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合集下载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一对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两次飞”——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两次飞跃、三个统一——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个统一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有机统一。

坚持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

“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
优越性。

“三个统一”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三个统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认识论理的七原理

认识论理的七原理

认识论理的七原理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1相互区别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认识是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相互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才能与实务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发展。

②实践不断提供认识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

③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

认识是能动性反映和创造性反映的统一。

首先,反映是创造的基础;其次,反映在创造中得以实现。

只强调反映而否认创造的是形而上学,只强调创造而否认反映的是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不仅可以反映世界,而且可以创造世界。

这个观点反映人的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三如何认识1认识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2认识的辩证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

a反复性是说,受认识主体条件的限制—生理、心理、实践、认识能力等主题条件的限制。

受认识客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

b无限性是说,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从而要求人的认识要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3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因为实践是具体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所以要求人的认识一定要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事物相统一。

b 因为实践是历史的,所以要求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认识超越于实践或落后与实践都是造成“左”、“右”倾思想的认识论的根源。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相互区别①感性认识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

2020考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多选题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A、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唯物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C、把人本的观点运用于反映论D、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2、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下列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观点有()A、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C、“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3、牛顿是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万有引力的建立是无数科学工作者长期辛勤实践的结果。

因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从1576年到1897年,二十一年如一日,进行了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观测工作,收集了大量准确的资料。

后来的开普勒获得了他的全部观测材料,继承了他的工作。

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有句名言是“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上述事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间接经验也是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C、只有事事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认识事物D、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4、“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B、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C、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D、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5、继我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首试成功并突破4000米水深后,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上午6时07分,“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并在6时17分时达到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也是“蛟龙”号7000米征途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参考答案:此题可着重强调两点: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另可参见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87-88页。

二、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参考答案:此题重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的产物,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人们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

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

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参考答案: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反映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价值和价值评价:第一,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

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关系是复杂的,可以是双重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第三,价值具有客观性。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谈谈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谈谈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什么叫“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什么叫“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作者: 刘歌德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24-25页
主题词: 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观反映;不可知;理论认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支配;结热;革命事业;从实际出发;革命运动
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统一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

说这些对立的范畴是统一的,就是说:一方面。

客观物质是第一性的,主观精神是第二性的;实践活动是第一性的,理论认识、知识是第二性的。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这些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它是与唯心主义、不可知主。

马哲课后题答案第2章

马哲课后题答案第2章

1 、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 )答:1 、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 、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 、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 、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 、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运用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

运用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说明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是: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千年文明,并成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达1500年,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哄然塌陷,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承续着“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终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专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基本要素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构性。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助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专题二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中介实现。

是否承认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专题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虽然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仍有客观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

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者往往宣扬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一种是马赫主义者把真理看成纯粹的“思想形式”,而且主张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另一种是实用主义者简单地将有用的认识都看成真理,宣扬“有用即真理”,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但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最终应当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在同一个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反对“多元真理观”。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真理观上的唯心主义:往往夸大真理的主观形式,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从真理的内容来看,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二是从人类的认识本性来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相对性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第二章
3、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72-73)
答: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 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 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 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 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 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 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 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 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 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

我们应该注意三个问题: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这个矛盾内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主观意识从本性上毫无遗漏的把握客观世界。

但是客观还是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动地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主观需要只有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满足,但是客观世界也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不仅如此,客观世界甚至还会阻碍主观需要的满足。

概括起来就是,你想知道的,它不告诉你。

你想要,它不给你。

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改造,才能逐渐地得到解决。

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换句话说,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的活动;改造世界是实现价值的活动。

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⑴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

人们认识世界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不只是为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更主要的上一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认识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施行。

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这一点是我们大学生特别要引以为戒的。

改造世界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一点,我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⑵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人们要想有效地改造世界,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毛泽东说,“学游泳有个规律,摸到了规律就很容易学会。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改革开开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总之,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⒊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既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上互相促进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应该注意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也是吻合的。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知和行,和马克思主义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是类似的范畴。

虽然,就知和行的具体含义来讲,就知和行的难易、先后和轻重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观点很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他们却几乎一致地主张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先秦时期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根本目的和最后归宿。

他还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基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观点和荀子是一致的。

王夫之: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

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他说,学棋的人即使天天打谱也不能精通棋理,只有通过经常的对弈,才能洞悉棋理。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指出行是知的目的和基础,而且指出行必须以知为指导。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就是说,知和行的关系就好比上眼睛和脚的关系。

没有脚,眼睛不能使人朝前走;没有眼睛,脚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王夫之主张:行听乎知。

也就是说,行必须接受知的指导。

他认为只有知之不昧,才能行之不移。

因此,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准确,行动也就越高明,越切合实际。

因为懂得知和行相辅相成的道理,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主张:知性并进,相资为用。

也就是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使知和行互相促进。

荀子主张:有了知识就一定要去实行,如果不去实行,知识再多也是没用的。

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有了知识就行动,后者只停留在口头上,不付诸行动。

王夫之坚决反对把知和行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因此,他把在干中学称为君子之学。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主张知和行相结合,由行而得知,因知而进行,由行到知,由知到行,知行并进,日进于高明而无穷。

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要求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从这个事例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直观的经验描述,但它们是悉悉相通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㈡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客观世界,一是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三是提高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

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互相促进的⑴只有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首先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为了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投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嫩每个真正地改造主观世界。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家庭的劳作,尝遍了人间的艰辛。

老三届为什么特别能干?就是因为他们的实践经历特别曲折、特别艰苦。

⒊自觉地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统一起来应该承认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多少人宠着的独生子女,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少外部的压力。

因此,我们尤其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温室里的花朵虽然漂亮,却享受不了暴风雨洗礼的酣畅淋漓。

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

懒汉的日子虽然舒坦,可是一旦失去了外援,整个天就会塌下来。

㈢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刻骨思念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⒈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⑴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和必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如果完全无章可循,那么人类就永远也不会有自由。

即使客观事物的发展有规律,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这种规律,我们仍然不会有自由。

即使我们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规律去行动,那么我们还是不能实现自由。

只有掌握了规律,并在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律,才能获得自由。

可见,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⑵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动状态。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是作为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支配人的,这个时候人的行动是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因而,是不自由的。

一旦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就获得自由。

比方说,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因为不懂水性,我们在水里的行动很不自由,总是呛水,要沉下去,因而惊慌失措。

后来,我们懂得了水性,在水里就行动自如了。

水就听你的话了。

由此可见,人的行动有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就整个人类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就表现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