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一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具体目标如下:(一)到 2023 年底,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清地质灾害底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二)到 2024 年底,建成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到 2025 年底,完成一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_____处,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三、主要任务(一)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1、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孕灾机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重要交通干线沿线、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进行复查,掌握其变化情况。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管理条例(2024)
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管理条例(20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防范和治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涉及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防御、紧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
第二章地质灾害的分类和监测预报第三条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
第四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当建立科学、完整的监测预报体系,包括观测、数据采集、分析、预测和预警等环节。
第五条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应当依据科学的研究和观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风险预测和紧急预警。
第三章地质灾害的防御与应急救援第六条地质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防御包括但不限于防御工程建设、灾害隐患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
第七条应急救援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相关部门应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条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体系,明确预警等级和响应措施,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科学性。
第四章地质灾害的恢复重建第九条地质灾害的恢复重建发生地质灾害后,相关部门应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恢复受损基础设施、重建受灾区社会经济等方面。
第十条地质灾害的遗留问题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留下一些遗留问题,应及时进行后续监测和治理。
第五章地质灾害的管理与责任第十一条地质灾害的管理机构地质灾害的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涉及多个部门的需建立协调机制。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的责任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法行为的处理对于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公众参与公众有权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公众的参与。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表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1. 灾害调查和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第一步是对存在潜在灾害风险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通过综合野外考察、遥感技术和地质工程勘察等手段,确定潜在灾害点,分析其成因和发展趋势。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实施实时地质灾害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2. 工程控制措施在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潜在的灾害风险。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在地震频发地区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以及通过地下水的调控来预防地下水涌湧导致的塌陷灾害。
这些措施需要依靠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团队进行实施,并与工程建设部门密切合作。
3. 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远发展。
规划应包括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涉及的区域范围、灾害类型和对应的防治措施等内容。
此外,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严禁在高危区进行建设活动。
对于已有的违法建筑,当发现存在潜在灾害风险时,要进行强制拆除和整治。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灾害预警和警报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配备相应的监测设施和应急警报装置。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发布警报信息,提醒大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2. 应急救援和安置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配备。
在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确保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前确定灾民安置点,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地质灾防治工作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工作概述2023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密围绕防灾减灾救灾中心工作,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成效1.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
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2525个,修订完善了234个,确保了防治工作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
2.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取得实效。
全年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5万个,完成治理2.1万个,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共建成地灾监测预警站点2.6万个,预警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
4. 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全年共组织开展了2.1万次应急演练,提高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二、主要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各级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防治能力。
3.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预报准确率。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保障。
4.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灾害风险。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6. 严格执法监管,确保防治工作质量。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治工作质量。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等。
2. 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快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至关重要。
一、政府部门的职责1、统筹规划与协调各级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同时,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资金保障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防治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费用。
3、监督管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对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4、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例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进行宣传,组织开展防灾演练等活动。
二、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责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成因等,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同时,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监测工作。
3、防治工程管理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和验收等,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
4、应急响应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处置,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三、气象部门的职责1、气象监测与预报加强气象监测,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做好暴雨、强风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工作,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气象依据。
2、信息共享与联合预警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气象数据和地质灾害数据的互联互通。
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原因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地震防治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地震预警精度和时效。
2.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分级,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3.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
4.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地利用管控力度,对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区域限制建设。
三、滑坡与崩塌防治1.制定滑坡与崩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加强滑坡与崩塌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修复破坏地质环境。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合理用地。
四、泥石流防治1.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完善预警机制,加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加强泥石流沟道治理,提升防治效果。
3.加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减少人口和财产暴露度。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
六、科研和技术支撑1.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提升对地质灾害成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
2.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七、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1.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2.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八、宣传和教育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九、预算安排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相关的预算安排。
2.加强对财力、物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4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4篇(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是指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灾情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轻和预防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一般步骤和内容:1. 了解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地质调查和监测数据等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规模。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结合地质环境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制定防治目标和策略: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包括减灾、防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4.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方案,确保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堤坝等,提高其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并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6.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7. 建立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速度,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落实责任和监督机制: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9. 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并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同时要注重科学决策和灵活应对,确保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4篇(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分为六个阶段:1. 阶段一:确定工作目标和范围- 定义地质灾害的种类和范围,确定防治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 了解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制定工作目标和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灾害事件。
为了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种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对该领域感兴趣人士的参考。
一、山体滑坡的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地质灾害形式,对临近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山体滑坡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固山体基础、改善地表排水系统、减轻山体压力、及时监测山体变形等。
二、地震的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建造抗震建筑、改善土质条件、加强地震监测、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培训等。
三、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石溶解、开采活动或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地表下陷现象。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地表水排放管理、监测地下水位和地面变形等。
四、火山喷发的防治措施火山喷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形式,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火山喷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火山监测系统、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宣传和教育等。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无论我们采取了多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紧急救援措施,以迅速响应和处置地质灾害事故。
紧急救援措施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设施等。
结论:地质灾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重威胁,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其发生和影响,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
希望本文所提及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提供参考,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评估地质灾害是一种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灾害评估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以及灾害评估的重要性。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法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疏导山洪、拦截滑坡等工程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例如,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房屋,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修建堤坝、水沟等设施,可以疏导山洪流向,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2.规划管理规划管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可以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人口密集的开发。
此外,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警和疏散。
3.科技手段科技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高新技术手段,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迅速的监测与预测。
此外,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和评估,有效地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
二、灾害评估的重要性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减灾决策依据地质灾害评估能够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结果可以指导地区规划和社会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2.灾后救灾工作指导灾害评估能够对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估算,为灾后救灾工作提供指导。
通过评估结果,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了解灾情的严重程度,合理分配救灾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3.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灾害评估可以对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对房屋、基础设施、农作物等的损失估算,并对这些损失进行货币化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重要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做法
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做法
1.确定灾害类型:首先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
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
的迹象,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3.建立防灾减灾规划和预案: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明确各级
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及时、有效的灾害应对。
同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应对措施和
人员组织。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加大地质调查力度,深入了解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研究为防治工作提
供技术支撑。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人员培养,提高灾害防治
的专业水平。
5.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控: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避开高风险区域,合理规划建设。
加强
土地利用管理,禁止在高风险区建设重要建筑物或重点工程。
6.推行灾害应急演练和教育宣传: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应对技巧。
开展地质灾害教育
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7.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专家的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
治水平。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等手段,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制定规划预案、
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6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6篇篇1一、引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成果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未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通过加强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布局、提升监测预警技术水平等措施,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和预警。
2. 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等措施,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1. 成功预防和处置了多起地质灾害。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成功避免了多起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成果显著。
开展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
部分地区监测站点布设仍不够密集,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2. 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地区存在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3.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升。
部分地区应急队伍建设仍不够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仍需加强。
五、建议1.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密度和预警准确性,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地质灾害隐患。
2.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等措施,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六、结论总体来说,过去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采矿业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确保矿山安全和生
产稳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岩体失稳、地面塌陷、地下水涌入等情况,以下是在采矿业中常见的地质灾
害防治措施:
1. 地质勘查:在采矿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了解矿体的岩性、构造、断裂、矿层分布等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地质监测:利用地质雷达、地下水位监测仪等设备进行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地质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3. 支护加固:对矿山内部的岩体进行支护加固,采取钢架支护、注
浆加固等技术手段,增强岩体的稳定性。
4. 排水处理:合理进行矿山排水,防止地下水涌入和地面塌陷,采
用抽水排水、隔水堤坝等方法保持矿场干燥。
5. 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矿区布局,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采
矿活动,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6. 安全教育:加强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地质灾害
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在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发生,
确保矿山的安全稳定,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持续改进和
完善防治措施,是保障采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程度。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物经过加固,就能够减少倒塌的几率,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护财产安全。
比如,在山体滑坡频发的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房屋、搭建抗震设施等措施来减少山体滑坡对房屋和财产的破坏。
此外,地质灾害防治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交通堵塞、水电供应中断等问题,影响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
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性等因素,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也会不同。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例如,降雨量过大或降雨时间过长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再次,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采矿、开发建设等行为可能改变地质环境,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避免灾害风险区域的开发和建设,避免建设在地质灾害高发区。
另外,在建造房屋和基础设施时,要考虑抗震、防滑等因素,增加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此外,提高公众的灾害防护意识和能力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
加强公众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能够在灾害来临时正确应对,减少伤亡和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6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地质灾害,作为由地质作用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与损害的现象,其防治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详细阐述,采用严谨、稳重、理性、官方的语言风格:一、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1. 完善监测网络:通过广泛部署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设备,构建一张覆盖全国、无死角的监测网络,确保能够实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
2. 风险评估:依托地质、气象、地形等多源数据,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精准划定危险区域,为预警与防治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3. 预警中心建设:成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心,集中处理各地监测站点上传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与综合研判,迅速发布预警信息,确保相关部门与民众能够及时响应。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管理1. 标准制定:依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标准与技术规范,提高区划工作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2. 区划实施:基于现有数据与监测成果,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绘制详尽的风险区划图,并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巡查与监管力度。
3. 规划与政策: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规划与政策措施,合理引导与限制建设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强化1. 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对采矿、建设工程等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 治理工程:对已发生或存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实施有效治理,通过加固、削坡、植被恢复等手段,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3. 生态文明推动: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提升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深度融合。
四、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 预案制定: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职责与任务分工,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体内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不仅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预防地质灾害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探索和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下面将结合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详细介绍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
一、地震预防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为了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地震监测站和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的预测和监测能力。
通过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制定建筑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能够抵御一定强度的地震。
同时,加强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二、山体滑坡预防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水分饱和度增加、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体大规模的滑动现象。
为了预防山体滑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
1. 地质灾害调查:通过对潜在滑坡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形特征等信息,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 植被恢复和固定: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抗滑性能。
同时,运用生物工程措施,如搭建土工结构物、种植护坡植物等,固定土壤和岩石。
3. 控制地下水位:合理开展排水和引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山体滑坡的危险。
三、泥石流预防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动现象。
为了预防泥石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
1. 建设护坡和防浪墙: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加固和修建防浪墙和护坡,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降低破坏力。
2. 排水和蓄水:建设排水系统,合理排水,减少地表和地下水位。
同时,修建蓄水池和蓄水设施,减缓降雨引起的径流速度。
地质灾害防治重要工作要点
地质灾害防治重要工作要点为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文件,结合实际,做好以下重要工作要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区域1.重要防范时段。
5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和7月至10月上旬的台汛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以及雨后48小时的时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2.重点防范区域。
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对象;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集聚区、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特别是新开发旅游景区、低丘缓坡开发区、各类养殖场等生产经营场所、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临时工棚周边、建造时间长的农村切坡建房周围区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二、重点任务1.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风险隐患识别。
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风险“一坡一卡”项目管理,形成地质灾害“一坡一卡”数据库。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建设,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信息及时录入“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成果数据库按时提交审核。
2.持续做好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改进提升监测预警手段。
在专业监测网络基础上,选择规模较大、威胁人数较多的风险防范区,新建预警监测点1个。
严格落实3个使用中监测点的管护责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预警及时发布。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开展数据准确性校核,实现群专结合监测网络高效运作和多方联动,构建智能防控体系。
3.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
全面加强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开展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加强已竣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护,开展对建成一定年限以上治理工程的复查维护,确保防治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4.持续落实“地灾智治”贯彻应用。
以“地灾智治”迭代升级为契机,持续推进应用贯通。
持续梳理更新用户信息,夯实数字人防体系;优化调查成果应用,及时完成信息化注入和数据归集;深化“地灾智治”应用,实现“驻县进乡”技术队伍、群测群防网格员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升指挥调度能力;落实“叫应叫醒”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业务链条闭环,提高任务响应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种类
• 6、地面沉降。这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在我国绝 地面沉降。这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 大部分城镇的地面沉降和我县的情况一样都是由于过 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当地下水被抽走后,水位下降, 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当地下水被抽走后,水位下降, 土层孔隙里的水大量流失,土层产生压缩作用, 土层孔隙里的水大量流失,土层产生压缩作用,反映 在地表就是地面沉降。在我县青阳镇、 在地表就是地面沉降。在我县青阳镇、双沟两地地面 沉降较严重,有多处已形成漏斗。 沉降较严重,有多处已形成漏斗。所以现在我县政府 也意识到这一点准备建造地表水厂, 也意识到这一点准备建造地表水厂,就是要缓解过量 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 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
二、种类
• 1、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土块、石块在重力作用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土块、 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运动。 下,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运动。这种情况在我们 这里, 这里,主要是在重岗和梅花两地的一些采砂户用高压 水枪或用小翻斗车沿着十几米升的砂坑底部边缘进行 挖掘,有时掏的很深形成一定的斜坡。 挖掘,有时掏的很深形成一定的斜坡。如果不及时加 以处理,塘口边缘的土方倒下,很容易造成砸伤、 以处理,塘口边缘的土方倒下,很容易造成砸伤、砸 死人的恶性事故。 死人的恶性事故。 •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方或石块,在流水和重力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方或石块, 双重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 双重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地脱坡向下滑泻 的一种自然现象有黄土滑坡、粘土滑坡、 的一种自然现象有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碎屑层滑坡 和基岩滑坡。这种现象在我县主要是峰山、 和基岩滑坡。这种现象在我县主要是峰山、四河的河 道采砂影响河堤的堤坝,造成的滑坡较多见。早在99 道采砂影响河堤的堤坝,造成的滑坡较多见。早在99 年市政府就下了通告,禁止在河道、湖道内非法采砂, 年市政府就下了通告,禁止在河道、湖道内非法采砂, 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监测地质灾害的方法
• 1、形变监测:采用经纬仪、红外线测距仪监测隐患 形变监测:采用经纬仪、 点位移动态变化。在主要裂缝两侧布置监测点, 点位移动态变化。在主要裂缝两侧布置监测点,或采 用固定标尺, 用固定标尺,或在开裂的建筑物墙体上用水泥砂浆片 采用钢卷尺监测动态变化。采用常规人工巡查,监测 采用钢卷尺监测动态变化。采用常规人工巡查, 其变化状况; 其变化状况; • 2、水源监测:对区内降雨及上游水位进行监测; 水源监测:对区内降雨及上游水位进行监测; • 3、雨量监测:对本行政区域或乡镇区域或地质灾害 雨量监测: 隐患点安装自动雨量监测仪,进行定点监测。 隐患点安装自动雨量监测仪,进行定点监测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 地质环境灾害: 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 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 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 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水等, 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水等, 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 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 质界常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在这里我要讲一下, 质界常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在这里我要讲一下,不 能简单的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时期、 能简单的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时期、大范围 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 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 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 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 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从地球表层环境变化 而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环境灾害范畴。 而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环境灾害范畴。因其发生的 特殊性和危害巨大,地震灾害研究已自成一个体系。 特殊性和危害巨大,地震灾害研究已自成一个体系。 在这方面我们不多讲了。 在这方面我们不多讲了。
二、种类
•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崩塌(含危岩体)、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崩塌(含危岩体)、 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 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 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认为 是突发性的。 是突发性的。 • 下面结合本地实际,我把以上几种类型 下面结合本地实际, 的地质灾害在这里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 下: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地矿股 史小刚 00七年七月六日 二00七年七月六日
•
据国际滑坡委员会报告,早在公元前186 据国际滑坡委员会报告,早在公元前186 年,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识别和查明滑坡类型了, 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识别和查明滑坡类型了, 先后提出了“滑坡” 先后提出了“滑坡”、“走上”和“垮山”等 走上” 垮山” 名词。 名词。但真正从理论上研究滑坡等现象的物理 实质,开展特定地区滑坡等地表斜坡块体移动 实质, 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则是本世纪才逐渐发展 起来的。 地质灾害” 起来的。“地质灾害”作为一个概括性的专门 名词更是近代20年的事。 名词更是近代20年的事。 20年的事
二、种类
• 7、最后我在把地方病再给大家讲一下。地方病的种 最后我在把地方病再给大家讲一下。 类很多,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佝偻病、骨质松软病、 类很多,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佝偻病、骨质松软病、 地方性氟中毒等。 地方性氟中毒等。在我们地区比较严重的是地方性氟 中毒(简称地氟病), ),这是由于我们这个地区历史上 中毒(简称地氟病),这是由于我们这个地区历史上 是黄河泛滥区,潜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过高, 是黄河泛滥区,潜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过高,因此饮 用水中氟元素的含量过高而引起的。 用水中氟元素的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地氟病的症状为 牙齿发黄、精神萎靡不振,严重会影响人体正常发育。 牙齿发黄、精神萎靡不振,严重会影响人体正常发育。 省委、省政府自96年开始实行了“降氟改水”工程, 96年开始实行了 省委、省政府自96年开始实行了“降氟改水”工程, 我县也将改水工程纳入了县政府的为民办实事之一, 我县也将改水工程纳入了县政府的为民办实事之一, 由县改水办具体负责, 由县改水办具体负责,主要通过开采深层水和饮用自 来水来改善水质。目前, 来水来改善水质。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病区居民的 饮用水问题。 饮用水问题。 • 还有复杂的地质条件,如砂土液化、软土层、断裂构 还有复杂的地质条件,如砂土液化、软土层、 造等。在这里就不深讲了。 造等。在这里就不深讲了。
四、雨水对地灾防治的影响
• 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降 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雨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外因:一是渗透水 雨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外因: 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低;二是渗 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低; 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 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 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 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 剪强度的降低。所以,降雨一般对崩塌、 剪强度的降低。所以,降雨一般对崩塌、滑坡可起到 诱发或促进作用。 诱发或促进作用。
二、种类
•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地下溶洞、地下潜鉵穴或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地下溶洞、地下潜鉵 地下采空所引起的塌落现象。 地下采空所引起的塌落现象。地面塌陷这种地质灾害 分布较广,能够引起建筑物变形倒塌、道路塌陷、 分布较广,能够引起建筑物变形倒塌、道路塌陷、有 时还能导致人工伤亡。列如在我们重岗、 时还能导致人工伤亡。列如在我们重岗、梅花两地修 高速公路时,发现好几条地下坑道, 高速公路时,发现好几条地下坑道,其中一条坑道一 直通到高速公路路基下,这些坑道是采砂挖掘形成的, 直通到高速公路路基下,这些坑道是采砂挖掘形成的, 从而影响到道路安全。 从而影响到道路安全。
一、涵义
•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 三者协同作用引起的, 三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 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 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 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 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社会属性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社会属性的问题,已 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的重要因素。 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 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 身的素质, 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 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 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地 质灾害的目的。 质灾害的目的。
五、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 2005 年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来,已完成 年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来, 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县、 全国 700 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县、乡、 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建立了江西、 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建立了江西、四 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 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 2003 年开始在中 央电视台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围绕西气东输、 央电视台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围绕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开 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决策和 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全国重点地区地面沉 降调查与监控, 降调查与监控,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地面沉降控制 和风险管理新阶段, 和风险管理新阶段,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现状调查全面 完成,汾渭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稳步推进。 完成,汾渭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稳步推进。
二、种类
• 5、地裂缝。地裂缝是指与地震无直接关系的地面或 地裂缝。 房屋等建筑物开裂现象。产生地裂缝的原因较多, 房屋等建筑物开裂现象。产生地裂缝的原因较多,可 能是断裂活动、地面沉降、 能是断裂活动、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或滑坡中任何一 种原因引起的。由于地震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 种原因引起的。由于地震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因此 虽然地震产生的地裂缝更严重, 虽然地震产生的地裂缝更严重,但我们在这里不在讨 据目前统计全国18个省200多个县发现地裂缝430 18个省200多个县发现地裂缝 论。据目前统计全国18个省200多个县发现地裂缝430 多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多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间接损失高达 10亿元 亿元。 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