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面向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及识别模型_高增桂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方法的下肢肌电信号步态识别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方法的下肢肌电信号步态识别高发荣;王佳佳;席旭刚;佘青山;罗志增【摘要】为提高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步态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对消噪后的肌电信号提取积分肌电值和方差作为特征样本,然后利用PSO算法优化SVM的惩罚参数和核函数参数,最后利用步态动作的肌电信号样本数据对构造的SVM分类器进行训练、测试.实验结果表明PSO-SVM分类器对下肢正常行走5个步态的识别率,明显高于未经参数优化的SVM分类器,优化后平均识别率达到97.8%,并兼顾了分类的准确性和自适应性.【期刊名称】《电子与信息学报》【年(卷),期】2015(037)005【总页数】6页(P1154-1159)【关键词】模式识别;步态分析;肌电信号;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作者】高发荣;王佳佳;席旭刚;佘青山;罗志增【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杭州 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杭州 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杭州 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TP24人体步态是指人行走时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与姿态,正常行走步态具有协调性、均衡性和周期性特点。
在一个步态周期内,根据足底与地面的接触情况,可将步态分为支撑相(足触地)和摆动相(足离地)。
每个相位又可再细分成若干阶段[1]。
步态运动主要依靠腿部肌肉协调驱动下肢肌肉-骨骼系统来完成,而肌电信号(ElectroM yoGraphy, EMG)是由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序列,它与肌肉的活动状态和运动的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不同肢体动作间的差异可通过肌电信号的特征来体现。
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进行步态的识别和分析,这在运动科学、行为科学和康复医学工程等领域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2卷第7期2021年4月Vol. 12Apr. 2021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陆世尧(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211200)摘要:对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可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提 供了各业务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抽取,对学生实验实训环节进行指导和分析,增强了学生个人体验性和课题娱乐性,降低了学习成本,不用完全依赖于教师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
分析了人工智能三项关键技术,即智能识别技 术、学习分析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还阐述了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通过融合创新及优化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来深化教学模式变革,将成为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未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 -8646(2021)07 -0049 -03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u Shiyao(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 Nanjing 211200, China)Abstract :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teaching ,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 It can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education resource , and provide data extraction of all business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 The research guides andanalyzes experimental training of students , to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project entertainment , and reduce learning cost. Students don 51 completely rely on teacher , s guidance ・ So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canbe improved , and teacher ' s workload can be reduced ・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ree keytechnological ite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 The three items includ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 learning analysis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the supply pattern of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optimization teaching service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of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College and university ; Education and teaching通过人工智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素养,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方向,高校也期望通过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助力于教育 教学改革,实现智慧化教学。
人工智能之知识图谱
图表目录图1知识工程发展历程 (3)图2 Knowledge Graph知识图谱 (9)图3知识图谱细分领域学者选取流程图 (10)图4基于离散符号的知识表示与基于连续向量的知识表示 (11)图5知识表示与建模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图 (13)图6知识表示与建模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国家分布统计 (13)图7知识表示与建模领域中国知名学者分布图 (14)图8知识表示与建模领域各国知名学者迁徙图 (14)图9知识表示与建模领域全球知名学者h-index分布图 (15)图10知识获取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图 (23)图11知识获取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统计 (23)图12知识获取领域中国知名学者分布图 (23)图13知识获取领域各国知名学者迁徙图 (24)图14知识获取领域全球知名学者h-index分布图 (24)图15 语义集成的常见流程 (29)图16知识融合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图 (31)图17知识融合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统计 (31)图18知识融合领域中国知名学者分布图 (31)图19知识融合领域各国知名学者迁徙图 (32)图20知识融合领域全球知名学者h-index分布图 (32)图21知识查询与推理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图 (39)图22知识查询与推理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统计 (39)图23知识查询与推理领域中国知名学者分布图 (39)图24知识表示与推理领域各国知名学者迁徙图 (40)图25知识查询与推理领域全球知名学者h-index分布图 (40)图26知识应用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图 (46)图27知识应用领域全球知名学者分布统计 (46)图28知识应用领域中国知名学者分布图 (47)图29知识应用领域各国知名学者迁徙图 (47)图30知识应用领域全球知名学者h-index分布图 (48)图31行业知识图谱应用 (68)图32电商图谱Schema (69)图33大英博物院语义搜索 (70)图34异常关联挖掘 (70)图35最终控制人分析 (71)图36企业社交图谱 (71)图37智能问答 (72)图38生物医疗 (72)图39知识图谱领域近期热度 (75)图40知识图谱领域全局热度 (75)表1知识图谱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列表 (10)表2 知识图谱引用量前十论文 (56)表3常识知识库型指示图 (67)摘要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人工智能重要分支知识工程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成功应用,知识图谱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一起,成为推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6)2.1 人工智能发展概述 (7)2.2 终身学习理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9)2.3 赋能理论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10)三、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12)3.1 创新模式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13)3.2 创新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 (14)3.3 创新模式的实施步骤 (16)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17)4.1 实证研究设计 (18)4.2 实证研究过程与数据收集 (19)4.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20)五、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评价与优化 (22)5.1 创新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5.2 创新模式的评价方法选择 (24)5.3 创新模式的优化策略探讨 (25)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9)一、内容概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受到了其影响。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选拔学科拔尖人才,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研究将对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分析,明确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中的关键作用和应用方向。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中的实践策略和方法,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习评价等方面。
本研究将对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拔尖人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该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科拔尖人才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足机器人运动及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四足机器人运动及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四足机器人概述 (3)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二、四足机器人运动原理及结构 (7)1. 四足机器人运动原理 (8)1.1 动力学模型建立 (9)1.2 运动规划与控制策略 (10)2. 四足机器人结构组成 (11)2.1 主体结构 (13)2.2 关节与驱动系统 (14)2.3 感知与控制系统 (17)三、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关键技术 (19)1. 运动规划算法研究 (20)1.1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运动规划算法 (21)1.2 基于优化算法的运动规划策略 (22)2. 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23)2.1 静态稳定性控制策略 (25)2.2 动态稳定性控制策略 (26)3. 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27)3.1 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28)3.2 轨迹跟踪控制策略设计 (29)四、四足机器人稳定控制实现方法 (31)1. 基于传感器反馈的稳定控制方法 (32)1.1 传感器类型与布局设计 (34)1.2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 (35)2. 基于优化算法的稳定控制方法应用探讨 (37)一、内容概览四足机器人运动机制:阐述四足机器人的基本运动模式,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等,以及不同运动模式之间的转换机制。
稳定性分析:探讨四足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包括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运动控制关键技术:详细介绍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运动规划、轨迹跟踪、力控制等,以及这些技术在实现机器人稳定运动中的应用。
传感器与感知技术:介绍四足机器人运动及稳定控制中涉及的传感器与感知技术,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以及这些技术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控制算法与策略:探讨四足机器人运动及稳定控制中常用的控制算法与策略,包括基于模型的控制、智能控制方法等,以及这些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時代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新要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技术更新要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产学合作不足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改革新策略,打破传统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途径等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基于“人工智能+ 新工科”的一体两翼型实践教学架构,以提高计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计科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工科;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40-030 引言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幅度跨越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相关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1]。
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新思维、新方式下的重大战略转变,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中,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实践性极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计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
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时代对计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将“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与“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度融合,探索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优化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新工科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培养计科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既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步态骨骼模型的协同表示识别方法
步态骨骼模型的协同表示识别方法关桂珍;杨天奇【期刊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探索》【年(卷),期】2018(012)001【摘要】针对目前步态识别中极易受到服饰和携带物等影响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Kinect获取骨骼模型的步态识别新方法.对步态3D骨骼模型提取人体总质心,并与在步态周期中富有运动特征的人体四肢分质心的活动信息结合,分别得到动态与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可看作是周期信号,使用小波分解和带高斯滤波的离散傅里叶变换进行频谱处理,消除了外界干扰并增强了特征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把步态骨骼特征投影到相异空间,用协同表示进行匹配和归一化加权融合,最后根据最近邻算法进行分类识别.实验证明,该方法与稀疏表示识别算法相比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识别效果,为步态识别在身份认证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influence which is easily caused by clothing and carrying object on existing gait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skeleton model-based method for gait recognition using Kinect. The center of mass of 3D gait skeleton model is obtain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ivity information of the body limbs which have rich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ait cycle to form the dynamic and static features respectively. Regarded as a periodic signal,the spectrum of dynamic features is analyzed by wavelet transform and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with Gaussian filter.This processing can eliminate the effect of external interference and enhance the difference among features.After projectinginto dissimilarity space via dynamic time warping and matching by collaborativ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the gait features are normalized,weighted and fused.Finally,the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is adopted to pared with sparse representation recogni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recognition effect and provide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ait recognition in the field of identity authentication.【总页数】10页(P143-152)【作者】关桂珍;杨天奇【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广州510632;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相关文献】1.基于比例归一化阈值的外骨骼步态识别方法 [J], 宋鹏;莫新民;邓亚萍;王晶;韦祖拔2.基于核协同表示的步态识别 [J], 李占利;孙卓;崔磊磊;袁鹏瑞3.小波特征和协同表示的步态识别研究 [J], 王鹏峰;程铭;4.小波特征和协同表示的步态识别研究 [J], 王鹏峰;程铭;5.基于SEF-GHEI及协同表示的步态识别研究 [J], 徐守坤;邱亮;石林;李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CIMS的人机交互模型
面向CIMS的人机交互模型
杜清秀
【期刊名称】《微型机与应用》
【年(卷),期】1994(000)011
【摘要】人机交互这个新方向的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研究内容,重点讨论了各种人机交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CIMS的人机交互概念模型。
【总页数】3页(P19-20,23)
【作者】杜清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6
【相关文献】
1.CIM—OSA DM:CIMS环境下面向对象的语义关联数据模型 [J], 古新生;顾学春
2.面向战场的多通道人机交互模型 [J], 李昌岭;李伟华
3.面向过程人机交互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研究 [J], 王恒;白光晗
4.面向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及识别模型 [J], 高增桂;孙守迁;张克俊;佘铎淳;杨钟亮
5.CIM—OSAD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环境下面向对象的语义关联数据模型 [J], 古新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及识别模型_高增桂.
第41卷第10期2014年10月计算机科学C o m pu t e r S c i e n c e V o l .41N o .10O c t2014到稿日期:2013-07-01返修日期:2013-09-06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云模型的音乐情感表示与识别算法研究(61303137,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动漫情感化配乐技术研究(61070075,基于嵌套随机集的产品意象认知模型研究(61003147,生物启发设计中产品创意造型生成机制及其演化模型研究(51305077,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基于人体行为模型的智能助行机器人研究与开发(00411420124671038资助。
高增桂(1986-,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接口、应用人机工程;孙守迁(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共生装备;张克俊(197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计算、机器学习,E -m a i l :c h a n n y @z j u .e d u .c n (通信作者;佘铎淳(1987-,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杨钟亮(1982-,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感交互、生物启发设计等。
面向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及识别模型高增桂1孙守迁1张克俊1佘铎淳1杨钟亮2(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杭州3100271(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16202摘要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常需要获取人体相关运动信息作为控制信号源。
为了采集人体步态数据,研究了生理信号与关节运动之间的关联机制,设计了一种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其利用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和关节角度传感器组成测试设备,成功采集了15组健康男子在3k m /h 、4k m /h 和5k m /h 3种速率下自然行走的步态数据。
提出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建立膝关节运动识别模型,并使用所采集的步态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
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与思考
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与思考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多模态大模型概念概述 (3)1.2 多模态大模型的意义与挑战 (5)2. 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6)2.1 早期研究与模型架构 (7)2.2 代表性的多模态大模型: (8)2.3 多模态大模型模型训练与评估 (10)3. 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进展与趋势 (11)3.1 多模态融合方法: (12)3.1.1 早期融合方法 (14)3.1.2 晚期融合方法 (15)3.1.3 自监督预训练 (16)3.2 超大型多模态模型的崛起 (18)3.3 多源数据融合与模型泛化 (19)3.4 多模态推理与理解能力提升 (20)4. 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22)4.1 内容创作与生成: (23)4.1.1 文本图像生成 (25)4.1.2 视频剪辑与特效制作 (27)4.1.3 语音合成与动漫配音 (28)4.2 交互式服务与体验: (29)4.2.1 虚拟助手与聊天机器人 (31)4.2.2 个性化推荐系统 (32)4.2.3 用于搜索和问答的多模态系统 (33)4.3 其他应用领域: (34)4.3.1 教育与培训 (35)4.3.2 医疗健康诊断与辅助 (37)4.3.3 科学研究与知识挖掘 (38)5. 多模态大模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39)5.1 伦理与安全问题: (41)5.1.1 信息误導和虚假内容生成 (42)5.1.2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43)5.1.3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 (45)5.2 可解释性和透明度问题 (46)5.3 数据获取和模型训练的成本 (47)5.4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48)1. 内容概述在构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架构时,多模态大模型成为引领科技前沿的关键领域之一。
这一发展路径融合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语音识别(SR)及如果未来技术成熟可能包括的触摸感测(TT)、气味感知(OS)等多种感知和交互方式,构建出一个全面的智能交互系统。
用于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的人体肌电信号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7 Vol.37 No.5
用于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的人体肌电信号 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摘 要:外骨骼机器人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通过人体动作的准确识别进而实现外骨骼机
-j -j
量。LS-SVM 的目标函数可以描述为:
l
为得到最优分类超平面,采用 Lagrange 乘子法求解 在约束条件 ( y i = ωT∙φ(x i) + b + ζ 2 ,其中 i=1,2,
i
min J (ω, ζ) = 1 ωT∙ω + 1 cðζ i2 2 2 i=1
利用小波系数进行逆变换可以完全精确的得到原始
以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生理噪声等干扰信号,可以提 高信号特征表征的准确性。肌电信号中的有用成分 通常表现为低频信号或较平稳的信号,而噪声信号 则通常表现为高频信号,[9]所以利用小波变换的多 分辨率特性,在合适的尺度因子下,对混有噪声的 信号进行小波分解,根据噪声与信号在各频带小波 谱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性去掉各尺度上由噪声产生 的小波谱分量,即可提取出有用信号。Symlet 小波 函数系具有较好的消噪特性, [10] 本文选取 Symlet8 小波对肌电信号进行消噪处理。 1.2 特征值提取 2 设 ψ(t) 为一个平方可积函数,即 ψ(t) ɪ L (R) , 若其傅里叶变换 Ψ(ω) 满足“可容许条件” :
收稿日期:2017-07-19
数 ψ(t) 先 作 移 位 再 作 伸 缩 , 得 到 小 波 基 函 数 ψ a, τ (t) = 1 ψ( t - τ ) , a > 0, τ ɪ R) ; 其 中 a 为 尺 度 因 a a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理论基础 (5)2.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7)2.2 科学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8)2.3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核心概念解析 (10)三、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进展 (11)3.1 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与应用 (12)3.1.1 科学文献计量方法 (13)3.1.2 科学活动定量分析 (14)3.1.3 学科发展动态监测 (15)3.2 科学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16)3.2.1 自然语言处理与科学学 (18)3.2.2 计算机科学与科学学 (19)3.2.3 社会网络分析在科学学中的应用 (20)3.3 科学政策与管理的智能化探索 (21)3.3.1 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22)3.3.2 智能化的科研项目管理 (24)3.3.3 科技评价体系的智能化改进 (25)四、数智驱动的科学学未来展望 (26)4.1 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点 (27)4.2 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方向 (28)4.3 科学学研究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30)五、结论与建议 (31)5.1 研究成果总结 (33)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4)5.3 对政策制定者的启示 (35)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对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包括科学学的演变、科学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对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其在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数智驱动的科学学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以期推动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Ⅴ-2 学科名称(代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获国家奖项,省部级奖6项。
发表论文共10篇,出版专著部。
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项,省部级项目1项。
在研科研经费共96万元。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成
果
序
号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
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时间
本人
排序
1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
河北省教育厅
1
2006~2008
2.5
Ⅴ-2-3-3本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
姓名
王书海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06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定职时间
2005.09
是否博导(硕导)
硕导
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
(包括毕业时间、学校、系科)
硕士,200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封筠
1971.10
2005.06
副教授
硕导
1
5
张翠肖
1969.11
教授
硕导
2
8
王学军
1968.06
教授
硕导
2
6
刘晨晨
1977.02
2007.03
副教授
硕导
Ⅴ-2-3-1本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
姓名
赵正旭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0.02
专业技术职务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定职时间
200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21基本数据项目统计时间学术队伍200812在编杰青长江学者燕赵学者副教授1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041200812scieiistp收录论文7420041200812获奖类别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奖20061200812三年内拥有科研经费合计6655万元平均每年2218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三年平均科研经费716万元年人200812国家级重点项目863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或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省级项目10国防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5805万元教学与人200812是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读硕士共8720041200812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实验条件200812配有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4260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11仪器设备值合计1871万元备注22本一级学科代表性研究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研究方向及所属二级学科出生年月获博士学位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培养硕士学士生毕业人数在学人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196002199207教授博导24195403教授196408教授196912200809副教授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197008教授195705教授197103200801教授綦朝晖197601200603副教授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王书海196906教授196512200706教授196711200801副教授197102200812副教授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7110200506副教授196911教授王学军196806教授197702200703副教授231本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出生年月196002专业技术职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7是否博导硕导博导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包括毕业时间学校系科博士1992年毕业于英国staffordshire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后199312英国newcastle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应用计算机专业2001年被东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本人20041200812科研情况获国家奖项省部级奖发表论文共29篇出版专著在研科研经费共260万元
一种改进的步态识别方法
一种改进的步态识别方法
赵喜玲;李其申;卢致天;李俊峰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09(035)002
【摘要】步态识别通过人体走路的姿势来识别人的身份.近年来,步态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备受计算机视觉研究者的关注.对某个人的一个步态序列利用动态Viterbi算法得到一个样本姿态序列,对其多个步态样本姿态序列的对应姿态取平均得到这个人的特征姿态序列,对特征姿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判别分析法处理特征空间,并用最近邻法进行识别.利用CASIA数据库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率,并对体形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总页数】3页(P177-179)
【作者】赵喜玲;李其申;卢致天;李俊峰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南昌,33006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信阳,464000;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南昌,330063;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南昌,330063;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南昌,3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一种改进的步态识别方法 [J], 韩旭;刘冀伟;么键;那幼超;王志良
2.基于相位一致性改进的步态识别方法 [J], 史东承;贾令尧;梁超;王新颖
3.基于改进的局部敏感判别分析的步态识别方法 [J], 张善文;巨春飞
4.一种时空卷积的步态识别方法 [J], 许缓缓;李洪梅;李富余;孙学梅
5.一种LSTM与CNN相结合的步态识别方法 [J], 戚艳军;孔月萍;王佳婧;朱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穿戴传感步态模式深度学习融合判别模型
可穿戴传感步态模式深度学习融合判别模型①谈巧玲, 吴建宁(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学院, 福州 350117)通讯作者: 吴建宁摘 要: 为有效提高鉴别可穿戴传感数据步态模式的准确度, 本文提出一种将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相融合的深度学习步态模式判别新模型, 该模型充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所具获取最具数据局部空间特征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所具获取数据内在特征时间相关性优异特性, 有效挖掘隐含于高维性、非线性、随机性可穿戴传感时序步态数据与步态模式变化密切相关的时-空步态特征, 提高步态模式分类性能. 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I 数据库HAR 数据集评价本文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模型可有效获取内嵌于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的时-空步态特征, 分类准确率可达91.45%、精确率可达91.54%以及召回率可达91.53%, 分类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 为准确鉴别可穿戴传感数据步态模式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关键词: 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 深度学习; 步态模式识别引用格式: 谈巧玲,吴建宁.可穿戴传感步态模式深度学习融合判别模型.计算机系统应用,2021,30(5):282–289. /1003-3254/7913.htmlDeep Learning Fusion Discrimination Model for Wearable Gait PatternsTAN Qiao-Ling, WU Jian-Ning(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gait pattern identification for wearable sensor data, we propose a new model of deep learning-based gait pattern identification, which combines 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a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in this study. This model makes full use of the local spatial features of data obtained by a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and the excellent correlation of intrinsic feature time of data obtained by a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model. It can effectively mine the temporal-spatial gait features implied by high-dimensional, nonlinear, and random temporal gait data of wearable senso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gait pattern changes, improving the model’s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gait patterns. The UCI HAR data set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collect temporal-spatial gait features embedded in the gait data of wearable sensors. This can reach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91.45%, precision of 91.54%, and recall of 91.53%, signaling significantly better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which serves as a new scheme for the accurate gait pattern identification of wearable sensor data.Key words : wearable sensing gait data; deep learning; gait pattern recognition计算机系统应用 ISSN 1003-3254, CODEN CSAOBNE-mail: Computer Systems & Applications,2021,30(5):282−289 [doi: 10.15888/ki.csa.007913]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Tel: +86-10-62661041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04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01163)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2072043);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2020J01163)收稿时间: 2020-09-21; 修改时间: 2020-10-13; 采用时间: 2020-10-21; csa 在线出版时间: 2021-04-28282近年来, 基于户外环境获取步态数据构建泛化性能优越的机器学习步态分类模型在步态模式识别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对于预防老年人跌倒、老年神经性功能疾病诊疗和康复评价、人体身份鉴别等具有重要意义, 已成为目前步态模式识别相关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探索热点[1,2]. 近年来, 随着先进数据采集技术快速发展, 一些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诸如, 计算机视频、无线雷达、可穿戴传感器等)相继被用来采集户外环境中步态模式数据. 诸如, 一些学者基于计算机视频采集的步态图像数据, 探讨了不同视角环境下的户外人体步态模式识别相关研究[3]; 另外一些研究学者基于无线雷达装置获取的步态数据, 探讨了蕴含微多普勒特征信息的户外环境步态模式识别研究[4];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可穿戴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等)的步态数据, 探讨了户外环境下的步态模式识别研究[5]. 研究发现, 便宜、便携的可穿戴传感器步态采集技术具有适应不同户外应用场景、蕴含较丰富步态特征信息量等优点, 可较好避免计算机视频技术因户外环境、人体穿戴衣物遮挡丢失有价值步态特征信息、无线雷达装置因外界环境干扰丢失无线步态探测信号等局限, 有助于提升步态模式识别效能, 在近年来相关研究应用较为广泛.基于可穿戴传感器数据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探寻泛化性能优越的步态模式识别模型受到相关研究持续高度关注, 其基本思想: 能够充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越的数据学习性能从可穿戴传感器步态数据中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步态特征信息, 提高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早期,一些研究探讨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诸如, 决策树、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K-近邻等)量化分析可穿戴传感器数据, 尝试构建泛化性能优越的步态模式识别性能[6,7]. 诸如, Bao等[8]探讨了基于三轴加速度计步态数据, 构建ID3决策树步态模式识别模型鉴别正常行走、慢跑、爬楼梯等3种步态模式, 平均识别率仅为79%. Tahafchi等探讨了应用KNN分类算法从帕金森受试者可穿戴传感数据(包含三轴加速度数据、陀螺仪数据、磁力计数据以及双通道的非侵入型的肌电扫描仪数据)中获取与帕金森冻结步态密切相关的步态特征信息, 步态模式识别率根据参与者对象分别达到91.9%、87.1%、80.9%以及79.9%[9];此外, Nickel等学者基于可穿戴传感器加速度步态数据, 分别探讨了基于支持向量机、隐形马尔可夫模型、KNN分类算法构建步态模式识别模型相关研究,其中支持向量机以及隐形马尔可夫模型的平均错误率(Equal Error Rate, EER)分别是10.00%和12.63%, KNN分类算法的一半总错误率(Half Total Error Rate, HTER)可达到8.24%[10,11]; 研究发现,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可穿戴传感器步态数据识别步态模式中具有较低计算复杂度等优点, 但因其内在线性计算模型架构难以获取隐含于可穿戴传感器步态数据内在结构中更具代表性的步态特征信息, 难以支撑构建泛化性能优越的步态模式识别模型. 近年来, 随着深度学习等新兴机器学习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图像处理等领域成功应用, 一些学者尝试探讨基于可穿戴传感器步态数据构建深度学习步态模式识别模型, 其基本思路旨在充分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卓越的数据学习性能从高维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中获取更具代表性步态特征信息,提高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诸如, Zou等[12]基于可穿戴智能手机采集的加速度数据和陀螺仪数据, 探讨了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相融合步态模式识别模型, 尝试获取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内在时空相关性特征信息, 提高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研究结果发现该方法在行人识别和身份认证中准确率分别高于93.5%和93.7%. 此外, Ding等[13]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穿戴步态数据(在小腿上佩戴惯性测量单元收集角速度数据)的长短时记忆算法LSTM的步态模式识别模型,旨在通过长短时记忆算法获取隐含于可穿戴步态数据的时间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探测步态相位, 并利用相位标记数据对其进行训练, 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准确率可达91.4%. 近年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步态模式识别相关研究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和积极进展, 但仍缺乏准确获取隐含于可穿戴步态数据中更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的技术手段, 严重制约着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步态是人体行走的姿态, 与人体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理认知系统等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是一个各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长期记忆过程, 而目前研究所采用自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仅具短时记忆性能, 难以获得步态过程中长期时间相关性特征信息. 急需探索新的获取隐含于可穿戴步态数据中更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的深度学习模型.为此, 基于可穿戴传感器步态数据, 本文提出一种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相融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计算机系统应用283合的步态模式深度学习判别新模型, 旨在充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优越的获取数据局部空间最具代表性特征信息特性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优越的获取数据内在长期时间相关性特征信息特性, 准确获取隐含于可穿戴步态数据中更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 提高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此外, 本文选取公开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 数据库中的HAR 数据[14],并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模型比较, 验证本文所提模型算法有效性.1 CNN-LSTM 深度融合学习步态模式判别模型V ={v 1,v 2,···,v l }本文所提CNN-LSTM 深度融合学习模型旨在充分利用CNN 、LSTM 模型分别获取数据结构内在空间、时间相关性特征信息的优异特性, 将二者深度融合从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诸如, 加速度、陀螺仪等步态数据)获取更多蕴含与步态变化密切相关的时-空相关性特征信息, 提高步态模式识别性能. 也就是, 假设需识别步态模式为数据集, 其中, l 表示待识别的步态模式数. 假设可穿戴传感步态时间序列数据为:d j=(d j1,···,d j m )Tv i h i =(t i −1,t i )H ={h 1,···,h i ,···,h k }其中, 表示为在j 时间点可穿戴传感数据, m 和t 分别表示可穿戴传感器数目和步态模式时间序列样本数目. 研究中, 将每一个步态模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数据段选取, 使每一数据段蕴含步态时空特征信息, 所有选取数据段定义为数据集, k 为所有选取数据段数目.h i Y i =Γ(D ,h i )v i P :P (v i /Y i ,β)=Ψ(Y i ,β)βv ∗i =argmax P (v /Y i ,β)v ∗i v i Γh i v ∗i v i 为了准确识别步态模式, 我们需构建一个模型Γ从每一数据段中获取蕴含步态特征信息的向量Y i , 也就是, 然后, 基于一个推理方法Ψ计算与每个步态模式相对应的置信度值集,其中, 表示为一个基于模型Γ的训练参数集. 那么, 通过计算下列最大得分值: , 即可准确获得步态模式, 实现每个步态模式识别. 研究中,我们构建CNN-LSTM 深度融合学习模型作为模型,首先采用CNN 深度学习模型从每一数据段中获取蕴含与步态模式变化密切相关的局部空间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 基于LSTM 深度学习模型获取步态数据局部空间特征的时间相关性, 获得更多与步态模式变化相关的时-空特征信息, 最大概率获得到步态模式, 准确识别步态模式.本文所提基于CNN-LSTM 融合深度学习步态模式判别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由步态数据输入层、CNN-LSTM 融合深度学习、全连接层3部分组成.BodyAcc dataGravityAcc dataGyroscope data32@ (3×3)32@ (3×3)32@ (3×3)卷积层 1 (CL1)卷积层 2 (CL2)输入层( 9×128 样本)卷积层 3 (CL3)Dropout (0.25)最大池化层(MP)LSTM Dropout (0.25)全连接层(FC)…………图1 CNN-LSTM 网络框架如图1, 鉴于可穿戴步态传感数据的时-空相关特性, CNN 由3个卷积层(CL1、CL2、CL3), 一个池化层(MP1), 两个dropout 层组成, 准确获取步态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局部空间特征; 为准确获得步态数据计算机系统应用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284内在最具代表性局部空间特征的时间相关性, LSTM 模型由32个cell 组成, 为准确获得步态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局部空间特征的时间相关性, 全连接层由6个cell 组成, 最大概率识别步态模式.(1)基于CNN 提取步态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局部空间特征为有效获取步态特征信息, 可穿戴传感步态时间序列在t 时刻的数据定义为:t ∈{1,···,128}其中, BA-XYZ 表示三维人体运动加速度数据, GA-XYZ 表示三维重力加速度数据, Gy-XYZ 表示三轴陀螺仪数据. 便于分析, 选取, 其传感步态数据输入序列定义为:L M l ×N l l ∈{1,···,L }F (l )假设用于获取最具代表性步态局部空间特征的CNN 模型共有卷积层, 每层卷积核定义为: ,第卷积层提取步态局部空间特征, 其定义为:f (·)⟨·⟩b (l )w (l )ϕw (l)其中, 表示激活函数, 表示内积, 为偏置项;为一维卷积核向量; 为的长度.鉴于式(3)所定义的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所具高维性、非线性、随机性等特点和低算法复杂度, 本文构建三层一维卷积层, 每个卷积层均有32个卷积核,其大小定义为3×3, 步长定义为1, 采用良好非线性特性ReLU 函数[15,16]作为激活函数. 根据式(3), 可穿戴传感步态输入数据大小定义为128×9, 可分别获得第一层、第二层以及第三层卷积层输出的步态局部特征数据: 126×32、124×32和122×32. 为有效保持较好学习P j 性能避免过拟合, 构建一个Dropout 层. 为有效保持卷积层所获得步态特征内在特性, 降低其冗余性信息, 利用池化层降低特征维数且增加其空间不变性[17], 定义最大池化技术的池化层获取蕴含更多最具步态变化信息的局部空间特征, 定义为:其中, R 表示池化窗口大小.为此, 基于式(5)可从可穿戴传感步态时间序列数据中得到最具步态变化信息的局部空间特征, 为后续获取其时间相关性特征奠定基础. 我们将此局部步态特征作为LSTM 的输入提取步态数据长时期的依赖特性.(2)基于LSTM 层提取步态数据局部特征的时间相关性i t f t o t 一个步态活动可考虑为一个长序列的时间序列,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RNN 可有效提取局部特征的长期时间相关依赖特性. 本文鉴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所具良好动态学习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时间相关性的自回归网络架构特性[18], 构建LSTM 单元cell, 包括1个记忆单元C 和3个门函数(输入, 遗忘, 输出), 实时提取步态数据的内在长期时间相关特性信息, 具体实现如下.p t 假设用表示步态数据样本在t 时刻通过CNN 模型处理过的一维特征图作为LSTM 神经元的输入项,经过LSTM 的cell 时首先由遗忘门丢弃无用的提取数据信息, 其输出为:W f b f i t ˜C t 其中, σ表示激活函数Sigmoid, 为权值, 表示偏置值. 接着由输入门和候选记忆单元来确定更新的数据信息:W i W c b i b c C t 其中, 和指的是权值, 和指的是偏置值. 之后由记忆单元表示该LSTM 的cell 更新状态:h t 最后确定LSTM 单元的输出数据信息为: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计算机系统应用285o t h t C t 其中, 是输出门; 是当前神经元在时间的输出. 具体的推导公式可参考文献[19]. 通过上述记忆单元保留经历过遗忘和输入的信息实现了LSTM 单元有效传递时间间隔较远的历史信息从而获取数据内在时间相关性特征. 本文所提LSTM 层由32个cell 组成处理时序信号表示为一维特征向量如式(12)所示.特征向量s 进入由6个cell 组成的全连接层处理,其输出为:ε其中, W 为全连接层的权值矩阵; 是偏置项向量. 我们将全连接层的激活函数设置为Softmax 函数, 则最终输出为:v i 通过式(14)最大概率识别步态模式.从上述分析可知, 本文所提CNN-LSTM 模型充分融合CNN 和LSTM 两者获取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空间步态特征的优异特性, 降低其学习网络结构复杂性和模型较大训练开销, 增强融合深度学习算法非线性拟合性能, 有助于提升本文所提模型步态分类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本文所提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最小化训练样本的分类错误率, 其定义为:y (i )ˆy ⟨·⟩其中, D 表示训练集, W 表示权值矩阵, B 表示偏置值;N 表示训练样本的数量, 表示的是第i 个样本的标签, 表示预测的标签以及表示内积.2 实验与结果分析2.1 实验数据获取本文采用的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提出的用于机器学习的UCI 数据库中的HAR 数据集. 该数据集收集了30名年龄在19至48岁的志愿者的6种步态模式: 站立、坐着、躺下、行走、在楼上和楼下行走. 每个受试者执行两次实验方案: 第一次实验将智能手机(内置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佩戴于腰部左侧; 第二次实验, 受验者随意放置智能手机. 要求受验者在实验室环境下以自己舒适的步速完成不同步态行走, 便于获得较真实行走步态数据集. 采样频率设置为50 Hz 采集三轴加速度和角速度步态行走数据.2.2 数据预处理为有效消除噪声干扰获取蕴含更多有用步态数据,本文采用中值滤波器和三阶低通Butter-worth 滤波器(截止频率设置为0.3 Hz)对人体加速度信号和重力加速度信号消噪处理. 设置窗口宽度为2.56 s 进行滑窗采用数据, 窗口重叠设置为50%, 即每个窗口有: 2.56 s×50 Hz=128 周期, 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取17个步态数据时域、频域步态特征. 为此, 文中采用了17个度量标准评估时域和频域的特征向量, 即总共提取了561个特征来描述每个活动窗口(样本点), 每个样本点看作为一种步态模式, 其度量标准如表1所示.表1 计算特征向量的度量表序号函数介绍1Mean 均值2Std 标准差3Mad 绝对中位值4Max 最大值5Min 最小值6Sma 信号幅度区域7Energy 平方和平均数8Iqr 四分差9Entropy 信号熵10arCoeff 自回归系数11Correlation 相关系数12maxFreqInd 最大频率分量13meanFreq 频率信号加权平均数14skewness 频率信号偏斜度15kurtosis 频率信号峰度16energyBand 频率间隔能量17Angle两个矢量之间的夹角2.3 步态分类性能评价标准选取为客观、准确评价本文所提步态分类模型的泛化性能, 本研究选取步态分类相关研究常用的分类准确率、步态精确率、召回率作为步态分类性能客观评价指标.(1)准确率(Accuracy ): 用于客观评价本文所提步态深度学习分类模型的精确度, 其定义为:计算机系统应用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286其中, TP表示正确识别步态模式的样本数; FP表示错误识别步态模式的样本数; TN表示正确步态模式错误识别为其他步态模式的样本数; FN表示步态模式错误识别为正确步态模式的样本数.(2)步态精确率(Precision): 用于客观评价本文所提步态深度学习分类模型“真正”鉴别步态模式的性能,其定义为(3)召回率(Recall):用于客观评价本文所提步态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步态模式正确识别的性能,其定义为2.4 实验结果本文实验是基于谷歌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实现, 具体的实验平台为CPU(i5), Python3.7, Keras2.3, Tensorflow2.1. 选取样本数10 299, 随机选取70%为训练集、30%为测试集, 实验数据分批送入模型训练, 批处理块大小为32个数据样本. 模型的训练回合数设置为30且采用了自适应学习率优化算法Adam 且学习率设置为0.001.(1)步态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最优结构参数选取为准确优化设计本文所提步态深度学习分类模型结构, 提高其性能, 本文首先量化评估所提模型优化选取卷积神经网络部分的卷积层数和长短期记忆网络中神经元数量. 卷积神经网络卷积层数选取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 当卷积层数从1增长到3时,模型的准确率逐步增大, 当卷积层数为3时, 分类准确率最大, 可达92.1%, 但卷积层数增至4和5时, 分类准确率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 当卷积层数为3时, 本文所提步态融合深度学习分类模型可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和陀螺仪步态数据中获得蕴含更多与步态模式变化密切相关的步态特征信息, 有效提升模型的分类性能,而卷积层数增至4和5时, 难以从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中获得一些代表性特征信息, 可能丢失一些有用步态特征信息, 降低模型的分类性能.选取最优LSTM模型的神经元数的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 当神经元数从16增至256过程中, 选取不同神经元数影响模型步态模式分类性能. 当神经元数为32时, 分类准确率最大, 可达92.3%, 当神经元数从32增至256时, 分类准确率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 神经元数选取32时, 本文所提模型可从可穿戴传感步态数据空间局部特征获得更多与步态变化密切相关的时间相关特征信息, 显著提升本文所提模型步态分类性能.12345卷积层数 (L)0.9020.9070.9210.9150.897图2 卷积层数对分类准确率的影响163264128256神经元数 (t)0.9020.9230.9160.9090.908图3 LSTM神经元数量对分类准确率的影响(2) CNN-LSTM模型步态分类性能评估结果本文所提CNN-LSTM步态深度融合学习模型基于所取最优参数的分类性能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 本文所提模型能以较好分类性能鉴别6种不同步态模式, 平均准确率可达91.45%、平均召回率可达91.53%; 比较而言, “躺”步态模式具有最高准确率, 可达99%, 表明本文所提深度融合学习模型能够有效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陀螺仪步态数据获取与“躺”步态模式密切相关的时-空步态特征信息, 有效提高其模式鉴别性能. 然而, “站立”步态模式准确率最低,仅为80.94%, “坐”步态模式召回率最低, 仅为81.06%,这些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模型难以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陀螺仪步态数据获取与“坐”、“站立”步态模式密切相关的时-空步态相关特征信息, 这可能由于本文所取步态数据采集过程可穿戴单传感步态采集器佩戴人体解剖部位难以捕获“坐、站立”步态模式相关信息.另外, 基于相同的步态数据, 本文选取基于传统机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计算机系统应用287器学习算法(诸如决策树、KNN、支持向量机等)构建的步态分类模型, 进一步评价本文所提模型的优越性能, 其比较分类性能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本文所提步态深度融合学习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最高, 均可达91.5%; 其次, KNN步态分类模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均约为90%; 支持向量机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均低于90%, 而决策树步态分类模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最低, 仅为86%, 上述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CNN-LSTM步态深度融合学习模型分类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步态分类模型性能,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文所提模型能够充分利用CNN、LSTM深度融合学习算法所具获取数据最具代表性特征的优异特性, 有效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陀螺仪步态数据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 显著提升步态分类性能, 而传统机器学习步态分类模型基于线性模型仅可获取局部空间、时间步态特征, 难以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陀螺仪时序步态数据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 影响其分类性能.表2 6种步态模式分类结果步态模式预测样本召回率(%)躺坐站立走路下楼上楼真实样本躺51002430094.97坐33988210781.06站立08245000084.59走路00047224095.16下楼0001418199.52上楼00002444794.90准确率(%)99.4282.9280.9498.9589.7098.24表3 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步态分类比较结果(%)方法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决策树算法86.3686.3186.01支持向量机86.0988.1185.48KNN算法90.4691.0689.96 CNN-LSTM模型91.4591.5491.53此外, 为进一步评价本文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相同步态数据, 将本文所提模型与其他传统深度学习模型(诸如CNN、RNN[20]、LSTM、GRU[21]等模型)进行比较, 其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本文所提CNN-LSTM模型步态分类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深度学习步态分类性能. 就比较而言, RNN 网络模型步态分类性能较差, 其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仅均约为70%, 其原因在于RNN网络学习模型难以获取步态时间序列内在最具空间、时间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 CNN、GRU和LSTM三个学习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均约为88%, 其步态分类性能虽优于RNN网络学习模型步态分类性能, 但明显低于本文所提CNN-LSTM融合学习模型的步态分类性能, 其根本原因在于: 基于传统CNN深度学习的步态分类模型仅能获取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局部空间步态特征信息; 基于传统LSTM、GRU深度学习的步态分类模型仅能获取可穿戴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 上述两种传统深度学习步态分类模型局限在于难以获取可穿戴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空间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 而本文所提CNN-LSTM融合深度学习步态分类模型可充分融合CNN、LSTM各具获取步态时间序列内在空间、时间相关性特征信息优异特性,有效获取可穿戴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空间相关性步态特征信息, 弥补传统CNN、LSTM 深度学习模型获取步态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最具代表性步态特征信息的局限, 有效提升基于可穿戴步态传感数据的步态分类性能.表4 与同类深度学习算法步态分类比较结果(%)方法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RNN模型73.9475.8167.14CNN模型88.7388.8488.81GRU模型89.2889.4089.35LSTM模型89.8290.1489.72 CNN-LSTM模型91.4591.5491.533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穿戴传感数据的步态模式深度学习融合判别新模型, 该模型能够充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所具获取数据最具时空代表性特征的优异特性, 有效从可穿戴传感加速度、陀螺仪步态数据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时-空相关性步态特征, 显著提升可穿戴步态模式分类性能,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可穿戴多传感步态模式深度学习分类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借鉴.参考文献Alemayoh TT, Lee JH, Okamoto S. Deep learning based real-time daily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and its 1计算机系统应用2021 年 第 30 卷 第 5 期28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 第10期2014年10月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Vol.41No.10Oct 2014到稿日期:2013-07-01 返修日期:2013-09-06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云模型的音乐情感表示与识别算法研究(61303137),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动漫情感化配乐技术研究(61070075),基于嵌套随机集的产品意象认知模型研究(61003147),生物启发设计中产品创意造型生成机制及其演化模型研究(51305077),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基于人体行为模型的智能助行机器人研究与开发(00411420124671038)资助。
高增桂(1986-),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接口、应用人机工程;孙守迁(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共生装备;张克俊(197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计算、机器学习,E-mail:channy@zju.edu.cn(通信作者);佘铎淳(1987-),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杨钟亮(1982-),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感交互、生物启发设计等。
面向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及识别模型高增桂1 孙守迁1 张克俊1 佘铎淳1 杨钟亮2(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杭州310027)1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201620)2摘 要 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常需要获取人体相关运动信息作为控制信号源。
为了采集人体步态数据,研究了生理信号与关节运动之间的关联机制,设计了一种步态数据获取系统,其利用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和关节角度传感器组成测试设备,成功采集了15组健康男子在3km/h、4km/h和5km/h 3种速率下自然行走的步态数据。
提出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建立膝关节运动识别模型,并使用所采集的步态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
结果显示,利用此模型可有效进行关节运动的识别和预测,验证了本系统作为外骨骼人机接口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人机交互,人机接口,步态分析,基因表达式编程,外骨骼中图法分类号 TP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896/j.issn.1002-137X.2014.10.009 Gait Data System and Joint Movement Recognition Model for Human-exoskeleton InteractionGAO Zeng-gui 1 SUN Shou-qian1 ZHANG Ke-jun1 SHE Duo-chun1 YANG Zhong-liang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1(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2 Abstr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plays a great role in control of exoskeletons,and usually it is required to obtain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body motion as control signal sources.In order to collect human gait data and fi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 signals and the joint movement mechanism,we designed a Gait Data AcquisitionSystem(GDS)which consists of eight thin-film pressure sensors and a joint angle sensor.After gait experiments,we ob-tained 15groups of gait data of health male objects with natural walking under three rates in 3km/h,4km/h and 5km/h.We also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recognition model of the knee joint motion using GEP.The gait data was used totrain and validate the recognition model.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and predict knee jointmotion and the GDS is feasible as a human-machine interface in exoskeletons.Keyword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uman-machine interface,Gait analysis,GEP,Exoskeleton 1 引言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以人为主、机械为辅的穿戴式人机一体化[1]装备,它巧妙地结合人的智能和机器的力量来完成仅靠人体自身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不仅扩展了人体感官,也增强了人体机能。
由于外骨骼机器人与人体运动相平行,因此其控制要点是与使用者之间的运动适配性。
为了获得和谐自然的人机交互,通常将使用者置于控制环路以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回路[2]。
人机接口是实现人与外骨骼通信的方式,它通过采集人体生理信息,获得人体运动意图,帮助外骨骼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3]。
对下肢外骨骼而言,人机接口的功能是分析和预测人体步态数据。
步态是人类步行的综合特征,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肢体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
其中,骨骼是运动的杠杆,关节用于运动的联系,神经系统用于控制,肌肉收缩作为动力,从而实现下肢的行走运动[4]。
典型步态是连续的周期运动,包含许多复杂的生理信息,步态分析旨在检测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接触力信息、肌电信号等生理参数变化规律并应用于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5]。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步态分析和识别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常用的方法是基于视觉的步态分析及利用生理信号测量的分析等。
基于视觉的步态分析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以及身份识别,而对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通常采用生理信号测量方法。
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是当前智能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6],其局限在于难以反映人的无意识行为。
利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技术提取反映运动意愿·24·的有效特征,已经应用于人工假肢及外骨骼控制策略[7,8]。
吴剑锋[9]等利用简约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起立、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4个日常下肢动作进行了识别。
文献[10]中,EMG作为控制信号源成功研制出HAL-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相对于肌电信号,压力信号具有直观、获取简便等特点,因此常用于外骨骼系统中步态数据的测量和分析[3,11,12]。
应用压力信号进行步态分析主要以地面反射压力(GRF)和鞋内压力(IP)为对象。
正常步态周期的GRF具有明显的对称双峰特征,是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指标,而IP不受压力垫限制,对步态干扰小,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13]。
Savelberg[14]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IP及GRF进行建模,8个不同区域的足部压力作为多层感知器的输入,该模型扩展了GRF的计算方法,也是本文工作的理论依据之一,但是该模型对人体位姿预测较为局限;Xavier Tortolero[15]等利用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预测从站立到跨步动作是否发生,但这一预测仅限于步态周期的某一阶段;KuanZhang[16]等设计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用于测量和记录GRF信息,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人体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类型和强度;郑成闻[17]设计了一套基于柔性双足的足底压力分布信息获取系统来对人体运动中足底压力分布信息变化进行定性分析,完成了基于足底压力分布的步态识别并细分步态相位周期以适应控制需要,该系统并未涉及足底压力以外的定量生理数据,无法完成足底压力与关节运动之间的精确建模。
现有研究多采用足底压力数据对步态相位或运动类型进行识别,但对于足底压力与关节运动之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
为建立外骨骼机器人人机接口和步态预测模型,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足底压力和膝关节角度测量的步态数据获取系统(GDS),利用该系统成功采集了人体在3种不同速度下自然行走的步态数据,最后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建立膝关节运动识别模型。
2 方法2.1 基因表达式编程(GEP)GEP是由葡萄牙生物学家Ferreira于20世纪末在遗传算法和遗传编程的基础上提出的[18]。
目前,GEP已成功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微电子、电信、军工、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利用GEP构建常规步态下膝关节角度预测模型,该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GEP的膝关节运动预测模型2.2 人体步态数据获取系统(GDS)GDS目标信息包括人体足底压力信息及膝关节角度信息,人体运动信息由数据采集卡进行采集并传输到上位机,由上位机对人体运动信息进行分析及划分步态相位,通过判断穿戴者运动意图并将处理分析后所产生的控制信号输送到执行机构,来实现人体运动信息对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
实验系统框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GDS框架图在GDS框架图中,数据采集卡为国产MPS-010602多功能USB数据采集卡,其价格低廉,具有16路单端模拟信号采集、4路模拟信号输出、8路数字信号输入和输出。
足底压力传感器采用Flexiforce PS-02压阻型传感器,它是由美国Tekscan公司生产的一种电阻元件,其厚度仅为0.127mm,电导率与负载之间呈高度的线性关系,可以满足体积、量程、滞后性能等设计要求,并且薄膜材质对各种形状的适应性强,可以很好地置于鞋底与足底接触的部分而不会产生信号的误差或干扰。
Flexiforce PS-02是电阻式压力敏感元件,随着敏感单元所受压力增大,电导值增大,电阻值下降。
因此设计调理电路将Flexiforce PS-02的电阻信号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变化,并且提供信号的增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