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械动力学研究进展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江苏科技信息April 2010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国内外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开发的可视化仿真软件,给出了当前常见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指出机械系统动力学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系统;多体系统;动力学■朱利刚1.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随着高速、轻质机器人、航天器、车辆等复杂机械系统的高性能、高精度设计要求,对机械系统的精确、实时、有效的运动预测和控制已成为目前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在兵器、机器人、航空、航天、机械等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诸如发射系统、飞行器、机械手、民用机械等大量的机械系统均可归结为以各种方式相连接的多个刚体和弹性体组成的多体系统。
多体系统动力学是研究上述复杂机械系统动态特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现代力学的重要发展支流,各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成为现代理论与应用力学的重要热点之一[1-3],出现了两个著名的专业学术国际期刊:Kluwer 学术出版社的《Multibody System Dy -namics 》和英国机械工程协会的《Journal of Multibody Dynamics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发起的第一次多体动力学国际研讨会1977年由Magnus 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
1983年在美国爱荷华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计算机辅助分析优化高等研究所同样致力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在1985年召开的第八次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上,Kortum 和Schiehlen 制定了多体系统软件手册。
第二次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组织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于1985年在意大利的乌蒂内举行。
1990年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组织的研讨会上考虑了刚弹系统和结构动力学问题。
1993年在葡萄牙里斯本成立的北大西洋组织高等研究所特别强调多体系统动力学计算方法。
微管动力学研究进展
微管动力学研究进展微管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微管动力学的研究一直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更是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微管是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
其直径约为 25 纳米,长度可以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
微管的动力学特性主要包括聚合和解聚、踏车行为以及动态不稳定性等。
聚合和解聚是微管动力学的基本过程。
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管蛋白异二聚体能够聚合形成微管;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微管又会解聚为微管蛋白。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例如微管相关蛋白(MAPs)、离子浓度以及 GTP 的水解等。
一些 MAPs 可以稳定微管的结构,促进其聚合;而另一些则可能导致微管的解聚。
踏车行为是微管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微管的正端发生聚合,而负端发生解聚,整体表现为微管的长度不变,但微管蛋白在微管上不断地流动,就像人在踏车上行走一样。
这一现象对于维持细胞内微管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不稳定性则是微管的另一个关键特性。
微管的生长和缩短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随机发生,这种不稳定性使得细胞能够快速响应内部和外部的信号,从而调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在微管动力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
例如,荧光标记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实时追踪微管蛋白的运动;超分辨显微镜技术则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微管的细微结构和动态变化。
在分子机制方面,对微管动力学的调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研究发现,一些激酶和磷酸酶通过对微管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来调节微管的动力学。
此外,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也能够通过影响这些酶的活性,间接调控微管的动态变化。
微管动力学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有丝分裂期间,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分离都依赖于微管的精确调控。
微管的动态变化确保了染色体能够正确地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
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1. 引言机械臂是一种能够模仿人体手臂运动的自动机械系统。
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军事领域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是研究机械臂的运动规律和控制方法的重要领域。
了解机械臂动力学和控制方法,可以为机械臂的设计、优化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机械臂动力学研究机械臂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主要包括前向动力学和逆向动力学两个方面。
2.1 前向动力学前向动力学研究机械臂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根据机械臂的关节驱动力和外部载荷计算机械臂的末端位姿。
前向动力学可以用来预测机械臂在给定的驱动力和载荷下的运动轨迹。
逆向动力学研究机械臂的关节驱动力和末端位姿之间的关系。
通过逆向动力学可以计算出使机械臂末端达到期望位置所需的关节驱动力。
逆向动力学可以用来解决机械臂的轨迹规划和路径优化问题。
3. 机械臂控制机械臂控制是指通过控制机械臂的关节驱动力或末端位姿,实现机械臂的精确控制和运动。
机械臂控制主要分为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三种方式。
3.1 位置控制位置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末端达到期望位置。
常用的位置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位置控制可以用于精确控制机械臂的末端位姿。
3.2 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的关节速度达到期望值。
速度控制主要应用于机械臂需要按照一定速度进行运动的场景。
常用的速度控制方法有PID 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3.3 力控制力控制是指控制机械臂末端对外界力的响应。
通过力控制可以使机械臂能够对外界力进行感知和响应,实现自适应控制和力敏控制。
力控制可以应用于包括接触操作和抓取等场景。
4. 相关研究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进展。
有许多学者和工程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4.1 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机械臂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建立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研究机械臂的运动特性和力学行为。
4.2 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机械臂控制的核心内容。
SCARA机器人的设计及运动、动力学的研究
例如,对于需要承受较大载荷的关节或连杆,可以选择高强度轻质材料如铝合 金或钛合金等;对于需要较高耐磨性的部分如转动副,可以选择耐磨钢或硬质 合金等材料。此外,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加工工艺性和成本等因素。
4、尺度设计:尺度设计是SCARA机器人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根据 实际应用需求和工作空间限制来确定机器人的总体尺寸和各连杆的长度、角度 等参数。同时需要注意保持机器人整体结构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21、惯性张量:惯性张量是描述机器人惯性特性的重要参数,包括绕三个轴的 旋转惯量和质量分布等信息。惯性张量的准确计算和控制对于实现SCARA机器 人的稳定运动和精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211、动力传递:动力传递是SCARA机器人运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动力 传递路径和机构设计,可以实现机器人各关节的协调运动,提高机器人的整体 性能和精度。同时,还需要考虑驱动器的选择和优化,以提高机器人的动力输 出和效率。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SCARA机器人的设计及运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我们介绍了SCARA机器人的设计及运动原理,为后续 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我们对机器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明确了质量、 刚度、阻尼等参数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机器人的运 动控制策略,实现了对机器人精确定位和稳定控制。最后,通过实验研究验证 了机器人的性能。
动力学分析
SCARA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质量、刚度和阻尼 是决定机器人动态性能的关键参数。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需考虑机器人各关 节的质量分布、驱动力矩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机器人的动态行为。通过 对SCARA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分析,可以有效地优化其结构参数和控制策略,提 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度。
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研究
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研究引言:机械传动系统作为工程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了力和运动的传递。
动力学性能是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研究,并分析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一、动力学性能的定义与分析:动力学性能是指机械传动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和运动特性。
其中力性能主要考虑传动过程中的摩擦损耗和负载能力,运动性能则关注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和精度。
通过对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并优化传动结构。
二、振动和噪声控制的研究:振动和噪声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环境。
为了降低振动和噪声水平,研究者通过分析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优化传动装置和设计减振措施,从而实现振动和噪声的控制。
例如,增加支撑结构和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小振动传递,降低噪声。
三、传动效率的研究:传动效率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动力学性能指标。
高传动效率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系统的工作效率。
研究者通过对摩擦特性和润滑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减小能量损失的方法。
同时,合理选择传动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也可以提高传动效率。
四、动力学仿真的应用:动力学仿真是研究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一种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结合传动元件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可以模拟和预测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动力学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快速评估和优化设计,提高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发现传动过程中的瞬态响应和潜在故障,并提前进行修正。
五、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除了动力学仿真,实验测试是评估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另一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并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传动系统的工作状态。
利用得到的数据,工程师可以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六、结论: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是决定其工作效果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机械设计中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中最为基础的领域之一,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工艺流程的开发和最终的量产制造都需要进行机械设计。
在机械设计中,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机械设计中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是研究机械系统在作用力下的运动、振动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是运用牛顿力学理论和振动学理论,建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而分析其运动规律和稳定性,揭示机械系统的内部机理和行为特征。
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1. 机械振动理论:研究机械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规律和机械系统振动特性的分析方法。
2. 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求解:如受力分析、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
3. 相关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包括质量、惯性、弹性模量、耗散系数、自由度等。
二、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
理论研究主要适用于机械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性能预估,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等方式分析机械系统的特性。
实验研究则主要用于机械产品的研发和品质检测,通过试验台的装置,对机械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实际测量和分析。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1. 振动试验法:通过振动试验来研究机械系统的振动规律、共振频率等动态特性。
2. 动力响应试验法:通过施加固定振动力和测量受力部件的运动状态,确定机械系统的共振特性和动力学指标。
3. 模拟试验方法:通过计算机编制计算模型,对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进行参数化设计,以期优化机械系统的性能。
三、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实例1.车辆悬架系统设计:依据牛顿力学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动态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提高悬架系统的疲劳寿命、牵引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2024年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及特性研究》范文
《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及特性研究》篇一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机械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机器人设备,其重要性逐渐显现。
本篇文章以工程机械臂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结构动力学及特性。
本文将介绍工程机械臂的构造和原理,以及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和应用。
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力求对工程机械臂的结构动力学及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引言工程机械臂作为机器人领域中的一种重要设备,在工程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其结构动力学和特性对优化设计和使用至关重要。
因此,对工程机械臂的结构、动态特性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关注的重点。
二、工程机械臂的构造与原理1. 结构构造:工程机械臂主要包括上肢、转盘、摆臂等部件,其中包含液压缸、驱动电机等重要部分。
每个部件之间采用特殊的关节连接,通过精确的机械运动来实现操作功能。
2. 工作原理:工程机械臂利用电控系统、液压系统等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抓取和移动,从而实现作业目的。
其中,控制系统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机械臂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构动力学分析1. 动力学模型:通过建立工程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其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动态响应。
这包括对机械臂的刚度、阻尼、惯性等特性的研究。
2. 动态响应分析:通过分析机械臂在各种工况下的动态响应,可以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和潜在问题。
这有助于优化设计,提高机械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特性研究1. 运动特性:工程机械臂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的运动特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
2. 负载能力:机械臂的负载能力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机械臂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负载能力,满足不同作业需求。
3. 控制系统特性:控制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机械臂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研究控制系统的特点,如响应速度、控制精度等,有助于优化机械臂的性能。
五、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准确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收集了相关数据。
微小型救援机器人机械手动力学研究
摘 要 :微小型救援机器人机械 手的运动平稳性是微小型救援机器人救援 工作顺利进行 的前提与保证 。 针 对微小型 救援机 器人机械手 的运动 平稳性 ,采用拉格 朗 日动 力学方法 对微小型 救援机器人 机械 手建 立了动力 学模 型 ,并通过A D A M S 软件进行 动力学仿真 ,从而完成微 小型救援机器人 机械 手的动 力学分析 。仿真结 果表明 ,微小型 救援机器 人机械手 运动无 剧烈振动现 象。通过 实例分析 ,微小型 救援机器人机械 手运动过程中 的最大振动幅值 为0 . 4 7 mm,保证了机械手 的 运动 平稳性 ,同时验证 了该机 构的设计 合理性 。此方法 还可推广 到其他救 援机器人 的平稳性 研究 ,有 良好 的应用 前景 。 关键词 :微小型救援机器人 ; 机械 手 ;平稳 性 ;动力学
复 杂 的 多 刚 体机 构 ,该 方 法 能 够 更 好 的 适 应其 本文运用拉格 朗 E t 法 对 微 小 型救 援 机 器 人 机
响应速 度 快 、运动 精 度高 的要 求 。
旋 转 运 动 ;大 臂 关 节 可 实现 一 3 0 。 ~2 l 0 。的俯 仰 运
动 ;大 臂 和 小 臂 连 接 处 念 比较 清 楚 ,但 是 考 虑 了不 做 功 的 内力 ,计算 量 比较 大 ;管贻 生 等 采用 k a n e 法对 机 器 人 手 臂 进 行 了动 力 学 分 析 ,该 方 法 计 算 过 程
具 有 递 推 性 、规 范 性 ,便 于 计 算 机 编 程 ,但 这 种 方 法 由于 存 在 求 解 系统 动 能 函数 以及 求 导 和 积 分 等 问 题 ,给 求 解 带 来 困 难 。拉 格 朗 日方 法 具 有 较 强 的理 论 性 和 逻 辑 性 ,针 对 微 小 型 救 援 机 器 人 这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与动力学优化研究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与动力学优化研究近年来,机械臂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
机械臂作为一种具备高灵活性和精确度的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装配、搬运等领域。
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和动力学优化是实现其高效工作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从轨迹规划和动力学优化两个方面,探讨机械臂在工作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是指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机械臂在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这一过程需要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综合考虑运动的平滑性、快速性和精确性。
为了满足不同任务的要求,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轨迹规划算法,如直角坐标系下的直线轨迹规划、关节空间下的多项式插值方法等。
1. 直线轨迹规划直线轨迹规划是机械臂轨迹规划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机械臂的末端点沿着空间中的一条直线运动。
直线轨迹规划算法主要包括线性插值和样条插值两种方式。
线性插值方法较为简单,但存在运动不平滑和末端速度不连续的问题;而样条插值方法则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2. 多项式插值多项式插值方法是通过建立多项式函数来描述机械臂的运动轨迹。
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速度连续且数学表示简单的轨迹规划场景。
通过选择适当的多项式次数和系数,可以得到任意形状的轨迹。
二、机械臂的动力学优化机械臂的动力学优化是为了实现机械臂运动的平衡、高速和精确等要求,需要对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优化和调整。
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优化主要包括质量、惯性、摩擦等参数的确定。
1. 质量参数的优化机械臂的质量参数对其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优化机械臂各个链接的质量分布,可以减小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矩和振动,提高运动精度。
2. 惯性参数的优化机械臂的惯性参数与其运动的加速度和惯性力矩有关。
通过对机械臂的惯性参数进行优化,可以使机械臂的运动更加平滑和高效。
3. 摩擦力参数的优化机械臂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影响其运动的平衡性和精度。
通过对机械臂的摩擦力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合适的摩擦力补偿策略,可以提高机械臂的运动精度和响应速度。
生物机械学的研究进展
生物机械学的研究进展生物机械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体系中生物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力学特性及其机制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机械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生物学、机械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从3个方面介绍生物机械学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的力学特性研究细胞是生物机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过去,对细胞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依靠显微镜、细胞培养和生物拉伸仪等实验技术,但这些技术对样本数的要求较高,不能满足高通量研究的需要。
近年来,微流控技术成为细胞力学研究的新热点,该技术可以在微小的空间范围内对细胞力学特性进行高通量研究。
此外,近年来,人们还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类似于细胞的微型结构,通过对这些微型结构的力学特性的研究,深入认识了细胞的力学特性。
例如,利用微流控技术制造出类似于细胞膜的微型结构,在其上加上垂直的力,可以模拟细胞的各向异性力学反应。
这些方法在对细胞力学特性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动物运动策略的力学研究动物的运动策略涉及从神经系统到肌肉肢体机械系统的复杂机制。
在生物机械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运动模型,利用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系统地探究运动策略的形成和发挥机制。
例如,李贞芬等人致力于研究肌肉力学特性对运动策略的影响。
他们发现,肌肉的生理性能和运动可塑性是基于神经元-肌肉相互作用的,神经元则是在神经-肌肉系统转变的基础上发挥其调控作用的。
从生物机械学的角度来研究动物运动策略,不仅有助于深入掌握动物运动的生理机制,也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方法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三、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力学研究组织和器官是生物机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许多器官的形态和组织构成与物理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内耳前庭中的耳石、心脏和动脉血管等。
因此,研究器官形成的力学机制可以为解决相关疾病和设计相应的治疗手段提供有力帮助。
在细胞力学和运动策略的研究基础上,生物机械学的研究者们又开始研究细胞和组织在生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机械动力学在机械系统及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机械动力学在机械系统及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41131023 崔旭现代机械设计已从原来发展较成熟的、为实现某种功能的运动学设计,逐渐转向了以改善和提高机器运动和动力特性为主要目的的动力学综合。
机构动力平衡、弹性激斗动力学、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等,已成为现代机械动力学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和新分支,在近一二十年有了长足发展。
国际上对此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国学者在这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机构动平衡理论及方法,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综合和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机械动力学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机械中各构件的质量与机械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是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
以下针对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论述。
一、机械动力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具有确定惯性参量的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
为了简化问题,常把机械系统看作具有理想、稳定约束的刚体系统处理。
对于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用等效力和等效质量的概念可以把刚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单个刚体的动力学问题;对多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问题一般用拉格朗日方程求解。
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常常是多参量非线性微分方程,只在特殊条件下可直接求解,一般情况下需要用数值方法迭代求解。
许多机械动力学问题可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
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外力参量、构件的惯性参量和机械系统的结构信息,自动列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解出所要求的运动参量。
2.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是设计运动副的结构、分析支承和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选择合理润滑方法的依据。
在求出机械真实运动规律后可算出各构件的惯性力,再依据达朗伯原理用静力学方法求出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力。
3.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
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
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机械臂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业以及医疗领域等。
在实际应用中,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技术是实现精确、高效运动的关键。
因此,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
1. 动力学建模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是研究机械臂运动规律的基础。
动力学研究是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及其变形规律的学科。
机械臂动力学建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前向动力学和逆向动力学。
前向动力学建模指的是已知机械臂的外力和初始条件,推导出机械臂的关节角度、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参数。
逆向动力学建模则是根据机械臂所需实现的运动轨迹,通过反推得到所需施加的关节驱动力矩或关节控制信号。
动力学建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
以选择合适的坐标系、运动模型和运动方程为基础,结合运动学知识和牛顿力学原理,可以建立起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
2. 控制技术机械臂控制技术是指利用控制方法和算法,使机械臂按照预定的轨迹和速度进行运动的过程。
机械臂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位置控制和力控制。
位置控制是机械臂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种控制模式,其目标是使机械臂的末端位置达到预定的目标位置。
位置控制主要包括位置传感器的选择和位置误差的控制算法等。
力控制是机械臂控制技术中的一种高级控制模式,其目标是使机械臂对外界的力和力矩有良好的感知和响应能力。
力控制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如协作操作、握持物体等非常重要。
控制技术的研究还包括路径规划、工作空间分析、碰撞检测和力矩补偿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机械臂的运动精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随着机械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机械臂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许多研究者在机械臂的力学建模、运动规划和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制造业中,机械臂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任务,如焊接、装配和加工等。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及前沿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及前沿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是指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和预测其运动行为、力学响应和性能特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进行验证和优化的过程。
在各个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研究中,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的发展,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及前沿。
首先,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多物理场耦合分析与仿真。
在实际工程中,机械系统往往同时受到多种物理场的影响,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
传统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主要关注单一物理场的分析,忽视了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将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纳入考虑,并对机械系统进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与仿真。
其次,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之二是高性能计算和并行计算。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和并行计算已经成为可能,并且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因此需要利用高性能计算和并行计算来提高计算效率和仿真精度。
第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之三是模型准确性和精度的提高。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准确性和精度直接影响着结果的可靠性和应用的有效性。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械系统已经提出了各种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确定性。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精度,以提供更可靠和准确的结果。
最后,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方向之四是与实验和试验验证的一体化。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是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的桥梁,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和促进。
通过与实际系统的对比和验证,可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与实验和试验验证相结合,并实现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和平台。
机械动力学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21 世纪初,发展以灵巧机械手、步行机器人、并联机床、可移动光学仪器平台、磁悬浮列车、汽车主动底盘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机电产品将是我国机械工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这类机电产品具有材料新颖、结构轻巧、机动性强、智能化高等特点,产生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控制中的非线性与时滞等复杂动力学问题。
这些问题将是21 世纪初机械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前沿。
近代机械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日益成为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已扩展到包括不同特性的动力机和控制调节装置在内的整个机械系统,控制理论已渗入到机械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在高速、精密机械设计中,为了保证机械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构件的弹性效应已成为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门把机构学、机械振动和弹性理论结合起来的新的学科——运动弹性体动力学正在形成,并在高速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某些机械的设计中,已提出变质量的机械动力学问题。
各种模拟理论和方法以及运动和动力参数的测试方法,日益成为机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一、机械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任何机械,在存在运动的同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机械动力学时研究机械在力作用下的运动和机械在运动中产生的力,并从力与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机械的设计和改进的科学。
详细的机械动力学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六点:(1)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具有确定惯性参量的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机械振动的分析;以及机构的分析和综合等等。
为了简化问题,常把机械系统看作具有理想、稳定约束的刚体系统处理。
对于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用等效力和等效质量的概念,可以把刚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单个刚体的动力学问题;对多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问题一般用拉格朗日方程求解。
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常常是多参量非线性微分方程,只在特殊条件下可直接求解,一般情况下需要用数值方法迭代求解许多机械动力学问题可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外力参量、构件的惯性参量和机械系统的结构信息,自动列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解出所要求的运动参量。
机械工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机械工程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随着我国工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现阶段为了提高工业化的生产效率,加快机械化发展速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安装技术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机械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介绍了机械一体化、机械摩擦、微型机械、机械转动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同时对未来机械产品及其研发制造行业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械工程研究进展展望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机械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和有关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我国机械工程研究进展很快,成果累累。
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等多项技术融合使用为现代机械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大大促进了机械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设备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待装设备日后能否正常投入使用,能否实现预期的运行效果等。
可见,机械工程设备安装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机械设备安装现状,分析了机械工程设备安装问题以及保障安装质量的具体控制措施。
1机械工程研究的进展1.1机构学和传动机械的研究国内机构学和传动机械工程研究方面最显著的进展是连杆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
在连杆机构方面,我国平面及空间连杆机构的结构理论研究已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有:机构运动分析新方法,包括单开链法、区间分析法、网络分析法和吴文俊消元法等;串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逆解和工作空间分析;连杆机构运动误差和机器人精度研究;含间隙连杆机构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据;连杆机构的振动力/振动力矩完全平衡和弹性动力平衡;空间并联多环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以及连杆机构综合的某些研究等。
我国几乎与国外同时发表了一般6-6型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输入输出位移方程为20次形式的结论。
1.2机械设计和机械结构强度的研究机械结构强度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有世界水平的成果,如:齿轮点蚀疲劳寿命研究和胶合强度新算法,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计算[6],机械零件疲劳累积损伤概率模型,重载滑动轴承轴瓦疲劳强度研究,高强度螺栓的概率断裂力学分析,滚动轴承高可靠寿命的研究,轴对称零件热弹塑性蠕变有限元计算,锥齿轮三维本体温度场及热变形分析,机械结构故障诊断中发热现象的模糊数学与边界元法研究,零件结合面特性研究,焊缝金属解理断裂的评定和非匀质焊接接头裂缝扩展计算等。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戎保;芮筱亭;王国平;杨富锋
【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
【年(卷),期】2011(030)007
【摘要】多体系统动力学是当今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为机械、航空、航天、兵器、机器人等领域中大量机械系统的动态性能评估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与技术支撑.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设计和控制研究是当前重大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对近年来国内外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求解策略、控制设计、软件开发、实验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概括和总结,并简要展望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10页(P178-187)
【作者】戎保;芮筱亭;王国平;杨富锋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南京210094;南昌陆军学院,南昌330103;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212;TH213.3
【相关文献】
1.非光滑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值算法的研究进展 [J], 王琪;庄方方;郭易圆;章杰;房杰
2.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绝对节点坐标方法研究进展 [J], 田强;张云清;陈立平;覃刚
3.多体系统动力学中关节效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J], 王庚祥;刘宏昭
4.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建模方法 [J], 何勇
5.萤火虫算法求解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 [J], 张笑笑;丁洁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纳米流体动力机制研究及其应用
微纳米流体动力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微纳米流体动力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能够研究微观尺度下的流体运动,揭示微纳米尺度下流体的行为与物理特性,具有多种应用前景。
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它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
一、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研究进展1、微纳米流体动力学基础微纳米流体动力学是将流体力学描述应用于微尺度下的研究领域。
它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涉及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
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的物理机制和主要力学过程包括粘性流动、微观湍流、扩散、电动现象等,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描述。
2、微纳米流体动力学模型微纳米尺度下,流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对于流体惯性力更加显著。
因此,微纳米流体动力学模型中通常采用了斯托克斯方程,把重力、惯性等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从而聚焦于粘性流动等现象。
此外,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或分子动力学等方法对微纳米流体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也已成为了研究热点。
这些方法在解决大规模流动和复杂几何的微纳米流体动力学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3、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涉及到生产、制造、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制造方面,利用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设计出高效、可靠的微流控器件。
微流控器件的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生物分析等。
在生命科学方面,利用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研究可以对细胞、蛋白质、DNA等进行分析。
通过操纵微尺度下的生物分子,可以快速实现自动化分析操作,提高分析效率。
此外,研究微纳米流体动力学还可以揭示和分析分子水平上的生物方式和生命现象,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生物现象的认识。
二、微纳米流体动力学的应用1、压电换能器压电换能器是一种利用机械变形作用下压电材料的极化电场特性来实现能量转换的智能传感器。
为增强传感器的性能,逐渐将压电换能器精度向微纳米尺度领域内推进。
微纳米压电换能器具有更高的导电率、更好的可靠性、更大的灵敏度等优势。
细胞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细胞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细胞动力学是研究细胞内部和外部力学现象的学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动力学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1. 生命过程中液相分离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蛋白、RNA和其他分子会在空间方面彼此相互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液体-液体相分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物学现象,在细胞动力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细胞中,许多核酸、蛋白质和其它物质是以液相分离的方式存在,例如细胞核中的核仁。
而这种相分离现象在一些疾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症和淀粉样病等。
2. 微管的力学性能微管是一类细胞内的细胞骨架,在细胞结构和细胞分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研究人员在微管的机械特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微管如何在不同力学环境下进行变形并恢复形状。
研究表明,微管的力学性能对于细胞信号传递以及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细胞力学和组织工程学细胞力学和组织工程学是细胞动力学的重要分支。
它们主要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力学性能,并探究其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和组织工程。
目前,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正逐渐发展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应用于组织移植、细胞再生疗法和人体器官修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 生物膜的力学性质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它构成了细胞的结构框架,并在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细胞膜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通过对常见细胞膜的单分子力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确定了细胞膜的形变方式,从而加深我们对细胞膜的认识,并发展了诸如细胞微流控等新型微纳控制技术。
总的来说,细胞动力学的研究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在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学科的研究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024年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及特性研究》范文
《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及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工程机械臂作为现代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和优越的工作能力,在建设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系统结构动力学和特性的研究,是工程机械臂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工程机械臂的系统结构、动力学原理、特性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工程机械臂主要由基座、旋转臂、升降臂和伸缩臂等组成。
各部分均需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密封性,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
此外,工程机械臂还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以实现精确的定位和操作。
三、动力学原理工程机械臂的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机械臂的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动力学。
刚体动力学主要研究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力矩和运动规律;而弹性动力学则主要研究机械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和振动等动态特性。
四、特性研究(一)工作空间特性工程机械臂的工作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可达性和灵活性上。
通过优化机械臂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其工作空间范围和灵活性,从而满足各种复杂的工作需求。
(二)承载能力特性工程机械臂的承载能力特性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优化机械臂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等,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从而满足各种重载工作需求。
(三)动态响应特性动态响应特性是工程机械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
通过对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其动态响应特性,从而使其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五、相关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工程机械臂的系统结构、动力学和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系统结构方面,主要研究了机械臂的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等;在动力学方面,主要研究了机械臂的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动力学等;在特性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了机械臂的工作空间特性、承载能力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等。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以提高其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人 口增多 、 环境 污染严重 、 气候变 暖以及 可再生 能源紧缺是 新 器人进行研究 。在 目前 的机械工程领域 中,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 已成 世纪以来 人类 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这 一问题变 为上个世纪 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学科 , 也是我 国学者和研究人员深入 的越来越严 峻 , 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的首要 因素。经过 多年 研究 的工作要点 , 是一个 国际上具备着重大影响力 的研究领域。 的发展实践总结得出 ,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的研究 比社会经济 的发展 2 . 3 机 械 动 力 学 领 域 更 为关键 , 更为重要 。 我 国作为世界人 口大国 , 也是世界能源消耗大 非线性动力学 、 复杂机电系统 的故 障预示 和智能维护是机械动 国, 更是资源缺乏 、 环境污染严重 的过渡 , 为此在 未来一段 时期 的社 力 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 我 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高维非线性系统 的分 会发展 中 , 以节 能 、 环保 、 低 耗的发展理念进行 研究势在必行 , 也 是 又研究 中 , 提 出了约束分叉理论 、 时变产生系统的安全域侵蚀理论 、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 续发展 的核心手段 。 非 线性转子 系统 的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 , 提 出了转子 系统非线性故 1 机 械 工 程 概 述 障诊 断的系列方法和技术 , 解决 了国内十几个发 电机组 的振动 疑难 《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线路图》 、 《 中国机 械工程》 等著作 的推 出为 问题 。 我国机械工程 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 的基 础 , 也为我 国机械制造技术 实 3 机 械 工 程 科 学 发展 总趋 势 现 自我创新 、 跨点整合 、 全 面发展提供 了理论 指导。与此 同时 , 我国 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 ,虽然 已经取得了瞩 目的创新及进展 , 但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等组织对机械工程研究支持 不断加大 , 使得 我国 必须清 醒地认识 到, 我国机械工程科学 总体上还处 于落后状态 。主 机械 工程领域研究 工作在近年来取得 了突出的进展和优异 的成绩 , 要 体现在 : 中国机械工 程的理论 、 方法和技术对 中国制造 业的 自主 为我 国机械工 程和经济建设 提供 了大量 的新 技术 、新 理论和新方 创新 和发展 的贡献不显著 ;中国学者提 出的机械领域的新概念 、 新 法, 也 为国 内外工业 生产技术 的改 进提供 了重大参 考 , 使其在 国际 理论不多 ; 有重要国际影 响的机械工程理论 、 方法和技术不多 ; 国际 学术界 占据 了一席之地 。 所谓 的机械工程主要指的是是研 究机械系 机 械领域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的中国学者很 少。 总体上 中国机械工程 统、 机械产品性能 、 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理论 、 方法与技术 的一 门综 学术领域在 国际上 的地位滞后于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界的地位。 合性学科 , 它主要包含有机械学和机械制造学两个领域 。 未来机械工程学科 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两方面 的制约和推动 , 一个是 1 . 1机 械 学 制造业 的创新发展 , 另一个是学科 的演变进步。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 、 系统性能 、 设计理 念、 设计方法 的一门 4 机械 学 发 展展 望 学科 , 它包 含 了机构 学 、 传 动学 、 动力学 、 强度学 、 摩擦学 、 设计学 以 4 . 1机构学是机械工程学科 中最有代表性的学科 之一 。机构学 及界 面机械学 等多门学科 ,是 由这众多学科 组成 的边缘 性交叉学 研究一方面应注重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 , 以使我 国在 国际机构学界 科。 保 持优势地位 , 另一方 面应注重与制造 和控制的学科交叉 , 在设计 1 . 2制造科学 理论和关键技术两个方面 同时取得突破 , 以开发 出性能优 良新机构 制造 学主要指 的是 以研究制造过程 、 制造体系 、 制造 设备为一 和新装 备。航空航 天器 、 机 器人 机构 、 纺织机械 、 工程机械 、 微 纳机 体 的科学 , 是一项涵 盖了产 品结构设计 、 成型制造 、 加工生产 、 测量 构 、 仿生机构等工程 中存在大量机构问题 , 机构学大有用武之地 。 仪器 以及生产制造为一体 的综合性学科。 4 . 2摩擦学研究 自2 0世纪 9 0年 代起有了长足发展 , 其基本经 2 机 械 工 程研 究 现 状 分 析 验是与纳米 、 生物、 计算机以及与工程问题 的交叉结合 , 发展 了纳米 在现代 化社会发展 中 , 制 造业有着不可 替代的重要 意义 , 是创 摩擦学 、 生物摩擦学 、 表面减阻及亚纳米抛光技术等。 今后 的发展是 造人类财 富、 促进人类社会 发展 、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手段 。 制 进一步 向学科面更宽的交叉方 向——界面机械与制造科 学 、 纳米制 造业是 国民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 , 它与其他产业一样都与生态建设 造摩擦学和纳米生物摩擦学方 向发展。此外 , 中国摩擦学领域 的青 有着密切 的关系 , 为此 文明在工作 中有必要对其 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 年学者应 当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 争取在 国际学术界 占 研究 。 目前 , 随着全球经 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的加快 , 机 械制造产业之 有更重要的位置。 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 这也是 的机 械制 造业 以及附属产业在发展 中面 5 结论 临着严重挑战 。经过研究总结得出 , 目前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 国机械工程科学虽然 已经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 , 但与 国际先进 主 要 可 以从 以下 方 面 人 手 分 析 : 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 , 高瞻远瞩 , 尽快 2 . 1摩 擦 学 领 域 的研 究 成 果 制定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 , 采取正确 的学科发展战略和策略 。加强 在 目前的机械工程生产 中, 以纳米摩擦 学以及 其与技术的应用 对基础研究 中原创性理论方法的支持力度 , 加强对原创性技术发明 尤为广泛 , 这也标志着我 国机械工程在摩擦学研究 中取得了举世瞩 的支持力度。在继续保 持和发扬摩擦 学 、 机器人机构学等在 国际学 目的成绩 。在计算机硬 盘基片表 面超精 化学机械抛 光技术 的研 究 术界 占有一席 之地的同时 ,力争 在 2 0 2 0年前后机械与制造学科总 中, 提 出了超精 表面纳米粒子 新技术 , 这为化学 与机械作用 的均衡 体上进人国际先进行列。 规律研究 奠定 了基础。截至 目前 , 摩擦学 已成 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 参考文献 中最具有影 响力的学科 之一 , 是未来一段 时期 内研究工作 开展主导 … 1中国科 学技 术协会. 2 0 0 8 — 2 0 0 9机械 工程 ( 机械制 造) 学科发展报 告 目标 。 『 M] . 北京 : 中国科技 出版社 , 2 0 0 9 . 2 . 2机器人机构学领域 【 2 】 路 甬祥 . 坚持科 学发展 , 推 进制造 业的历史性跨越 『 J 1 . 机械 工程学 机器人在 新世 纪已成为一个屡见 不鲜的话题 , 是 机械生产制造 报 , 2 0 0 7 , 4 3 ( 1 1 ) : 1 — 6 . 领域研究 的一项核 心课题 。在 目前 的工作 中, 需要 我们 正确的认识 机器 人 的优劣 势 、 预测未来机器人 发展前景 , 从 而有针 对性 的对 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微机械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敏, 段向东, 李泉伟, Li Min, Duan Xiangdong, Li Quanwei
作者单位:李敏,段向东,Li Min,Duan Xiangdong(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李泉伟,Li Quanwei(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9)
刊名:
机械传动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年,卷(期):2012,36(6)
1.李旭.贾楠.王文强.李锐.Li Xu.Jia Nan.Wang Wenqiang.Li Rui莱佩莱捷行星齿轮动力学仿真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2.叶勇.Ye Yong2SPS+RRPRR并联机器人实时速度加速度的变量几何法求解[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3.夏志民.赵文瑜.Xia Zhimin.Zhao Wenyu一种法兰型单螺杆挤出机齿轮箱[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4.俞庆.毛旭东.Yu Qing.Mao Xudong基于拓扑学的行星轮系综合与研究[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5.李攀.王三民.袁茹.刘卫卫.Li Pan.Wang Sanmin.Yuan Ru.Liu Weiwei多级平行轴齿轮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平台[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6.侯红玲.彭玉海.李志峰.张昌明.何亚银.Hou Hongling.Peng Yuhai.Li Zhifeng.Zhang Changming.He Yaying 新型链传动及自动啮合装置设计[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7.解本铭.孔维定.Xie Benming.Kong Weiding基于ADAMS的三自由度平动并联打磨机构的轨迹规划与仿真[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8.王猛.李长春.Wang Meng.Li Changchun不完全齿轮自动换向机构的运动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9.李绍青.Li Shaoqing差动轮系指南车的设计与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10.杨杰.郑海起.关贞珍.田昊.王彦刚.Yang Jie.Zheng Haiqi.Guan Zhenzhen.Tian Hao.Wang Yangang一种基于子空间法的机械故障欠定盲分离新算法[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cd2012060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