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提纲和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
选择题:(例)
1.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级划分的条件是 ( D )。
A. 共同的生活方式
B.阶级利益
C.教育程度
D.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
2.唯名派论的社会学家确认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集体行为
B.个人行为及其细节
C.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名词解释
1. 晕轮效应(笔记)
由于西方现代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与传统社会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的物质生活形成十分强烈的反差,很容易产生把西方现代化的一切东西看成是先进的、美好的而盲目仿效的倾向,以为西方社会的今天就是转型社会的明天,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掩盖了其他一切弊端。
2. 社会化(83)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化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3. 本土方法论(130)
又译作“俗民方法论”。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构建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4. 角色距离(117)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索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5. 文化中心主义(73)
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各个国家、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6. 社会政策(420)
社会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7.社会整合(362)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8. 社会互动(124)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笔记: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情感、共同行动的过程。)
9. 文化堕距(68)
又译为文化滞后。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化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快,有的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10. 社区(272)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包括:地域、人群、共同的利益、问题)
11、贝弗里奇报告(434,社会保障)
该报告认为,社会保障就是保障收入达到最低标准。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
12. 社会交换论(129)
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化?并简述社会化的类型。(8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化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周期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与其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亦称为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是适应新形象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 简述贫困文化论与贫苦处境论的异同点。(笔记)
相同点:两种理论的研究主题一致,都承认穷人偏离了主流社会,存在一种穷人的“亚文化”
不同点:前者更为强调贫困亚文化的内生性和自我延续性,认为世界各国的穷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特征。后者更加强调穷人所处特殊处境对形成贫困亚文化的作用,且这种文化是穷人无从选择的结果,不认为存在一种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3.简述社会群体的类型(149-151)。
(1)初级、次级群体(主要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2)正式、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3)内、外群体(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来划分)
(4)所属、参照群体(主要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
(5)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群体(主要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原由及其性质来划分)
4. 简述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126)
(1)符号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作出解释。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它既不是预先已经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