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

合集下载

坏死性淋巴结炎ppt课件

坏死性淋巴结炎ppt课件
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病理
肉眼
淋巴结包膜完整,质地中等,大部分组织呈灰白色
光镜
皮质区和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坏死,多数坏死细胞核破 坏,严重者呈凝固性坏死, 正常结构完全消失
坏死区周围见吞噬核碎屑、核固缩的巨噬细胞和无吞 噬的组织细胞、T 淋巴细胞
淋巴结活检 为本病确诊的依据。
①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副皮质附近有大 片坏死,其内混杂以多数碎片,坏死区周 围有大量组织细胞而无粒细胞浸润。组织 细胞可吞噬核碎片,亦可见到组织细胞崩 解,仅见细胞碎片及完全坏死;
鉴别诊断一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一般好发于中老年人 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质地较硬韧,活动度较差 后期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临床症状
HNL 在发热高峰时淋巴结可增大,热退时缩小,在1 d 内 即可有明显变化 淋巴结较孤立,直径一般小于2 cm
鉴别诊断一化脓性炎症
HNL 急性起病者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烧,易被诊断为化脓 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一般白细胞明显升高,有感染灶,局部可以有红 肿热痛等炎性表现,对抗生素治疗敏感
HNL白细胞减少、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一结核病
亚急性起病伴淋巴结肿大的HNL 易被误诊为结核,但抗痨治 疗无效
淋巴结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 临床伴发有发热、消瘦、咳嗽、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一组肿大,可以互相融合
鉴别诊断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女性病人长期反复发热、皮疹、蛋白尿、多脏器受 累的HNL ,由于有时出现一过性抗核抗体阳性,易被 误诊为风湿热、类风湿热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 织疾病
对这一类疾病的惟一有效鉴别诊断就是通过淋巴活检,但应与以下情况 相鉴别
贫血 血沉增快 肝功能 超声或CT示肝脾淋巴结肿大 抗核抗体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
一、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二、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护理三、坏死性淋巴结炎的饮食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1、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危害
在人们生活中常有人在患感冒或其它感染后,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可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按之坚硬,这就是患了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若患者抵抗力较强,可无全身症状,不需治疗也可自愈,但是淋巴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可引起败血症,具体危害表现在以下几点:发热畏寒,引起发热,畏寒,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引起皮肤病,引起皮疹,猩红热,呕吐腹泻,甚至呕血;引起呼吸障碍,引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引起生命危险。

同时,淋巴炎感染加重发展成化脓后,侵入周围组织则出现炎性浸润块,皮肤充血、肿、硬,此时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

形成脓肿时,表面有明显压痛点,表面皮肤软化。

或在脓肿处用手指压迫可有明显的波动感。

这时可见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可出现烦躁不安。

2、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症状
2.1、多见于青年女性
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2、发热
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

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2.3、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

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

常伴发肺结核。

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

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

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

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

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

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

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

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

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

恶性淋巴瘤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恶性淋巴瘤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恶性淋巴瘤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

1基本知识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同时也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长很快,目前在欧家居恶性肿瘤第五位,在我国居全身恶性肿瘤第八位。

2023年全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已达6.43/10万,且有不断增长趋势。

随着对淋巴瘤研究的不断深入,疾病的病理诊断、分型、分期和治疗方式均有了长足进步,对改善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有重大意义。

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部位,常原发于淋巴结,也可原发于其他器官。

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好发于颈部,其次是腋下、腹股沟。

部分患者深部淋巴结为起始症状,以纵膈侵犯较常见,还可累及腹膜后淋巴结,初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后可出现压迫症状。

此外还可发生于肝、脾、消化道、皮肤、咽淋巴环、肺、骨骼、泌尿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各种相应症状。

全身症状常有全身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及不规则发热。

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无压痛、亦可多个肿块融合成块。

该病需要和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淋巴结转移癌进行鉴别。

病理检查是淋巴瘤确诊的金标准,病理诊断一般包括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进行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检查。

2治疗方案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提倡个体化治疗。

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进行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和分期。

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亚群、病毒学、传染病、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胃肠镜、心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放射性核素或PET-CT等。

治疗措施包括联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综合方式。

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彭向欣
【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诊断率较低,特别是早期诊断尤为困难。

我院自1985年开院至今,通过病理证实了5例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均误
诊为其它疾病,而未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1972年日本学者 Kikuchi 首次提出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概念,指出这一疾病有不同于其它淋巴结疾病的临床及病理过程,并
引起了各国专家的重视。

各国陆续有多例报导,并对此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免疫、生化等方面的研究。

坏死性淋巴结炎有许多名称,如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假性淋巴瘤增生、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最近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彭向欣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传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学特征 [J], 岳筱;雷如意;刘景荣;杨宇霞
2.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J], 柯岩;冯海凤;郑义;赵志伟;
贾岩龙
3.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8F-FDG PET/CT表现 [J], 郭娜;张燕燕
4.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 [J], 王雪;刘宏;宫利
5.坏死性淋巴结炎超声表现3例 [J], 韩玥;李菲;王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症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症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症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c lymphadenitis)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其临床经过,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多,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自限性等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

很多学者对多种病毒,如腺病毒、微小病毒以及人疱疹病毒属的许多成员(CMV、EBV、HHV8)等进行过研究。

早期集中在对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后期则倾向于用更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本病受累组织中病毒基因组的存在。

但至今尚难以说明EB病毒、HHV8病毒在本病中扮演的角色。

Huh等对本病26例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在其中的8例中发现了KSHV/HHV8的DNA,似乎提示HHV8可能与本病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该研究中未用原位杂交明确有意义的病毒DNA阳性细胞数,因此也不能说明本病与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二、发病机制细胞凋亡是近年本病组织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Takakuwa等应用DNA末端标记法在本病受累组织中发现了细胞核DNA断裂的现象,此为凋亡的早期特征。

Takano等在油镜下发现了受累组织中确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改变,如核染色质的凝聚及凋亡小体的形成等。

Kikuchi病坏死区的原位免疫组化分析显示Fas及FasL存在于许多组织细胞和某些淋巴细胞中,perforin( )的淋巴细胞亦多见。

研究显示CD8 的细胞多表达Fas及FasL,CD4+则较少表达,而本病损害区以外的组织或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Perforin及Fas和FasL( )的细胞均难以见到。

免疫组化显示bcl-2在本病损害区中的表达明显降低,相反bax的表达则升高。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很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而且在发病之前,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所以对这些疾病,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是要科学的用药降低副作用。

★一、特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及亚急性淋巴结炎。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多见于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西方国家甚为少见。

主要累及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临床上呈亚急性经过,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多数情况下为一种温和的自限性疾病。

★二、症状体征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  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

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

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

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  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三、用药治疗1.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

2.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

3.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杜平功;曲伟栋;赵丽娟;于晓红【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对经病理证实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19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均经激素治疗后有效.15例临床有发热症状、血沉增快,13例白细胞减少.结论: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但抗生素无效,激素治疗好转,伴有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可作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能够提高该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Objective: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Methods:19 patients (8 male and 11 female),whos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ge group was 19~45 years,with a mean of 22 years.Course of disease lasted from 2 weeks to 3 months.Variable number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adenopathy was the most prominent syndrome.Hormone therapy was the first choice.Results:19 cases of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patients with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were improved after hormone therapy,15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elevated ESR,13 cases with leucopenia included.Conclusion:Young person with unexplained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fever,leukopenia,ESR,invalid with antibiotic therapy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hormone therapy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23)004【总页数】3页(P296-298)【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诊断【作者】杜平功;曲伟栋;赵丽娟;于晓红【作者单位】烟台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烟台264000;烟台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烟台264000;烟台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烟台264000;烟台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由日本学者Kikuchi[1]和Fujimoto[2]于1972年首先描述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又称Kikuchi病。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张桂荣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07(045)05S
【摘要】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独立的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形态学上显示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淋巴细胞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应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疾病相鉴别。

【总页数】1页(P65)
【作者】张桂荣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辽宁朝阳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1.2
【相关文献】
1.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9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宋红杰;施晓健;崔志俊;季育娟;章如松;吴波;洪练青;张正春
2.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J], 杨宝军;李文才
3.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J], 张桂荣
4.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牛焕红;付鑫
5.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 [J], 朱元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标准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标准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标准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简称SAN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本文将就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受累。

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是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CT、MRI等检查可显示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中央坏死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方面,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可升高。

淋巴结穿刺活检可见淋巴结结核样坏死、肉芽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四、病理学特点。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理学特点主要包括淋巴结内坏死、肉芽肿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改变。

淋巴结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但需要注意活检时避免破坏淋巴结结构。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特点,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①临床症状符合亚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征;②影像学表现显示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中央坏死等特征;③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淋巴结穿刺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时,需注意与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综合分析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学资料,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七、治疗策略。

对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对于严重病例,可考虑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坏死性淋巴结炎科普讲座PPT课件

坏死性淋巴结炎科普讲座PPT课件

预防
治疗头颈部疾病: - 良好的口腔和鼻咽保健
,可以降低病毒和细菌侵入机 会。
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 - 疲劳会降低身体免疫能力,增加
罹患疾病的风险。
结论
结论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严重的 淋巴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应 当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尽可能 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病痛。在日 常生活中,适当地注意饮食和 保健,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 生。
坏死性淋巴结 炎科普讲座PPT
课件
目录 简介 病因 治疗 预防 结论
简介
简介
什么是坏死性淋巴结炎: -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
罕见但严重的淋巴系统疾病, 主要影响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 。
简介
症状: - 不同程度的发热、疲劳和体重减
轻、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等。
病因

病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 PCR是一种检查方法,可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以检测DNA分子,帮助确定是否 存在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
病因
EB病毒: - EB病毒是一种引起喉癌、淋巴组
织损伤等疾病的病毒。
治疗
治疗
抗生素治疗: - 抗生素可以有效消除艰
难梭菌和其他致病微生物,减 轻痛苦。
治疗
治疗考虑: - 症状的严重程度、淋巴结受损程
度、患者年龄等,应该综合考虑。
预防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如何鉴别诊断?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如何鉴别诊断?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如何鉴别诊断?本病极易误诊为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传染病;恶组、恶性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女性患者易与SLE等结缔组织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1.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恶组为一凶险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临床上常以长期高热伴进行性全身衰竭,淋巴结、肝、脾进行性肿大,还可有黄疸、出血、皮肤损害和浆膜腔积液等,实验室检查常发现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血涂片可发现异常的组织细胞或不典型的单核细胞;骨髓涂片有数量不等形态不正常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为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全身衰竭及出血较少见,血象异常一般仅限于白细胞伴有粒细胞的减少,而无红系及血小板的异常。

恶组与本病的病理特征亦不一样。

恶组为组织细胞恶性克隆性增生,而本病为反应性增生。

恶组受累组织免疫组化检查CD68和lysozyme(),组织细胞呈散在或簇状分布,与本病呈大片状分布在坏死区不同;恶组常伴染色体异常,如1p11易位(1qter→1p11)、t(2:5)(p23;q35),尤其是17p13异常;而本病鲜有染色体改变。

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结外可侵犯其他任何脏器。

20%~30%的患者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全身症状,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骨髓受累时可发生血细胞减少。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淋巴结大多伴有轻度疼痛及压痛,一般来说肿大的程度较NHL为轻,质地比较软,NHL的淋巴结质地比较韧,饱满,晚期可融合。

结外浸润在NHL多见。

NHL的病程呈进行性,一般无自限性,这与本病不同。

病理组织活检在两者鉴别中起很大作用。

NHL 淋巴结正常结构被破坏,多数淋巴滤泡和淋巴窦消失,恶性增生的淋巴细胞形态呈异形性,多为单克隆性(T细胞或B细胞)淋巴包膜及周围组织亦被侵犯,与本病不同。

免疫组化显示NHL,恶性细胞表现为T细胞或B细胞标记的阳性细胞一种占绝对优势,而另一种仅少数散在分布,属反应性细胞成分,这与本病T、B细胞呈混合性增生而非单一性或单克隆增生明显不同。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相似病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相似病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相似病*导读: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也称为亚急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和病毒性淋巴结炎。

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种病症,是一种淋巴增大的病症,属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常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

而且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东南亚国家比较多见,而西方国家的病例比较少。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也称为亚急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和病毒性淋巴结炎。

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种病症,是一种淋巴增大的病症,属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常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

而且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东南亚国家比较多见,而西方国家的病例比较少。

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相似的病症有恶性组织细胞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结核等。

因为症状有所类似,因此要注意加以鉴别,以免误诊。

1、恶性组织细胞病,是一种鱼血液相关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患者患有恶性组织细胞病,会长期高热和全身衰竭,累及肝脏、脾脏和淋巴结,会发生淋巴结肿大,因此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恶性组织细胞病还会有染色体的异常,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患者染色体很少会发生改变。

2、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症状主要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还会累及其他器官。

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主要区别是,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会伴有疼痛,而且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会比非霍奇金淋巴瘤轻。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会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但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些典型的症状,像光过敏、面颊蝶形、盘状红斑及关节炎等,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并不会出现。

4、淋巴结结核,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有不少相似之处,像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因此需要进行OT试验或PPD试验,结核患者常常会呈(+),并且组织细胞呈散在性分布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大片状分布不同。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1例临床病理分析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1例临床病理分析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1例临床病理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HN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结果 21例中,男6例,女15例。

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高热、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为临床特征。

病理表现:淋巴结呈破碎状,淋巴结内见边界清楚的碎屑样坏死、组织细胞增生及纤维素沉积,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结论 HNL 临床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

临床表现及病理皆有其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HNL的重要手段;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学临床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亚急性淋巴结炎、Kikuchi(菊池)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上易与恶性淋巴瘤等混淆,误诊率高达40%[1]。

笔者通过对21例HNL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HNL 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5~56岁,平均29岁。

其中17例单侧或双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4例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0.5~3cm,活动,彼此无粘连,部分有压痛。

15例伴发热,T 38~39.5℃,平均38.6℃。

2例为艾滋病患者。

多数患者发病前有类似感冒症状,给予抗生素治疗感冒症状无明显减轻,数周至数月恢复正常,淋巴结缩小或消失。

1.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降低13例,血沉升高11例,抗酸染色阴性21例,OT试验阴性18例,3例弱阳性,抗结核抗体阳性5例,阴性16例,HIV阳性2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疾病别名: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亚急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Kikuchi-Fujimoto 病英文名: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症状体征: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

发热持续1~2 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 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

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

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 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诊断检查:诊断: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三大主要表现:①轻度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腋部淋巴结为主;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敏感;③一过性白细胞减少,特别有粒细胞减少。

次要表现:血沉增快,一过性肝脾肿大,皮疹,难以用其他疾患解释的多脏器损害,结合肿大淋巴结的病理检查可确立诊断。

实验室检查:1.血象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分类提示淋巴细胞增高,部分患者可见异形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可出现异淋,但白细胞总数往往明显升高,异淋比例亦较高,常>10%)。

本病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

2.骨髓象多数呈感染性骨髓象伴粒细胞退行性变,个别患者可见到粒细胞成熟障碍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

其他辅助检查:1.淋巴结活检为本病确诊的依据。

①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副皮质附近有大片坏死,其内混杂以多数碎片,坏死区周围有大量组织细胞而无粒细胞浸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菊池病。

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3
%~9%。

亚洲各国与日本相同,报告的病例也比较多。

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10岁~30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

女性多见。

80%以上的病人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耳前、腋
下、腹股沟多处浅表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也可累及,少数可出现全
身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由1至数个,相互之间不融合,可以活
动。

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

40%的病人有38℃以上的发热,病人可
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

20%的病人可见药疹样皮疹。

有些病人无明显症状。

病理学改变主要位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有时侵犯皮质。

呈巢状,
亦可呈弥漫性。

病变部主要为变大的以及母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
所占据。

其中一部分组织细胞还吞噬有红细胞,细胞核偏位,看起来
像核内的嗜酸性包含体。

在多种多样增生的组织细胞中,常同时出现
不等量的免疫母细胞。

坏死可有可无。

常常可以见到被认为是细胞凋
亡的核浓缩变成核碎片和胞浆嗜酸性变的细胞。

与淋巴细胞和组织细
胞混杂在一起的细胞崩解坏死产物(碎片)比较多见,坏死明显的病
例可见泡沫细胞的聚集。

小血管可见纤维素样坏死。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与治疗无关,但其中5
%的病人在数月以至数年后复发。

因此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发热、
淋巴结疼痛时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通常用抗生素无效,症状显著时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

弥漫一致的大淋巴样细胞,很容易当做淋巴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