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15ce67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4.png)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
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咳嗽的分型,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按咳嗽发病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曰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1055c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1.png)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儿童常常受到喉咙痒和咳嗽的困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不适,还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是儿童喉咙痒咳嗽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儿童的康复。
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
对于儿童喉咙痒咳嗽,中医常常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风寒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声音重,并伴有流清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可以采用中药补肺润燥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麻杏石甘汤、川贝枇杷膏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对于“小儿肺热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有痰,痰黄稠厚,并伴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银翘片、鱼腥草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草药和剂量。
同时,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除了中医辨证施治,草药外敷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缓解儿童喉咙痒咳嗽。
经典的草药外敷方法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橄榄油,调成糊状,涂抹在儿童的喉咙部位。
常用的草药包括苦参、川贝母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舒缓症状。
在进行草药外敷时,要注意选择适量的草药和添加剂,并在涂抹时避免过分刺激儿童的喉咙。
如果儿童对某些草药过敏或有其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进行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时,还要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调理。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感染咳嗽的人接触。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总之,儿童喉咙痒咳嗽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草药,并注意饮食和卫生习惯的调理。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143f78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d.png)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中医儿科学--咳嗽(完整)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咳嗽(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7560d53968011ca200912e.png)
完整版ppt课件
37
8
哮喘性支气管炎(asthmatic bronchitis)
• 哮喘性支气管炎并不等于哮喘。我们知 道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比 较狭窄,它的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
• 一旦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粘膜便充 血和肿胀,导致细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的 痉挛。哮喘性支气管炎正是在感染的基础 上出现的哮喘,它的临床特点为:
• 慢性干咳或晨咳少许黏痰,痰嗜酸粒细 胞(Eos)>0.03,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 应性(AHR)的证据,最大呼气流量(PEF)变 异率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大 约占慢性咳嗽的 10% 一20%。
• 给予布地奈德干粉剂 200—400 ug,每天 2次,吸人4周
完整版ppt课件
13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体征:呼吸次数稍增快,咽部充血,肺部呼 吸音粗糙,或有干、湿罗音。
完整版ppt课件
22
3、实验室检查 血象: 病原学: X线:
完整版ppt课件
23
咳嗽--鉴别诊断
1、百日咳(顿咳):以阵发性咳嗽伴吸气性 鸡鸣样吼声为典型症状,属于时行疾病,具有传 染性。
2、肺炎喘嗽:以高热、咳嗽、气促、鼻煽 等为典型症状,肺部可闻及细小水泡音。从西医 角度讲,支气管炎重症和支气管肺炎轻症,临床 表现上很难截然分开,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在 中医诊断上,轻症肺炎可以认为属于咳嗽范畴。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发热 、面红目赤、烦躁、口渴、鼻出血、大便干、 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说明:临床也常用麻杏甘石汤加减。咳引胸 胁痛者,加黛蛤散。
完整版ppt课件
儿童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儿童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cff57d0787c24028915fc3ab.png)
• 1.晨咳或晚上躺下时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慢性炎症, 慢支或支气管扩张,这是因为体位的关系,平卧时, 支气管分泌物潴留于支气管内,晨起后会刺激支气管 引起咳嗽,以排出分泌物。
• 2.夜咳:若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 等,多为呼吸道系统感染引起,若无呼吸道感染症状, 多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 多见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病程相对较短。小儿风寒犯肺易 从热化,若风寒夹热者,症见声音嘶哑,恶寒,鼻塞,咽红, 口渴;若转风热证,则咳嗽痰黄,口渴咽痛,鼻流浊涕。
• 辨证要点:咳嗽痰稀,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疏风散寒,宣肃肺气
• 主方:杏苏散《温病条辨》加减
• 常用药:杏仁、苏叶、陈皮、茯苓、法半夏、桔梗、甘草。外 寒重者,加荆芥、防风、麻黄;痰多清稀者,加金沸 草(散风寒,化痰饮)、紫苏子(性辛、温,主下气, 除寒中)。若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舌质红,风寒化 热者,加鱼腥草、黄芩、枇杷叶。
• 2.肺炎喘嗽:以气喘、咳嗽、痰壅、发热为主症,双 肺听诊吸气末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性啰音,胸部X线 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斑片状阴影。
鉴别诊断
• 3.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胸部 X线检查可见纵隔摆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确定诊 断。
• 4.原发型肺结核:以低热、咳嗽、盗汗为主要临床症 状。多有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气道排 出物可找到结核菌,胸部X线检查显示活动性原发型 肺结核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明显的支气管结 核病变。
• 中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肺常不足”。
定义
• 以咳嗽为主症。咳以声言,嗽以痰名, 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 与内伤咳嗽,由于肺常不足,卫外不 固,很容易感受外邪引起发病,以外 感咳嗽为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气 管炎、支气管炎。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fd455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e.png)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
小儿咳嗽是指儿童期间的咳嗽疾病。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
中医认为小儿咳嗽的病因多与外邪入侵、内因凝滞、脾胃虚弱等有关。
外邪入侵是指
外界的风寒、风热、湿邪等侵犯呼吸道,导致病机紊乱。
内因凝滞是指机体内无法运行的
湿邪、痰浊等因素造成气机不畅,引发咳嗽。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消化
吸收,导致湿痰滞留而引发咳嗽。
二、病机
中医将小儿咳嗽的病机归纳为风寒、风热两类。
风寒病机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痰白稀、伴有鼻塞流清涕等症状;风热病机表现为咳嗽声轻、咳嗽常见于夜晚、咳痰黄稠等症状。
三、治疗原则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风寒、清热燥湿、调理脾胃等方面。
针对风寒病机,治疗原则为祛风寒,常用的方药有葛根汤、小柴胡汤等;针对风热病机,
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常用的方药有银石散、银石颗粒等;针对脾胃虚弱病机,治疗原则
为调理脾胃,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四、常用方药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治疗指导中,常用的方药有宣肺止咳方、桔梗石膏汤、橘
核丸等。
宣肺止咳方由生石膏、半夏、葱白、桔梗、杏仁等组成,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
痰的作用。
桔梗石膏汤由桔梗、生石膏、淡竹叶、半夏、葱白等组成,具有清热宣肺、润
肺化痰的作用。
橘核丸由橘核、桑叶、枇杷叶、葱白等组成,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
作用。
中医儿科学--咳嗽(精)
![中医儿科学--咳嗽(精)](https://img.taocdn.com/s3/m/f72f2c310066f5335b812113.png)
中医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疏散表邪,宣通肺气。 (散寒/清热) 内伤咳嗽--辨别病位、病性,分别治疗。 (痰湿、痰热、气虚、阴虚) 久咳:敛肺纳气
咳嗽--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临床表现:起病急 +咳嗽频繁声重,痰白清 稀+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咽痒不红+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数 ,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 说明:此证临床少见。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 此病的临床表现为躺下或睡觉时突然发 作,剧烈性呛咳久不停息,并伴气急气喘。 • 该病常见于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嗜酒、 吸烟及气郁不舒伴胃部不适者。 • 引起胃性呛咳的原因在于胃内压力过高, 导致胃内酸性消化液倒流入食管下段,刺 激呼吸道迷走神经,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 气喘不止。
病因病机
• 病因: • 病机:
病因病机
总之,咳嗽病证多由以外感风邪为主的 六淫之邪侵犯肺脏,涉及于脾而引起。病 理机制为肺失宣肃。病位主要在肺脾,
咳嗽--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史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症状:呼吸道症状主要有咳嗽,有时可发热, 部分患儿可出现胸痛、 喘息、呼吸急促;婴幼 儿可出现呕吐、腹泻、腹痛。 体征:呼吸次数稍增快,咽部充血,肺部呼 吸音粗糙,或有干、湿罗音。
• (1)主要表现:慢性咳嗽(时间常超过8周), 咯吐或回吞黏痰;喉部发痒,觉有液体从后鼻部 流入咽喉;咽中异物感,有频繁清嗓现象。可伴 有鼻塞、流涕等。 • (2)检查:咽部可见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 见其滴流;或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 改变。肺部听诊病理性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摄 片无异常,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 • (3)经五官科相关检查诊断为各类型鼻炎、鼻窦 炎、咽喉炎等。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9d516c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5.png)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
外界气候变化剧烈,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
小儿脏腑脆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3岁内小儿更为多见。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的病变,均能够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发生咳嗽。
小儿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但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调的生理特点。
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因素。
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疫疠等外邪均可致病。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的生理特点,脾虚损致咳是小儿内伤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证施治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津液输布不利,留滞肺络,凝而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嗽频作,痰白稀薄。
诸痒皆属于风,风邪内郁于肺,肺主声,故喉痒而咳声重浊。
风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均属风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金沸草可顺气化痰,前胡、荆芥、细辛可祛风散寒,半夏、生姜温化寒痰,茯苓、大枣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寒邪重加炙麻黄,杏仁;痰多加橘红、紫菀、JII贝母、炒白术;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声重加蝉衣、射干;夹里热者,去细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肺经内郁之热。
若兼湿邪者,见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苔白腻,治应散寒宣肺,佐以燥湿祛痰,以杏苏散加减。
病案1黄某,2岁3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诉。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频繁(晨起重),无发热,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紧。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
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dcb89d7f05087632311212c4.png)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怎样产生的?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形成咳嗽的器官,有呼吸道、肺脏、呼吸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如病毒、细菌和某些寄生虫侵入呼吸道后引起的发炎,可刺激粘膜而引起咳嗽;其次,多种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能刺激呼吸道粘膜,或压迫支气管,通过神经而刺激咳嗽中枢。
其中,在儿童时期,最易遇到的是因呼吸道有异物而引起咳嗽:当小儿在哭、笑或喊叫时,可将口的食物或其他东西吸入呼吸道。
此外,有些体质过敏的小儿,闻到油漆气味或吸入花粉、香烟、烟雾等也可引起咳嗽。
咳嗽时,第一步是吸气肌收缩使胸腔增大,胸腔压力降低,大量空气进入肺泡;第二步是声门关闭,呼吸肌、肋间肌、膈肌、腹肌等同时迅速收缩,使胸腔压力突然升高;最后,声门打开,此时肺的气体在压力下迸发而出,并在喉头产生咳声。
中医是怎样认识咳嗽的,询问痰的情况有什么意义?中医认为,在外感或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都可有咳嗽的症状出现。
“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痰而有声。
咳嗽的发生,或因外邪犯肺,或因脏腑伤而涉及于肺,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之说。
治疗原则上,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咳嗽的分类,以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从脏腑分,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等;从咳嗽的时间和咳的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咳、五更嗽、干咳嗽、夜嗽、顿嗽等。
临床上,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色,对指导诊断、治疗有直接关系。
如:有声无痰者责之于肺,多属阴虚肺燥;有痰无声者,责之于脾,多属脾虚不运,湿邪阻,痰浊上干于肺;有声有痰者,肺气初伤,继动脾湿,属肺脾两脏同病。
所以,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小儿咳嗽的中医辩证(一)
![小儿咳嗽的中医辩证(一)](https://img.taocdn.com/s3/m/4845cb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5.png)
小儿咳嗽的中医辩证(一)咳嗽难治,预防最重要。
咳嗽真是小儿病里最难治的,难在可能引起咳嗽的原因太多,咳嗽种类多,就难找根,不根治,就难好,不快好,就影响更大,情况更复杂,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治疗咳嗽,最重要的是找原因,找到原因,辩证施治。
注意这里是"证"不是“症”所以不能仅根据咳嗽的现象就用止咳药,用抗生素,这都是极为错误的,使用不当,这些甚至是毒药,如止咳药不但有麻痹作用,吃多了会依赖,如毒品,还会导致痰不能咳出,导致更严重后果。
咳嗽与内脏的关系:肺——气管和肺是一个系统,是身体直接和外界空气接触的前沿,所以容易受到外界侵扰,冷、热、燥、湿、毒、邪都可能直接侵犯,所以咳嗽有可能是外邪侵扰肺和气管造成;同时肺又是身体散发热气和水分的器官,从体内来的邪气,如湿、火、燥、邪也会侵扰。
辨别内外、种类就可以治疗。
《引用》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治节,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宣发,以清肃下降为顺。
肺为娇脏,畏寒热而恶痰浊。
阴液不足,卫阳亦虚。
卫气不固,则易感外邪。
风热郁于肌表,腠理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
风热上受,窍道不利,则头痛,鼻塞。
喉系肺属,热邪熏灼,则咽喉干燥。
肺失清润,则声音嘶哑。
肃降失职,则咳嗽。
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阴虚火旺,内热薰灼,则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口干等。
内有阴虚外有风热袭表,则见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细数或细数。
咳嗽症状在肺,但原因是外还是内?是内又是什么内脏造成,必须分辨清楚,然后治疗。
影响肺的其他内脏脾——脾是后天之本,脾是饮食的基础,是小儿身体里最累的器官,因为它直接接收各种食物,对的错的都要它承担。
小儿脾胃稚嫩,往往是第一个出问题的,比如腹泻、便秘、上火、湿热。
脾胃运化不足,食物积聚,犹如垃圾内部生热,产生湿热,湿热是非常危险的邪气,可能引发很多问题,如腹泻、湿疹、鹅口疮等。
湿热上升反映到肺就是痰积在肺,导致咳嗽,这种咳嗽,就需要先消积后止咳。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中医辩证分型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中医辩证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c62b09c36edb6f1aff001fef.png)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儿科要略讲义06咳嗽论治
![儿科要略讲义06咳嗽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24d6ad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c.png)
第六章•咳嗽论治第一节•咳嗽概说属性:咳嗽,肺之病也。
起因不一,变化亦多端。
其病虽成人小儿,皆有患之,然以小儿脾胃殊为薄弱,肺体更属娇嫩,一经感染,最易流连,荏苒日久,则酿大患,故小儿之咳嗽,倍重于成人也。
至于证状,小儿气息本短,脉息本数,一患咳嗽,则气息之短促,脉息之急数,益现异常之象。
甚则神气不定,发为惊惕啼哭之状,此证状之倍重于成人也。
论其治法,亦属较难,盖小儿问诊脉诊,未易十分准确,得病之源,知之非易,更以小儿五内之未充,身体之未固,用药亦倍费斟酌。
故咳嗽一证,成人与小儿,其病虽同而证治实有不同也。
至于起因,大别之有三:一曰外感咳嗽,一曰内伤咳嗽,一日杂证咳嗽是也。
外感咳嗽,咳之属于外因者,属于内伤者不与也;内伤咳嗽,咳之属于内因者,属于外感者不与也;杂证咳嗽,咳之属于内外因相杂者。
以此分系,则一般咳嗽皆包罗其中,而于繁杂无当之咳嗽专名(如心咳、肝咳、大肠咳、小肠咳等),亦可弃而不取矣。
第二节•外感咳嗽一、伤风咳嗽甲:概况外感咳嗽,受病之因,全由外邪所致。
不由内因,故与内伤之咳嗽不同,其间亦有因外感失治而转成内伤者,然初起固为外感也。
外感咳嗽之轻者,厥为感冒风寒,俗所称伤风咳嗽是也。
肺为清轻之体,最忌风寒之邪,一有所感,气管在上,先受其病,病则酿痰,痰则阻碍呼吸,肺体因呼吸之有阻也,亟欲祛邪以外出,故发为咳嗽以驱之。
初起之时。
咳声常尖锐而痰色常清白,以寒邪初袭,犹未化热,痰涎始生,犹未化浊也。
病之中期,咳声常重浊而痰色常稠黄,以邪势方盛,进而化热,痰涎积聚,熏蒸变稠也。
病之后期,咳声常清爽而痰色常清白,以邪势已衰,气道已通,浊痰既豁,仅存稀痰也。
病之甚者,亦有热势内侵,而呈喘急之象,亦有痰不易出而呈惊搐之状,要皆非危笃之证,但须因势利导,清热豁痰,使咳声得畅,肺气得宣,稍稽时日,亦无不愈。
至于有因循失治,有内外因相杂,有一再感冒不已,致肺气大伤者,亦可转成不治之证,俗所谓伤风不醒便成痛,正指此也。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ccdfb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d.png)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小儿咳嗽是指儿童出现咳嗽症状,多见于幼儿和儿童。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小儿咳嗽主要与肺、脾、肾三个脏腑有关。
肺主气,气随神运动而上下循环,舒缩有度则呼吸畅通,否则则出现咳嗽;脾主运化水谷,脾虚湿浊则生痰,痰多则易咳嗽;肾主生长发育,肾虚则易出现咳嗽等症。
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对小儿咳嗽也同样如此。
根据小儿咳嗽症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如风寒咳、风热咳、痰湿咳、肺胃失和咳等,再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针对性治疗。
2. 食疗调理按照中医理论,小儿的脾胃功能不完善,得风得热容易伤脾胃,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寒凉食物,如西瓜、冰激凌等,同时可以摄取一些温补脾胃的食物,如燕窝、鱼肉、鸡肉等。
此外,还可以选用一些滋阴清热、化痰止咳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3. 按摩调理小儿气血运行不畅,往往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
因此,在诊治小儿咳嗽时,常常会采用按摩调理的方法,促进气血畅通、调和脏腑。
按摩的部位可以选择背部、手臂、胸部等,按摩手法宜轻柔、缓慢,不可用力过猛,以避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4. 草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经典理论在小儿咳嗽治疗中的又一重要应用。
一般情况下,中药治疗宜从体质、病因、病位、病程等角度进行综合判断,选用对症的中药配方。
如表现为风寒咳的小儿可以选用葛根汤,表现为风热咳的可以选用麦冬石膏汤,表现为痰湿咳的可以选用半夏泻心汤等。
5. 中医保健中医经典学说认为,积极调理机体,增强体质才是预防小儿咳嗽最根本的措施。
因此,在平时应多注重小儿保健,包括合理安排饮食、注意注意睡眠、保持心情愉快、增强体育锻炼等方面。
此外,还可以根据小儿体质特点,选取适当的中药进行滋补调理。
总之,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针对当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还可以帮助小儿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在小儿咳嗽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治疗,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儿童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
![儿童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dcc01a69dc5022aaea00d5.png)
临床诊断
• 3.辅助检查: • (1)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门阴影增深; • (2)血常规: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细菌感染着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 (3)病原学检查:呼吸道感染七项、八项,支原体、
衣原体检查,痰细菌培养可以作为细菌学诊断。
7
咳嗽的分类
• 一、咳嗽病程 • 1.急性咳嗽:<2周,主要由于呼吸道感染引起。 • 2.迁延性咳嗽:2-4周 • 3.慢性咳嗽:>4周,分为特异性咳嗽与非特异性咳
• 学龄前期:尚需考虑支气管扩张等。 • 学龄期:尚需考虑心因性咳嗽等。
9
慢性咳嗽
• 1.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多见于<5岁的学龄前儿 童):(1)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 呈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白色黏痰;(3)X线胸片检查无 异常;(4)肺通气功能正常;(5)咳嗽通常具有自 限性;(6)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如果咳嗽 时间>8周,应考虑其他诊断。
嗽。前者指咳嗽是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的症状之一, 如百日咳、肺结核、哮喘等;而后者指咳嗽为主要或 唯一表现,X线胸片未见异常的慢性咳嗽。
8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
• 婴儿期: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和先天性疾 患(如先天性气管、支气管、肺发育异常,胃食管反 流,其他先天性心胸异常等)。
• 幼儿期:除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外,常见病因为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又称鼻后滴流综合征(UACS)、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气道异物、胃食管反流等。
• 2.痰浊内生: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喂养不当,致脾 失健运,水湿内停,酿生痰湿,上贮于肺,肺失宣肃
4 而咳嗽。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加 之外邪犯肺,肺津失布,聚而为痰;若其他脏腑功能
【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咳嗽
![【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a8724ce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2.png)
【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一、风寒咳嗽症状:呕吐频作,咳声洗炼,痰多色白,甚则喉间存有痰鸣声,恶风食欲不振,头痛烦躁,塞鼻未通,打喷嚏上涌清涕,喉肿声轻,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紫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呕吐日长提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呕吐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辨证:温肺解热。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活血求解痉,必要时提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高,大便次数多者提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呕吐,痰色黄稠,胸痛阻塞,咳嗽恶风、汗出来,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尝。
大便潮湿,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厚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仁和多者提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提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烹炸,嗜喝朱古力。
咳声低沉,呕吐时面红,剧时具奏惹来胸胁苦,胸痛血淋淋,痰黏容易喽,喉痛痰干活,痛经,尿赤舌红,苔黄干活,脉滑数,指纹色青色。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顿咳的分证论治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顿咳的分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44b7457a8956bec0975e3cd.png)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宣肃。
时行邪毒由口鼻入侵,郁于肺卫,肺气不宜,故鼻塞流涕,咳嗽阵作。
2—3天后邪气内侵肺络,与痰浊郁结气道,肺气不利,上逆而咳,故见咳嗽日渐加剧;痰属阴邪,夜归阴分,故咳嗽日轻夜重。
时邪有兼夹风寒、风热之别,夹风寒者,则痰稀白,苔薄白;夹风热者,则痰稠不易咯出,苔薄黄。
邪在卫表,故脉浮。
治法:疏风祛邪,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杏仁降气化痰止咳,甘草佐麻黄,以辛甘助发散肺卫之邪。
偏风寒者,加苏叶、百部、陈皮辛温发散,理气化痰;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胆星、枳壳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偏风热者,加桑叶、黄芩、生石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痰黄而粘稠者,加葶苈子、鲜竹沥、黛蛤散清化痰热。
证候: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要症状。
咳嗽连续,日轻夜重,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得以暂时缓解。
有些外因,如进食,用力活动,闻刺激性气味,或情绪激动时常易引起发作。
轻则昼夜痉咳5—6次,重症多达40—50次。
伴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系带溃疡。
舌红,苔薄黄,脉数。
此期为痉咳期,从发病第2周开始,病程长达2-6周。
年幼及体弱的婴幼儿此期可发生变证:如咳嗽无力,痰鸣鼻煽,憋气窒息,面唇青紫的痰热闭肺证;或神识昏糊,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的邪陷心肝证。
分析:邪郁化火,阻塞肺气。
时邪郁而化火,火热熏肺,炼液为痰,阻塞气道,肺气失肃,痰气交阻,气火上逆,故痉咳频作。
痉咳后骤然吸气,大量气体激动声门而发声,故咳后伴深吸气样鸡鸣声;痰涎咯出,气道暂得以通畅,故咳嗽暂得以缓解;邪痰阻肺,肺气上逆,胃失和降,故呕吐食物。
某些外因,如进食、活动过度或闻刺激性气味,可使肺气失畅,宣肃失常,引动邪痰,而使痉咳发作;情绪激动,肝失疏泄,肝气犯肺,亦可使痉咳加重。
肺病及肝,肝火随之上逆,故目睛出血;肝气横逆则胁痛呕吐;肺病及心,心火上炎,故舌系带溃疡。
舌红,苔黄,脉数为痰热之征。
年幼体弱小JL肺脏娇弱,痰热犯肺,气道壅阻;肺气郁闭,故可见咳嗽、气急、痰鸣、鼻煽;痰堵气道,呼吸不利,气滞血瘀,故见憋气、窒息、紫绀。
小儿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中医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c66edcd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0.png)
小儿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说明咳嗽是一个证候,但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而两者又多并见,故多合称“咳嗽”。
小儿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此外,古代文献中尚有“百啐嗽”的记载,这是指乳儿在生后百日以内的咳嗽,亦称“乳嗽”或“胎嗽”。
西医学认为咳嗽是为了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发生的一种身体防御反射动作。
一般咳嗽多先有短促的深吸气,继而声门迅速关闭,同时呼吸肌、肋间肌、横膈肌剧烈收缩,使胸内压力升高,最后声门突然开启,肺内被压空气和分泌液随之咳出,即成咳嗽。
本篇所论咳嗽主要指西医学支气管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在季节变换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病。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其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症状也多愈重。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机能未固,外感时邪每易犯肺,使肺气失于清肃,而发生咳嗽。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当,调护失宜,则反复迁延,若因邪未去而进一步发展,病情随之加重,可转为肺炎喘嗽。
早在《内经》一书中,有关咳嗽的病因已有论述,并指出咳嗽的病变在肺而涉及五脏六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论述痰饮可引起咳嗽,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其中有不少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为治疗咳嗽的常用方。
《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肺虚”两类,认识到肺与痰关系之密切,并总结了治咳大法,即“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对咳嗽的治疗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
”《幼科金针》指出小儿咳嗽的转归,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风则散之”的法则。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4d222a2ed630b1c59eeb5cd.png)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3d3fdf9b360cba1aa811da98.png)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凡因感受外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造成肺气上逆作咳,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多发生于幼儿。
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发病率较高,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也.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痰液滋生。
清肃之令失常,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六淫之邪,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遇感若痰湿蕴肺,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小JL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好发于冬春季节。
1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2、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3 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但咳嗽多为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并吐出痰涎,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怎样产生的?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形成咳嗽的器官,有呼吸道、肺脏、呼吸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如病毒、细菌和某些寄生虫侵入呼吸道后引起的发炎,可刺激粘膜而引起咳嗽;其次,多种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能刺激呼吸道粘膜,或压迫支气管,通过神经而刺激咳嗽中枢。
其中,在儿童时期,最易遇到的是因呼吸道有异物而引起咳嗽:当小儿在哭、笑或喊叫时,可将口内的食物或其他东西吸入呼吸道。
此外,有些体质过敏的小儿,闻到油漆气味或吸入花粉、香烟、烟雾等也可引起咳嗽。
咳嗽时,第一步是吸气肌收缩使胸腔增大,胸腔压力降低,大量空气进入肺泡;第二步是声门关闭,呼吸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肌等同时迅速收缩,使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最后,声门打开,此时肺内的气体在压力下迸发而出,并在喉头产生咳声。
中医是怎样认识咳嗽的,询问痰的情况有什么意义?中医认为,在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都可有咳嗽的症状出现。
“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痰而有声。
咳嗽的发生,或因外邪犯肺,或因脏腑内伤而涉及于肺,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之说。
治疗原则上,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咳嗽的分类,以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从脏腑分,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等;从咳嗽的时间和咳的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咳、五更嗽、干咳嗽、夜嗽、顿嗽等。
临床上,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色,对指导诊断、治疗有直接关系。
如:有声无痰者责之于肺,多属阴虚肺燥;有痰无声者,责之于脾,多属脾虚不运,湿邪内阻,痰浊上干于肺;有声有痰者,肺气初伤,继动脾湿,属肺脾两脏同病。
所以,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白有泡沫者,多属风寒;痰黄稠浊者,多属肺热;痰白质稠量多者,多为脾湿;痰白清稀冷唾者,多为肺寒;痰质胶固,稠粘量少,不利咯出者,多为肺燥。
总之,炼液为痰者,痰多黄稠,多因邪火;聚湿为痰者,痰多稠白,多因脾湿;水泛为痰者,痰液清冷,多为脏气虚寒。
为什么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并不单独是肺?诸病易治,咳嗽难医。
之所以难治,缘咳嗽根由甚多,不单是肺。
小儿咳嗽不离于肺,但又常和脾肾有关。
如:有因痰而嗽者,因小儿脾胃虚弱,而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行于肺,阻塞气道,使肺的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
故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咳嗽与肾也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肾脏主水,为水火之脏。
肺主气,肾纳气,气生于肺而依赖于肾。
肺为水之上源,肾支配人身津液,痰虽可由脾湿凝聚而成,也可由肾的津液所化。
若肾阳虚衰,一则不能暖土,致脾虚湿聚而生痰,二则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为饮。
故有“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之说。
但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肾气渐旺故因肾虚而咳者较成人少见。
又如心火太旺,灼伤肺脏,亦能致咳,所以,临床上小儿咳嗽因热邪迫肺、燥热伤津者屡有所见。
治疗上,不能单独从治肺来考虑,要认真观察其病情,分析其病因,然后根据舌苔的薄厚、舌质的正常与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治疗。
小儿咳嗽时应考虑哪些疾病?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可以阻止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系统,或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积聚。
但小儿频咳、呛咳、或剧烈咳嗽属病理性的应考虑以下疾病。
(1)呼吸道感染:①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咽炎、咽后壁脓肿、急性会厌炎、白喉、急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急性微细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麻疹、百日咳。
②霉菌感染: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③寄生虫病:肺包虫性肺囊肿、肺吸虫病、疟疾、阿米巴原虫病、肺蠕虫蚴移行症。
(2)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3)肺循环障碍:肺充血、肺水肿、肺梗塞。
(4)机械性或其他因素:吸入浓烟或其他刺激性气体、增殖体肥大、呼吸道异物吸入、食管气管瘘、胸腔积液、纵隔肿瘤、心脏肥大、心包积液、膈肌受刺激、膈疝、迷走神经耳枝受刺激(如外耳道炎、异物、湿疹)。
(5)精神性咳嗽。
(6)其他:胰腺囊性纤维病变、出血性肺肾综合征、肺泡蛋白质蓄积症、肺泡微结石症、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白血病或网状内皮细胞病的肺浸润。
如何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临床上,可根据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属哪种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患者咽、喉燥痒,呛咳无痰,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2)湿性咳嗽:痰多,喉内咕噜作响,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炎后期、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水肿。
(3)单声浅咳嗽:由于扁桃体肥大、增殖体肥大或慢性鼻、咽炎等刺激咽喉所致。
(4)痉挛性咳嗽:阵发性一连串剧咳,咳时面红耳赤,呈窒息样,多见于百日咳及气管异物的患者,亦可见于气管或支气管受肿大淋巴结的压迫、支气管扩张、原发性间质肺炎患者。
(5)犬吠样咳嗽:高音调干咳,其声如犬吠常伴声嘶、喉内喘鸣及吸入性困难,多见于急性喉炎。
(6)无声性咳嗽:有咳嗽动作而无声音,偶见于癔病、声带麻痹的患者。
(7)金属音调性咳嗽:咳嗽与胸腔内空气共鸣所致,偶而在开放性气胸患者中听到。
根据小儿的咳嗽声音,结合病史、伴随症状体征等情况,即可确诊是哪一种疾病。
咳嗽从中医而论其病因病机是什么?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在春秋气候多变之时,更因小儿寒暖不知自调,忽于增减衣服,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而发生咳嗽。
盖肺为娇脏,其性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
肺气具有宣散和肃降两方面的功能,故肺有宣有肃,气则能出能入,方可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倘卫外机能不固,外感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人体,必内犯肺脏,使肺失宣降,以致肺气郁闭不宣,其气上逆而发为咳嗽。
因小儿体质素虚或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则更易复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气愈伤,清肃功能难复,亦可出现肺阴不足或肺气虚弱的证候,发展成为内伤咳嗽。
若因痰而嗽者,主要由于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壅阻气道,故肺气不得宣畅,而引起咳嗽。
以上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谓。
痰亦有寒热之分,若痰稀色白,伴流清涕,或兼形寒无汗,头痛鼻塞等症是为风寒;痰稠且黄,口渴咽痛,则为风热;痰量多者为湿盛;干咳无痰的,多为阴伤燥咳。
综上所述,发生咳嗽的致病原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须在肺脏受累之后才能出现。
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是如何引起咳嗽的?风是五种病因之首,其性善行数变,四时不正之风邪皆可伤人,寒、暑、燥、湿皆可同时侵及人体。
春令多风,风性善于向上,故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侵,致使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肺为娇脏,小儿寒温不能自调,若冬令严寒,衣被太薄,或单衣露宿,将息失慎,寒邪束于肤表,则内犯于肺,致肺气不宣,气逆不顺,宣降失司而咳嗽频作。
夏令酷热,炎暑盛行。
火性炎上,若小儿嬉戏于烈日之下,感受其邪,一则伤津耗气,二则火邪伤肺,致热邪迫肺,津伤肺燥,肃降无权,气逆而咳。
正当夏秋之交,时值长夏主令,阳热下降,湿热熏薰,水气上腾,潮湿充斥。
若小儿玩弄戏水,坐卧湿地或雨露沾衣,则外伤于湿而内困于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滞,凝聚为痰,上阻肺道,发为干哕咳逆。
燥为深秋主气,临床又有温凉之分。
小儿感受夏暑之余气者,发为温燥;而感受深秋之寒气者则发为凉燥。
肺脏娇嫩,喜清肃濡润,既不耐热,更不耐燥,燥邪干涩,能伤肺灼津。
若小儿为燥邪所伤,可致津伤液耗,肺伤气逆,肃降无权,发为干咳痰粘等证。
如何区别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各采用什么治疗法则?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较短,初起多有发热、微恶风寒、流涕、喷嚏等症。
临床以表证、实证、热证居多。
内伤咳嗽,或为本脏自病,或因他脏及肺,起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有各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而无邪犯肌表之症状。
临床上,除伤食咳嗽和肺热咳嗽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多属里、实、热证外,其他均以里证、虚证(包括阴虚)、寒证居多。
临床应本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去其咳嗽之因,则咳嗽自止。
外感之咳,邪气多由皮毛、口鼻而入于肺,治以疏散为先,肺欲辛,平味药能开泄肺气,肺气宣畅则咳嗽可除。
用药虽不外辛凉、辛温两类,但因小儿实证、热证较多,辛凉清宣最为常用。
内伤之咳,治疗不同,但总不外湿甚者健脾,食积者导滞,实火者清热,虚火者滋阴,脾虚补土,肺寒温散等法。
?外感咳嗽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如何?外感咳嗽,临床分风寒、风热、湿热、燥热等类型,其中以风热咳嗽最多。
患儿如见咳嗽痰稀,喷嚏,流涕,鼻塞,头痛身重,怕冷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为外感风寒之邪,肺气失宣而致风寒咳嗽。
临床上,采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法药用,紫苏8g,生姜3片,杏仁6g,前胡8g,桔梗8g,陈皮8g,枳壳6g,半夏6g,水煎服。
若感受风寒重者,或为油腻荤腥食物所致,症见气促者,急当宣肺散寒,肃肺降逆,酌加麻黄以增强散寒之力。
兼挟食滞腹胀者,少佐山楂、神曲、麦芽。
患儿症见咳嗽痰稠,鼻流浊涕,口渴咽痛,头昏有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指纹浮而青紫,此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致的风热咳嗽,治疗采用辛凉解表,宣肺利痰,药用:桑叶10g,菊花10g,薄荷10g,连翘10g,杏仁8g,桔梗10g,芦根12g,甘草4g,水煎服。
咳嗽较重者,加瓜蒌皮12g,麦冬8g;痰热上壅者,加前胡10g,海浮石10g,葶苈子10g;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者,加马勃6g,山豆根12g。
如患儿症见咳嗽痰浊,口渴少饮,胸满纳呆,或咳而干哕,小便黄赤,唇红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
此为湿邪外侵,或内生痰湿上壅于肺,肺气闭郁不宣而致的湿热咳嗽,治疗采用苦辛通降,轻宣肺气之药:连翘10g,杏仁8g,滑石12g,薏苡仁12g,半夏10g,栀子9g。
痰稠而多者,加冬瓜仁8g;气促痰壅,大便秘结者,加葶苈子9g。
如患儿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而不爽,鼻咽干燥或咳嗽牵扯胸痛,大便艰难,或唇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数,指纹色青紫者,为燥热之邪,灼伤肺阴,肺失清肃润降而致,用辛凉甘润,养阴清肺之药:桑叶8g,杏仁8g,浙贝10g,沙参10g,栀子6g,淡豆豉10g,梨皮1个。
久咳不止者,加百部6g,地骨皮6g。
燥咳不止,声音嘶哑者,应清热保肺,润燥宣达,用鲜荷叶20g,鲜银花20g,西瓜翠衣10g,丝瓜络6g,鲜竹叶心10g,鲜扁豆花10g,桔梗6g,杏仁6g,麦冬8g,甘草4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