次上的记忆以交往为中心,它既无法脱离个体的神经维度,更依赖于人际互动和言语交流。
首先应当厘清的是“文化记忆”的内涵与边界。
[4]1996年,耶路撒冷举行建城3000周年纪念活动,传说大卫王最早建立了这座城市,但《圣经》的记载表明耶布斯人(Jebusiter)占领了该城,耶路撒冷的建立者并非大卫王。
论中国文学中的城市记忆与建构
论中国文学中的城市记忆与建构第一章城市记忆的概述城市记忆是指城市构成元素内蕴贮藏的记忆,它是街区、建筑、文化场所等城市文化建构形成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有机组合。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变迁,往往代表着历史、政治、文化的变迁。
城市记忆具备强烈的历史性和人文性,被看作是一种城市文化符号。
城市记忆必须要被保护,因为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价值。
第二章城市记忆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随着城市的逐渐发展,中国文学对城市记忆的追求越来越多。
在《红楼梦》里,北京作为小说发生地,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变迁。
在鲁迅的小说中,上海成为了他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承载了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集《蛙》、《蛤蟆先生去看医生》,则讲述了一个民间信仰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城市是事物的转移,也是语言的变形,同样也是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作品中,城市如同一个人,存有记忆,历史,人文和文化的信息。
第三章如何建构城市记忆城市记忆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首先,必须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次,城市建筑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对建筑语言进行梳理。
再次,文化场所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
最后,口耳相传的文化和民间文化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它们的传承有赖于社区教育、社区参与和互动第四章结论中国文学在对城市记忆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尝试,建构城市记忆,需要以一个坚韧的精神态度和文化责任感为基础。
这种责任感不仅仅在于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也在于对社会、历史、人文和文化的贡献和承担。
城市记忆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赖以为生的文化信息,我们要对它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文化记忆理论研究
3、政治方面:在政治领域,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主义、身份认 同和冲突解决等方面的社会现象。通过追溯和挖掘不同群体的文化记忆,我们 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文化记 忆是一个技术难题,同时也涉及到隐私和伦理问题。此外,文化记忆的应用还 需要考虑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如何在不同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也 是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记忆理论的应用探讨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记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不同 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认同,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
2、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文化记忆理论可以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新的视 角和方法,帮助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价值观,进而促进跨文化学习和 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记忆理论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引言
目录
02
文化记忆理论的发展 历程
03 文化记忆理论的现状
04
文化记忆理论的未来 发展方向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社会,文化记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体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是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知识储备的关键要素,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 展进程。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以 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还启示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时要注 意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背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体和社会,而应该将其置 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四、文化记忆理论的实际应用意 义
《哈扎尔辞典》中的文化记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哈扎尔辞典》中的文化记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秦瑜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11期【摘要】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哈扎尔辞典》中以字母和文本创造出人类始祖亚当·喀德蒙,即通过人类感知的凝结作为记录的文化记忆,并以梦的形而上学为载体,使捕梦者跨越时空,将被遗忘的符号重新激发。
本文从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切入,他是小说中唯一一位凭借记忆阅读并记录下《哈扎尔辞典》完整三个部分的人,利用文化记忆理论,指出他在保护哈扎尔文化记忆上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共同体理论,从文化记忆切入,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可能。
【关键词】《哈扎尔辞典》;文化记忆;共同體【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11-181-03【本文著录格式】秦瑜.《哈扎尔辞典》中的文化记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民族博览,2022,06(11):181-183.基金项目: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A级)项目:碎罐的拼合:《哈扎尔辞典》命运共同体研究。
当米洛拉德·帕维奇于1984年以一部非凡的小说——《哈扎尔辞典—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词典小说》闯入文坛时,他已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翻译家和作家。
《哈扎尔辞典》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它以梦境和轮回这条松散的线,串联起跨越八个世纪不同时期的神奇事件和神话人物,重建了一个从历史上消失的古老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它的核心是亚当的神话,小说中讲述了为复原亚当之躯的人是如何相信这个神话,并为“原型”亚当的弥合不断付出努力的。
截止2022年1月,以“哈扎尔辞典”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出中文期刊及硕博论文共47篇,外文期刊共257篇,其中,国内研究主要覆盖文体,包括文本结构、叙事方式特点、辩证“模仿”、艺术风格的研究等方面,国外研究以关注剖析叙事策略、溯源巴洛克来源为代表。
文化记忆理论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 吴盛博[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外语学刊
页码: 123-12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全球化;演变;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在交往中,各文化都需要确证自身的存在,因而构成、支撑和延续文化的要素,如语言、习俗和信仰等,必然引起重视.在此背景下,文化记忆理论因其对同一性建构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而逐渐兴起.中外学者在文化记忆研究的框架下整合记忆与文学、历史、社会等领域,研究"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口述文化""仪式"等."文化记忆"并不是一个毫无争议的概念,其理论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澄清.本文通过对文化记忆理论发展进程的梳理,明确文化记忆理论内涵,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作者:[德]扬·阿斯曼《光明日报》(2016年03月26日11版)
20世纪70年代,我们仿照“诗学与阐释学”这个德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小组的榜样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名字听起来有些拗口,叫“文字交流的考古学”。
研究小组建立之初,便召开两次学术会议讨论口传和书写。
人们当时对“书写文化”与“记忆文化”加以区分,认为前一种文化借助文字和文本运作,而后一种则靠记忆和口传运作。
经过两次学术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字与记忆不仅不是相对的,而且密切相关。
文字不是记忆的对立物,而是记忆的媒介。
因此,我们试图寻找一个能够涵盖口传和书面传统的概念,最后决定使用“文化记忆”这一概念。
借助这个新的概念,我们有可能从全新的角度对文化概念和记忆概念进行研究。
多数学者当时主要关注文化的共时性,即把它视为进行协调和组织的系统,而我们则试图关注文化的历时性,即它起到稳定作用和再生产的功能。
文化如何经历世代交替和历史变迁之后仍然保持一致性,换句话说,能够形成“历时的身份”。
我们平常所用的概念如教育、学习、修养、传统、知识等对历时的文化身份的形成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们都很难充分地表述文化的这一功能。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记忆这个概念,因为形成历时的身份正是记忆的功能,在个体层面上也是如此。
正是记忆使得我们保持自我,明天的我如同昨天和今天的我。
记忆帮助我们在超越生死界限的时间长河中确定位置。
为了弄清楚文化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经年累月之后仍旧保持它的本色,我们把目光转向文化的记忆层面,具体地说就是把文化视为记忆,这个记忆是由一个社会建构起来的历时的身份。
毋庸置疑,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文化也服务于协调和组织不同的群体,但是它的历时性方面,即在时间长河中定位和促成身份的功能不容忽视,宗教、艺术和历史就属于这个范畴。
我们把文化的这些方面和这个功能称为文化记忆。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他们不拥有身体和大脑。
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因为这种记忆的主人也是在上述环境中成长的。
这正是法国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观点。
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哈布瓦赫的老师,伯格森在哈布瓦赫之前就断言:回忆所回应的呼唤来自当下。
也就是说,回忆和过去是社会的建构,如果使用哈布瓦赫的另一位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
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
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它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它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文化记忆,它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
文化记忆也有别于“知识”这一概念,因为前者涉及文化身份问题。
换句话说,文化记忆涵盖的知识只是那些与身份和身份认同相关的部分。
文化记忆呈现为一种机制,一方面,它借助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媒体形成、传播和延续;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且难以驾驭,国界和语言等都很难限制它的发展。
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它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
另外,绝不应当把文化记忆这个概念理解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所主张的集体主义。
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它经常与其他身份相重叠。
正因为如此,文化记忆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
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正如一个人为了记住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忘记许多。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传统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一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
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引语、俗语等。
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之间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对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
集体记忆并非一个固定的机制,它分散在个人的头脑里。
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千年甚至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
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就是《荷马史诗》和《圣经》。
《荷马史诗》和《圣经》从时间上均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世纪,荷马与以赛亚是同时代人。
我们现在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的祈祷文、史诗和知识类文献成文的时间在公元前三千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身份时的坐标,知识与记忆的区别正在于此。
文化记忆并不一定与文字相联系,它也可以借助仪式、神话、图像和舞蹈保存下来。
但是在有文字的文化里,文字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在古代埃及,文化记忆主要是借助文字和书写传播的。
当然,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符号繁多、文字系统复杂的书写文化,而对腓尼基、以色列、希腊、波斯和罗马这些使用字母文字的文化则不然。
在文字复杂的书写文化里,谁具备读写能力,谁就有机会了解该文化中的核心文献,并掌握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技能,从而成为精英。
古代埃及初学读写的孩子把重要的文献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背诵和默写,其中包括示范性的叙事、教谕文、哀歌。
三类文献都以富有埃及特色的形式涉及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埃及人作为核心教育材料传授给学生的文献中,并没有讲述创世和英雄事迹的神话,如巴比伦的《创世之初》和《吉尔伽美什史诗》。
有的学者以为奥西里斯神话与其他文明区域的神话和史诗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两河流域和希腊,神话和史诗旨在传授和传播,而在埃及,奥西里斯神话完全与仪式相关联,只有少数职业祭司了解神话的内容。
职业性的专业知识不属于文化记忆,在古代埃及其他地方都是如此,而且这个判定标准对现代也适用。
文化记忆一般来说是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共有的,所以说祭司为死者念诵的经文以及作为随葬品放置在墓里的文献不属于文化记忆范畴。
以集会为主要形式并伴有仪式和歌舞的节日是广大民众都可以参与的文化记忆形式。
宏伟的王陵、神庙以及官吏们的坟墓扮演了文化记忆的角色,它们起到了承载过去的作用。
此外,这些建筑物构成了文字和图画的载体,我们可以称此为石头般坚固的记忆,它们不仅向人展示了过去,而且为人预示了永恒的未来。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归纳出两点结论:其一,文化记忆与过去和未来均有关联;其二,死亡即人们有关生命有限的知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借助文化记忆,古代的人建构了超过上千年的时间视域。
不同于其他生命,只有人意识到今生会终结,而只有借助建构起来的时间视域,人才有可能抵消这一有限性。
([德]扬·阿斯曼,作者系德国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康斯坦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金寿福教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