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无氧工作能力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高一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PPT课件
➢ 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 都有能量释放。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供能 供原料
谷氨酸+丙酮酸 GPT α-酮戊二酸 +丙氨酸
光能 6CO2+ 12H2O 叶绿体 C6H12O6+6H2O+ 6O2
五、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定期排水 种子贮藏 及时松土 水果保鲜
五、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包扎伤口 食品工业 清理伤口 有氧运动
C6H12O6 酶 2C2H5OH + 2CO2 + 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能量去向:
1mol葡萄糖释放196.65KJ,有61.08KJ 转移至ATP中(合成2molATP)
三、无氧呼吸
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
多数高等植物、酵母菌、一些微生物 等产生酒精。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和玉 米胚及乳酸菌等产生乳酸。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内 细胞质基质内
是否需氧 需氧分子参加 不需氧分子参加
分解产物 CO2 H2O
CO2 C2H5OH C3H603
释放能量 较多能量
较少能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之处:
➢ 都在细胞质内,由葡萄糖的先分解成丙酮酸
例: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 呼吸速率就会骤然增加 ,释放出的热量 和水分,会导致粮食霉变。
4、果蔬保鲜
为了抑制细胞呼吸,果蔬储藏时采用降低氧浓 度、冲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
例:苹果、梨、柑、橘等果实在0~1℃时可储 藏几个月不坏;荔枝一般只能短期保鲜,但采用低 温速冻等方法可保鲜6~8个月。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概
述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图解PPT课件
甲 25 mL 乙 25 mL 丙 25 mL 丁 25 mL
75 mL 75 mL 75 mL 75 mL
无氧 通氧 无氧 通氧
第30页/共58页
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实验 材料 取样
④产生CO2不是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充要条件,因为 酒精发酵也会产生CO2。 ⑤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 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第11页/共58页
1.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请依图回答问题:
(1)写出1、2、3所代表的物质 名称。 1. 丙酮酸 ,2. 水 , 3. 二氧化碳。
第12页/共58页
第40页/共58页
(2009·福建高考)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 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 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 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度计、 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 g/mL的葡萄糖溶 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 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更多。
处理
分组
供氧 培养液 情况
适宜 浓度 酵母 菌液
破碎细 50 mL 胞(细胞
器完整)
50 mL 未处理
甲 25 mL 乙 25 mL 丙 25 mL 丁 25 mL
75 mL 75 mL 75 mL 75 mL
无氧 通氧 无氧 通氧
第31页/共58页
[解析] 据题可知,对酵母菌的处理是破碎细胞保持细 胞器完整。它与未处理细胞的差别是细胞质浓度不同,细胞 质中酶的浓度不同。破碎细胞的细胞质中酶的浓度较低,所 以反应速率较慢,生成的丙酮酸较未破碎细胞少,所以丁组 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5-3-2细胞呼吸之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 PPT课件
释能
是否 耗氧
丙酮酸 [H] 少量 否
第二阶段 线粒体 丙酮酸 CO2、[H] 少量 否
第三阶段 线粒体 [H]、O2
H2O 大量 是
有氧呼吸小结
①主要场所:线粒体
②能量去向: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1709kJ/mol,约60%) 另一部分转移到ATP中 (1161kJ/mol,约40%)
③总反应式:
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判 断哪种呼吸方式占优势,可如下分析:
课堂练习
1.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
2.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可 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此时葡萄糖被分解为—— —乳—酸—— 3.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作用是——与——氢—结—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积累减少。 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来说,又要设法降 低细胞的呼吸强度,尽可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等。
粮食储藏
果蔬保鲜
粮食储藏
粮食储藏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 干燥,抑制细胞呼吸,延长保存期限。
例: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 呼吸速率就会骤然增加 ,释放出的热量和 水分,会导致粮食霉变。
生产啤酒、果酒和白酒等 生产乳酸类、柠檬酸类饮料 生产味精、酱油和醋 生产单细胞蛋白 应用于垃圾、废水的处理 利用发酵产生沼气
2.农业生产
细胞呼吸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细胞的分、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提供能量和各种原料,因此, 在农业生产上,要设法适当增强细胞呼吸,以促 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例:水稻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等措施的 实质就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 胞呼吸。
发酵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细胞有氧呼吸PPT课件
1.能量:都有能量的释放,但以第三阶段释
有 氧
放的能量最多
呼 吸 2.场所: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
三 个
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
阶
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段
的 比
3.氧气:只有第三阶段才需要氧气,作用是
较
氧化[H],生成水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a.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b.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就会 进行无氧呼吸。肌肉酸胀是由于产生了乳酸.
c.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和 二氧化碳。
小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在校生都选择去打工。准备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但是,目前社会上寒假招工的陷阱很多
1 丙 酮 酸
2
葡 萄 糖
3 质细 葡胞 萄质 糖基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二)无氧呼吸
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 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 少量能量的过程。
本节基本内容
理解并掌握:
①有氧呼吸过程及能量去向; ②无氧呼吸过程及能量去向; ③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比较。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有氧训练PPT幻灯片课件
16
运动处方
√靶心率 能够产生运动效应而又比较安全
的心率 ☞ 70%~85%心电运动试验最大心率
☞最高心率方法
目标心率 = 训练负荷 ( 百分比 ) × HR max HR max : 最高心率 ( 即 220sp - sp 年龄 )
17
例一:运动员的年龄是 20 岁,以最高心率 方法,计算 70% 最大负荷量。
22
运动处方
√Mets 国际最常用 50%~70%Metsmax
取运动试验最大METs的40%-85%作为 训练强度。 原因:1.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广泛应用. 2.在运动中监测心率比较困难。 3.在运动处方中采用多种运动方式时,监测 心率及靶心率更加困难。
23
运动处方
无氧阈方式:指当运动负荷达到极限量后 ,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了循环所能提供的 供氧量时,组织必须进行无氧代谢才能提 供更多的能量。开始出现无氧代谢的耗氧 量阈值称为无氧阈。
rest )
20
例二:运动员的年龄是 20 岁,静息心率是 65 ,以最高心率储备方法,计算 70% 最 大负荷量。
21
目标心率 = 70% x HRR + HR rest = [70% x (220 - 20 - 65)] + 65 =160
( 注:训练时,运动员的心率应达每分钟 160 次 )
24
运动处方
无氧阈在未经训练正常人发生于47%--64% 最大氧耗量,经过训练的个体发生于 70%--90%最大氧耗量,冠心病患者的无 氧阈约发生于60%最大氧耗量或相当于 60%-70%最大心率。
有研究认为这一运动强度可以取得最佳训 练效果,同时运动的危险性最低。
25
运动处方
√Mets Borg主观劳累程度分级标准(7~20 分)
运动处方
√靶心率 能够产生运动效应而又比较安全
的心率 ☞ 70%~85%心电运动试验最大心率
☞最高心率方法
目标心率 = 训练负荷 ( 百分比 ) × HR max HR max : 最高心率 ( 即 220sp - sp 年龄 )
17
例一:运动员的年龄是 20 岁,以最高心率 方法,计算 70% 最大负荷量。
22
运动处方
√Mets 国际最常用 50%~70%Metsmax
取运动试验最大METs的40%-85%作为 训练强度。 原因:1.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广泛应用. 2.在运动中监测心率比较困难。 3.在运动处方中采用多种运动方式时,监测 心率及靶心率更加困难。
23
运动处方
无氧阈方式:指当运动负荷达到极限量后 ,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了循环所能提供的 供氧量时,组织必须进行无氧代谢才能提 供更多的能量。开始出现无氧代谢的耗氧 量阈值称为无氧阈。
rest )
20
例二:运动员的年龄是 20 岁,静息心率是 65 ,以最高心率储备方法,计算 70% 最 大负荷量。
21
目标心率 = 70% x HRR + HR rest = [70% x (220 - 20 - 65)] + 65 =160
( 注:训练时,运动员的心率应达每分钟 160 次 )
24
运动处方
无氧阈在未经训练正常人发生于47%--64% 最大氧耗量,经过训练的个体发生于 70%--90%最大氧耗量,冠心病患者的无 氧阈约发生于60%最大氧耗量或相当于 60%-70%最大心率。
有研究认为这一运动强度可以取得最佳训 练效果,同时运动的危险性最低。
25
运动处方
√Mets Borg主观劳累程度分级标准(7~20 分)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PPT课件
3、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 (2)需氧量大于机体的摄氧量 (3)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
No Image
4、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 (2)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 (3)训练水平的影响 (4)运动项目的影响 (5)环境条件的影响
No Image
No Image
Untrained
休息末了心率降到120次.min-1 (如休息75S,不 完全休息) 。
❖ 重复次数:如6次.
❖ 组数:依训练项目而定(3~6)。
❖
No Image
三、高原训练
❖ 高原训练时,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 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 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 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 效应和训练效应。
二、间歇训练
❖ 是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 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No Image
间歇训练计划举例:
❖ 时间:不低于60S(如6×400m,运动75S)。
❖ 强度:达到85%~100%最大心率。
❖ 休息时间:与训练时间比可为1:1或1:2或1:3,
训练因素
•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 的VO2max比较
• 左图女子 右图男子
运动员与常人最大摄氧量的比较
人群
男
女
越野运动员
84
72
长跑运动员
83
62
常人(青年)
45
38
常人(中年)
35
30
No Image
三、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O2 deficit)
概念:人在进行运动中,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的差异。 构成因素: 其一: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 理惰性大,其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应有的较高水平与运动的需 要相适应; 其二:运动强度过大,每分摄氧量不能满足每分需氧量形成的 氧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课件
实验操作
将植物放入玻璃缸内, 在密封条件下给予适宜 的光照和温度,记录下 初始状态下的温度和湿
度。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 段时间记录下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观察植物的
生长状况。
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可以得出植物无氧呼吸 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变 化趋势,进而推断出无 氧呼吸的代谢产物和能
量释放情况。
化学反应
丙酮酸 → 乳酸 或 丙酮酸 → 酒精 + 少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及其意义
01
总结词
细胞获得能量的过程
02 03
详细描述
无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糖 + 酶 → 乳酸 或 糖 + 酶 → 酒精 + 少量能量。这个过程虽然不产生大量能量,但可以满足细胞基 本生理活动的需要。
化学反应
详细描述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通过柠檬酸循环 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少量能量。这一阶段需 要氧气参与,为后续的三个阶段提供能量来源。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总结词
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乙酰辅酶A,产生大量能量。
详细描述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将乙酰 辅酶A彻底氧化,同时产生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气参与,为细胞提供大量 的能量。
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促进新陈代谢
有氧呼吸可以促进有机物的氧化 分解,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
无氧呼吸的生物学意义及作用
适应环 境
无氧呼吸是细胞在氧气不足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机制,能够利用有限 的氧气进行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能量。
维持生命活 动
在某些情况下,如肌肉收缩、红细胞运输氧气等,细胞需要短时间 内提供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可以迅速提供能量,维持细胞生命活 动。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课件
过程
在细胞内,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与氧气结合,释放能量。
能量来源
植物的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光合 作用、生长和发育等生理活动。
酵母的无氧呼吸
01
02
03
过程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通过 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 乙醇和二氧化碳。
特点
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 主要用于酵母的生长和繁 殖。
应用
在酿酒和面包制作中,人 们利用酵母的无氧呼吸来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 作出美味的食品。
无氧呼吸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进行的一种呼吸方式,通常产生的能 量较少,约为有氧呼吸的19%。
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形式,通常在缺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 较
过程不同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参与,将糖类 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无氧呼 吸则是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 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
有氧呼吸的生物意 义
提供能量
有氧呼吸是细胞产生能量 的主要方式,通过氧化磷 酸化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供给细胞代谢和维持生命
活动。
合成ATP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 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 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合成 ATP,为细胞提供直接能
源物质。
合成其他物质
有氧呼吸过程中,某些中 间产物可以用于合成其他 物质,如脂肪、蛋白质和
核酸等。
无氧呼吸的生物意 义
快速能量供应
无氧呼吸是快速提供能量的方式, 当氧气不足时,细胞可通过无氧
呼吸迅速产生能量,满足代谢需求。
适应环境
无氧呼吸使生物能够在氧气不足的 环境中生存,如缺氧的深海、土壤 等。
合成其他物质
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 物可用于合成其他物质,如乳酸、 乙醇等。
在细胞内,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与氧气结合,释放能量。
能量来源
植物的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光合 作用、生长和发育等生理活动。
酵母的无氧呼吸
01
02
03
过程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通过 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 乙醇和二氧化碳。
特点
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 主要用于酵母的生长和繁 殖。
应用
在酿酒和面包制作中,人 们利用酵母的无氧呼吸来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 作出美味的食品。
无氧呼吸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进行的一种呼吸方式,通常产生的能 量较少,约为有氧呼吸的19%。
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形式,通常在缺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 较
过程不同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参与,将糖类 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无氧呼 吸则是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 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
有氧呼吸的生物意 义
提供能量
有氧呼吸是细胞产生能量 的主要方式,通过氧化磷 酸化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供给细胞代谢和维持生命
活动。
合成ATP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 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 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合成 ATP,为细胞提供直接能
源物质。
合成其他物质
有氧呼吸过程中,某些中 间产物可以用于合成其他 物质,如脂肪、蛋白质和
核酸等。
无氧呼吸的生物意 义
快速能量供应
无氧呼吸是快速提供能量的方式, 当氧气不足时,细胞可通过无氧
呼吸迅速产生能量,满足代谢需求。
适应环境
无氧呼吸使生物能够在氧气不足的 环境中生存,如缺氧的深海、土壤 等。
合成其他物质
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 物可用于合成其他物质,如乳酸、 乙醇等。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 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可能性较
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
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 •以最大吸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 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 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
动中,将通气
量变化的拐点
第三节 无氧运动能力
概念:习惯上把不需氧的力量爆发型运动
(依靠磷酸原(ATP-PCr)系统供能
的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依靠糖无氧酵
解供能的运动)统称为无氧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基础
1.骨骼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
力量爆发型运动训练,不仅使肌纤维中ATP和 PCr 贮量增加,同时肌酸激酶(CK)活性也增 高,可以更快的催化PCr 水解,使ADP更迅速地 再合成ATP。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五)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价耐力运动成绩 2、确定运动强度 3、运动选材的指标
(六)最大吸氧量平台
最大吸氧量平台是指人体在最大吸氧量峰值 水平能维持的运动时间。
(三)无氧阈
•概念:
无氧阈是指人体 在递增负荷的运动 过程中,人体的供 能全部由有氧代谢 供能而转入由有氧 代谢和无氧代谢共 同供能的转折点 (亦称拐点)。 无氧阈根据测定 方法可分为乳酸无 氧阈和通气无氧阈。 两者的意义相同。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12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_PPT幻灯片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项目
短跑
强度 (米/秒)
9.8
持续时间 10”-20”
需氧量/分 (升)
40
总需氧量 (升)
7-14
中 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 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 动过程中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ATP--PCr 乳酸氧债(75 %)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最大吸 氧量
人体供 中央机制 心输 氧能力 心泵功能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肌肉利用氧的 能力
肌肉的摄氧能 力
线粒体数量、密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动静脉氧差 供给肌肉的血量 (外周机制)
其它 遗传、年龄和性别、训练
(四)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处于较 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血液中儿茶酚胺处于较高水平
如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Na、K泵活动加强, 因而消耗一定氧练习: 无氧供能占90-100%,如100m跑。
运动生理学——1314有氧工作能力(共66张PPT)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 直接测定法 通过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使用气体分析 仪测定 VO2max
要求:
1). 必须让受试者在实验中真正发挥出个人的最大 摄氧能力,即,使运动达到力竭。
2)运动形式必须为:有大量肌肉群参与的形式
第7页,共66页。
3)选择适宜的起始负荷和掌握合理的加负荷方式 4)受试者需要有良好的运动耐受性;测试之前需充
第11页,共66页。
第12页,共66页。
第13页,共66页。
缺陷: 12分跑推算最大摄氧量
不同于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后天可塑性非常大
1ml
3700m
71.
必须有昂贵的仪器; 训练种类(有氧/无氧)
The mice initially ran at the intensity of 50% VO2 max for 20 min/day during the first week; thereafter, the running intensity and time were increased to 75% VO2 max (12 m/min) for 60 min/da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erobic training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 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Hornsby WE, Douglas PS, et al. Acta Oncol. 2013 Aug 19. [Epub ahead of print]
点点海拔海拔适用项目适用项目地点地点海拔海拔适用项目适用项目贵州红枫湖贵州红枫湖12451245水上水上云南海埂云南海埂18901890综合综合四川西昌四川西昌15001500水上水上吉林长白山吉林长白山19001900滑雪滑雪陕西太白山陕西太白山15001500摔跤摔跤云南呈贡云南呈贡19171917田径田径甘肃兰州甘肃兰州15001500综合综合新疆天池新疆天池19421942滑冰滑冰四川会理四川会理17931793田径田径甘肃榆中甘肃榆中19871987田径田径甘肃刘家峡甘肃刘家峡18001800水上水上青海西宁青海西宁22602260综合综合贵州六盘水贵州六盘水18401840赛艇赛艇青海多巴青海多巴23662366综合综合中国高原训练基地中国高原训练基地properheightproperheightaltitudeflowoxygenaltitude20201300301945704018211105017414706016618607015921608015225809014826401001462790模拟高原系统模拟高原系统模拟高原系统模拟高原系统广州体院的人工高原氧房人工高原系统人工高原系统二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ppt课件
7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
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 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 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运动后恢复期
实验仪器:气体代谢分析仪、功率计、心率遥测表、节拍
器等。
ppt课件
15
测试负荷:采取递增负荷,功率自行
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 100W起始(女生 50W起始),每1min递增25W,至力 竭(踏蹬圈数60圈左右)。
ppt课件
16
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
心率达到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达到筋疲力
90
148
85
氧供充足是有氧工作的条 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 关键因素
ppt课件
10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1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比例高者,有氧运动能力强。
形态学: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 而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 丰富
代谢特征: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 白浓度高,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于快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系
ppt课件
1
本章重点
☞ 重点掌握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和生理学 基础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 了解有关无氧阈和个体乳酸阈的争议。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直接法:常用跑台、功率自行车和台阶试验 间接推算法:常用Astrand-Ryhmin列线法
直接测定Vo2max的判定标准 A.心率达180次/分钟(少儿达200次/分钟) B.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C.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D.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以上四个指标中三个达到即可。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2.儿茶酚胺的影响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4.Ca2+的作用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一)概念及正常值: 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 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 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或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记为:VO2max,表示方法:绝对值和相对 值。 如:我国成年男子为3.0-3.5L/min,相对值为5055ml/kg/min。 女子为2.0-2.5L/min,相对值为40-45ml/kg/min. 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4.9×W×
H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较差。
2.马加利亚(Margarita)跑 楼梯试验法
计算方法:
能够较准确反映ATP-CP的供能能力,但不太适合年幼和部 分妇女和老年人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以最快速度全 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 数代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三)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肉通过无氧 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 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 指标。Saltin(萨尔庭)等提出最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 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二、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一)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 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 加的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 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 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个体乳酸阈: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提出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2.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肌纤维的类型 3.遗传因素 4.年龄、性别因素 5.训练因素 通过长时间耐力训练能够部分提高,但幅度不大
(四)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作为选材的生理基础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三、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 的亏欠称为氧亏(oxygen deficit)。大强度运动时和低强度运 动开始阶段均产生氧亏。
四、运动后过量氧耗(exercise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运动结束后,机体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的水平, 这种运动后恢复期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 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两种评价方式: 通过最大无氧状态下运动员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 通过测定机体剧烈运动时,最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 来间接反映。
4.9
(一)无氧功率 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的条件下发挥 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测定方法: 1.萨扎特(Sargent )纵跳试验法 计算公式P=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前车轮周长*阻 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加除以6。其能 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解。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内容提要: 人体运动时能量代谢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本章概述 了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无氧功率等与有氧、无氧工作能力有 关的生理指标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和测试方法
概述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一、需氧量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通常以每 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运动时总需氧量的计算: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钟摄氧量+恢复期每分钟摄氧量-安静 时每分钟摄氧量)x(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二、摄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有时把 摄氧量也称为吸氧量(oxygen intake)和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Hale Waihona Puke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乳酸阈测定 通气阈测定
(三)乳酸阈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二)乳酸强度训练法 (三)间歇训练法 (四)高原训练法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 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供能。 (一)能源物质的储备 1.ATP和CP的含量 一般人体每千克肌肉中含ATP和CP在15-25毫克。大约能够 维持10秒钟以内。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 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