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思政课创新特色

合集下载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经验交流会议综述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经验交流会议综述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经验交流会议综述摘要: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是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总结的经验:一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课程研究小组;二是整合最优师资力量;三是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交流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39-02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东北林业大学承办了“2012年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五门课教学大纲编写组首席专家介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编写情况及主要内容,试点学校代表交流经验。

会议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主持。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五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代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课程负责人等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试点学校的专家代表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一、介绍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情况会议伊始,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情况、开设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及实施新方案的工作部署作了全面介绍和详细说明。

首先,徐维凡副司长介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情况。

徐维凡副司长介绍说,我国现有在校研究生160多万人,其中硕士生141万多人,博士生19万多人。

目前实施的课程方案是1987年确定的,至今已有20多年。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新背景下,急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作者:高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6期摘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关键,就是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的基础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文章围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现状、背景与内容,提出课程教学内容建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立以及课程资源建设四个维度是构建“课程思政”完备框架的关键路径与核心着力点的观点。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体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83-04一、现状基础在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向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对学生价值引导;而人文教育主要以思想教化为主,导向价值理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如何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是由两种教育共同形塑决定的。

若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则必然导致学生发展上的“单向度”,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面临方向上的失衡。

而在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仅重视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似乎在大学的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才算达成。

这种做法忽视了对专业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政素质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品德素養等的培养与塑造。

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单纯地将高校思政素质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两张皮”式的严重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系统、统一的整体化育人理念并没有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贯彻;二是存在将思政素质教育仅仅看成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的思想倾向,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专业教师在育人上的崇高使命,这导致在部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出现了“只传授知识不塑造灵魂”的现象。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陈晋许瑶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在CIPP評价模式基础上,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效、师德师风五个维度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价值引导、专业成长和能力发展三个维度测量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认可与满意程度。

通过问卷形式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校验,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CIPP评价模式;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1;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3.014一、问题的缘起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纲要指南。

《纲要》颁布仅一年,全国已建设10个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优秀课程1400余门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700余个;北京、上海、湖南、重庆等诸多省份或召开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研讨会,或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和教学大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制定了课程思政特色工作方案。

高校对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

随着实践发展,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更加丰富,有关课程思政内涵与本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涌现。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郑永廷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27)00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许多现实的实际与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课题被不断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郑永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把握学科前沿突出军事特色科学制订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09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分析
2.把握学科前沿突出军事特色科学制订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09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分析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型特点及其研究生培养路径选择
4.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前沿探索
5.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辅线育人”工程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辅线育人”工程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辅线育人”工程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作者:刘福侠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12期[摘要]“辅线育人”工程是山西工商学院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特色工作,其深层是育人理念守正创新。

在進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师生的关系将被定义为新型学习共同体。

其中,“辅线育人”学员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理中起着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挥好这一群体的作用,则会令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更好,进一步打造“金课”。

因此,将“辅线育人”工程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根植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需,而且是思政课教育理念的“升级”。

[关键词]“辅线育人”工程;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17-03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 [1]。

近年来,山西工商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推进“辅线育人”工程,通过岗位挂职和“学徒式”进行传帮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019年8月14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民办学校“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只能加强” [2]。

目前,民办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思政课建设也在大局势下有了实效性进展。

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生源的学习能力、理论基础等方面比较薄弱,在教师队伍整体的数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教学效果评价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存在短板。

这也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政课的地位是不分学校类别的,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意见》还指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2]。

它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辅线育人”—教学管理助理岗位是教学部门的一项创新性实践,岗位的学员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可获得第二课堂2学分的认定;另一方面,在亲身体验、激情研讨的实践中思想认知也能得到升华。

上海交大创新思政课,引导学生感悟时代进步

上海交大创新思政课,引导学生感悟时代进步

双周News Biweekly第二届STEM教育&创客教育学术论坛举行本刊讯近日,第二届STEM教育&创客教育学术论坛暨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编辑部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研究中心和芬兰国家LUMA中心StarT中国办公室主办。

会议的主题是“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教学设计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内容包括专家报告、项目学习的工作坊,以及年度优秀教师、学生项目展示。

来自全国各地共18个教师和学生项目得到了专家的现场点评和指导。

(徐倩)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为新年献上传统文化大餐本刊讯近日,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和《书法》杂志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图书馆协办的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在2019年的第一天举行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系列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大学校园和青年学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陈之腾)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在复旦落幕本刊讯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

根据比赛规则,总决赛分为技能操作和理论竞答两部分,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最终获胜夺得总冠军。

总决赛后,举行了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颁奖典礼。

(赵玉成)上海高校推进留学生“金课”本刊讯1月8日,上海市教委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一年一度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建设推进会暨学术交流会”。

此次会议以“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质量提升”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推进本市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建设,聚焦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推动高校“双-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旨在打造“留学上海”的“金课”和上海品牌的“金课”。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06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的挑战
教育理念转变困难
01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思
政”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
02
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03
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在专业课程中有效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挖掘课程中的思 政元素
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要深 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 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 引领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学方式方 法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创新教学 方式方法,采用启发式、案 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 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
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 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课程 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合理 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领悟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2 3
学生思想状况明显改善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的思 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认同度明显增强。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 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对 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会反响积极
课程思政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 可,许多高校和企业纷纷效仿推广,形成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

构建“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文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焦 扬1丿要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体系贯穿学科 体系、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市委明确提出,必须教材体系、管理体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系,实现德育与智本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构育、体育、美育、劳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融合发展,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境内境外、网 上网下四联动,形 成全党全校齐抓 立德树人,学校党 委、院系党委和党支部三线联动保障立德树人的生 动局面。

育现代化、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市委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坚定意志,体现了市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加快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担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定办好思政课“主心骨”。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近 年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 新,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思政课教师。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高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新思想讲准、讲活、讲好;坚持“八个相统一”,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让学 生坐得住、听得进,走出去、学进去,更解渴、更提气;坚持学科驱动,厚植思政课理论底蕴,以 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进教学创新;坚持能力提升,对照“六个要”的要求,练好内功,提升能力,强化支撑,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坚强保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析作者:覃秋燕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4期[摘要]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要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生源多样化特点,从评价主体、指标、方法、标准等方面入手,探索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打造高职思政课“金课”,让思政课“活”起来,以增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对分课堂”;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06-02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涵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中国大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重塑。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和学生各占一半,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另外一半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互式学习;教学过程划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考核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同时还关心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受教育者欢迎,在高教和基礎教育中得到广泛认可、传播和应用,被誉为“魔力课堂”,目前已成为全国大中小教育教学改革热点和研究热点。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职思政课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功能和作用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高职思政课教师大胆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经典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案例:
一、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复旦大学对思政课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 课程内容的改革:复旦大学将思政课划分为三个模块: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哲学与人生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

这样的划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复旦大学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影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师培训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成立了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

二、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北京大学对思政课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的改革:北京大学将思政课设置为通识教育课程,并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教材教法的改革:北京大学注重思政课的教材和教法的创新。

他们精选了一批优秀的教材,并开发了一些互动的教学工具,如在线课程、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创新的教材和教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评价的改革:北京大学改革了思政课的考试评价方法,将传统的笔试方式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够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理解“课程思政”

学习理解“课程思政”

有关“课程思政”的学习资料一、什么是课程思政二、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上海经验四、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五、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复旦: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七、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八、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一、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 年提出。

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

第一阶段:2005 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上海于2005 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两纲教育”十年来有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上海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修订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在总结过去10 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科。

课程思政复旦大学《高等代数》:传承先辈精神,面向时代需求,让专业学习“有劲儿”“有温度”

课程思政复旦大学《高等代数》:传承先辈精神,面向时代需求,让专业学习“有劲儿”“有温度”

课程思政复旦大学《高等代数》:传承先辈精神,面向时代需求,让专业学习“有劲儿”“有温度”输近日,教育部发布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后,复旦大学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已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目前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学校官微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在“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综合呈现复旦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探索与成果。

抽象的数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如何推动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进步?正在数学海洋中遨游的学子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与使命?“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

”《高等代数》是数学科学学院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授课团队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在教学中注重高等代数的实际应用,将专业学习与时代前沿紧密结合。

作为《高等代数》授课教师之一,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谢启鸿以基础研究与理论应用为抓手,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带领学生体悟数学之美,传承复旦数学人的家国情怀。

“5G通信编码技术——极化码,虽然看上去复杂,但实际上应用的就是线性代数的工具。

”在这学期的《高等代数》在线课程中,谢启鸿就极化码的本质作了提炼,并建议学生在掌握线性代数和抽象代数的基础上自主阅读原论文,将所思所学与学术前沿、时代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除网络通讯外,线性代数在其他多个领域也有广泛应用,Google搜索排序、Netflix视频推荐等,都需要线性代数作理论支持。

”谢启鸿强调道:“数学的理论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宇宙的基本工具,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更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武器。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

第2期2024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 2024[收稿日期]2024-01-02[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036);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SJYB1305)。

[作者简介]张军(1978-),女,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张 军1,2(1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主体,面临着“说什么”和“如何说”的关键问题。

该问题不但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效,更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

话语能力的提升与否不仅涉及教师能否进行合乎语义的规范表达,而且还要看教师是否对自身的话语有批判意识、能否看到话语背后的权力等社会因素。

教师话语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下3个基本维度:权力保障是话语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知识生成是话语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话语表述是话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话语能力;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2-0113-08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2 017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四个自信”,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的话语质量直接影响着育人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明确提出,“关键在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之所以能成为热点,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内涵丰富,涵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二是理念先进,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三是思想深邃,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四是实践有效,有助于破解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难题。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课程思政”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及广大高校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实施措施、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问题,立足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尽管没有形成定论和共识,但深化了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促进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

为了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促进课程思政实践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属性和实施路径做进一步的阐释和探析。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2014年,上海市教委为了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制定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选择了一批试点学校进行实践探索,但没有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

从当时上海一些试点高校的实践来看,它们的主要做法是依托各自办学特色,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通识教育品牌课程。

如复旦大学立足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开设“治国理政”课程,引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授为学生授课,使思政教育不再单纯是“思想政治”,还包括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现实关怀和国际视野;华东政法大学依托学校法学见长的办学特色,开设“法治中国”课程,让法治思想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六届全国青教赛思政组排名

第六届全国青教赛思政组排名

第六届全国青教赛思政组排名本次第六届全国青教赛思政组排名共评选出了一至十名的优秀参赛团队。

以下是各参赛团队的排名及简要介绍。

1. 第一名:北京大学思政团队北京大学思政团队一直以来在思政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们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彩的教学案例,在师生中积累了广泛的口碑。

该团队的讲座内容涉及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不仅全面覆盖了思政教育内容,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第二名:清华大学思政团队清华大学思政团队凭借严谨的思考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本次比赛中脱颖而出。

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自身经历与学生分享,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3. 第三名:上海交通大学思政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思政团队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热情洋溢的授课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将思政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答题等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团队成员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第四名:浙江大学思政团队浙江大学思政团队以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团队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5. 第五名:复旦大学思政团队复旦大学思政团队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获得了优异成绩。

他们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团队成员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 第六名:武汉大学思政团队武汉大学思政团队凭借优异的教学效果和广泛的专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作者:桑利娥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10期[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方针政策的关键课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考。

从2017年开始,上海高校逐渐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并且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范本。

通过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当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开展的现状分析,试述高校如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考[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142-02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和功能区分“思政课程”顾名思义,是一种最简单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模式,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程”是以教师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且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界定。

换言之,“思政课程”就是一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并且与其他课程之间没有太大联系的课程。

“课程思政”从概念上理解,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其内涵在于课程教育和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的融合。

作为一种工作理念来看,“课程思政”的含义在于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看,它是一种融入多学科、多课程教育教学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新型教育教学方案。

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试点教学中看,“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改革,其重点在于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建立联系,并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价值观引导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对两者进行概念和功能上的区分,“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概括,是所有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课程的总称;但是“课程思政”的内涵更加丰富,是基础课、专业课等以隐性形式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具体举措。

思政课程开设情况

思政课程开设情况

思政课程开设情况
近几年,我国大学校园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大学都在努力地开设各种新型的思政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意识。

思政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大学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的,通常分两大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类课程多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研究和现代学术思潮,如公共政策、法律政治学、党史学习为主要内容;实践课程多采取活动讲座、模拟会议、主题研究、实地考察、实践养成等形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现在,我国大学不断在开设思政课程方面探索,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创新呈现。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国家发展背景下的职业发展研究”,以解读国家新政策、洞察整体新形势,培养学生对新情况的解读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创部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及社会管理等综合性实践能力,深入探索社会之间竞争和合作的思路;浙江大学开设“交叉领导”课程,重点围绕国家及民族建设等实践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对新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复旦大学则推出“答辩思想正确、辩证方法准确”系列讲座,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程的开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并在探索追求真理的路上走得更远。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实践——以材料失效分析为例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实践——以材料失效分析为例

作者: 杨振国[1];龚嶷[1];徐珂[2,3]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复旦大学复旦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39-4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1期
主题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材料失效分析;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实践育人
摘要:为适应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基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材料失效分析"多年授课经验,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求破解之道.创新地归纳出"四有四求"的思政理念和基于"三大教育"的思政元素,即以有人、有料、有情、有果的"四有"教学案例为载体,以求真、求新、求深、求用的"四求"教学理念为目标,以科学精神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的"三大教育"为思政元素.经多年实践,课程取得了预期的育人成效,达到了课程思政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希望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复旦思政体系实施方案

复旦思政体系实施方案

复旦思政体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理念一直秉承“求是创新,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宗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教学工作,复旦大学制定了思政体系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2.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将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将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积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宽思政课的教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实施保障1. 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将增加对思政课教学的资金投入,确保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将加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宣传引导。

学校将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氛围。

4. 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将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总结复旦大学思政体系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特色复旦大学社科部精品课几年来,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教师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龙头,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本课程的特色,取得了可喜成就。

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一)创新教学理念,把握课程功能定位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

特别是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变化的范畴。

从目标上看,它要体现出“通识”、“全能”、“通才”的灵魂;从活动来看,它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传承文化,改变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思想、文化价值观。

这样,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始终秉承通识教育精神理念。

本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第二,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

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

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

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

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

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

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

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辩论”是“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

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

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

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

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

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

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无疑,“课题项目研究法”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这里,“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

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

“说”——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

“读”——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课题内容的影片,等等。

“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

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

“行”——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

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行”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几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如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是与非”、“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恶搞’现象研究”、“师生恋的伦理思考”,等等。

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

(5)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