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带来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变化,对所在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影响大的农村工业化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闽南模式;本文主要针对苏南模式进行介绍和评析,以便了解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就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农通过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规范市场下的自由企业制度;一利用邻近城市优势,通过城乡联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苏南模式发端于20世纪70年,形成于80年代;当时,苏南地区的许多农村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靠政企合一的模式纷纷创办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二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农业对工业的养育,乡镇企业使得农村工业快速发展,并由此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三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四面向市场,参与竞争;苏南乡镇企业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来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五外源型经济模式;乡镇企业通过产权体制的多元化等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逐步成为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原来占主体地位的农村集体经济地位被弱化,而私营个体经济、外资经济逐渐成为苏南农村经济的主体;二、苏南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苏南地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把苏南乡村塑造成了一个高度非农化的地域;苏南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优化了积累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农业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2.苏南城乡工业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3.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尖锐矛盾,增加了农民从事非农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村工业化地发展带来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有效地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其次,由于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带来的城乡一体化,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农民有了从事非农业活动的渠道,并且显着增加了农民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式和机遇;4.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乃至人格素质的全面提高;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使农村居民增加了与城市接触的机会,使他们受到了商品经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开阔了视野,改进了以往的价值理念和生活理念,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等;5.外资引动内资;以苏州为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的迅猛增加可以说是苏南模式演进的重要标志,苏州走了一条内外资互动发展的道路;外资和民资的和谐发展,使民资得到迅速发展;(二)消极影响1.苏南模式的农村工业化中出现侵占耕地、工业布局分散的趋势;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使农民收入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居处和建设农村城镇;90年代中期以后,苏南农村地区的农民又将房屋全面营建成“别墅式洋房”;由于房屋具有夸耀性质,因此在占地上大大高于规定宅基地要求;同时,在苏南模式变迁中不断涌现的个私企业大多以兴办家庭工厂的方式大量占用村镇土地,如太仓市璜泾镇家庭兴办的纺织工厂就有四、五家之多,并要求不断扩大厂房规模;此类情况不胜枚举,苏南地区出现了侵占耕地、产业布局分散的迹象;2.苏南模式农业工业化表现出的高度分散化的特征;苏南地区乡镇工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多,规模小,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地;农民办工业,初期创业成本比较低;利用生产队仓库、大队部、农民住房,办起了工厂,从而造成了“村村办厂,队队冒烟”的特殊经济景观,规模型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不高;3.苏南模式的初期农村工业化是属于低层次的工业化.这种低层次的工业化表现为简单工业转移;许多乡镇企业通过购买城市淘汰的工业设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城市工业的配套产品;这种简单工业转移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从而市场竞争力低;在短缺经济时代,这一问题被掩盖了;一旦买方市场出现,就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产品积压、滞销以至亏损;二是设备陈旧、产品同构,从而产业升级成本大,结构调整困难;4.部分农村工业集中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由于农村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属于低层次、粗放型,以及城市污染产业向农村的转移,致使一些农村工业集中区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坦承,经过20年来,无锡开创了“苏南模式”但“去过无锡的人也许会发现,无锡太湖水已污染得不成样;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发展导致的后遗症”;三、新阶段农村工业化的改进对策通过对我国农村工业化中的典型模式——苏南模式的评析,针对农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四个改进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引导乡村非农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提高集约化和规模效益;虽然苏南乡镇企业从体制上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造,活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其分散布局的空间格局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却进一步强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布局特征;通过引导非农产业的集聚,有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二发挥优势,合理分工,推进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苏南正处于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趋向成熟的时期,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村庄由于大量人口离开正面临日益突出的空心化问题;因此,必须对农村的产业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的优化产业结构;并且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由于分散于乡镇甚至自然村的农村工业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空间集聚,结果从需求上没有发挥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从公共设施建设和居住环境方面没有促进小城镇建设,因此,政府就需要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大力支持,以便纠正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错位;四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引进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久实施;首先,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慎重的引进;其次,对于已引进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迅速采取措施,大力解决由其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强制要求其对设备等进行改进,杜绝环境污染的再次加重;。

苏南模式调研报告

苏南模式调研报告

苏南模式调研报告苏南模式是指中国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

该模式一般指代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本文将以苏南模式为主题,探讨其调研报告,总共1000字。

苏南地区包含江苏南部和上海,这个地区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迅速崛起。

通过对苏南模式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苏南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这成为苏南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地区,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集中于此,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些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苏南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

在国际贸易方面,苏南地区与国外经济的联系较为紧密,出口和进口贸易规模都非常大。

同时,苏南地区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此设立工厂和办事处。

这种国际化的程度为苏南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第三,在城市化进程上,苏南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使得苏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城市群。

尤其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苏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加迅速,人口和资本的集聚使得这里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最后,苏南地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苏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苏南模式的调研,我们可以得出苏南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国际化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就。

然而,苏南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同时,注重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全面而持续的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01-09-25近几年来,“苏南模式”再次受到新闻界、理论界的关注。

许多人的视线从苏南转向温州,理论界“扬温抑苏”的倾向比较明显。

有人断言:“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

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需要坚持与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模式”是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是对区域经济实践主要特征的一种概括。

不同模式的比较与评价,是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了、综合实力是否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

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均是比较有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过去“扬苏抑温”,如今“扬温抑苏”,都是片面的观点。

现就“苏南模式”讨论中涉及到的三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如何从农业经济快速转向工业经济“苏南模式”是对无锡、苏州、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与主要走向的一种概括。

费孝通教授曾对苏南地区的一位领导说,你是做“模式”的,我是写“模式”的。

也就是说,苏南经济发展本身,是做“模式”;关于“苏南模式”的种种观点,则是写“模式”。

做“模式”是实践过程,写“模式”是理论认识。

说“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究竟是指“模式”做错了,还是指“模式’写错了?从“历史终结论”者的观点来看,是指“模式”做错了。

“历史终结论”的实质,是缺少历史观点。

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不能坐而论道,而要从实际出发。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收入低下。

198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一文,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的严重性及其测定公式,并提出了“外溢”的观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要寻找出路,这和杯子里的水满了就会溢出去,是同样的道理。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新苏南模式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未来发展方向: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如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
应对策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新苏南模式的特点:开放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区域竞争加剧:国内其他地区也在快速发展,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短缺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短缺问题对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构成一定制约。
挑战:新苏南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人才短缺和国际竞争等。
特点: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补充,以政府引导为辅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化建设为支撑,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苏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崛起,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汇报人:XX
经济发展方式:新苏南模式注重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苏南模式依赖投资和出口
PART FOUR
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苏南模式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苏南模式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苏南模式对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苏南模式”这个词是在费孝通先生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来的。

所谓苏南模式,就是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为主轴的发展模式。

它属于乡镇特色产业带动型,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以乡镇企业见长,宋林飞(注:宋林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对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1998(2).)认为:“苏南模式”就是农民从实际出发,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开辟生财之道、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选择。

“新苏南模式”则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如果说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做出的开拓性探索,那么“新苏南模式”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南人民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的创新性实践。

它们都是区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的成功实践。

一、苏南模式发展背景及特征苏南模式从区域上讲,常指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濒海靠江,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扬州、常州、南通以及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等地区。

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从历史上看,苏南历史上就是“副业大省”,草根工业、市场网络、能工巧匠、务工经商都有良好基础。

苏南又是洋务运动的重镇,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另外,苏南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

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苏南模式发展于上世纪发展于80年代与90年代初、中期。

由于当时苏南地区是弱势城市,强势农村,属于“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因此整个苏南经济崛起走的是先农村区域后城市的道路。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周健悦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5期摘要:苏南模式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摸索出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苏南模式。

文章分析了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南模式特点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260-02一、苏南模式的概念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其特点为:乡镇集体经济占主导,县乡领导是企业实际决策人,提倡共同富裕。

这一体制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它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而非单指某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选择和组合。

通常所指的苏南地区除了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外,还包括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

这一地区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由工业化向市场化逐步转型,由于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特征,且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能出现自适应而转危为安。

因此,研究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二、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对于苏南模式的理解最为各方面接受的表述为“三为主一共同”,其简要地揭示了苏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是苏南经济的所有制特征;“以乡镇工业为主”是苏南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以市场调节为主”则揭示了苏南经济运行方面的特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分配机制的特征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

苏南经济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科学实践

苏南经济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科学实践

苏南经济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科学实践随着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特点。

苏南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创新活力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苏南经济现象是指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趋势。

苏南经济现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对科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首先,苏南经济现象告诉我们,科学实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苏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其对科学实践的重视和积极推动。

苏南地区在不断努力创新科技、提高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水平等方面下了大量的工作,使得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从苏南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的突出表现上可以得以体现。

因此,苏南经济现象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科学实践,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其次,苏南经济现象告诉我们,创新是科学实践的核心驱动力。

苏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苏南地区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培育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苏南地区的企业不仅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还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

这些创新力的提升,使得苏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了创新发展的典范。

因此,苏南经济现象告诉我们,创新是科学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再者,苏南经济现象告诉我们,合作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式。

苏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地区合作。

苏南地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优秀的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链合作。

通过与外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苏南地区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

同时,苏南地区还积极与其他地区和城市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集成。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一种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特点著称。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其中三大转型路径是其成功的关键。

这三大转型路径是指产业升级与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产业升级与转型在苏南模式中,产业升级与转型是首要的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苏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先后发展了棉纺织、丝织、泰斗、诗氏等传统产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苏南地区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资金支持等,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和企业入驻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还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这些努力,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其成功的第二大转型路径。

在过去,苏南地区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城市,而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苏南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修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电力供应、饮水工程等,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苏南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向农村转移,发展了一系列农村产业,如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苏南地区还推动了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的城乡发展不再是单向的城市向农村输血,而是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经济全面发展。

_苏南模式_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_苏南模式_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是以“苏南模式”的三方面创新为基础的:一是体制上的创新,在外资、民资和上市公司充满活力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二是增长方式的创新,率先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三是地方政府作用的创新,率先建立起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

一、体制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抢先抓住了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实现苏南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抓住了市场化的机遇。

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集体产权特别是政府产权成为改革的目标。

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可以说苏南地区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改制过来的。

(二)抓住了国际化的机遇。

上个世纪末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给苏南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设立,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苏南地区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这个区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开放的同时也成为这一区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苏南地区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和推进企业改制时,虽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但大部分企业是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即使是农民自主创业也采取合作方式。

因此,新“苏南模式”的所有制可以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概括。

与此相应,改制后的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是小型化,而是进一步扩大规模。

这样,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而别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企业结构以混合所有制和规模企业为主体。

(三)抓住了城市化的机遇。

苏南模式一开始就包含了城市化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是就地发展小城镇。

国务院上世纪苏南苏北苏中模式

国务院上世纪苏南苏北苏中模式

国务院上世纪苏南苏北苏中模式
摘要:
1.国务院与苏南苏北苏中模式的关系
2.苏南苏北苏中模式的特点
3.我国对其他地区的推广和借鉴
4.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正文:
一、国务院与苏南苏北苏中模式的关系
上世纪,我国国务院对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这些地区以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了全国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

二、苏南苏北苏中模式的特点
1.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导,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苏北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主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苏中模式: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三、我国对其他地区的推广和借鉴
国务院将苏南苏北苏中模式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广东省的珠江模式等,都是根据苏南苏北苏中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发展起来的。

四、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苏南苏北苏中模式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苏南地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富裕、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经验无论对于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认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期间的十几年里,苏南地区一直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许多成就。

那么,苏南地区的改革开放经验有哪些?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改革发展又有哪些启示呢?一、苏南地区的经济特征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几个城市以及宁波、嘉兴、温州等浙江省城市。

这个区域经济发达、以轻工业为主,尤以制造业、纺织业和建筑业为主。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区域主要从事家具、布艺、针织、电动工具、灯饰等产业,是家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1. 推行市场经济改革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常注重市场经济改革。

对于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和承包制度,减少了对公共财政的依赖,并让企业首先考虑市场。

同时,苏南地区还经营了许多港口,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主动追求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态度,为苏南地区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积极推进开放苏南地区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经济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

1979年在无锡、苏州、南通等地设立了开放区域,并引进大批技术和设备,同时还积极寻找优势产品,顺应市场需求。

1979年,苏州边开发区被设立,并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

在全国率先开放沿海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 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深化企业改革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苏南地区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时,苏南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非常松散。

但是,苏南地区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外资企业后,经营方式和企业文化都得到了改变,并建立了一套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

此后,苏南地区的企业创新意识和管理创新也不断提高。

4. 加大教育发展力度苏南地区流失人才的现象非常突出,但是苏南地区也在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素质。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了加 强; 农民 自身经济 实力增 强, 纷纷进城 生 活, 苏南三市全面撤 县建 市, 苏南的城 市化水 平 在 这 一 时期 得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提 高 ,但 是 幅度并不是很 大; 资本进一步集 中于 乡镇企业 的代表—— 乡镇政府 以及部分企业 负责人 , 资
本 积 累得 到 了加 速 虽然 地 方政 府 主 导 的 模
式的转变, 江苏在统筹城 乡发展 方面摸 索出了 新的经验 , 形成 了新 苏南模 式 文章 分析 了苏 南模式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 并结合当前 经济发 展模式的分析 , 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叉的经验
教训 、
企 业 为 最核 心的 发 展 力 量 每 个 市 、 、 县 乡镇 、 村政 府部 主 导建 立 了很 多 乡镇 企 业 , 采取 的 是 离土 不 离 乡的发 展 策略 , 民 成 为 乡镇 企 业 的 农 工 人 , 工 亦 农 , 村 劳动 力在 经过 农 村 联 产 亦 农 承 包 的 改 革 后 出现 的 剩 余 现 象得 到 了 弱 化 , 劳 动 力 资 源得 到 了较 其 他 地 区 更 充 分 的利 用
模式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 中, 依靠“ 两低一高” ( 工资、 低 低土地成本 、 高污染 ) 支撑经济 高 来 增长带 来一 系列 负面影 响 为此 , 苏南经济于 21 【1 开始 探 索 、 【 7年 实践 苏 南创 新 发 展 模 式 靠 高 新技 术 为 主 的制 造 业 起 家 、 向 型 经 外 济 依 存 度 极 高 的 苏州 将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当 作 城 市 发展 的 重 中之 重 一有 “ 界 工 厂 ” 誉 世 之
企 业 迅 速 发 展 , 这 一 阶段 叉可 以 分 为 两 个 时

新苏南模式的内涵和启示

新苏南模式的内涵和启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苏南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苏南经济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三大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75%,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分别是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着苏南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前进。

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性探索,被概括为“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苏南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性实践,则被概括为“新苏南模式”。

“新苏南模式”在过去“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神、四大创新”是其主要内涵和鲜明特色。

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共同富裕苏南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不断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新苏南模式”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多年来,苏南各地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在率先发展中抓住先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在对“苏南模式”的思考中,苏南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百姓不富,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

基于这种认识,苏南各地都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大力实施以创业富民、产业富民等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工程。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在这三十三年的政策实行中,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兴起到自我终结,再到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人作为来自苏南农村的一名天大学生,刚好有这个契机,来谈谈我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产权不明,新苏南模式,教训和经验一、苏南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

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

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

江南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

1952年九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新江苏省,南京被降为省辖市;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苏南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

2000年,为了更好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江苏省把南京、镇江也划入苏南范围,苏南正式变成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地区。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战略在全国实施之前,苏南人民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前期——苏南模式的兴起苏南模式是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范围的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以T 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而促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行过程的特征和全貌的概括。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农村工业化是指将农村地区引入现代工业,发展农村工业经济,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

苏南模式是中国开放后,江苏南部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对于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苏南模式”对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苏南模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实施策略和路径。

苏南地区依托当地发达的水运体系和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同时,苏南模式注重发展三次产业,以服务业为支撑,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从而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其他地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苏南模式”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工业化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例如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

在苏南模式中,江苏南部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村工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教育、医疗等,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最后,“苏南模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环境保护的范例。

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苏南地区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保护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总结起来,苏南模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实施策略和路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并提供了环境保护的范例。

这种模式对于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借鉴。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区域特点灵活运用,不能简单照搬苏南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农村工业化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带来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变化,对所在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影响大的农村工业化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闽南模式。

本文主要针对苏南模式进行介绍和评析,以便了解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就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农通过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方式。

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规范市场下的自由企业制度。

(一)利用邻近城市优势,通过城乡联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发端于20世纪70年,形成于80年代。

当时,苏南地区的许多农村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靠政企合一的模式纷纷创办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二)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通过农业对工业的养育,乡镇企业使得农村工业快速发展,并由此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

(三)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

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四)面向市场,参与竞争。

苏南乡镇企业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来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五)外源型经济模式。

乡镇企业通过产权体制的多元化等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逐步成为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范从来孙覃明新苏南模式所有制结构的共同富裕效应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苏南人开始了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的艰难步伐,从而有了“苏南模式”的诞生。

小平同志曾用“异军突起”对苏南模式大加肯定。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南模式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

“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言犹在耳,“粗放发展、环境污染”的指责则一直不断。

然而,苏南人用改革、转型、发展的实践,用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回答了一个又一个质疑,不断创新发展着苏南模式。

今天的苏南,经济增长又好又快,居民富裕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公共产品供给较为丰富,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苏南模式的演进,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

最初的苏南模式率先推进了前两个转型,其后苏南模式逐步演进,新苏南模式最终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不仅对前两个转型有了完善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第三个转型。

苏南人的实践和成就,不仅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富足和谐的“小康社会”的梦想,而且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之路。

研究和弘扬新苏南模式,不仅可以指导这一区域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其他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建设,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2次会议专门讨论了创新苏南模式的问题。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会上对苏南发展模式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苏南有五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全国百强县(市)最集中的地方在苏南,苏锡常地区所有的县(市)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二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方在苏南,苏南的城乡发展比较协调;三是生态重建成效最显著的地方在苏南,全国4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苏南有13个市,苏南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四是社会治安最好的地方包含了苏南;五是科技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在苏南。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1. 引言1.1 苏南模式的定义苏南模式是指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立足于江苏省经济重要地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视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产业优化与升级、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特征使得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苏南模式的重要性苏南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苏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探讨苏南模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字数:134】2. 正文2.1 苏南模式的第一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苏南模式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注重挖掘和发展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效应。

工作经验:创新耕地保护“苏南模式”的经验

工作经验:创新耕地保护“苏南模式”的经验

工作经验:创新耕地保护“苏南模式”的经验XX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北枕长江,中抱太湖,东依上海,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土地资源尤为宝贵,具有开发强度高、人口承载高、产出效益高和人均耕地面积少“三高一低”的特点。

近年来,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XX创新系统性、管控性、建设性和底线性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耕地保护“苏南模式”,在优化布局、内涵挖潜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之路。

XX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

一、以强大合力推进耕地系统性保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3大目标4大体系12项重点工作,通过完善组织保障、科学规划、政策调控、执法监督四大体系,把耕地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性地位,采取“责任+激励”“行政+市场”等多项举措,促进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地。

建立耕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市政府出台了《市(县)区级政府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成立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列入地方政府重点工作和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土地例行督察、环保督察等重要考核内容,对耕地保护责任履行不到位、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

从2014年起,XX区政府上调违法占用耕地、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扣分分值,当年玉祁街道因耕地保护责任履行不到位,各项评先评优被一票否决,年底考核人人奖金缩水。

严格考核催生工作动力,第二年玉祁街道通过采取层层传导压力和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土地违法整治和执法巡查力度等措施,使耕地保护责任真正落地,被评为全区耕地保护先进单位。

同时,严格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全市累计开展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离任审计5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农村基础建设得到 了加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增强,纷纷进城生
济依存度极高的苏州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 作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世界工厂”之誉 的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发展“世界办公室”的 目标,成立中国第一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服
务业成为苏州经济第三次转型的另外一翼。
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
●区域经济
《经济师}2009年第5期
地位,以及私人作为独立产权主体的地位。
新苏南模式在过去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实
苏南模式的经验
摘要:苏南模式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
皇i,

●周健悦
现了新的突破,“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
一不
神、四大创新”是其主要内涵和鲜明特色。即
“追求共同富裕,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弘扬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实现产业结
南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以市场调节为
变迁下,政府主动介入使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达
到最佳配置及效益最大化;而政府从市场经济
或股份合作制,政企不分的弊端没有根本改 观。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通 过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 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
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因此,第一次改制虽在原有基础上清晰了产
2.寻求“体制外”创新的合法性和变通性,
1.实施市场转移策略,开拓新兴市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 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占到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的三 分之二左右。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开始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出 了一系列限制性法规,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新 法规实施初期,浙江省农产品可能由于无法符合进口国的技术要求而难 以出口,或者被直接禁止出口。如2002年欧盟兽医委员会宣布暂时全面 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导致浙江水产品出口总值当年同比下降 94.48%,冻鸡、鲜冻兔肉、生皮、生毛皮四个畜产品出口数量为零。因此 从短期看,如果产品被禁止进口或者为了突破所设壁垒增加大量成本导 致无利可图时,加大开辟新市场力度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从2003年起, 浙江省农产品已逐渐加大了对非洲、拉美、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 发。这些市场具有关税低、技术标准低、市场准入门槛低等特点,相比较 而言,浙江省农产品在这些地区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与这 些地区的产品差异性较大,原先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浙江省农产品在这 些地区的开发潜力很大,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市场多元化一方面可以规 避欧美等国设嚣繁杂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在短期内避免受到新出台 法规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对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 可以减少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关注,避免因贸易保护为
的“直接参与者”逐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的提供者”,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
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握紧,形成强有力的力量
主”则揭示了苏南经济运行方面的特征;“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分配机制的特
征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
并发挥整体的作用,既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也体现了政府服务功能和公共管理 功能的重要作用。可见,地方政府不仅要维护 市场,更要参与市场的“培育”。
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其他地区更充分的利用。 此外.苏、锡、常地区借地理优势成为周边城市
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
教训。
关键词:苏南模式特点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9)()5—260—02 一、苏南模式的概念
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因而.苏南
训。 二、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苏南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1.地方政府职能适时转变,建立科学合理
的政绩考核标准来明确政府职能。苏南模式 创立至今,地方政府的角色从直接参与市场经 济的乡镇企业模式向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服
务型政府”方向转变。分权式改革后,地方政 府的加入适应了企业节约外部交易费用的内
其特点为:乡镇集体经济占主导,县乡领导是
活,苏南三市全面撤县建市,苏南的城市化水 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幅度并不是很大;资本进一步集中于乡镇企业 的代表——乡镇政府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资
本积累得到了加速。虽然地方政府主导的模
企业实际决策人,提倡共同富裕。这一体制的 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齐
苏州市提出“三个结合”,即建设“世界工厂”与 建设“世界办公室”相结合,高质量“引进来”与 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发展工业经济与发
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而无锡也加快了转型.实现先进制造业、
名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是以苏州、无锡、
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尤其这个时期的苏州,经济外向性更是明
显。 1998年,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 制.将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
在需求,但其优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逐步成
了缺陷,苏南模式被迫进行以产权改革为核心 的二次制度变迁。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
对于苏南模式的理解最为各方面接受的 表述为“三为主一共同”,其简要地揭示了苏 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是苏 南经济的所有制特征;“以乡镇工业为主”是苏
(2000年以后)以私营、外资共同发力、苏锡常 全面合作为特点。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 依靠外资为核心发展经济的苏南模式受到了 威胁,自2000年起,“苏南模式”成功地实现了 政企分开的二次转型.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 权制度,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自主
主的政绩考核是导致地方政府介入并主导发 展的根本动力。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GDP最 大化的过程中,即使在国内储蓄节节上升,银 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及贸易保持长期顺差的情
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实行“三大转 变”,即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 “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加快“无锡制
造”向“无锡创造”跃升,大力培育软件业、服务
二是苏南模式成熟期,以苏州为首接受上
海、国外产业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后.以深圳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上海 浦东先后开始迅猛发展。凭借全面、深度的开 放环境及地缘优势,苏州获得了新的发展契 机。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成为这个阶段最具 代表性的转折点事件。随着苏州新加坡工业
构、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格局创新。”苏
南经济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苏南 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名;在 2000年)的特点为政府主导下的乡镇或集体
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
分别是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和谐苏南” 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推进。
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 中也遇到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 题。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 式的转变,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摸索出了
苏南模式深受FDI导向影响也与原有的 体制息息相关。过去,切身利益及以GDP为
权,但集体控股又造成了新的政企合一。
2.新苏南模式阶段。新苏南模式阶段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
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 展。 根据“苏南模式”在各时期的核心发展力
二、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分析
自我国加人WTO以来,农产品出口环境日益透明化,关税对进口 的限制作用有所弱化,这较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的改善,但 是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制定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达 到的质量、安全标准,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频受到此类技术贸易壁垒的 制约,从而导致众多农产品出口商及农户面临更高的生产和运营成本, 甚至失去已经建立的国外市场,这极大的抑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的发展。在国外市场对农产品进口日益高筑的技术贸易壁垒的环境下, 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之一的浙江省也深受其害。 一、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介绍 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多年来在各省中一直名列前茅,从1999年开 始连续七次位居全国第三。出口的农产品有冻水产、木制品、罐头食品、 蔬菜、茶叶和羽绒、羽毛等,特别是柑橘水果罐头、茶叶等产品的出口额 在2006年位列全国首位。根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浙江省农产 品出口额为26-8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66%。但是目前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 如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开始启动《肯定列表制度》,由于受检项 目大幅度增加,农残检测技术标准更加严格,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检测 成本大大增加,相应地对浙江省蔬菜、水产品、畜禽、茶叶等优势农产品 向日本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又如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了严格的技 术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和认证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根据需要不断 迸行更新,这迸一步加大了浙江省农产品向欧盟国家出口的难度。美国 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于2003年12月12日正式实施“食品企业注册”和 “进口食品提前通报”两项法规,两项法规要求各国企业在向美国出口食 品前必须提前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登记注册,凡未进行注册的企业, 将被禁止向美国出口或销售其食品产品。这一规定实施后,影响到我国 13000多家企业的对美出口产品,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同样也在其 况下仍全力争取外资,这种体制局限直接导致 了苏南模式的衰落。因此,地方政府可以考虑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平衡GDP与客观 市场发展需求中政府角色的转变,形成良好的 激励效应,政府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好地 发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261—02
中。除以上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以外,俄罗 斯、加拿大、墨西哥等其他国家也均设立了各种名目的技术限制,对浙江
省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