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音乐是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面向21世纪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条的美育任务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提出“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且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对此,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作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并且要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事,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根据陈部长的报告精神,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巨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像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中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和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研究内容: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将给音乐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
机和活力;于是我从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具的改变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1、通过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全新的教与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师角色的转变。
4、学生角色的转变。
5、教学媒体的转变。教学媒体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音乐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整合,体现了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6、教学过程的转变。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和理解知识。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
2、制定研究方案,分工协作。
3、加强与总课题组的联系沟通,争取得到总课题组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研究效益。
(二)实施阶段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3、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并向总课题组申请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确定质量等级,由总课题组颁发质量等级认证书。
4、评选一批优秀整合课件及教学案例。
5、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验收,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三)总结阶段
进行项目验收结题,子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项目实验报告。
1、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向总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总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颁发质量认证书。
3、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四、研究模式:
(一)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欢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二)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
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搜索与春天有关的知识音乐创造活动课。学生有的搜寻关于歌颂春天的歌曲,有的搜寻赞美春天的诗歌和散文,还有的搜寻网络上的描绘春天的Flash动画,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获取了大量信息,正因为如此,每一位学生才能自己充当小小作词家,创作的许多歌唱春天的优秀作品。在这里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明确任务,提前向学生呈现评价学习活动的量规,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牟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该模式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国粹--京剧时,由于学生听的少、见的少,所以,他们对京剧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于是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京剧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同学们纷纷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教师同时也在网站在开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与外界交流。就这样一节本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