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新发现
8. 降低胆结石发病率
• 中国台湾历时12年的一项随访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使用人群相对 比未使用者,随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逐 渐降低,而且长期的使用与更低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关,至于相关 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9. 治疗脆性X综合征
• 脆性X综合征 (FXS)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闭症,语言及社交能力 低下,多动易怒,社会反应能力差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恢 复 FXS 小鼠模型的主要异常表型和使FXS患者易怒性、社会反 应性、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证据等级太低,仍 需要更多更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二甲双胍在 FXS的治 疗价值。
2. 心血管保护作用
• 二甲双胍能减少新诊断及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 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 糖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 胖等,其中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控制以上风险因素起到直接或间接 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 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
• 一些研究意外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减缓 瘤体扩张速度,甚至可预防破裂,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抗炎、 降脂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相关,但目前缺乏足够证据等级的随机 对照研究结果来明确二甲双胍的这一独特医学价值。
7. 延长寿命
• 有研究指出,定期服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可延长小鼠的寿命;二甲 双胍处理过的秀丽隐杆线虫机体衰老速度明显下降;二甲双胍长 期治疗可显著延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使其可能比非糖尿病 患者活得更久。可见其能通过控制衰老和降低特定疾病死亡率, 使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减少和预期寿命增加。
• 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在2型糖尿病成年人中有治疗肥胖的作用,对 于肥胖儿童,现也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青春期前肥胖 儿童的BMI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功能指标。但在青春期儿童中则 未观测到显著益处,可能是青春期生理及激素的变化作用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前言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药物,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但不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差异很大,导致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文将介绍目前对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关基因与多态性OCT1(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基因OCT1是编码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的基因。
二甲双胍的肝脏摄取主要受到OCT1的影响。
在OCT1基因位点rs622342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较差,疗效不尽如人意。
这一结果已在白人、中国汉族和印度患者中得到证实。
CRTC2(CREB-Regulated Transcriptor Coactivator 2)基因CRTC2是CREB调节的转录因子协同激活因子2的缩写。
它在胰岛素介导的糖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CRTC2基因位点rs6518757的多态性分析中,C/C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且其血糖控制更差。
GIPR(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Receptor)基因GIPR编码胰高血糖素依赖性胰岛素类肽-1的受体。
在GIPR基因位点rs10423928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该位点的突变与二甲双胍的疗效有关。
突变患者更难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与非突变患者相比,峰小时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显著升高。
MATE1(Multidrug and Toxin Extrusion Protein 1)基因MATE1是多药和毒物外排蛋白1,它对二甲双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脏中。
在MATE1基因位点rs2289669的多态性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药物清除速度较快,血药浓度也相对较低。
未来展望目前对于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已经显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二甲双胍潜在用途研究进展
1 二 甲双胍 抗肿瘤 作 用
以往 的研 究 表 明 ,T2DM 除 了能 够 导 致 患 者 其 他 系统 疾 病 以 外 ,还 可 能 与 乳 腺 癌 、肾癌 、肺 癌 、肝 癌 、前 列腺 癌 等恶 性 肿瘤 的发 生 和 发 展 有着 密 切 联 系 _3 J,DM 患 者 的肿瘤 发 病率 要 明显 高 于非 DM 患 者 [ ]。2001年 ,Schneider等 将 2组 高 糖 喂 养 的 仓 鼠接 受胰 腺致 癌 物 N.亚 硝基 双胺 治疗 ,42周后 发 现对 照组 中 50%的仓 鼠 发生 恶 性 病 变 ,而 MF喂养 的实 验组 无 一例 发生 。这 是 首次 发现 MF具 有 抗肿 瘤 的可能 性 。随 后 Evans等 l10]发 表 的一 篇 流 行 病 学报 告 中发现 服用 MF的 DM 患者 与服 用其 他 降糖 药治疗 的患者 相 比 ,癌 症 风 险显 著 降低 。这 一 结 果 得到 了肿 瘤学 领域 的关 注 。此后 ,大 量研 究 与 流 行 病学调 查显 示 MF对癌症 的预 防或 治疗 有 着 积极 的 效 果 [11-121。Thakkar等 [” 研 究 证 实 了相 对 于 其 他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1期·综述·参考文献[1] 苏雅,夏黎明,祝永福,等.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38-40,42.[2] 唐晓琴. 中医调护对乳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的缓解作用.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28.[3] 罗志芹,焦杰,年伟艳,等. 温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2015,23(2):155-157.[4] 张永慧,林丽珠. 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4):485-489.[5] 于颖,柯小娥,李洁,等. 传统中医疗法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6] 王海明,李柏. 癌因性疲乏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吉林中医药,2015,35(2):214-216.[7] 侯恩存,陆运鑫,林梅英,等.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06-108.[8] 张永慧. 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 陆云,屈惠琴,朱勤芬. 中医护理在缓解直肠癌造瘘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95-96.[10] 张涛,夏黎明.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4-25.[11] 林允照,顾华,沈健,等.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796-799,802.[12] 罗苑玲,程锡芳,余玲玲.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广东医学,2015,21(16):2476-2478.[13] 王梅芳,姚晚侠. 康复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51-657.[14] 邹凌云,杨柳,何晓玲,等.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4-1528,1537.[15] 吴奕帆,侯黎莉,顾芬,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93-698.[16] 陈建楠,徐国君,郭慧芳,等. 护理干预对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2):1139-1142.糖尿病(DM)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高血糖水平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和(或)胰岛素分泌缺失所致。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觉察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削减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转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亲密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转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状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Endocrinology 2023. [12]郭延勋,马士崟.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3年4月第42卷第4期 J Int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 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3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23,Vol.43, No.7 [2]帮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三〕
4、Metformin appears to ameliorate atherogenic markers,including 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AGEs.Ameliorating AGEg may be exerted directly on the pathways of AGE synthesis and clearance.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其机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原新生等途径改善血糖控制。
二甲双胍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展现出潜在的作用,通过影响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等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二甲双胍还具有其他一些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并有相关的机制研究支持。
展望方面,未来可以深入探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发展。
通过总结本文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二甲双胍、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糖尿病、肿瘤、治疗、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概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广泛用于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可能对肿瘤等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对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通过促进肝葡萄糖释放、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
在肿瘤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果。
二甲双胍还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代谢等机制,发挥其他药理作用,例如抗衰老、抗炎症等。
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拓展其临床应用领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2. 正文2.1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主要的治疗作用包括:1. 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能够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降低血糖水平,尤其是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显著。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二甲双胍影响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于通等二甲双胍影响TDM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第7期•233•.综述.二甲双胍影响T9DM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于通3,谢斯怡5夏文芳2王小川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湖北武汉739230;2第一临床学院;3第二临床学院;9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9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关键词〕二甲双胍;认知功能;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图分类号〕R5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25-9222(2221)26033305;doi:12.3969/j.issn.1005-9202.2021.06.058认知功能障碍指由于大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语言、学习、记忆等能力的下降,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发展为痴呆的全过程。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痴呆性疾病〔3。
其他的痴呆类型还包括帕金森病(PD)a血管性痴呆等。
AD的发生和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T2DM)等代谢性紊乱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脑部的表现〔。
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证实,T2DM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可使患者并发AD的风险增加56%⑶,在T9DM模型大鼠脑内也发现了典型的AD病理改变⑷。
我国成年人TO DM患病率已高达16.9%,并在持续增加〔〕。
T9DM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已成为研究热点,T9DM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是否会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影响,也受到重视。
二甲双胍目前已被推荐为所有无禁忌证T9DM 患者的基础用药〔〕,其被吸收入血后分布于全身,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在多数脑区均有较高浓度的聚集〔〕。
但二甲双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作用,其在治疗-DM过程中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近年来已有一些临床和基础研究报道,但结果不尽相同。
本文对二甲双胍在临床研究中的影响及其在机制研究的结果进行梳理,以充分理解二甲双胍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73I);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CFB423-;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61816487791-通信作者:王小川(1977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病理生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潜在用途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潜在用途研究进展张睿;葛少华【摘要】二甲双胍(metformin,MF)是双胍类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代谢综合征.然而,二甲双胍的实际和潜在的用途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规定的使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越来越多,该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更多作用相继被发现.二甲双胍除了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外还有抗肿瘤作用、抗衰老作用、抗炎作用、菌群改善作用和潜在的成骨作用.该文就二甲双胍在各领域的作用作一综述,为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口腔医学》【年(卷),期】2018(038)010【总页数】4页(P938-941)【关键词】二甲双胍;抗肿瘤;抗衰老;抗炎;菌群改善作用;成骨作用【作者】张睿;葛少华【作者单位】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山东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6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人群在世界范围内从1980年的1.08亿增长到2014年约有4.2亿(约9%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未来十年内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4亿人,现在已成为全球健康与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1],其中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占糖尿病患者人数的95%。
二甲双胍(metformin, MF)作为T2DM的一线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近60年。
它主要通过降低肠内葡萄糖吸收、改善外周葡萄糖摄取、降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起作用,它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并不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产生胰岛素,所以不会引起低血糖[2]。
除了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MF在抗肿瘤、抗衰老、促进成骨方面的功能相继被发现,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在降糖以外的潜在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甲双胍能显著减少超过15年的糖尿病进展
二甲双胍能显著减少超过15年的糖尿病进展2015年9月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对糖尿病预防长期有益影响的程度,最初显示在3年糖尿病干预项目(DPP)中,并评估这些干预是否减少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
DPP(1996~2001)项目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高危糖尿病风险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盲法给予二甲双胍和安慰剂队列选择研究进行了比较。
所有受试者均在DPP 项目结束时接受了生活方式的指导。
DPP结局研究(DPPOS,2002年9月1日至2014年1月2日)项目共随访了DPP队列中依然生存的受试者共2776名(88%),并对受试者初始DPP分配状态下进行了意向性治疗分析。
在DPPOS期间,初始生活方式干预组每半年进行1次生活方式强化,二甲双胍组非盲法的给予了二甲双胍。
研究设定的主要终点为糖尿病发病和微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为确诊微血管疾病,研究人员使用总微血管事件表示,总微血管事件包括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
在平均随访的15年期间,与安慰剂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了27%(风险比0.73,95% CI 0.65~0.83;P<0.0001),二甲双胍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则下降了18%(0.82,0.72~0.93;P=0.001),组间差异随时间增加而下降。
在随访的第15年,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情况为,生活方式干预组55%,二甲双胍组56%,对照组62%。
研究结束时,在总的队列中所有治疗组的总微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没有显著组间差异(安慰剂组12.4%,95% CI 11.1~13.8;二甲双胍组13.0%,11.7~14.5;生活方式干预组11.3%,10.1~12.7)。
但是生活干预组中,女性受试者(n=1887)的发病率(8.7%,95% CI 7.4~10.2)低于安慰剂组(11.0%,9.6~12.6)和二甲双胍组(11.2%,9.7~12.9),与安慰剂组相比发病率下降21%(P=0.03),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2%(P=0.02)。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作用
研究二甲双胍对AMPK的影响,分析AMPK在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 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 作用
x二甲双胍概述
01
起源与历史
二甲双胍最初由法国医生发现并使用 于临床。
02
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抑制糖异 生和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来降低血糖 。
03
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AMPK与二甲双胍关系研究背景
AMPK的发现
AMPK的发现为研究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AMPK的作用
AMPK在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凋亡及自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甲双胍对AMPK的影响
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发挥降糖作用。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中AMPK的核心作用。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陶雪龙恩武熊堉蒋敏童荣生边原吴行伟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抑郁症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抑郁症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方法:对二甲双胍与T2DM及抑郁症的联系、二甲双胍的抗抑郁机制及其抗抑郁作用的人群和剂量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的一线药物,其治疗T2DM的安全性好,并可通过抗糖尿病、抗炎、抗氧化、直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等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
二甲双胍治疗抑郁症的反应性与性别密切相关;其用于改善抑郁症的剂量与治疗T2DM相当,但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国内尚未开展对二甲双胍抗抑郁的大型队列研究。
因此,对于二甲双胍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抗抑郁效果及应用,仍需进一步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二甲双胍;抑郁症;2型糖尿病;抗抑郁机制中图分类号 R969.3;R9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7-0885-06抑郁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之一。
临床上传统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
然而,这些抗抑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有一些局限性,如单胺类药物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产生治疗反应。
研究表明,谷氨酸能药物(如拉莫三嗪、利鲁唑)可以产生更快、更持久的抗抑郁效果,但这些药物疗效有限,在20%~30%的抑郁症患者中会出现耐药性[2]。
另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易导致患者代谢异常[如体质量增加、高血糖、高空腹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和脂代谢紊乱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糖尿病[3]。
因此,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选择常规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可能对T2DM控制不利,亟需探寻新的药物或方法来治疗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抑郁症合并T2DM患者。
二甲双胍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GLOBOCAN 数据库统计,2018年CRC 有180万新发病例和88.1万死亡病例[1]。
目前CRC 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但总体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
因此,亟待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CRC 提高治疗效果。
CRC 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有多种因素影响CRC 的发生发展,包括吸烟、饮酒、遗传因素、肥胖及糖尿病等。
2型糖尿病是罹患CRC 的独立危险因素[2]。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因其低成本、易耐受及安全性强等优点,越来越被关注。
它除了可以降血糖外,还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以及延缓肿瘤进展等[3]。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CRC 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促进其凋亡,并在治疗CRC 上有一定的作用[4]。
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1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12个月后与未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CRC 发病风险降低了12%[5]。
此外,CRC 的发病风险可随着二甲双胍使用剂量的累积而逐渐降低[6]。
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与CRC 关系的荟萃分析提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与未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降低了25%[7]。
二甲双胍除了可以降低CRC 发病风险外,还可显著改善CRC 患者的预后。
Deng 等[8]研究发现,口服二甲双胍的CRC 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 =0.73,95%CI :0.63~0.84)与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0.60,95%CI :0.50~0.73)均显著提高。
另有研究显示,相较于其他降糖药联合化疗组,二甲双胍联合化疗后的CRC 患者总体生存期延长了14个月[9,10]。
Ng 等[11]认为二甲双胍还可降低CRC 的复发率(HR =0.65,95%CI :0.56~0.76),延缓肿瘤进展。
二甲双胍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ma l s t u d i e s a n d b a s i c f o u n d a t i o n[ J ] . A n n P l a s t S u r g , 1 9 9 7 , 3 8
( 6 ) : 5 5 3— 6 2 .
Z a mi e r o ws k i D S. Al l oa f m s p o n g e s m' e n o t e q u a l i n v a c u u m d r e s s -
r g , 1 9 9 3. 9 6 ( 9 ) : 4 8 8— 9 2 .
Mo r y k wa s M J ,Ar g e n t a L C, S h e ho n — B r o wn E I , e t 1. a Va c u u m— a s —
s i s t e d c l o s u r e : a n e w me t h o d f o r w o u n d c o n t r o l a n d t r e a t me n t : a n i -
参 考 文献
[ 1 ] 裘华德 , 宋久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 M] . 2版.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8 . [ 2 ] F l e i s c h ma n n W, S t r e c k e r W, B o m b e l l i M, c t a 1 . V a c u u m s e a l i n g a s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o f t t i s s u e d a m a g e i n o p e n f r a c t u r e s [ J ] . U n f a l l c h i r u -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 引言1.1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概述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
二甲双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原合成、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促进葡萄糖利用等。
通过这些作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少体重和脂肪堆积,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等。
二甲双胍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化了人们对该药物的认识,促进了相关疾病的治疗进展。
二甲双胍不仅在糖尿病、肥胖治疗中有显著效果,还显示出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0字】2. 正文2.1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生成、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促进糖代谢等途径,降低血糖浓度,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提高葡萄糖利用:二甲双胍能够促进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体内能量代谢。
3. 抑制脂肪生成: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和促进脂肪酸氧化等途径,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合成和储存,有助于减轻肥胖和改善脂质代谢。
4.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胰岛素阻抗,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二甲双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综合调节多种代谢途径,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也为进一步挖掘其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2 二甲双胍的机制研究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其机制研究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二甲双胍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药动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药动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者:申亦可尼样卓玛胡琳秦宁宁李文斌赵安鹏王荣孙月梅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2期关键词二甲双胍;药动学;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肠道菌群;高原低氧二甲双胍是一种基础口服降糖药物,广泛用于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建议将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1]。
对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多剂量治疗后,其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5 h,平均肾脏清除率(CLr)为(510±130)mL/min,表观分布容积(Vd)为63~276 L,口服清除率(CL/F)为(1 140±330)mL/min,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0%~70%[2]。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持续服用3 个月二甲双胍(1 500 mg)的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了1%[3]。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二甲双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大约30%~40%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后未能降至理想的血糖水平[4]。
Christensen 等[5]研究表明,服用相同剂量二甲双胍的受试者血浆稳态谷浓度为54~4 133ng/mL,提示该药的药动学行为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对部分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3,6]。
药动学研究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二甲双胍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可能导致药物在个体水平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者呈现出不同的药效。
为指导二甲双胍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本研究对二甲双胍药动学影响因素(如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肠道菌群、高原低氧环境、生理功能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綜述。
1 基因多态性对二甲双胍药动学参数的影响1.1 吸收和分布二甲双胍主要在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中吸收和分布,主要由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1,OCT1)、OCT3[7 - 9]、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novel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 1,OCTN1)[10]和质膜单胺转运蛋白(plasma membrane monoamine transporter,PMAT)[11]介导转运(图1A、图1B)。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其降糖效果肯定,低血糖发生风险小,价格适中,因而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还有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调节血脂、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还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防治、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不良反应方面,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但发生率极低。
关键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二甲双胍作用机制:①通过抑制糖异生和减少糖原分解来降低肝糖输出,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
②增加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二甲双胍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胰岛素。
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通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作用来降糖;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糖运输来降糖。
③通过抑制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小肠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2.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大致高括为两类2.1延缓糖尿病发生和降糖作用2.1.1延缓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发生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调节能力已经遭到破坏,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这部分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长[1]。
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延缓作用首先被证实,它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有效性和耐受性良好。
2.1.2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强而有效,单药治疗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降低达1.5%-2.0%。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主要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肝糖原的输出以及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一系列依赖和不依赖胰岛素作用机制拮抗血糖,最终减低循环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缓解糖毒性和脂毒性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二)
IR是PCOS的重要特征之一, 高胰岛素血症一方面通过增加卵巢雄激素的产 生, 导致高雄激素血症; 另一方面是导致PCOS代谢异常改变的中心环节。目前
人们对二甲双胍在PCOS治疗中的认识已经大为扩展,在原有改善IR和减重作用
的基础上,该药对子宫内膜功能、高雄激素血症、月经周期及排卵功能均有改 善作用。对于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或代谢综合征且单纯生活方式调整无效
相互作用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M].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14:950-952
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二)
接上表 本品可降低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增加 肌肉、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 ;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及储存, 降低TC、TG水平。 本品非缓释制剂主要由小肠吸收,缓释制剂由胃肠吸收。不与血浆蛋白结 合,以原形随尿液经肾脏排出(肾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药物蓄积)。T½约 1.7-4.5h,。
参考文献
[1]赵欢欢.二甲双胍50年进程[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2]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M].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14:950-952. [3]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4]纪立农.2014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M].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胃肠 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6月第19卷第6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Jun 2010, Vol.19 No.16.
[1]纪立农.2014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M].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二甲双胍在改善脂质代谢及改善NAFLD患者的血清酶谱方面的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 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发现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减少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5、1995年,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6、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 物治疗的基石; 7、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共同发 布新共识,指出二甲双胍是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8、总之,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经典用药之一,也是被多国指南推荐 的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普遍。
[6]蔡晓波,陆伦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析[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年11月22日. [7]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8]杨昱,刘超.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多囊卵巢综合征诊疗指南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年2月第30卷第2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February 2014, Vol. 30, No.2. [9]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08,Vol.43,No.7 [10]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孕.2015年4月第35卷 第4期 April 2015,Vol.35, No.4. [11]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pos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2014.
的PCOS患者,建议加用二甲双胍。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08,Vol.43,No.7 [2]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孕.2015年4月第35卷第4期 April 2015,Vol.35, No.4.
[1]赵欢欢.二甲双胍50年进程[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一)
适应症 用法用量 禁忌症 不良反应 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T2DM,对肥胖者有减重作用,亦可缓 解高胰岛素血症。 0.25g-0.5g起始,po qd/bid/tid,日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g。 过敏;DKA;心衰心梗;DM合并严重并发症;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酗 酒者、妊娠期;哺乳期。 低血糖(少见);体重减轻;乳酸酸中毒;头痛;胃肠道;减少维生素 B12吸收,但贫血少见。 与SU、胰岛素合用,协同降糖;可加强抗凝药作用;可加强加压素的升压 作用;与利尿剂、糖皮质激素、CCB、甲状腺制剂等合用可减弱本药效果; 可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与酒精合用,酒精可增强本药对乳酸代谢的影 响,易导致乳酸酸中毒。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改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指南推荐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如下; 1、二甲双胍目前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血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和胰岛素抵抗(IR)(尤其是肝脏和肌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主要
以TG、TC和LDL-C为主),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二甲双胍可直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流量。
[1]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2014.
二甲双胍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糖尿病可能是多种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的 危险因素。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肿 瘤发病风险及病死率。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 酶(AMPK)通路,而AMPK通路的激活除了影响代谢外,还可能抑制肿瘤的 发生与发展。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 1、胰岛素有促进有丝分裂作用,因此下调胰岛素水平可以间接抑制肿瘤细 胞生长,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水平; 2、二甲双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激活AMPK通路,可抑制肿瘤细胞增生; 3、二甲双胍明显阻滞了肿瘤干细胞细胞周期进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 可以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其还能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1]母义明,纪立农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Chin J Diabetes,August 2014,Vol.22,No.8.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胃肠 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6月第19卷第6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Jun 2010, Vol.19 No.16. [3]蔡晓波,陆伦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析[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年11月22日.
[1]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杨昱,刘超.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多囊卵巢综合征诊疗指南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年2月第30卷第2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February 2014, Vol. 30, No.2.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一)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常
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征、卵巢多囊样表现等 ,同时可伴有肥
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是T2DM、心脑血管病和子宫内膜 癌发病的高危因素。PCOS患者罹患T2DM几率较正常人群升高5~10倍。
4、可能降低T2DM患者肿瘤的发生风险 已明确的药物作用
最基础的药物作用
降糖:T2DM
二甲双胍在降糖方面的作用机理
抑制肝脏糖异生 降低FPG
提高肌肉、脂肪 对葡萄糖 的利用降低PPG
减少小肠内 葡萄糖的吸收
二甲双胍
改善IS,提高 β 细胞 对血糖的应答
减少ATP合成 激活AMPK 减少脂肪合成 减轻IR
药效学
药动学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M].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2014:950-952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1、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TC、TG、LDL-C)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 3、提高PCOS患者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诱导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