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一、绪论黄土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资源开发区域,黄土滑坡的分布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

对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土壤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稳定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黄土滑坡治理经验和技术,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安排等内容;第二部分为黄土滑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阐述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三部分为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了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第四部分为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重点研究了该滑坡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土壤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第五部分为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根据前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对其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的黄土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土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黄土滑坡的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轻黄土滑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黄土滑坡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助于降低黄土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1 滑坡研究的发展阶段从滑坡研究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滑坡的科学描述是同地质学、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的成长分不开的。

大概到了16世纪,人们才把滑坡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研究客体来描述。

1512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毕雅斯库镇附近的布伦若(Breemo)河谷发生大滑坡的灾害记载是滑坡研究历史上发现较早的一篇专门性的文献资料。

至今,被科学界公认的滑坡研究最早的经典著作,是A.Heim于188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埃尔姆(Elm)附近的滑坡的文章。

人类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源于瑞典。

在1928~1945年间,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片段和零星的,且研究工作大多由单独科研人员小规模的进行,只有瑞典、前苏联、挪威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论与著文。

二战以后,对滑坡的研究工作逐渐系统而深入。

我们国家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中盲目挖方造成滑坡事故屡屡发生,由于对滑坡产生的作用因素、条件、运动的机理和发生以及滑坡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被迫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研究和治理,既增加了投资,又延误了工期。

20世纪60年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中为了减少了滑坡危害,避开了不少大的滑坡和滑坡集中分布地段,但对滑坡运动机理和发生原因的认识尚不深入。

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为被动治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

各部门都列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分类和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和主要作用因素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随着滑坡过程的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判断方法,防治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原则等,特别是抗滑桩的应用使大中型滑坡也能治理。

滑坡灾害治理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变被动治理为治理和主动预防。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本文主要根据陕西省安塞县研究区黄土边坡的具体情况,结合安塞地区气象水文条件和地质概况,分析研究区黄土边坡的基本形成原因,并结合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具代表性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该地区一般预防及监测建议。

标签:黄土边坡地质概况稳定性分析0前言2013年7月初以来,陕北地区持续不断遭遇强降雨天气,山体滑坡、部分窑洞被毁、房屋倒塌、道路堵塞等灾情频发。

所研究场地危险边坡在此次暴雨中整体中尚未造成大面积坍塌,仅有部分边坡产生变形破坏。

1不稳定黄土坡体的概述及形成陕北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境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由暴雨引起的洪水所造成。

据整个地区的河流降水量与来沙量近年来实测资料表明,侵蚀量与降水量无直接相关性,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大。

暴雨洪水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整个地区形成大量的危险边坡体,严重威胁着地区油气站,库坝、梯田等工程设施的安全。

2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危险边坡的形成研究区安塞地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地层以中生代和新生代为主,地层平缓,是华北陆台最稳定部分。

安塞县境内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

根据实地地质调查钻孔及探井揭示,地层岩性自下而上分别中侏罗统延安组、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上更新统风积层、全新统人工填土。

此次用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边坡在整个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位于黄土丘陵斜坡底部延河二级阶地上,场区西南高东北低,呈台阶状。

边坡坍塌区位位于场地西南侧,边坡坡度约75°,坡面较平整。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探井揭露,边坡场地地层主要第四系地层。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黄土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持续降雨使得场地内地下水位抬高,向下部入渗时遇粘性土相对隔水层滞留,水平径流被挡墙后灰土层阻挡,而墙体预排水孔堵塞,水体滞留在埋深4.1-6.5m 范围内,坍塌区域原始地貌为小型谷底,周围为稍高黄土梁,上层滞水向该部位流动,严重消弱了墙后土体的抗剪强。

加之场地有荷载分布,坍塌处边坡坡度较大,约75°,导致局部发生坍塌。

浅谈滑坡的成因及防治现状

浅谈滑坡的成因及防治现状
S 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浅谈滑坡的成 因及防治现状
张 杰 张高 帅 2 ( 1 . 湖南师 范大 学 资 源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0 0 ; 2 . 中南 大学 , 湖南 长 沙 4 1 0 0的地表特征 . 有助于识别滑坡存 在与否 和切割坡脚 , 对坡脚产生 冲蚀淘空作用 这些 因素都会导致斜坡稳定
性 的恶化。 2 . 2 . 2 地震作用 地震能使斜坡土石体的抗剪强度 降低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 . 土 石体结构容易受破坏 . 并沿着斜 坡的软弱结构面或裂 隙、 节理面 向下
点 之一
1 滑坡 的形态特征及 分类
1 . 1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 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 、 类 型及所 处的发 育阶段有关 滑坡具有独特 的地貌特征和发育过程 . 在不同的发育阶 以及拟定 相应 的整治措施 个发育完 全的滑坡, 一般 包括: ( 1 ) 滑坡体 ; ( 2 ) 滑动带 ; ( 3 ) 滑动 面; ( 4 ) 滑坡 床 ; ( 5 ) 滑坡壁 ; ( 6 ) 滑坡 台阶 ; ( 7 ) 滑坡 舌 ; ( 8 ) 滑 坡周界 ; ( 9 ) 封闭洼地 ; ( 1 O ) 主滑线 ; ( 1 1 ) 滑坡裂隙 。一个滑坡完整的应 该包括 以上 1 1 个部分组成 当然 . 在实际的滑坡现象 中不一定都完全具备以 上特征 , 因此 , 往往还要结合地 质勘察 、 测试 、 长期观察等手段 , 综合加 以分析 . 才能查明滑坡的存在 1 . 2 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 的 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 的地 质环境和形态特 征以 及形成滑坡 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 . 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 的工程 地质特 征及其发 生发展 的规律 . 从 而有效地预测和预 防滑坡 的发生 . 或在滑 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 治理 根据不 同的原则和指标 . 对滑坡提 出各 种分类方案: 1 . 2 . 1 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 史出发 , 则可以分 为古滑坡 、 老滑坡 、 新 滑坡 、 现代活滑坡 等类 型 1 . 2 _ 2 按滑坡 的发展 阶段 , 将滑坡分为幼年期 、 青年期 、 壮年期和老年 期。 1 . 2 _ 3 按滑坡 的滑动力学特征 . 则可分为推动式 、 平 移式和牵引式滑 坡。 1 . 2 . 4 按滑动面通过岩层 的情 况则分为均质滑坡 、 顺层 滑坡 、 切层滑 坡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路基边坡治理工程是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结构稳定、改善道路景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文章对影响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

标签:黄土斜坡;路基;边坡黄土是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壤,其颗粒较细,内部的粉砂含量较高,通常超过50%,因此,其结构一般较为疏松,通常具有渗透性、湿陷性并且容易坍塌。

在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黄土地区的道路交涉中,路基的填筑材料主要以黄土为主,这就很容易出现边坡病害。

加强边坡的治理工程,是路基建设和维护工作中的重点项目。

1 影响黄土地区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黄土地区由于其土体特点和自然环境特点,对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因素较多。

1.1 黄土地区土体的特点黄土中的砂粒含量超过50%,黄土中的黏粒通常附着在砂粒的表面,这就和砂粒形成了共同的支承结构,但是由于其结构比较松散,通常稳定性较差。

黄土的湿陷性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黏粒的存在会极大的抑制湿陷性对黄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黄土的湿陷性还与黄土中的水溶盐有很大关系,黄土中的水溶盐主要包括难溶盐、方解石、岩盐、钾盐等。

这些水溶盐在黄土中几乎都会有一定量的存在,这对黄土的湿陷性有两方面的额影响。

部分盐类会抑制黄土的湿陷性,如碳酸钙;另外一部分却会增加湿陷的发生几率。

1.2 雨水的冲刷侵蚀根据侵蚀破坏的程度不同,坡面冲刷可以分为片蚀、够到冲蚀、冲刷坑及冲刷性坍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混凝土护面墙防护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潜蚀性冲刷。

边坡表面在雨水冲刷侵蚀后发生坍塌,是侵蚀过程中发生的最严重破坏。

黄土路基边坡中发生冲刷性坍塌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边坡介质突变部位。

潜蚀性冲刷指边坡坡面在做好混凝土墙防护后,水流沿着护面与坡面结合的缝隙处向下渗透,慢慢侵蚀护坡内部的土体。

潜蚀性冲刷往往会对护坡结构造成破坏,使其失去稳定性。

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黄土发生湿陷性变形,就容易造成护面与坡面发生脱离,这中间就会形成较大的缝隙,从而让潜蚀性冲刷更明显,破坏程度也更强。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1.引言黄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普遍存在着高边坡的问题。

黄土高边坡一旦出现滑坡,往往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黄土高边坡滑坡的机理及整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机理分析2.1 形成原因黄土高边坡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黄土地质结构疏松,内摩擦力较弱,容易发生塌方或滑坡。

另一方面,黄土地区雨量较大,地表径流量大,引发边坡松动淋溶,增加滑坡的发生概率。

2.2 动力机制滑坡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力的协同作用有关。

首先,重力是滑坡的主导力,由于边坡高度较大,重力会使边坡的上部产生下滑趋势。

其次,水力作用也是滑坡的重要因素,当降雨过程中,由于雨水的渗入和流动,会使黄土边坡的饱和度逐渐增加,降低了黄土强度、增加黄土承载力,导致边坡失稳滑动。

此外,地震等自然力的作用也会诱发滑坡发生。

3.整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止黄土高边坡滑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技术,包括预警技术、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等。

3.1 预警技术预警技术在滑坡的防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边坡的变形、水位和降雨情况等信息,提前预测滑坡的危险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滑坡事件的发生,减少潜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整治黄土高边坡滑坡的关键。

主要包括加固边坡、排水措施和地质体稳定等。

针对黄土地区的特点,采用钢筋网、地锚等加固边坡结构,在边坡的设计中增加抗滑系数,有效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排水措施可以通过建设排水沟、灌注井等方式,降低黄土地质饱和度,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采用挡土墙等结构措施,提高黄土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3.3 植被措施植被措施是整治黄土高边坡滑坡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通过在边坡上种植抗蚀性强的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动,增加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保护作用。

4.结论黄土高边坡滑坡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滑坡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滑坡灾害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滑坡灾害的预警、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历史演变,梳理滑坡灾害发生的频次、规模和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地质、地貌等多因素,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滑坡灾害的成因机制。

本文还将对滑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分析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公众提供滑坡灾害防范和应对的知识普及,共同推动我国滑坡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滑坡灾害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其中尤以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最为严重。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加上气候多变,降雨充沛,使得滑坡灾害频发。

在时间分布上,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雨季和汛期,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这两个季节降雨量大,山体饱和度高,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也会对滑坡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从灾害规模来看,中国滑坡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大。

一些大型滑坡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同时,滑坡灾害还常常引发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破坏力。

在灾害类型上,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包括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冰川滑坡等。

其中,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据了滑坡灾害总数的绝大部分。

这些滑坡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降雨等因素密切相关。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引言:陇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滑坡灾害频发。

本文将分析陇西地区滑坡的诱因,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期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一、陇西黄土地区的地质特征陇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以黄土为主。

该地区位于冰川变化的中心,地势绵延起伏,地势梯度大,地表水系统发育,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和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该地区极易发生滑坡灾害。

二、陇西滑坡的诱因分析1.地震活动:陇西地处地震带,震级不断上升,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往往是引起滑坡的重要诱因之一。

2.降雨: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大,且降雨分布不均匀。

由于地势起伏,水系统发育,雨水很容易渗入土壤,导致滑坡发生。

3.人为活动:陇西地区农业发达,大量的农耕活动导致土壤松动,增加滑坡发生的风险。

4.地表差异:地质构造复杂,地表不平坦,在形成陡坡的地段,滑坡的发生频率较高。

5.岩性特点:地层中的差异性以及黄土结构疏松,使得土壤的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滑坡。

三、陇西滑坡的工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雨量监测、地表差异监测等,及时发现滑坡的征兆,提前预警。

2.植被覆盖: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持工程,通过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可有效减轻滑坡的风险。

3.排水措施: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对陇西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减少雨水渗入土壤的量。

4.加强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提高黄土的密实度和抗滑性能,增加滑坡发生的抵抗力。

5.加固措施:对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加固,采用挡土墙、爆破等手段,减小滑坡范围和灾害损失。

结论: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植被恢复与保持、排水措施、土壤改良和加固措施等工程措施的应用,从而提高陇西黄土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保护当地经济和居民的生活安全综上所述,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是由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黄土滑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综述

黄土滑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综述

第56卷第2期甘肃水利水电技术Vol.56,No.2 2020年2月GANS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Feb.,2020 DOI:10.19645/jjssn2095-0144.2020.02.008黄土滑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综述宋登艳,刘金,王威(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我国黄土具有分布广、厚度大、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结构疏松的特点,导致黄土分布区多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由此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触目惊心。

本文在回顾滑坡监测预报和工程治理以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滑坡监测预报技术、工程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土滑坡;防灾减灾;发展历程;现状;趋势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44(2020)02-0027-06滑坡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受滑坡灾害威胁严重,据统计,每年由于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150亿~200亿元人民币叭特别是在我国西北的广大黄土分布区,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结构疏松,遇水后强度锐减,大孔隙、节理和落水洞发育的特点,给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灾难性的黄土滑坡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1983年3月7日发生在甘肃东乡洒勒山的滑坡,仅一次滑坡灾害掩埋三个村庄,造成237人死亡、500余间房屋和3000亩耕地摧毁。

由于黄土具有的特殊性,使得黄土滑坡的防治不能照搬以往岩质滑坡防治的经验和方法,需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形成机理的特殊性,对已有方法进行吸收和借鉴。

滑坡防灾减灾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滑坡防治技术的发展,人们在长期以来与滑坡灾害的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非所有的滑坡都需要工程治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防治,遵循“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能避则避、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铁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滑坡防治无论是从技术方法还是从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均突飞猛进,监测预报方法已由简单的经验-统计方法发展到的科技综合预报,滑坡的工程治理也由简单的削方减载、填土反压、抗滑挡墙和地表排水等工程措施发展到现在目前广泛应用的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摘要:对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梳理,论述阳坡滑坡易发的规律和成因,提出整治建议,并对未来黄土高原滑坡灾害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阳坡; 滑坡易发性; 防灾减灾0 研究现状滑坡易发性(landslide susceptibility)是根据地形条件估计某地区发生滑坡灾害的可能性,预测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

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评价。

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将GIS技术和统计方法应用于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中。

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大量的历史滑坡点数据为统计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依靠GIS的超强计算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完成大量空间数据的模型计算过程。

遥感影像具有高分辨率、高覆盖率等优点,为滑坡解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早期遥感解译工作还不成熟时,中国滑坡分布图[1]以及陕西省滑坡分布图[2]就已编制完成。

近年来,随着遥感解译技术的不断发展,黄土高原区域的滑坡清单相继产生。

胡胜[3]在收集已有成果、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综合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6627个黄土高原滑坡信息的数据库,并绘制了黄土高原滑坡空间分布图。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山西、甘肃、陕西、宁夏和青海省当地地质环境监测站发布的地质灾害报告,共收集到20699起滑坡,最终选择了14544处黄土滑坡编制了黄土高原滑坡分布图[4]。

采用谷歌地球人工解译黄土高原滑坡,识别出8万多处,并在为期十四周的野外工作中实地调研,分析发现这些滑坡中的绝大多数可能是由于同震发生,是目前黄土高原区数量最多的滑坡清单[5]。

除对整个黄土高原滑坡清单的编录,很多学者对黄土高原部分区域滑坡清单也有针对性研究。

黄土高原约50%的区域分布在陕西省,境内滑坡发育,研究成果也相对其他地区较多。

通过实地调查和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发布的地质灾害报告记录,编录了陕西省4122处滑坡[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厚重,但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

它可是我们国家的“粮仓”之一,藏着不少宝贵的资源。

不过,有件事儿让人心痛,那就是水土流失。

这就好比是咱们家花园里的泥土被雨水冲走了,花儿也跟着黄了,真是让人揪心啊!1. 水土流失的原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说说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复杂,山丘起伏不定,加上这里的降雨量不均匀,有时天上撒下来的雨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瞬间把土壤冲得七零八落。

这不,春天来时,那可真是春雨绵绵,但一场暴雨过后,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成了“滑坡”的舞台,真是让人心疼。

1.2 人为因素再来看看人为因素。

咱们都知道,农民伯伯为了种地可真是费尽心思,然而过度的耕作、过度放牧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狠命地割着这片土地。

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山坡,树木被砍得差不多,根本没有遮挡,雨水一来,土壤就像“滑滑梯”,一下子就滑了下去。

这就像人家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土地没了,咱的饭碗也得跟着受影响。

2. 水土流失的危害2.1 对生态的影响说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首先,咱们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土壤流失后,原本丰饶的土地变得干巴巴的,植被减少,动物们也没了栖息之地。

就像是家里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玩得也不高兴了。

生态失去平衡,整个高原的生机都仿佛被抽空了。

2.2 对经济的影响其次,经济方面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土流失就像是一场无形的“偷盗”,把本该丰收的粮食都“偷”走了,农民的收入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人们常说:“田地有粮,心中不慌。

”可如今,粮食减少,心里难免不慌呀!这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植树造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治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有!首先,植树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树木就像是大自然的“卫士”,它们的根系可以牢牢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一棵树,那得多漂亮,多有生机呀!而且,这树长得好,空气也变得清新,真是一举多得。

研究滑坡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控制重难点

研究滑坡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控制重难点

研究滑坡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控制重难点引言近年来,我国对滑坡治理工程控制得较为严格,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其管理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技术和工艺的检验。

1.滑坡区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地质概况分析我国自然环境变化多样,地质形态多异,本文以巴东黄土坡滑坡为例,具体分析滑坡治理情况。

在地形地貌方面,巴东黄土坡地区在巴东新城区腹地二道沟与四道沟之间,滑坡区总体呈凹形缓坡,平均坡度17.3°。

后缘东侧呈圈椅状,坡度40°左右,中部和下部分布有两级缓坡平台,中部地形较缓,坡度15°-20°,下部地形较陡,坡度30°-35°。

斜坡变形的初期,由于峡区抬升,长江急剧下切,下段坡段在临江处形成临空面,临空面岩石失去侧压,造成临空面附近岩石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局部应力集中,加上地质情况复杂,巴东组第二段(T2b2),地层岩性较软、易风化、节理发育,在暴雨、地下水及重力下发生失稳。

滑坡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滑坡周界、滑面和滑体物质几个方面。

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中包含了地质原因、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地震几个方面;外在因素包含了大气降水、人类活动等。

在滑坡的治理工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滑坡状态采用不同的滑坡治理方案。

本文主要讨论抗滑桩在滑坡灾害中的防治措施。

2.抗滑桩的施工工艺及滑坡监测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主要作为支挡构筑物,可以有效治理滑坡,抗滑桩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桩和钢桩等,按照施工工艺分为钻孔桩和挖孔桩等。

通常情况下采用人工挖孔桩,其具体流程为桩孔开挖和护壁以及钢筋笼的制作和安装,灌注桩身混凝土几个步骤来实现滑坡治理,施工较为简便、快捷。

在正常施工过程中,抗滑桩的主要施工工艺依次为桩孔开挖、护壁、终孔验收、钢筋笼制作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和监控几个方面。

在抗滑桩施工监测方面,主要体现在施工期间的坡体监测和竣工后的滑坡体监测。

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研究

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研究

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研究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研究引言: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松散细粒土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西北地区。

黄土边坡是黄土地区的常见地质灾害,经常引发严重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因此,研究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和失稳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理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至关重要。

一、黄土的动力响应1. 土体特性黄土的颗粒比表面积大、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这些特性使其具有较弱的抗剪强度。

在动力作用下,黄土更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导致边坡失稳。

2. 动力荷载地震、降雨和自然波浪等动力荷载是导致黄土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

当土体在动力荷载下受到振动时,黄土的粒间作用力发生变化,土体内部产生剪切应力,从而引发滑动变形。

3. 动力触发条件研究发现,黄土边坡在特定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失稳,如土体的密实度、含水量、孔隙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黄土边坡更容易受到动力荷载的触发,加速发生滑坡。

二、黄土边坡的失稳机制1. 引发失稳的主要因素黄土边坡的失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因素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土体的湿陷性、地震活动等。

这些因素引起黄土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土体内部剪切强度变化,从而导致边坡的剪切破坏。

2. 失稳的发展过程黄土边坡的失稳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状态破坏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累积,边坡的失稳趋势逐渐形成。

在快速发展阶段,边坡开始发生剪切变形,并出现明显的滑坡表现。

最终,在稳定状态破坏阶段,边坡完全失稳并发生灾害。

3. 失稳机制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黄土边坡的失稳机制,常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现场观测方法。

数值模拟可以模拟边坡的动力响应过程,通过分析边坡的破坏机制和变形规律,揭示黄土边坡失稳的原因。

而现场观测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状况,从而提供实地数据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结论: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和失稳机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黄土的物理特性、动力荷载和失稳条件等因素,可以对黄土边坡的动力行为和失稳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白塔山黄土滑坡破坏机理及整治措施研究

白塔山黄土滑坡破坏机理及整治措施研究

白塔山黄土滑坡破坏机理及整治措施研究白塔山黄土滑坡破坏机理及整治措施研究引言白塔山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的一座山脉,其黄土滑坡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更好地研究黄土滑坡的破坏机理并寻找整治措施,本文将对白塔山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破坏特点以及相应的整治措施进行研究。

一、白塔山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一)自然环境因素1. 地质构造:白塔山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冲积构造带,处于山西太行与华夏两大地质构造的交界处。

这种地质构造对土质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2. 水文因素:长期降雨给黄土层含水量带来较大的波动,增加了黄土的液化风险。

3. 土壤特征:白塔山黄土层含砂量高,颗粒间存在较大的孔隙,容易发生黏滑和液化现象。

(二)人为活动干扰1. 采矿活动:白塔山附近存在大规模开采黄土的活动,挖掘导致土壤结构改变,黄土层稳定性降低。

2. 土地开发:附近大量的人工填方和开发工程,破坏了黄土层原有的稳定状态。

二、白塔山黄土滑坡的破坏特点(一)滑坡形态白塔山黄土滑坡呈线性分布,滑动面广泛存在于山体接近水平断层面附近。

(二)破坏范围黄土滑坡的破坏范围较大,波及到下方的道路、农田和建筑物,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白塔山黄土滑坡的整治措施(一)滑坡治理措施1. 滑体加固:在滑坡滑动面的上方设置抗滑构筑物,如堆石墙、混凝土墙等,以加强滑体的承载能力。

2. 引水排水:通过设置排水沟和排水管,及时将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走,降低滑体含水率,减少液化风险。

3. 根部加固:对滑体周边的树木进行修剪和固定,增加滑体的抗滑稳定性。

(二)预警系统建设安装监测设备,如位移仪器、倾斜仪器和水位监测器等,实时监测滑坡的运动和变形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变化,立即触发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财产。

结论白塔山黄土滑坡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所引发的。

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和破坏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整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滑坡治理中,加固滑体结构和引水排水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建立预警系统也能及时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白塔山黄土滑坡呈线性分布,破坏范围广泛,对道路、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第一篇: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一、研究的动机: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因此,分析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让人们了解这种灾害,学习如何预防,尽量减少在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

三、研究方法:1.采用调查研究2.通过资料整理出数据3.上网调查4.咨询专家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2.泥石流的类型:(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3.产生原因:地震或暴雨都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黄河上游滑坡调研报告

黄河上游滑坡调研报告

黄河上游滑坡调研报告黄河上游滑坡调研报告一、前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具有重要的经济、农业和生态功能。

然而,黄河上游地区经常发生滑坡事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上游滑坡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我们进行了一次滑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滑坡调研,包括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

首先,我们去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实地考察了滑坡发生的地点以及周边地形、土壤和岩石情况。

然后,我们收集了过去几年黄河上游滑坡的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最后,我们请来了地质专家对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了评估和解读。

三、调研结果经过上述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果:1.滑坡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较大。

黄河上游地区存在较多的坡地和山地,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这就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2.大部分滑坡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的。

在某些地区,由于盲目进行了采石、疏浚河道、泥石流控制工程等,导致土地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滑坡的风险。

3.气候变化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多变,降雨量不稳定,频繁的干旱和暴雨事件会增加土壤侵蚀和滑坡的可能性。

4.滑坡事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

滑坡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农田,给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为了减少黄河上游滑坡事故的发生,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建议:1.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

加大对黄河上游地区的地质调查力度,掌握地质情况和滑坡风险,及时监测滑坡的情况,提前预警。

2.严格控制土地开发。

对于滑坡风险高的地区,严格限制土地开发和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3.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提前预警暴雨等极端天气,减少滑坡事故的可能性。

4.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和应急管理。

加大滑坡防治的科技投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滑坡的预测和识别能力。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探究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多国内外学者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工作,滑坡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滑坡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 滑坡地质机理研究通过对滑坡形态、地质构造、地质物理特征以及工程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学者们深入探究了滑坡发生的内在机理和原因。

例如,岩土力学分析、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滑坡地质机理研究中。

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观测也能够帮助学者们研究滑坡地质机理,并为滑坡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滑坡预测与防治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是我国滑坡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预警与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还有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

因此,滑坡预测和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主要从地质勘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防治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尤其是滑坡监测技术已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高分辨率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数字测量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到滑坡监测与预测中,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滑坡监测预测方法,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外滑坡研究较早,相对于我国,国外的滑坡研究更为深入和复杂。

目前,国外滑坡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外学者对滑坡的形态、地质构造、地貌地质、岩土结构和应力耦合制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有关滑坡地质机理的理论与观点,并通过现场实践和数值模拟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理论。

国内外已有多种滑坡预测方法,包括数据驱动方法、物理问答方法、过程驱动方法等等。

在防治工作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采用预防措施和干预措施两大类。

其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工程防护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而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和地质工程等方面,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员安全和保护财产安全。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摘要:随着经济水平与工程技术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

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则是滑坡防治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它对滑坡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和后续治理设计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以削坡减重、堆载阻滑方法为基础,分析了某地区黄土边坡削坡、堆载处理模式及坡面处理方法,为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土地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引言滑坡、崩塌是黄土地区数量最多、危害和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

某市为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黄土力学性质相对较差(如大孔隙、节理发育、湿陷性等),加之近年来工程活动加剧,在雨季和冻融期以黄土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本文以某地区黄土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研究课题,结合削坡减重与堆载阻滑的治理方法,提出适合某地区黄土崩塌、滑坡的治理方法。

1滑坡灾害分析评价体系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是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勘察手段,查明滑坡区及周边影响范围内的滑坡要素、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等环境地质条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灾害特征和可能的致灾因子;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滑坡产生的影响因素、活动历史及其演化规律,判断其成因机制与成因类型,并结合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其发展趋势;然后结合试验等方法,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得到滑坡体的安全系数;最后综合定性、定量两方面的分析结果,给出其危险性评价。

2滑坡勘察阶段的不确定因素2.1资料收集中的不确定因素收集资料属于前期工作,其全面性、有效性等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对地质灾害危害等级的评价以及工程等级的确定,是建立在危害对象与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基础上的,如果对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建(构)筑物及各类管线分布情况了解不全面,则会直接影响其评价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摘要: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国内在滑坡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0、引言中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被称为中央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宁夏等省区。

在这里,特殊的气候、沉积以及地层环境中,地貌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特殊的过程,产生了气候、地层与地貌上统一的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黄土滑坡[1]。

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它以其多发性、危害性而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1、黄土滑坡的分类黄土滑坡类型划分直观地反映了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地认识黄土滑坡的共性和特性,就须进行分类研究。

按滑坡体的赋存条件、成因、厚度、破坏机理、运动特征等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划分,基本可满足当前黄土滑坡研究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分类研究可概括为四种[2]。

1.1铁科院西北分院的分类(1) 按成因分:洪积老黄土滑坡;洪积、风积黄土滑坡;风积、坡积黄土滑坡。

(2) 按厚度分:极深层黄土滑坡;深层黄土滑坡;中层黄土滑坡;浅层黄土滑坡。

1.2 王成华等的分类(1) 崩塌推移型:暴雨崩塌推移型;融冻崩塌推移型;溶、潜蚀崩塌推移型;地震崩塌推移型。

(2) 错落转动型:暴雨错落转动型;融冻错落转动型;溶、潜蚀错落转动型。

(3) 蠕动平移型:融冻蠕动平移型;溶、潜蚀蠕动平移型。

1.3 乔平定等的分类(1) 按厚度分:巨厚层滑坡( H > 50 m);厚层滑坡( H= 20~50 m);中层滑坡( H = 6~20 m);浅层滑坡( H< 6 m)。

(2) 按产生时代分: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新生滑坡。

(3) 按力源分: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

(4) 按出口与坡脚关系分:坡基滑坡;坡体滑坡。

(5) 按诱因分:自然因素滑坡;人为因素滑坡。

1.4 王念秦等的分类(1) 黄土型:黄土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

(2) 混合型:黄土顺层滑坡; 黄土切层滑坡。

2、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2.1 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根据黄土的分布地貌特征,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 一般黄土源、土石低山区, 黄土滑坡发育较弱;土石丘陵――残塬长梁――沟壑丘陵区,滑坡相对发育较为强烈。

沟壑丘陵区滑坡分布呈散点状,残塬长梁区的边缘,滑坡呈带状分布。

(2) 地形剧烈起伏的黄土高原,滑坡分布发育多在潮湿(阴坡),有地下水渗出斜坡地段。

(3) 河流侵蚀期的沟谷斜坡及沟谷两侧,滑坡分布发育强烈。

同时受沟谷展布方向制约,一般呈东西向延伸的沟谷南坡(阴坡)滑坡数量大于北坡(阳坡),并且成群出现;而南北向延伸的沟谷,西侧多于东侧。

黄土塬,黄土台塬,滑坡分布发育多在塬边陡坡和塬内深切河流谷沟两侧,主要为溯源性新生滑坡及崩塌性滑动,分布呈带状。

(4) 黄土山区,黄土丘陵区,斜坡变形多发生于上覆黄土下伏基岩构成二元结构的斜坡地段,滑动面多为二元体的接触面。

即黄土滑坡位于黄土戴帽的坡顶和黄土填脚的坡脚,多沿其下伏的基岩(砂页岩、泥岩或碎屑岩)倾斜面(与坡向一致) 分布发育。

(5) 黄土分布区,滑坡多分布发育在陡坡、坡高的天然边坡地带。

坡度大于50°多产生崩塌性滑动,坡度大于35°,坡高大于40 m的斜坡多产生滑坡。

2.2 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2.2.1 内在因素黄土滑坡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黄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滑坡形成的基础,包括地表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作用等[3]。

(1) 地形地貌:黄土地形地貌对黄土区的滑坡有密切的关系。

在继承性的梁峁区,古地貌(如古剥蚀面) 易形成软弱结构面,诱发土体滑坡。

但在黄土塬、黄土台塬或河谷阶地区,同样的古地貌对土体的稳定性影响却较小。

一般来说,黄土滑坡的形成发育主要在塬侧沟脑、梁、峁斜坡,河流侵蚀的沟谷斜坡及沟脑两侧,沟谷多呈“V ”字型,边坡的天然坡度大于45°,土体临空高度达80~150 m ,形态呈直立或凸形,坡脚无原生土体支撑。

而开阔呈“U ”字型沟谷两侧和丘陵斜坡,坡度小于45°自然斜坡和人工斜坡一般稳定。

(2) 地层结构:黄土地区地层主要由黄土―古土壤序列构成,不仅其各层的土质成份,颗粒粒径大小,孔隙度,显微结构类型不同,而且干密度,粘土含量,含水量差异均直接影响到土体强度的均一性。

这些差异使得土体不均一且各向异性,特别是离石黄土厚度大,间有倾斜的剥蚀面和粘粒含量较大的古土壤层面,以及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性质不同的结构面。

这些不同的结构面破坏了黄土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完整性,随时可能成为斜坡变形和不稳定的软弱结构面,是形成黄土滑坡的破裂面及边界条件。

(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是斜坡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差异性升降而形成陡峭的斜坡,提供了有利于滑塌的地形。

新构造应力场对滑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构造节理常成为滑坡的软弱面。

新构造运动中常形成地层倾斜、断层、褶皱、裂缝、裂隙、原生和次生节理等。

各种原生结构(层理及垂直节理)、后生结构(构造、重力节理、裂缝等) 与结构面的存在不仅破坏了黄土的完整性,而且为地表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活动提供通道。

这既增加了土体边坡的静动水压力,又使黄土的可溶盐被溶滤,黄土湿陷且强度降低,为黄土滑坡形成提供了内在基础与滑动条件。

(4) 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往往集中在塬、梁、沟脑斜坡地带排泄溢出,这些地带经长期侵润、软化和掏蚀大大降低了固有的力学性质,同时在溢出带以上的土层因形成坡降较大的潜水侵润面,不仅具有静水压力, 在溢出时产生较强的动水压力,往往沿潜水侵润面附近形成软弱带。

而土体中与地形坡面一致的古土壤和土性不一的倾斜结构面,它往往是阻拦和蓄存地下水的层位,其粘粒含量高,透水性极差,地下水在其中运移速度又非常滞缓,使其成为塑性状态。

在上覆土体静压下,成为滑坡软弱滑动面。

2.2.2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滑坡发育的诱发原因,外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对滑坡的发育起作用。

包括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地震等因素。

(1) 大气降水:在危险的边坡地带,降雨强度特别是暴雨,或连续降雨,使边坡岩体含水量增加,斜坡土体自重增加,土体软化,抗滑力减弱。

当地表水充填裂隙、陷穴、溶洞形成暂时水位时,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此时最容易破坏边坡土体的极限平衡而触发滑坡产生。

(2)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灌溉、引水渗漏,污水排放倾倒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斜坡地带的地下水量,使斜坡土体自重增加,抗滑力降低易产生滑坡。

还有资源开发(挖取建筑材料、采矿、开荒垦田等) ,工程建设(修渠建路、坡脚辟基建房等) 等不科学的工程―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而触发滑坡产生。

(3) 地震:地震不仅是诱发滑坡产生的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松动了它所影响范围内边坡土体(或岩体) 的原始结构,随之出现大量的节理、裂隙,为后期的滑坡形成提供了软弱结构面。

由地震引发的滑坡多而且破坏力极强。

3、黄土滑坡形成机制3.1 “牵引”错落机制产生这类变形破坏模式的斜坡往往具有以下特征:①黄土节理相当发育,将土体切割成板块状或楔形体;②节理走向与斜坡走向近于一致;③斜坡较陡,具有临空条件;④滑动位移较小,且以垂直位移为主。

这类滑坡的形成一般分为 3 个阶段:①因风化、侧蚀或人工开挖,斜坡整体卸荷松弛,在坡顶形成拉张应力区,节理张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②降水或地表水沿裂缝渗入,使土体含水量增大、强度降低,或在古土壤层顶面形成上层滞水,土体有向临空面蠕动趋势;③节理进一步向下扩展,前缘土体垮落,“牵引”后部板块状土体沿节理面呈阶梯状错落。

3.2 剪切滑动机制这类变形破坏模式常见于人工开挖形成的黄土高边坡。

其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4 个阶段:①人工开挖使边坡应力重新分布,坡顶出现张裂,坡脚应力集中,出现局部剪切破坏(塑性区);②坡体蠕动,边坡中部应力集中,出现局部的剪切破坏;③剪切带自边坡中部向两侧扩展;④剪切带贯通,坡体突滑。

此类变形破坏模式也可因边坡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引起。

3.3 崩滑-液化机制该类变形破坏模式可认为是剪切滑动机制的特例,常产生于黄土塬与河流阶地接触处,但其滑动距离大,危害性更大。

其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①塬边高陡黄土斜坡因自然或人为因素产生剪切崩滑;②巨大的滑坡体高速冲击到河流阶地表面。

因地下水位较浅,阶地浅部松散砂层产生瞬时液化;③滑坡物质随液化土层长距离漂移,至能量全部耗尽,滑坡体完全解体,形成波浪状地形[4、5]。

3.4 蠕滑-平移机制这类滑坡的典型特征是滑面一般发育在近于水平或缓倾坡外的砂、泥岩层顶面,属黄土?C基岩接触面滑坡。

其形成一般分为3 个阶段:①黄土斜坡体沿软弱基岩面蠕动,坡面出现弧形裂缝并经降水浸蚀局部发育落水洞;②强暴雨沿裂缝或落水洞灌入,在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联合作用下,土体顺软弱层面平移滑出;③前缘土体因临空条件好,滑移速度快,中部和后缘土体受牵引呈分块式解体,表现出多个次级滑面。

4、结束语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黄土滑坡的分类已基本能解决各类工程问题;其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机制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基本掌握了滑带土的变形特性;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提出了新的加固方法,例如:土钉加固技术、微型喷灌桩+抗滑桩、短锚杆+长锚索、格构锚固、筋土支挡体系。

参考文献:[1]徐在健,林在贯,张茂省.中国黄土与黄土滑坡[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7):1297-1312.[2]殷石勇,陈练武.黄土滑坡类型及变形破坏机制[J].科技信息,2007,15(4):411-412.[3]王维升,万鑫.浅议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J].灾害学,2001,16(2):82-86.[4]张茂省,李同录.黄土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4):530-541.[5]秦凤艳,冀显坤,戈海玉等.黄土滑坡防治措施研究[J].地下水,2008,30(1):83-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