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合集下载

陈忠实和我的文学之谊

陈忠实和我的文学之谊

陈忠实和我的文学之谊作者:韩伟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07期陈忠实先生去世四个多月了,我一直想写点纪念的文字,但每次打开电脑看着显示屏良久而无法动笔。

先生去世之后,我曾经两次去陕西省作协吊唁,一次恰好遇上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

我对先生的敬意是默默的、发自肺腑的。

最早以研究者的姿态关注陈先生的作品是五六年前吧,我记得当时是《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约李建军先生组一组关于陈忠实文学研究的稿子,李老师向马平川推荐了我。

因为这个缘故,我重新阅读了能够找到的所有陈先生的文字,当然也包括曾经阅读过的《白鹿原》。

我一直朴素地认为,陈忠实先生是当代文学的大家,研究他的学者和评论家太多了,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因此,我多年来只关注先生的创作和研究进展,很少参与研究。

这次应约写作,我想写《白鹿原》的文章太多了,干脆另辟蹊径,写他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

阅读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似乎以一种难以遏抑的激情激起了写作的冲动。

我先后写了《多元情结的凝聚与现实主义的生命力——陈忠实中篇小说论》、《从“乡土凝香”到“现实余韵”——陈忠实短篇小说论》、《“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悸动”——陈忠实散文创作论》三篇评论文章,每篇大约1.2万字。

或许因为写这三篇评论的缘故,我萌生了去西安拜访陈先生的愿望。

10月的一天,我恰好去西安有点事情。

事情处理完,我便打电话给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老师,并说明了来意。

李老师说他得先打电话问问陈先生,很快,李老师回复说陈先生答应了,晚上一块吃饭。

晚上吃饭的地方订在离陕西省作协不远的一个酒店,环境也较为雅致。

宴席上的诸位都是陕西省作协的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以及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

我放眼望去,就我地位和辈分最低、年龄最小。

我第一次见这么多的陕西文学界大佬,有点诚惶诚恐的味道。

李国平老师给陈先生介绍了我之后,陈先生就开始给各位专家介绍我。

陈先生说:“韩伟是从兰州来的朋友,是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是年轻的评论家。

陈忠实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陈忠实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陈忠实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陈忠实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陈忠实: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胡忠伟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

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

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

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

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

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

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

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

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

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

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

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

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

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

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

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

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

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

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

”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陈忠实《父亲的树》和《我的文学生涯》对比阅读

陈忠实《父亲的树》和《我的文学生涯》对比阅读

陈忠实《父亲的树》和《我的文学生涯》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了。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

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

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

【初一作文】笔耕一生风范长存

【初一作文】笔耕一生风范长存

【初一作文】笔耕一生风范长存陈忠实先生可谓陕西赫赫有名的作家。

他写作四十五载,特别是近十五年中,站在了陕西文坛第一线,成为陕西文坛这片文学森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大作家,却并不让人感到遥远而不可亲近。

他被称为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之一,能办到的事情绝不推辞,身不由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尽力弥补并赔礼道歉。

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并且对写作抱有极高的热情,在写《白鹿原》的四年中,他“隐居避世”于农村,深入生活,关中厚重的黄土,质朴勤劳的农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陈忠实先生笔耕不辍的一生给了我很多启示。

有人说,用“精”字形容先生的一生,我非常赞同。

对于写作,先生始终用极认真的态度,每天都写,不因为年纪大了就松懈。

先生认为“写作终生”是对一位作家的最高荣誉。

身为学生的我,也应该“精”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兴致来时一个样儿,兴致消磨殆尽又一个样儿。

我们应该像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始终如一。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先生不忘本。

出身农民家庭的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位农民。

沟壑纵横、棱角分明的脸上有着关中农民的气质,他从不雕琢自己的形象,从不掩饰自己的出身。

他说:“唉,我这性格这辈子都不会变了,为啥?小时候在农村就是个乖娃嘛!”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关中农村人的厚道朴实,更用自己的笔塑造农村人的真性情。

我也是从小县城来,我一方面喜欢省城的繁华,但我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故土,自己的根,我以后也要尽我所能去描绘它、建设它。

我还知道一个热爱足球的先生,一个熟读《论语》的先生……先生的事迹像盏盏耀眼的明灯,照亮的不仅仅是一个酷爱文学的少年内心,更为他的人生奔跑指明了方向。

大师已逝,风范长存,高山仰止,内心充盈。

陈忠实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少年去领悟,去学习。

阅读、感悟、写作、成长……我们始终奔跑在路上!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一完美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一完美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 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 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 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 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 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 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 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 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 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
)
A.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是陈忠
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
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 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 作家的重要转折。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 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 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 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 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
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 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 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 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陈忠实 和我的文学孩子谊

陈忠实 和我的文学孩子谊

陈忠实和我的文学孩子谊作者:暂无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7期陈忠实的树文图/李清霞清明前后是白鹿原最美的季节,嫩柳轻垂,樱桃花香。

若有细雨飘洒,樱桃花便随微风四处飘落,草地上,泥土中,农户家的屋顶、院落,粉白的花瓣,记忆里满是历史的忧伤。

往年的清明,陈忠实都会提前回乡祭祖,为先人扫墓,顺便看看祖屋的树木花草。

今年的清明,不知会不会有他喜欢的细雨飘过,但樱桃花依然会按时绽放,祖屋大门外法桐树上刻着的“忠实”,会更大还是更模糊呢?那两棵法桐是他开始创作《白鹿原》那年栽下的,与这部民族秘史共同成长,它们见证了一个人从中年走向暮年,见证了一本书从一个个字词成为读者喜爱的作品。

如今,两棵法桐已撑起一片绿荫,而作家陈忠实却再也不能在树下乘凉、与村民闲聊,或指着树干上变形的“忠实”跟朋友、家人谈笑。

1985年12月20日,陈忠实第一次出国访问,地点是泰国,时间为半个月。

这次出访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写了几万字的《访泰日记》记述观感。

为了这次出访,他专门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穿上西装、打上领带,面对穿衣镜时,他仿佛看到了“蓝袍先生”的影像。

联想到他笔下的“蓝袍先生”,那个永远脱不下“列宁服”、走不出精神“小库房”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深感“打开自己”的必要和迫切。

在创作《蓝袍先生》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当主人公徐慎行被一个女人的美貌所惊扰时,青春的男性激情尚处在萌而未生的阶段,就被父亲的察觉训诫而扼杀了。

父亲的权威就是悬在人们头顶无形的“宙斯之剑”,监督着人性中细小的邪念和“走神”,而人的原始本能和生命力的勃发有时就如洪水猛兽一般来势汹汹,这一刻,陈忠实产生了探寻徐家那镂刻着“读耕传家”的青砖门楼下两扇黑漆木门里的故事的强烈欲念,徐家上几代人的生活故事,需要更多的文字和篇幅来展示它。

那一刻,长篇创作的念头突然萌发了。

《白鹿原》中白孝文的原始激情被田小娥激发,从家族样板堕落为乞丐就是作者为徐慎行设计的另一条出路。

《忠实:情系土地心系人民》阅读题及答案

《忠实:情系土地心系人民》阅读题及答案

《忠实:情系土地心系人民》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忠实:情系土地心系人民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

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一个普通农家。

从读书、参加工作到开始文学创作,他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陈忠实先后在农村学校、地方文化部门和乡镇工作过20年。

他说:“那段时间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我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作家,我的创作得益于经历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

”陈忠实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成为陕西省作协的专职作家。

这时,他仍然没有留在城市,而是继续回到农村。

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中,从前期构思收集文献资料,到后期写作修改,陈忠实几乎全部是在乡下完成。

1997年,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先后被翻译为韩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评论家肖云儒认为,这部作品“从精神地层的深处提炼出了骨子里的中华文化人格”。

作为作家,陈忠实始终心系土地,心系人民。

他说:“要深刻地理解、体验生活,需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让作家真正到基层去体验生活。

”陈忠实是在中学时代走上了文学道路,他上初中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高中期间他在学校创立了春芽文学社。

50多年过去了,这个文学社仍不断开枝散叶。

陈忠实始终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要求,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

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持续写作了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

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

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

评论家李星是陈忠实的老朋友,他说:“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传记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传记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竟推迟
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 《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 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 ”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3.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_示__例__:__①__困__境__中__坚__持__写__作__的__精__神__;__②__获__得__名__利__后__的__淡__然__自_____ _持__;__③__小__康__生__活__中__的__勤__俭__节__约__;__④__始__终__不__变__的__朴__实__本__性__;__⑤___ _平__易__近__人__的__待__人__态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 __示__例__:__①__引__用__陈__忠__实__本__人__的__话__,__直__接__表__明__了__陈__忠__实__对__于__人__生__、__ __写__作__的__看__法__;__②__引__用__朋__友__的__话__,__写__出__陈__忠__实__的__淳__朴__农__民__形__象__;__ __③__正__侧__面__描__写__相__结__合__,__使__文__章__更__加__真__实__可__信__,__使__人__物__形__象__更__加__ __全__面__立__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传记阅读之高考真题训练

人物传记阅读之高考真题训练

人物传记阅读之高考真题训练(2016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关于陈忠实的作文素材

关于陈忠实的作文素材

关于陈忠实的作文素材《聊聊陈忠实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唠唠陈忠实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可不是一般人呐,那可是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陈忠实,就好像是咱文学世界里的一位邻家大叔,亲近又有范儿。

他写的那《白鹿原》,哎呀妈呀,简直神了!把那白鹿原上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就好像咱也在那塬上跟着人物一块儿跑,一块儿闹。

你说这陈忠实咋就这么厉害呢?我觉着吧,一是他有一双超级锐利的眼睛,啥都能瞧得真真的。

二是他那心啊,就跟海绵似的,能吸进去好多好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就这么把这些个平常事儿攒起来,攒成了一个大大的宝库,然后一股脑儿地都放到他的作品里去了。

《白鹿原》里的那些人物,那叫一个有血有肉。

白嘉轩那股子倔强,鹿子霖的那点儿小精明,还有田小娥的悲情,那可都是陈忠实从生活里挖出来的宝贝。

咱读着这些人物,就感觉跟认识了一群新朋友似的,亲切得很。

有人说,读陈忠实的作品就像是吃一碗油泼面,够劲道,还特别香!我觉着这话太对了。

他的文字不花里胡哨,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给你讲故事,让你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又气得牙痒痒。

陈忠实的作品还特别接地气,不像有些书,读起来云里雾里的。

他写的那都是咱老百姓的事儿,咱一读就懂,一读就有感触。

这也是为啥他那么受人喜欢的原因。

哎呀,要说陈忠实的好啊,我能说上三天三夜不带重样的。

总之呢,他就是那个能让我们沉浸在文学世界里,尽情享受、尽情感悟的大师。

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像陈忠实这样的作家出现,给咱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让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咋样,听我唠了这么多陈忠实的事儿,你是不是也对他更感兴趣啦?那就赶紧去读他的书吧,在文字的世界里和陈忠实来一场奇妙的邂逅!。

我读陈忠实的《我的行走笔记》

我读陈忠实的《我的行走笔记》

我读陈忠实的《我的行走笔记》
在我的印象里,陈忠实老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起初我只知道他写的一本有名的书《白鹿原》,一直都想找个机会好好看看,可是生活总是有点烦躁,时间被我无情挥霍,幸运的是我行走已经有所反省,深知不管读书,还是写作,都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他的文字里透露着一种纯朴、亲切,虽是语言优美的散文,但在我看来,却找不出一点矫揉造作、可以修饰的感觉,整个一气呵成的感觉。

朴实的作风,陈老师成为专业作家后却回到了农村,用身心去体味来自生活的艺术与美感,这让我想到有太多的人一旦成名,一旦有财。

却不知道自己的根到底在哪儿。

我的心里一直有点遗憾,我总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我总是要被生活的动向所驱使。

在别人眼里,不管是我看书,还是写作,总觉得是种无用功,但是别人不理解我只因为我才是我,别人永远只是别人,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个道理我懂,但总是空想一些美好,而不是发现。

在作者看来,写作是一种交流方式,也许这是一个职业作家的生存方式,而像我这种闲云野鹤般的杂手,求的却只是个心灵安慰,但我不否认,当一个作家或杂手写的东西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我是深有体会的,但大多的时候我是喜欢安静的思考,一个人的抒写。

看到陈忠实老师勤奋的思考,与今天取得的成就,我知道自己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内心的,心灵的!一个人的追求本应该远大,这样才有更强的动力与精神去实现它。

想起二姐在初中时写过的一篇作文,大概是《虚掩的门》,人生需要尝试,需要勇敢的尝试。

宝贝,我们一起努力,加油让生活更美好!
2011.11.11日。

2016-2018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2018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2018全国卷语文2018/2017/2016全国I卷2018/2017/2016全国II卷2018/2017/2016全国III卷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梅州市2021-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梅州市2021-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梅州市2021-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3.1)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庭、家族、国家紧密相连。

从家出发,个人、家庭、群体、国家乃至天下,一脉相承,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理想。

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首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基于我们祖先对天的敬畏。

天是最高的境界。

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从自然层面来说,日月运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有其亘古不变的运行规律。

从社会层面来说,天就是老百姓。

《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在中国古代,民的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说来,敬天就是敬畏百姓,敬畏生命。

从个体来说,他的一言一行也必须心中有天,以德昭示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与国家、与天下是密切相关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家国理论,以修身为起点,强调内心修养、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最终以经世济民为目标。

因为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更关系到天下兴亡。

其次,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

《礼记·礼运》将远古历史的运行,分为“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两种形态。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乃天下人共有之天下,是谓大同。

当历史进入到私有制社会以后,以血缘为纽带,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国家的雏形。

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便成为核心问题。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康乾盛世,尊奉中华始祖,修建历代帝王庙,强调“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答案】B【解析】范围扩大。

“旧史学……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错,缺少“一切经不住史证的”的限定。

原文是“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答案】D【解析】“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原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北宋以来的金石学研究也是有所凭依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4.【答案】B【解析】“他境”是“窜”的宾语,所以应在“他境”后断开,排除C、D两项。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运用语法断句法,“亡”后带名词“物”做宾语,“移书诘盗”是客“亡物”后的行为,所以“物”后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B项。

【考点】文言断句5.【答案】C【解析】“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应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考点】识记古代文化常识6.【答案】C【解析】“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理解错误,动作发出者应是皇上,而非曾公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1)句子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2)句子中“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8.【答案】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年。

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

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

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

(摘自2015.03.04中国新闻网)
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 21《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不能接受父亲劝他做一个种庄稼的农民,因为他认为农民的生活就是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就会虚度一生的年华。

C.传主曾经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D.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E.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是一个凡人。

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2)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

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6分)
(3)材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请简要分析。

(6分)
(4)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A项中所以和对儿子的选择不理解,在原文中没有足够的依据,但他的愿望分析是正确的。

B项中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那是传主不愿意过的一种生活,不能把它与农民的生活划等号,所以分析不正确,不能给分;D项原因分析不正确,原文中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是因为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成功的机率很小,所以这样的选择是冒险。


(2)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是接触文学的开端;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激活了传主的农村生活体验,为他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赵树理作品的影响下,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开端。

(6分,每点2分)
(3)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让传主有了更加广博的阅读,文学给予了他更加广阔的世界,让他对文学又有了更深的热爱;
高二时就树立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落第回乡不甘于做一个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农
民,而选择了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文学创作道路。

参加工作后的两次选择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

一是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而入文化部门的选择,二是在进入省作协之后,选择回到老家,读书、回嚼生活积蓄,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6分,每点2分)
(4)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打击,他都毫不动摇。

深厚的生活积累,广泛的读书、深入的思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我加压,超越自我的追求。

当他看到比自己小7岁的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下定决心超越自我,这是创作《白鹿原》并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

对创作个性化的不懈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他遵循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在《白鹿原》创作中的追求。

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个性的作品,这在《白鹿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8分,每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