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比B(还更)不C”句式分析

合集下载

_更_和_还_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

_更_和_还_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

“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3文全民提要 肯定比较句“X比Y・W”中,可以在W项前面插入副词“更”或者“还”。

通常,“更”和“还”可以互换使用,而全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不变。

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更”和“还”不可以替换使用,在否定比较句“X不比Y・W”中,W项前面插入“更”或者“还”所受限制会更大。

“还”通常只能出现在表反问语气的否定比较句中。

关键词 “更” “还” 主观性 否定比较句○ 引言关于副词“更”和“还”在比较句中的使用情况,前人已做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业已取得不少成果。

陆俭明(1980)首先敏锐地观察到“更”和“还”的差异,并对其用法特点以五种句式加以精细地描写和刻画,指出各句式中“更”和“还”表义的异同,并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此后黄祥年(1984)、肖奚强(1993)、黄瓒辉(1999)等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补益。

沈家煊(2001)则另辟蹊径,着重讨论了“还”的元语和非元语用法、主观和客观表达的区别,认为导致“更”和“还”在比较句中产生区别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更”不具备元语用法,而“还”却有元语用法。

高增霞(2001)则选择从形式入手,从语义—语用角度再次对“还”与“更”的区别进行详细考察。

与陆文的观点不同的是,高文认为“还”在比较句中所表现出的表程度加深义并非“还”这个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比较句这种句式所赋予的。

总体来说,前人的研究使我们对副词“更”和“还”的认识逐渐加深。

尽管以上研究对“更”和“还”的分析已经做得较为深入和完善,然而,就二者在肯定比较句和否定比较句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差异,至今还未见到详尽的描述和分析。

特别是在否定比较句中,“更”和“还”的使用情况还缺乏更为深刻的研究。

因此,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解析表示比拟的比较句和W项后面附有具体数值的比较句选择用“还”而排斥用“更”,以及套叠式比较句选择用“更”排斥用“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还将通过对否定比较句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更”和“还”在表陈述与反问语气的比较句中的使用情况的考察,系统地对“更”和“还”进行辨析,进而全面勾勒二者的性质与差异。

“不但不A,反而B”认知及语用探析

“不但不A,反而B”认知及语用探析

“不但不A,反而B”认知及语用探析李向阳【摘要】反递句式"不但不A,反而B"属于并列类复句的一种。

从认知层面来分析该复句与语境C项之间的认知关系,考察在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中人们对于命题的信赖程度。

主观推测层面:0.5〈P{A/C}〈1,0〈P{B/C)〈0.5;客观反映层面:P{C/B}=1,P{C/A}=0,P{A}=0。

已然为P{C)=1,P(B)=1,未然为P{C}=0,P{B)=0。

说话人使用”不但不A,反而B”这一句式,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的不一致关系,体现该句独特的语用价值。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不但不A,反而B”;主观推测层面;客观反映层面;语用价值【作者】李向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3邢福义先生指出,反递句式是一种有用而能产的特殊的递进句式,以“不但不A,反而B”为代表格式[1]413。

学者对该句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句子本身的形式特征上,如关系词的替换,及A与B递中有反的关系等。

很少从人的思维层面和语言环境关系来进行系统深入分析。

袁毓林(2008)认为该句式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2]。

王志英(2014)提到“不但不X,反而Y”构式传递的是说话人的反预期信息,即话语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与说话人的预料或预期相反的[3]。

这种预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语境条件。

语境条件可以是一个事件、上下文或是生活常识和定理,我们用C来表示,句式可以表述为“C,不但不A,反而B”。

如:例1:如果有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差错,他们不但不会在意,反而会十分感激。

例2:坚持服用红糖不但不会发胖,反而抑制饭量。

例(1)中的C项为上文的“如果有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差错”,为表达在C项条件下,事实上却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做铺垫。

比字句=“A比B形容词”?事情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比字句=“A比B形容词”?事情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字句=“A⽐B形容词”?事情远⽐你想象的复杂!1A ⽐B 形 (数量补语)例1:南⽅⽐北⽅热。

肯定式。

例2:他⽐我⾼⼀点⼉。

数量词⼀定放形容词后,不可前置。

例3:这个问题不⽐(没有)那个问题难。

否定式为“ A 不⽐/ 没有 B 形容词”, 后边⼀般不加数量补语。

注意:形容词前⼀定不能有程度副词“很、最、⾮常”等。

2A ⽐B “ 早、晚、多、少” 动数量补语 (宾)例1:我⽐他早来半⼩时。

例2:他⽐我少学了⼆个⽉汉语。

注意:1.“早、晚、多、少”等⼀定要放在来、学等动词前,不能放在“⽐”前。

2.表⽰动作发⽣的语⽓助词“了”⼀定要放在动词后边,其他成分前边。

3.这个句型的否定式“ A 没有⽐早/ 晚/ 多/ 少动”不常⽤。

3A ⽐B 动 “得.(形)”(程度补语)例1:他⽐我跑得快。

例2:他写汉字⽐我写得好多了。

动词后有宾语时, 还可以说: 他汉字⽐我写得好多了。

例3:他不⽐我说得好。

否定式为“ A 不⽐/ 没有 B 动得形”。

形容词后不能再加“ ⼀点⼉、⼀些”等。

注意:1.形容词补语后边还可加“得多“”⼀点⼉“”⼀些“”多了”等, 但形容词前后不能加“ 很”“ 最”“ ⾮常”“ 极了”等词。

2.形容词补语后边不能加表⽰具体数量的短语,如“⼗分钟” 等。

4⼀天⽐⼀天(⼀个⽐⼀个)例1:天⽓⼀天⽐⼀天热了例2:我们班同学⼀个⽐⼀个聪明。

注意:1.主语⼀定要放在“⼀天⽐⼀天”等的前边。

2.这个句型没有否定式。

5A ⽐B 更(再、还)..说明:这个句型表⽰“ B 已经是⽐较(很).., A更..”。

例1:这个房间⽐那个更⼤。

那个房间是⽐较⼤的,这个则很⼤。

例2:今天⽐昨天还热。

昨天已经很热,今天⾮常热。

例3:我认识的⼈⾥边没有⽐她更(再) 漂亮的了。

她最漂亮。

例4:这件⾐服就是⽐别的再便宜,我也不买。

对这件⾐服不满意,很便宜也不会买的。

注意:这个句型的否定式为“ A 并不⽐ B 更(再、还)..”。

6A 跟(和、同) B..⼀样例1:他的⼤⾐跟我的⼀样。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预设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预设,听话者才能更好地分析信息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从而理解信息的含义,便于交流。

比较句中的程度副词“还”、“更”,有时可以互相替换,有时不能互相替换。

通过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预设,从而更好地辨析“还”、“更”的用法。

标签:预设“还” “更” 比较句陆俭明(1985)最早发现了“还”和“更”的异同,他指出,①“还”只能用在“比”字句中,且比较项不可省略,“更”既能用在比较句中又能单独做状语和定语;②“还”只用于两项比较,“更”可用于三项比较;③“还”有比拟的意思;④“还”后可接数量短语,“更”后只接模糊数量短语。

沈红丹(2003)在陆俭明研究的基础上,对含“还”比字句进行深层语义分析后,对“还”与“更”的不同点进行了阐述。

预设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预设的理论视角为出发点,来浅析比较句“还”、“更”之间的关系。

预设最初是哲学上的概念,后来被许多语言学家广泛应用于语用学理论上,就成为了大家一直关注的课题。

预设在语言学中被定义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言语或句子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或“说话者或写作者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

即,在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交际前,交际双方就存在着共同认可的背景信息。

“还”和“更”都是程度副词,都表示比较,表示程度加深或增高之意。

“还”和“更”的比较句一直是学者的研究对象,那么,哪些情况二者能替换,哪些情况二者不能替换呢?其理由是什么?本文将从“还”、“更”的语义和二者的语义预设出发,浅析比较二者使用的情况。

一、“还”的语义及其预设“还”,“从辵,瞏声”。

声符“瞏”多有圆环、回转等义。

因此,“还”有回转,重复之意。

即表示主观上要求行为、动作的重复,特别是突显动作圆满完成之后的连续性,相当于“仍旧”、“仍然”的“持续”义。

某种形状的“持续”发展则会随着量的增加而引起质变,其结果是程度的纵深发展和量的绝对增加。

全国智商测试题答案解析(3篇)

全国智商测试题答案解析(3篇)

第1篇一、前言智商测试,作为评估个体智力水平的一种常用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招聘等领域。

全国智商测试题作为我国广泛采用的智商测试工具,旨在全面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本文将对全国智商测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了解题目特点、答题技巧以及答案解析。

二、全国智商测试题特点1. 题目类型多样:全国智商测试题包括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多种题型,全面考察考生的智力水平。

2. 考察范围广泛:题目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历史、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旨在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3. 时间限制严格:全国智商测试题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考生具备快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答题技巧性强: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能够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三、全国智商测试题答题技巧1. 熟悉题型特点:了解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如言语理解题注重逻辑推理,数量关系题注重运算技巧等。

2. 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意,避免因粗心大意而误选答案。

3. 留意关键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助于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4. 做好笔记:对于难以解答的题目,可以做好笔记,待完成其他题目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5. 保持冷静:遇到难题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仔细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思路。

四、全国智商测试题答案解析以下以全国智商测试题中的一道题目为例,进行详细解析:题目:小王、小李、小张、小赵四个人分别参加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四项运动,已知:(1)小王和小李的运动项目不同;(2)小张和小赵的运动项目也不同;(3)小王和小张的运动项目相同;(4)小李和小赵的运动项目不同。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小王参加篮球,小李参加足球;B. 小王参加足球,小李参加排球;C. 小王参加排球,小李参加乒乓球;D. 小王参加乒乓球,小李参加篮球。

解析:根据条件(1)和(4),可知小王和小李的运动项目不同,小李和小赵的运动项目也不同,因此小李只能参加排球或乒乓球。

“比X还X”句式的构式语法探讨

“比X还X”句式的构式语法探讨
现各句有几个共同点 : 第一, “ 比x 还x ” 和“ 比X 还Y ” 中的介词宾语 “ x ” 和主语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是说话人人为地进行了概念范畴化 的活动。再者, 不论是不是表示比较, 都对主语和介词宾语代表的性
个变体 , 模因是一种传递人类文化的复制因子, 就像基因能通过精
子和卵子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一样, 模因能通过模仿和复制
首先, 把例( 2 ) 中a 、 b 和c 、 d 对比, 我们发现前两句是夸张, 后两句 才是比较。以b 和d 两句为例, 巴黎被人们称为浪漫之都, 是浪漫的代 名词 , 而说话人为了表明北京也很浪漫, 说出“ 北京比巴黎还浪漫” , 也就意味着“ 北京像巴黎一样浪漫” 。 然而在描写实际温度时, 仅仅是
语言文 字 辞
【 摘 要】 “ 比x 还× ” 句是 现代汉语 比较句 中的一种特 殊建 构 , 是常规构 式“ 比X 还Y ” 的派生构式。该句
式被 广 泛 运 用 于 网络 、 口语 和 文 艺 作 品 中 , 经 常 用 来 表 示 一种 “ 超 X ” 的 意义 。从 构 式语 法 的 视 角 审 视 和 考 察 这 种语 言 现 象 , 分 析其句法功 能和意义 , 该构 式的语义不是 比较 , 而 是 说 明 主 语 的 某 一 特 质 。 该 构 式 对 其 中 的“ X ” 进 行 了压 制 , 压 制 的作 用 使 名 词 和 动 词 等 也 能进 入 该 构 式 , 不 断 扩 展 和 丰 富该 构 式 的 表 达 形 式 , 而 对 其 识 解 涉及 转 喻 认 知 机 制 。
认知的目 标域, 二者同处于一认知框架内即“ 事物一特征” 这一认知 框架内。要了解“ 比 x 还x ” 构式的意义, 首先要了解与该构式有关的 “ L L x还Y ” 这样典型的差比句的意义, 能进入“ 比x 还Y ” 构式的词性 并不一定能进人“ 比x 还x ” 构式。两个构式不是帅e 和t o k e n 的关系, 但也并不是上位句和下位句的关系, 而是核心与非核心的关系。 陆俭明( 1 9 8 0 ) 区分出了比较和比拟。为了保证对比标准的同

含“更、还、要”的“比”字句研究

含“更、还、要”的“比”字句研究

含“更、还、要”的“比”字句研究对含“更、还、要”的三种“比”字句,即“A比B更X”“A比B还X”“A比B 要X”的语义特点及预设语境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语义特点,并分析它们的预设语境。

标签:“比”字句“更” “还” “要”一、引言“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事物、对象之间的比较关系,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比较”这一语法意义。

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范畴,“比较”的语义内容、表达比较的句法形式是语言学界长期探索的课题。

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比”字句也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含“更、还、要”的“比”字句所形成的比较框架,即“A比B更X”“A比B还X”“A比B要X”。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对“更”、“还”以及含“更”和“还”的“比”字句从“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含“更、还、要”的三种“比”字句的综合对比分析重视不够,这三种“比”字句的语义特点及预设语境到底该如何解读,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比”字句的基本描写(一)“比”字句及其构成要素“比”字句是指由介词“比”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

其基本式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参比主项、参比客项、比较词、比较视点和比较结论。

如:(1)他比我个头高。

参比主项A 比较词参比客项B 比较视点C 比较结论X参比主项是比较的主体,如“他”;参比客项是比较的客体,如“我”;比较词是“比”字句的标记,现代汉语用介词“比”连接参比主项和参比客项;比较视点指比较的内容,如“个头”;比较结论指通过比较得出的比较值,如“高” ①。

“比”字句是表示比较的,但比较句却不一定是“比”字句。

本文所谈及的“比”字句是指比较词是介词“比”的“比”字句。

(二)含“更、还、要”的比字句本文讨论的包含副词“更、还、要”的三种“比”字句是指:a.A比B更Xb.A比B还Xc.A比B都X参比项目A/B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短语成分。

汉语比较结构中“还”和“更”的语义研究

汉语比较结构中“还”和“更”的语义研究

汉语比较结构中“还”和“更”的语义研究陆俭明(1980)在《“还”和“更”》中最早提到了“还”和“更”的研究。

陆俭明主要从句式“X比Y[]W”重点分析了“还”和“更”的异同。

他认为,语义上二者都可表示程度增加。

不同之处在于“更”包含递进发展的含义,而“还”包含转折变化的含义。

随后,“还”和“更”在比较句中的研究日益丰富起来。

主要焦点集中在三点:第一,二者的语义。

“还”和“更”在比较结构中,都表示程度增加。

第二,二者的预设义。

殷志平(1995)、沈家煊(2001)、吕叔湘(2005)认为,“还”和“更”在比较句中的预设是标准比较项(Y)具有一定程度W。

另一种观点,宗守云(2011)认为,“还”的预设与“更”不同。

“还”的预设是“没想到Y W”。

第三,二者的主观性。

宗守云(2011)认为,“还”的主观性高于“更”的主观性。

文全民(2008)则认为只有“还”有主观性。

虽然汉语比较句中副词“还”和“更”的研究有了一些具体的语义分析,但是还存在一些分歧。

经过讨论本文认为:第一,汉语比较结构中的“还”可以视为量级算子;“更”具有比较词素的功能。

第二,本文通过预设测试证明了两者具有相同的语义预设。

第三,本文阐明了“还”与数量词的兼容问题,为日后研究“更”与数量词的不兼容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还”和“更”语义研究和二者的语义差异,使二者的不同分布可以得到解释,也丰富了“还”和“更”在比较结构中研究。

a和b或c语文的语法解释

a和b或c语文的语法解释

a和b或c语文的语法解释语文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语法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之一。

在语法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a和b或c的表达形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a和b或c语文的语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a和b或c的含义。

这里的a、b和c可以代表具体的词语、词组或句子,它们之间由“或”来连接。

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列举多个选项或选择。

在句子构成方面,a和b或c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我可以选择旅游、阅读或者运动。

”这个句子中的a、b和c分别代表旅游、阅读和运动,它们作为宾语出现在句子中。

这种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加了表达的灵活性。

除了句子构成,a和b或c还可以用于并列连词的选用。

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使用“和”、“或”、“还是”等,并列连词。

比如:“他可以选择去海滩和山区旅游,或者去博物馆参观。

”这句话中使用了“和”和“或者”,通过不同的连词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

此外,在逻辑关系上,a和b或c还可以表示包容关系或互斥关系。

当a、b和c代表两个相似的选项时,我们可以用“或”表示包容关系,表示可以同时选择或接受这两个选项。

比如:“她可以选择唱歌或跳舞来放松自己。

”这句话中的“或”表示两个选项可以同时存在。

相反地,当a、b和c代表两个互斥的选项时,我们可以用“还是”、“或者”等来表示互斥关系,表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选项。

例如:“你今天要么去看电影,要么陪我逛街。

”这句话中的“要么”表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选项。

因此,a和b或c语文的语法是通过a、b和c的组合来表达多个选项或选择的一种语法形式。

在具体应用中,我们要根据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连词和语法结构。

掌握这种语法形式,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灵活和富有变化,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掌握a和b或c语法的应用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写作和交流中。

a b a c的句型

a b a c的句型

关于三者之间比较的英文句型主要有以下五种:1、结构︰比较级+and+比较级来源:考试大说明︰此句型意为“愈来愈…”。

举例:With the rapi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China’s posi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了。

2、none the ...er for ...结构︰none the+比较级+for+名词说明︰此句型意为“即使…却一点也不…”。

相当于“none the+比较级+because-子句”。

for 为<介系词>,之后接<名词>为其<受词>;because 则为<副词><连接词>,之后接<主词>+<动词>,引导<副词子句>。

举例:His health is none the better for his exercise (=because he takes exercise). 即使他运动,他的健康状况却一点也不好。

3、none the less ... for ...结构︰none the less+形容词/副词+for+名词说明︰此句型意为“即使…却仍然”。

相当于“none the less+形容词/副词+because-子句”。

none the less 为<副词>,译成“仍然”,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动词>时,置于该<动词>之后;修饰<形容词>时,置于该<形容词>之前;修饰<副词>时,置于该<副词>之前。

举例:I love him none the less because he is poor. 即使他穷,我还是爱他。

“X比N还N”句式探析

“X比N还N”句式探析
维普资讯
“ \,
A 比 N还 N"句 式 探 析
口 王 强
摘 要: “ IN ”句式是现代汉语 中一种超常规组合 的 “ XP 还N : _ , 比”字句,比较客体 “ N 前 ”与结论项 “ ”是 后N 由同一个名词 “”来充 当,经常出现在 口语和文艺作品 中。本文通过考察格 式中 “ ”与 “ ”在 句法功能上 N 前N 后N 的差异和进入 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 ,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 、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 “ 比”字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在 “ + 了 ,过 +时 量 宾 语 + 谓 词性 成 V / 分 ”连 动 句 中 ,时 量 宾语 表 示动 作 行 为持 续 时 间 的计 时 点就 两 种可 能 性 了。
( 我是前天看 完了, 电视剧的。 一+ 5 9) 这部 我是前天看
完过 这部 电视 剧 的 。
句的 区别 与联 系。 ・
关键 词 : X: 还N 句法 结构 IN P _ ,
语 义要 求
语 用 分析
引言
现 代 汉语 中, 尤其 是 在 口语 和 文 艺作 品 中存 在 着 一 种特
殊 的 “ ”字 句 。这 种 句 式 口语化 特 别 强 。例 如 : 比 惹 不起 。 ( 树 理 ( 树 理 文 集》 ) 赵 《 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知 道 小俊 跟 他那 小姨 子 学得 比 惹不起 ( 1 他 人名 )还 中 ,前N 与后N 相 同的名 词 , 后N 有程 度 副词 “ ”。 《 是 前 还 现
例 (5 5 )中 “ 了, 挂 半天 ”表 示 “ ”这 个动 作用 了半天 挂 (4 大 家讨论 了, 多 小 时 了。 一大 家讨论 过 两 个多 小 6) 两个 的 时 间 , 转 换 之 后 表 示让 挂 上 去 的 东 西 在 那 停 留 半 天 。用 时 了 。 有 时 ,在有 后 续 句 的句 子 中 ,B 动词 带 “ , 类 了 ”后 面 再 “ ” 替 换 上 面 四 句 中 的 “ , , 可 以 发现 : 例 ( 过 了 ” 55) (6 5 )句 都是 不 成 立 的 。只有 当动 词表 示 动 作行 为 造 成状 态 带 时 量 宾语 时 不是 表 示 动作 持 续 的 时 间,而 是 表 示从 动 作完 成 到说 话 的 时 间。此 时 “ , 了 ”可 以用 “ ”同义 替换 。如 : 过 持 续 的时 间 时 , “ ”才 能 和 “ ”替 换 ,基本 意 义 不变 。 了, 过 (5饭 刚吃 了, 个小 时 ,你 怎 么又吃 起 蛋糕 来 了? 一饭 6) 一 3 弱 持 续性 动 词 . 刚 吃 过 一个 小时 ,你 怎 么又吃 起 蛋 糕 来 了 ? A 安 排 、安 慰 、搬 、办 、 比 、表 演 、表 扬 、裁 、擦 、 . ( ) 6 电视 机 刚修 了, 天 ,又 坏 了。 一电视 机 刚 修 过一 6 一 查 、 唱 、 吃 、 抽 、吹 ( ) 、 吵 ( 架 义 ) 、 答 、 打 、 打 气 吵

含“还”“更”“再”比字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含“还”“更”“再”比字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含“还”“更”“再”比字句的语义、语用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比字句中程度副词“还”“更”“再”的语法意义,探讨了其在比字句中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它们在句法上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标签:“还” “更” “再” 比字句语义语用一、引言根据陈珺、周小兵的研究,比较句中的比字句可分为九大类。

其中,含“还”“更”“再”的比字句,因其特殊的语义语用功能而单列为一类。

根据我们对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提取的比字句语料的分析,在571条有效语料中,此类比字句有74条,占总数的12.95%。

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比字句错句检索时,在124条错句语料中,含“还”“更”“再”的比字句(以下简称“还”句、“更”句和“再”句)就有25条。

该类句式的重要性及在汉语学习者中偏误率之高都可见一斑。

因此,我们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出发,对细化后的比字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为了更细致的进行研究,我们将比字句细分排列如下:句式一:X比Y+形容词句式二:X比Y+动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有)+宾语句式三:X比Y+动词+补语句式四:X比Y+动词+宾语+动词+补语句式五:X比Y+形容词+模糊数量补语句式六:X比Y+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句式七:X比Y+提高类动词+数量宾语句式八:X比Y+多/少/早/晚+动词+宾语本文的结论建立在对语料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语料来源未经特别说明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二、研究现状对比字句中副词“还”“更”的研究早已有之,研究成果集中在副词“还”和“更”在比字句中的语义及能否替换的问题上。

陆俭明和马真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中就专门对此进行了探讨。

黄祥年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细致,其与比字句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句式一、句式二中的“X比Y+心理动词/有+宾语”及句式五中的“还”和“更”都可以相互替换,而在句式六中则只能用“还”。

2024年鲁科五四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420

2024年鲁科五四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420

2024年鲁科五四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4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黄山在我国()省的南部。

A. 湖南B. 安徽2、毛主席写的著作为什么被作者称为“光辉著作”?()A. 因为这是毛主席在八角楼清油灯下所写的著作。

B. 因为毛主席像太阳。

C. 因为毛主席的思想和著作能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3、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A. 小马连忙停下脚步,决定不过河了。

B. 小马连忙停下脚步,决定蹚过河去。

C. 小马连忙停下脚步,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过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猜一猜;选一选。

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A. 抵住,支撑B. 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表明华夏族(______)A. 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B. 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C. 居住分散,交通发达D. 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区别字组词。

亚____角____始____飘____业____用____抬____漂____7、读拼音,写词语。

guó wáng xiān měi nán hái zuò wèi zěn me guó dū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8、选择合适词语填空。

A花粉 B 喇叭 C笑脸 D花瓣。

吹起____绽开____舒展____传播____9、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希________亥________10、多音字组词。

数 shù____shǔ____为 wéi____wèi____11、读课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排序。

构式“没有比X更Y的(了)”与“Y得不能再Y”的对比分析

构式“没有比X更Y的(了)”与“Y得不能再Y”的对比分析

构式“没有比X更Y的(了)”与“Y得不能再Y”的对比分析语言中存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表达式,然而它们的句法、语义、语用表现不可能完全一样。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通过固定的构式表达极限程度义,比如:“没有比X更Y的(了)”“Y得不能再Y”“再Y不过”等。

对构件中同样具有否定词的构式“没有比X更Y的(了)”和“Y得不能再Y”进行对比分析,这两个构式中虽然都有否定词,但是却都表示肯定的极限义,有必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这两个构式进行对比分析。

标签:“没有比X更Y的(了)” “Y得不能再Y” 句法语义语用一、句法方面的对比分析“没有比X更Y的(了)”与“Y得不能再Y”这两个构式进行句法上的比较,主要从对谓词性成分Y的选择和构式整体的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对Y的选择1.Y为形容词我们事先设定“没有比X更Y的(了)”中的Y为Y1,“Y得不能再Y”了中的Y为Y2。

能够进入Y1的最多的是形容词,且必须是性质形容词。

我们知道形容词主要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而状态形容词本身具有一定的量性特征,比如“雪白”本身的含义就是“很白、非常白”,而进入Y1的形容词要受程度副词”更”修饰,所以这样的形容词本身不能具有量性特征,综上只有性质形容词可以充当Y1。

例如:(1)募捐或者类似的东西,因为政府会负责一切的。

任何组织都没有比政府做得更多。

(2)怎样准确界定它的建筑年代呢?没有比写在建筑物的主梁上或刻在石碑石础上的日期更准确的了。

“多”“准确”都受到前面程度副词“更”的修饰,它们都是性质形容词。

根据前人研究,在构式“Y得不能再Y”中,能够充当Y2的最多的也是形容词。

因为在该构式中,Y2同样要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里的形容词首先要满足能够被“再”修饰这一前提,所以能够进入Y2的形容词同样必须是没有量性义的性质形容词,而状态形容词同样不可以充当Y2,如:(3)听了赵四的话,她的脸红得不能再红了。

(3’)*听了赵四的话,她的脸红彤彤得不能再红彤彤了。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5页word文档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5页word文档

“还”、“更”比较句及其语义预设陆俭明(1985)最早发现了“还”和“更”的异同,他指出,①“还”只能用在“比”字句中,且比较项不可省略,“更”既能用在比较句中又能单独做状语和定语;②“还”只用于两项比较,“更”可用于三项比较;③“还”有比拟的意思;④“还”后可接数量短语,“更”后只接模糊数量短语。

沈红丹(2003)在陆俭明研究的基础上,对含“还”比字句进行深层语义分析后,对“还”与“更”的不同点进行了阐述。

预设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预设的理论视角为出发点,来浅析比较句“还”、“更”之间的关系。

预设最初是哲学上的概念,后来被许多语言学家广泛应用于语用学理论上,就成为了大家一直关注的课题。

预设在语言学中被定义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言语或句子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或“说话者或写作者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

即,在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交际前,交际双方就存在着共同认可的背景信息。

“还”和“更”都是程度副词,都表示比较,表示程度加深或增高之意。

“还”和“更”的比较句一直是学者的研究对象,那么,哪些情况二者能替换,哪些情况二者不能替换呢?其理由是什么?本文将从“还”、“更”的语义和二者的语义预设出发,浅析比较二者使用的情况。

一、“还”的语义及其预设“还”,“从?u,?`声”。

声符“?`”多有圆环、回转等义。

因此,“还”有回转,重复之意。

即表示主观上要求行为、动作的重复,特别是突显动作圆满完成之后的连续性,相当于“仍旧”、“仍然”的“持续”义。

某种形状的“持续”发展则会随着量的增加而引起质变,其结果是程度的纵深发展和量的绝对增加。

也就是说,在使用“还”进行比较的时候,主观上已经存在了估量,如高与低,好与坏,多与少等。

如:[1]这个房间还干净些,那个就不行了。

说话者在说出此话的前提预设是:对第一个房间和第二个房间进行了反复的比较之后,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二、“更”的语义及其预设“更”同源的词有“改、革”,它们都含有都有“变”的语义。

“A比B(还更)不C”句式分析

“A比B(还更)不C”句式分析

“A比B(还/更)不C”句式分析生活中常常会有相似或者是相悖的事物出现,我们在认识这样的事物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明确事物的异同,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采取正面的肯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同时也会采取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在不同的比较范围说明比较双方的属性程度差异。

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一种在否定概念范围内同方向程度的差比句“A比B(还/更)不C”,我们将运用相关理论对其结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第一,我们首先探讨了“A比B(还/更)不C”句式的独立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该句式并不是“A比B(还/更)C”的否定形式。

进而找出该句式作为一个独立句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该句式是一个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句,比较的是比较对象双方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程度差异。

所以得出该句式的本质是一个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肯定比较句,该句式所描述地是不具有C属性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二者在不C属性程度上的差异。

第二,在形式结构上,我们分析了该句式中出现的可替换成分(A、B和C)和稳定成分(比、还/更)的性质,其中可替换成分中的A、B主要是由名词、代词或者是一些短语来承担,C常常是由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或者是名词来承担;稳定成分是对该句式的语义关系表达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该句式的成句条件和句法功能,其成句条件主要包括对举格式、排比格式、副词“还”和“更”的成句作用、以及“一N比一N…”的结构这四种情况。

第三,在语义研究方面,我们对其构成成分的各个部分的语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主客体A、B的同类和不同类会影响到句式的比较和比拟义的表达;比较结果项的C在语义上应该是表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程度差异的一类谓词,由于否定词“不”的加入,使得“不C”作为一个整体其语义范畴是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此时的比较是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

句式中的副词“还”和“更”在语义上不仅相互联系还具有一定的区别。

比较句类型与用法

比较句类型与用法

看偏误,总结规律
(1)结构误用 * 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我妹妹有我这么高。 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 *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 提示: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 句型。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有” 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 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 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跟…… 一样”这个结构,说成“我妹妹跟我一 样高。”
2、 “A跟B一样”否定式“A跟B不一样”
看结构,造句子
(二)A(名词/代词) + 跟 + B (名词/代词) + 一样 +形容词
例:这个房间 跟 那个房间 一样 大。
我姐姐 跟 你
一样 瘦。
看结构,造句子
(三)A(名词/代词) + 跟 + B (名词/代词)+ 一样 + 心理动词
例:我
跟他
一样 怕蛇。
• 基本结构是:A+“跟”+B+“一样/相 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 例:我跟他一样高。
这本书跟那本书不一样。
看结构,造句子
(一)A(名词/代词) + 跟 + B (名词/代词) + 一样
我的兴趣
跟你
一样。
我们的词典 跟 老师的(词典) 一样。
他骑得的自行车 跟 我骑得(自行车)不一样。
注:1、表示比较的两个名词都有定语,第二个名词可 以省略。
看偏误,总结规律
(2)“有”字句中的形容词一般使用积 极意义,不使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例:*妹妹有姐姐那么丑。 阿里有我那么笨。
“不如”句
•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 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

相对程度副词“还”与“更”辨析

相对程度副词“还”与“更”辨析

相对程度副词“还”与“更”辨析在现代汉语副词中,“还”的句法功能比较繁复,它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还可以作程度副词。

王力先生(1943)将程度副词分为两类:绝对的程度副词和相对的程度副词,“还”即为相对程度副词。

马真先生认为相对程度副词“还”既可以表示程度深,又可以表示程度浅,表程度深的“还”大致相当于“更”。

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的差异体现在数个层面,为使学习者能够全面掌握二者的用法,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客观程度、增量的准确度、语义预设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标签:相对程度副词还更在现代汉语副词中,“还”的句法功能比较繁复,它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还可以作程度副词。

王力先生(1943)将程度副词分为两类:绝对的程度副词和相对的程度副词,“还”即为相对程度副词。

马真先生认为相对程度副词“还”既可以表示程度深,又可以表示程度浅,表程度深的“还”大致相当于“更”[1]。

陆俭明先生在《“还”和“更”》一文中通过对具体句式的分析,详细比较了“还”与“更”的用法[2]。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的差异体现在数个层面,为使学习者能够全面掌握二者的用法,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客观程度、增量的准确度、语义预设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表示程度浅的程度副词“还”义本文不作讨论。

一、句法结构的差异(一)陆俭明先生已经指出很多差异,如:“还”可以用于比字句,“更”既可以用于比字句,也可以用于非比字句;“更”可以用于层递性对比句式“x比yw,x比y[]w了”中,“还”不可以;“更”与“还”都可以用于“x比y[]w了”中,但表意有所区别;“还”只用于两项事物间的比较,“更”还可以用于三项事物间的比较;“还”可以用于比拟,“更”则不可。

陆先生的研究已经相当精当,我们不再赘言。

(二)张平(2006)认为,“还”后可加“要”,“更”不可以,因而“还”用于实比形式比“更”复杂[3]。

例如:(1)a.后来我知道L比我还要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比B(还/更)不C”句式分析
生活中常常会有相似或者是相悖的事物出现,我们在认识这样的事物的过程
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明确事物的异同,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加
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采取正面的肯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同时也会采取否
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在不同的比较范围说明比较双方的属性程度差异。

本文所
研究的正是一种在否定概念范围内同方向程度的差比句“A比B(还/更)不C”,我们将运用相关理论对其结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第一,我们首先探讨了“A比B(还/更)不C”句式的独立性,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该句式并不是“A比B(还/更)C”的否定形式。

进而找出该句式作为一个独
立句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该句式是一个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句,比较的是
比较对象双方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程度差异。

所以得出该句式的本质是一个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肯定比较句,该句式所描
述地是不具有C属性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二者在不C属性程度上的差异。

第二,在形式结构上,我们分析了该句式中出现的可替换成分(A、B和C)和稳定成分(比、还/更)的性质,其中可替换成分中的A、B主要是由名词、代词或者是一些短语
来承担,C常常是由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或者是名词来承担;稳定成分是对
该句式的语义关系表达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该句式的成句条件和句法功能,其成句条件
主要包括对举格式、排比格式、副词“还”和“更”的成句作用、以及“一N
比一N…”的结构这四种情况。

第三,在语义研究方面,我们对其构成成分的各个
部分的语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主客体A、B的同类和不同类会影响到句式的比较
和比拟义的表达;比较结果项的C在语义上应该是表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程
度差异的一类谓词,由于否定词“不”的加入,使得“不C”作为一个整体其语义范畴是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此时的比较是在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

句式中的副词“还”和“更”在语义上不仅相互联系还具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我们得出该句式在整体义上表达的是否定概念范围内的比较义,同时还含有一定的逆预期的反差比较义。

第四,由于我们在本文中不认为“A比B还(更)不C”是“A比B还(更)C”格式的否定形式,所以我们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于这两个句式的对称性进行
分析,在形式上,根据自然语言的肯定否定公理的影响,C的语义程度的大小决定
了它在肯定和否定形式中存在的可能性;语义范围上的不一致也导致了C和不C 的不对称性。

在意义上,因为该句式预设信息的稳定性,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语义要和预设信息吻合才能成立。

第五,在语用功能方面,该句式的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表达的反预期性和委
婉性两个方面,这里的预期心理主要是从说话者、听话者和社会的普遍认知三个
角度来说明的,委婉性的功能表达则是因为比较结果项“不C”受到了礼貌原则的影响;由于句式中副词“还”和“更”的使用情况不同导致句式的信息焦点凸
显功能的不同;在预设触发语的影响下,该句式还具有一定的语用预设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