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摘要
中日关系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睦邻友好,发展到目前的不正常状态,有其潜在的背景,但政治文化差异亦是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尝试从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民族政治文化对两国的外交战略,外交决策机制,以及外交模式,指出中日民族政治文化影响两国外交,进而影响两国关系。中日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中日文化(当然也包括政治文化)却似同实异。文章重视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中日外交,了解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中日友好合作。
【关键词】:政治文化差异;中日外交;外交战略;外交决策机制;外交模式;
正文:
1引言
政治文化研究首先产生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50、60 年代中期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个人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存在的态度、理念、信仰和感觉,分析的是个人对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的心理倾向。60 年代末期以后,由于政治文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而日益衰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的增长,政治文化研究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政治文化概念及研究才自西方传入中国。初期的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翻译、推介。到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逐渐转向了本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开始对中西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2003 年 9 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政治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中美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在研讨会上一致认为,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非常必要,它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把握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对外政策,进而探索出使国家关系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演进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将从政治文化方面研究中日两国外交差异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希
望可以促进中日外交,促进中国外交的发展。
2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的差异
2.1 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
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于1956 年 8 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采用了这一提法并加以界定。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有一定的独立内容,但也和一般文化相关联,是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大致有三类。第一种主张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朱日耀,1987:35)第二种主张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层面。(戚珩,1988:127)第三种则主张政治文化只包括政治心理层面。(王沪宁,1987:P92)第一种主张把政治文化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制度等客观性领域,失去了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第三种主张将政治文化限定在政治心理这一单一的层面,失去了政治文化的相对完整性。相比之下,作者更倾向于第二种主张,即政治文化应该是特指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性领域,一个包括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
2.2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日政治文化同源不同质,虽然日本古代前期的的政治文化是从中国大陆移植过去的政治文化,但两国的政治文化存在本质上的明显差异,是两种异质的政治文化。(任志安,1999:P38)
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说,以德治国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治国方略之一。社会主义中国的以德治国思想强调以马列主义为基础,提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倡导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是对内思想在涉外领域的延伸,以德治国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与社会道德理想和伦理原则相统一,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仁”作为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不仅是统治者应遵循的政治准则,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调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在今天的日本,占据日本政治舞台中心地位的主流派政治家所信奉的是民族保守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的一大观点就是:实力是担当世界领导的先决条件。而日本努力的提升军力,与日本民族尚武的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中,最底的一层,最古老的一层,影响力最大的一层,依然是武士道为主体的传统精神,这也是一部分日本人至今在感情上认为扩张战争是“忠君爱国”的需要。
3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3.1 政治文化与国家外交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作为价值体系,它影响到人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以及怎样看待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政治文化对国家外交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体现出来:首先,政治文化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其次,政治文化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机制。再者,政治文化影响国家的外交模式。第四,政治文化影响决策者并通过决策者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3.2 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中日两国外交战略迥异
从制定外交战略的不同依据来说:“反对霸道、实施王道的和平主义”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中国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和平,追求大同世界既是传统中国外交思想的深层结构,也是传统中国外交实践行动的指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先进科学文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直接思想依据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阶级剥削、民族压迫、侵略战争,追求全人类平等、正义、和平,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列宁最先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社会主义中国在保留传统和平思想精粹的同时,从时代和中国国家利益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列关于和平发展的思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而在日本,新保守思潮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新保守主义思潮能在当今日本社会占据主流地位,有其民族政治文化根源,即日本民族内聚外斥的传统价值取向。内聚力和排外倾向并存的独特性,使得许多日本国民意识趋于内向保守,一旦面临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日本民族这种保守倾向就会得以延伸和发展,进而以一种政治言论或社会思潮的形式表现出来。新保守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大国主义意识,其对外主张是“普通国家论”和“国际贡献论”。“普通国家论”的关键是日本要成为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因而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
3.3 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中日外交决策机制各不相同
外交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对外交事务和工作决定的策略和办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最后形成,必须通过该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过程才能得以实现的。因而,对中日两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分析,是把握两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走向的途径之一。
自古至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无论是以德治国思想还是大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