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传播的特点
传播的特点:一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三是双向的互动行为;四是一种行为及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作为系统,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传播者(传播主体、信源、发信者)、受传者(受信者、传播客体、传播对象、信宿)、信息(内容)、媒介(渠道)、效果。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之所以首先在美国产生的原因?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媒介背景,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传播现象的普遍化、传播媒介规模化、传媒作用的显性化和传播活动的职业化。
二是学科背景。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一个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的国家。
由于相对比较安全,从而吸引了一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其中也包括不少的科学家。
由于美国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开展科学研究,而且本身积聚了优秀的人才来开展这些研究,使得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或地区。
传播学的发展,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中,有两个人就是来自于欧洲,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一个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前者来自于德国,后者来自于奥地利。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作者是:( A )A. 施拉姆B. 拉斯韦尔C. 霍夫兰D. 卢因2.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的是:(B )A. 施拉姆B. 拉斯韦尔C. 霍夫兰D. 卢因3.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D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ABD)A. 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B. 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C. 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D. 创立了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E. 主张“内容分析法”1.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具体包括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首次科学地分析传播的结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首次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②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③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观、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通过信息传递的过程将组织的各部分、各岗位联结为整体,保障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的功能和类型
第三章传播的功能与类型一、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社会功能1、获取信息2、知识教育3、文化传承与交流4、舆论监督与引导5、社会化途径6、调节身心(二)传播的负功能1、媒介情境的非真实化2、信息庸俗化3、文化殖民化4、思维行为惰性化二、传播的类型(一)内向传播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1、含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2、特点:(1)运用双重手段,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更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平等的传播活动。
3、研究焦点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理论”、“创新及扩散”理论等。
(三)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ABC(四)群体传播1、含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的本质特征(l)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作用(1)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传播的类型
权力和地位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纵向传播:组织内部权力、 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包括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 传播。
有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两种形式。
群体传播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群体是个人实现其价
传播的类型
物理传播(电闪、雷鸣等)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亲身传播
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大众传播
跨文化传播
性质划分
全球传播
规模划分
手段划分
新闻传播
政治传播
传 文化传播
艺术传播
播
经济传播
(按
内
容)
公共传播
健康传播
教育传播
……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 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 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层面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专家与 公众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群体层面如在学校、商场、 某个社区或组织内召开的小范围座谈会;组织层面如 在某个单位、公司或组织内传递信息;大众传播层面 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大众传媒传递信息。
公共传播中新闻或信息发布机制和新闻发言人都起到 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某个场所发生 的事情收到遥远地方发生事情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 之,某个场所发生的事情对谣言地方发生的事情具有 指向意义。
传播的分类概述
(四)传播的分类 • 人类的传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按照传播的规模,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健康传播
(四)传播的分类 • 按照传播的规模,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 1.人际传播 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
第三节 健康传播
按照传播的规模,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 1.人际传播 ❖ 2.群体传播 ❖ 3.大众传播 ❖ 4.组织传播 ❖5.自我传播 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
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交流,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第三节 健康传播
(四)传播的分类 按照传播的规模,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 1.人际传播 ❖2.群体传播 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 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
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 的过程。
第三节 健康传播
按照传播的规模,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 1.人际传播 ❖ 2.群体传播 ❖ 3.大众传播 ❖4.组织传播 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 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光盘等等。
随着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日益成为组织广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以下特点:(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一般信息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3)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
(4)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5)信息传播速度快。
(6)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7)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六项:即环境监测、社会整合、文化传递、娱乐、设置议题和授予地位。
3.几种传媒利弊分析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印刷类传媒的报纸和杂志,电子类传媒的广播、电视,因为这是组织最常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1)报纸。
报纸的种类繁多,有全国性的,又有地方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有官方报纸,也有民间报纸。
发行量很大,覆盖面较广。
报纸是人类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报纸的优势有:①报纸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
②报纸信息量大,报道深入细致。
③读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④便于保存和检索。
记录性好是报纸的一大优势。
⑤制作比较容易,成本不高。
报纸的缺点有:①读者数量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②传播新闻不如电子媒介及时,在一些恶劣条件下还会中断。
③传播信息不如广播、电视那样生动直观。
感染力较差,难以像电视新闻、录音新闻那样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2)杂志。
杂志目前也是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公关、广告业务的重要传播工具。
杂志的优点有:①时效长。
②容量大。
③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④针对性强。
⑤比较便于保存。
杂志的缺点有:出版周期长、发行量小、理解力受限制。
(3)广播。
广播媒介始于本世纪初。
电视出现并逐步普及以后,广播媒介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广播因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仍获得继续发展,成为最为流行的几大媒体之一,广播的听众仍然有增无减。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
权威媒体比普通媒体更有影响力 权威媒体更注重考虑信息有无新闻价值
考虑经济性
最重要是适合
二、新闻和公共广告 (一)新闻公报
也称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向新闻媒
体投送的文字资料 写作上要求尽量符合新闻机构的要求, 省区反复修改的时间
1.确定新闻主题
公关人员要确定组织内部事件是否具有
(一)新闻公报
6.新闻公报的主体部分
围绕5W1H开展
对导语的补充、说明
7.新闻公报的结尾
一般由作者发表评论,提出能发人深思的
结论 客观、主观
(二)公关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
传企业的某种产品,而是推销组织的形 象 1.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
都属于付费宣传活动,都需要借助大众传
其他负责人对问题回答有所分工
(4)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重点
提前分发给记者
安插“内部记者”
2.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5)准备好会场
(6)会议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有公关部负责人担任,控制会场气氛
(7)准备辅助工具 (8)安排好记者活动
记者的参观、访问、摄影,宴会,外地记
者的食宿交通
(二)策划媒介事件
又叫制造新闻,只有意识、有目的、有
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地展 开一系列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 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 “巴纳姆”事件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
选择公众的兴趣点 社会热门话题 形式必须新颖 事先进行充分的舆论准备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公关人员平时应该与各方名人及其周边的人保持良
内容
领导人致辞
配以图片,一把安排在材料首页,强调材料的权
威性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功能(课堂PPT)
6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传播,就是人类借助符号传递信息以期获 得一定效果的过程。
7
• 传播定义的要点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传播的载体是符号和媒介 没有无目的的传播
8
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 性的东西。
物质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
能量
信息
9
传播的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10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 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 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 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伴随着人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 况下对人内传播电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14
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 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 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15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 柏拉图
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 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
18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在《象征互动论》一书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 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 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19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对。
组织传播是指由组织这个单位有目的地使用人力资源,通过信息沟通和交流来达到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协调和控制。
下面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组织传播的特点,你们来看一看吧!一、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管理目标:可以确保一切行动都能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保证工作的高效率。
严格的管理:从组织传播内容上讲,实行的是组织管理。
也就是说,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统一确定,并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免在传播中出现偏差。
二、组织传播的主要特点1。
明确性:是指组织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十分明确,否则就无法进行。
2。
可控性:是指组织传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内容和形式,即按照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3。
一致性:是指组织传播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一致性越高,效果越好。
4。
计划性:组织传播必须进行事先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并尽量使之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5。
多样性:是指组织传播内容和形式要力求丰富多样,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需要。
三、组织传播的类型1。
人际传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渠道。
2。
大众传播:主要有广播电视媒体和报刊杂志媒体两种类型。
四、组织传播的功能因为组织成员在观念上已形成了认同感,再加上他们掌握了完备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人际传播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
而大众传播的发展又有赖于媒介的改善。
五、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
在组织传播过程中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 2。
组织传播渠道不畅通或不健全; 3。
组织的成员没有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4。
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组织系统; 5。
领导方式落后。
六、组织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
确立积极的态度,创造良好的氛围。
4。
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
5。
注意新闻媒介的特点,尽量避开不利的环境因素。
6。
设置良好的公关机构。
7。
针对传播的目的和对象,采取科学的策略。
8。
正确引导受众接受并利用新闻媒介。
9。
加强自身的舆论导向。
10。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
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
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
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形式:可以感知的。
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受人的素质、观念、态度、情绪、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
第二,传播中双方较具有参与性。
在人际传播中,双方参与性强,互为传播之主、客体。
传播双方一旦发生交流和沟通,双方便不断地对调传播的角色,既说又听,即写又看,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接受对方的意见,相互讨论、商量对话等等。
特别是融会的人际沟通,相互沟通的地位平等,分不清谁是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受传者。
应该说双方都是传者和被传者。
这样的传播过程,信息反馈灵活,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尤其是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双方能够及时作出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或符号,相互间不断信息反馈,易于达到相互适应的沟通。
第三,传播符号多种多样,更具有人情味。
除了语言、文字、图像、音响,还有诸如眼神、表情、动作、姿态、服饰、特定的物品,以及交往的时间、空间环境等,传受双方从感官到理智都受到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第四,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的,更为自由随意。
在传播速度的控制上,传受双方可以自主控制传播速度。
这就是人际传播的
特点,相对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又有哪些特点了?第一,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一般信息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第二,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第三,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
第四,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第五,信息传播速度快。
第六,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第七,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
组织传播相对于前面两种传播,最主要的,最能识别的特征就是传播必须凭借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
最简单的组织传播例如上司同下属谈话,它同两个普通人的自由交谈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上司同下属的关系是组织系统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上司与下属分别担任着特定的角色,形成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信息传播方面,上司就有按照组织意志下达指示的权利(力),下属则有认真听取并执行的义务,反过来,下属也有提出意见、反映情况的权利,上司则有认真听取并加以研究或向上转达的义务。
由此可见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从传播内容到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不同于两个人自由交谈这样的人际传播,愿意谈就谈,不愿意谈就走开,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组织传播不存在这样的自由。
(当然有时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也可以先谈一些双方感兴趣的家常话,但这并不影响组织传播的实质内容。
)组织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包括个别的和同时面向许多人的,当面的和通过电话、广播等技术手段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复制的,例如请示汇报、通知、报告、发文件、发简
报。
组织传播的走向可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传播包括下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指示,以及上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或群众收集情况或者下级或群众向上级反映意见。
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因组织需要按组织程序所进行的传播。
显然,组织传播的纵向横向、上行下行之分,是由于组织系统的运行自身就存在不同方向,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的运行为基础的。
有的论者认为组织传播就是组织进行的有目的的传播,这个说法虽然说到了组织传播的某些特点,但不宜作为组织传播的定义,因为它没有作为定义必须具有的明晰的边界。
传播学承认,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也都是由一定的组织控制操纵的。
政党、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事业举办的大众传媒自不待言,即便是纯属“民办”的传媒事业,如解放前史量才的《申报》那样,他的报社董事会也是一种组织。
“把关人”理论明确揭示了大众传播的目的性。
如果把组织从事的传播一概归纳为组织传播,那样就非但难以从理论上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区分开来,而且还会淡化了大众传播的目的性。
当然组织系统的力量并不只限于在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外的特定对象进行的有特定目的的传播行为,其中也体现了组织的作用,例如法院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学校向考生发出录取通知书(下行传播),公民到政府机关举报(上行传播)等,应是组织传播的自然延伸。
至于组织面向全社会发布信息,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行设立大众传媒,如创办报刊、编印散发宣传材料等,一种是利用外界的大众传媒,如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信息、刊登广告等,不管何种情况,信息一经发出,就脱离了组织系统,
组织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他人一定接受有关的信息,因此不具有组织传播的特征,而是属于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界限分明的,通常的,大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而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表现形式。
在许多场合,三者又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