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通用12篇)
《起跑线》观后感(通用12篇)《起跑线》观后感1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妈妈说今天要带我去莫沟踏青,可出门一看,风太大了,于是我们就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电影。
我们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在学校周围买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甚至还去求别人,但都没有成功。
在无意中,他们得知这所学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给贫困生的,于是他们假扮成穷人,搬到了贫民区,在这里,他们结实了许多心地善良的穷人,有一位朋友甚至为了给他的女儿筹到学费,竟然跑到马路中间被车撞,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了,这位朋友虽然很穷,但他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风险。
最终,他们的女儿终于被录取了,但他朋友的儿子却没有被录取,他最终觉得,是他自己窃取了朋友儿子上最好学校的资格,他让女儿离开了那所贵族学校,去了他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和朋友的儿子一起上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
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现在明白了,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
《起跑线》观后感2 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电影里的主人公拉吉和米塔夫妇,为了让女儿皮娅能进入所谓的名校,那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先是搬到了富人区,试图融入那个圈子,却发现自己怎么都格格不入。
拉吉原本是个土生土长的小裁缝,在市井中长大,虽然生意做得不错,赚了些钱,可他身上那股子烟火气怎么也改不掉。
米塔呢,一心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上等人。
就说他们搬到富人区后参加的那个聚会吧,拉吉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西装,米塔则穿着华丽的纱丽。
其他人都在优雅地谈论着高尔夫、马术之类的高端活动,而拉吉呢,一开口就是自己店里的生意经,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为了通过名校的面试,他们给女儿报了各种培训班,什么礼仪课、英语课、数学课……皮娅小小的年纪,每天被这些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连玩耍的时间都没有。
看着皮娅那疲惫又迷茫的眼神,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记得有一个场景,皮娅在练习用英语回答面试官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她磕磕绊绊地说着,眼里满是紧张。
米塔在一旁着急地纠正,声音越来越大,皮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现实中无数家长和孩子的影子。
后来,他们发现走正常途径进不了名校,居然打起了装穷骗取贫困生名额的主意。
于是,一家人又搬到了贫民窟。
这贫民窟的生活,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没有干净的水,没有电,到处都是垃圾和苍蝇。
拉吉和米塔哪里过过这样的日子啊,可没办法,为了女儿,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在贫民窟里,他们结识了善良的希亚姆一家。
希亚姆虽然穷,但他为人热情真诚。
有一次,拉吉和希亚姆一起出去找工作,顶着大太阳站在路边等车。
那车一辆辆地过,就是不停。
好不容易来了一辆,大家一拥而上,拉吉被挤得东倒西歪。
希亚姆在旁边一边护着他,一边使劲往车上挤,还不忘喊着:“兄弟,咱们一定要上去!”最后,他俩总算是挤上了车,可身上的衣服都被扯得皱皱巴巴的,满头大汗,狼狈极了。
还有一次,米塔不小心把家里好不容易领到的水打翻了,她急得直哭。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是一种受众欣赏和思考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故事和视觉效果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维。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起跑线》的电影,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运动员,他从小就热爱田径运动,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然而,由于各种家庭原因,他的梦想一度被打破。
电影通过展现他与家人、朋友和教练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他如何克服困难并重新找到自己的起跑线。
电影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吸引进入故事中,想要了解主人公的命运和他将如何解决问题。
故事情节不拖沓,节奏紧凑,每个场景都贴合主线发展。
这种剧情上的张力和紧迫感使观众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此外,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突出。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情感冲突,他们的行为和对话帮助推动故事的发展。
主人公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给了他勇气和动力。
教练的教导和支持帮助他找回了自信。
这些角色的塑造使得观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并思考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除了故事和角色,电影的视觉效果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运动场上的激烈比赛和激动人心的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澎湃。
同时,电影在画面上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手法,比如缓慢镜头和快速剪辑,使整部电影更具动感和节奏感。
这些视觉效果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也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电影《起跑线》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关于坚持、勇敢和奋斗的。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之路,观众可以看到他在困难中不断努力的过程,以及他应对挑战和逆境的勇气和决心。
电影通过展示他的故事,鼓励观众在人生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向前,追寻自己的梦想。
总之,电影《起跑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心塑造的角色和出色的视觉效果,打动了观众,并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
这部电影让我深思人生的道路,勇于追寻梦想,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观后感1从去年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这个电影的推荐时,我就一直在等它上映,这两天终于在爱奇艺上看完了。
最近这两年特别偏爱看印度电影,从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滴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萨尔曼汗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到这个伊尔凡可汗的《起跑线》,每一部都既深刻又幽默,既温情又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讽刺,故事还讲的特别流畅,当然了,男、女主角的颜值、演技都在线,这让我成了印度电影的忠实粉丝。
说回电影《起跑线》本身,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进入最好的学校而买学区房、接受培训努力向上流社会靠近,在这些方法都失败后去装穷人,可以说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涉及到教育的话题,世界上的多数父母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
学区房不用说,经常能见到各路媒体报道的北京一个小平房能卖到天价,周围的人几乎条件允许的也都买了学区房,至于我自己也是因为孩子上了离家比较远的一所小学而且考虑初中对口也买了一套学区房,每一对父母都在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还有电影主人公夫妇去找入学顾问咨询,顾问让他们接受包括礼仪、谈吐、服装在内的各种培训还要接受面试,这让我想起了媒体报道的上海私立幼儿园、小学的录取,孩子面试是不可缺少的,还要看父母、祖父母辈的学历及工作情况。
种种的情况都让人觉得教育已经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拼的家长的阶层、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正如男主人公在学校演出时说的那样教育已经脱离了它的本质,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
女主人公的焦虑虽然略有夸张,她时刻担心因为去不了好的学校女儿会抑郁进而会去吸毒,可能妈妈们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焦虑,也会担心进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学,最终成为人生的loser;也会焦虑进入普通学校会被周围的坏孩子带坏,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气。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经是所有家长的共识,那么是不是只有选择有环境优美的校园、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学校才是高起点的起跑线呢?我想说,这些确实很吸引人,在人生的前20年甚至前30年也许会因为这些拉开差距,但是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能感知幸福、有获取幸福能力、有爱心、有担当的人还是仅仅希望他是个成功的人?名校也许能让孩子在掌握知识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孩子道德、性格、品质名校又能给予多少呢?我们看到电影中名校校长是一个虚伪、报复心强的人,名校的孩子和家长也都是嫌贫爱富、对贫困的孩子充满鄙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成为被人认可和尊敬的人吗?那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孩子起跑线的起点呢?我想父母在为人处世中有为他人着想的自觉、在生活中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想每一对父母都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的话,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线!起跑线观后感2不拼“小升初”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起跑线》电影最近正在热映,这部印度电影真的没有让我们失望,里面讲述的故事是值得反思的,下面的《起跑线》电影观后感大家欣赏!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后,我对印度的教育题材电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线》,自觉受益颇多,对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行业,但我从不敢说自己是一位教育者。
其实我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
当教师的想法,从我年幼时候就在心里扎根,多年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
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可今日在看《起跑线》时,我的心里忽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它在问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吗?"事实上我是心虚的。
上师范前,我曾在新闻里看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受到教育。
那时便在心里立志,待我学有所成,定要尽力将知识送进大山里,让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
而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安逸,再没有过去山区支教的想法。
我为自己找借口:在哪里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就都是一样有益。
实则不然。
日子有千百种过法,教育也绝不止一种做法。
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许多教师,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自然,也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
我并不想评论什么,只是认为如果没有付出真心,那绝称不得教育,曾经在电影《可爱的你》中记下了一句话: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线》,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资,过着一般的日子,但他们对教育却很是重视。
有一句话从记事起他们就经常对我说:"我们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靠脑力劳动吃饭,而不是去挣辛苦钱。
"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向来都是最大方的。
他们总舍不得给自己买身新衣服,却乐于去给我们报各种兴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学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钢琴,吉他,中国舞……可惜样样不精。
从一年级起,母亲便逼迫我去背《唐诗三百首》。
每日4点半便起床,母亲陪着我坐在庭院里,大声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议,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小说,竟是关于阶级斗争的,那时我才小学三年级,说实话,1我是并不了解书中深意的。
【范文】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
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起跑线的观后感,欢迎借鉴!起跑线观后感1《起跑线》是2017年5月上映的印度电影,明晚西大教育部的儿童剧场要播放的一场电影,我忍不住好奇心,提前搜来看了。
说实话,感触很深,也很多。
昨天心理学课,老师讲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0岁开始讲起,一直讲到65岁以后,其中重点就是中学以前的儿童教育。
而儿童教育的重点又是作为家长能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得不说,做一名好家长太难了。
0-1岁,是建立婴儿信任的时期,母乳一定是要让婴儿吸够(一定是母乳才行,喝奶粉也得用小口径的),吮吸的时间越长越好。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这样做的话,在后面的阶段会出现孩子咬手指头、咬铅笔头等习惯,也会养成一个人能讲很久的废话来满足口唇的欲望。
另外国学教育也很重要,孩子玩耍时可以放点国学经典朗诵或者英语,过几天你背上一句,孩子可能就不自觉地接了下一句。
这个时期要大力培养孩子的习惯。
2岁,要进行早期的性教育,让孩子不要认为性这个东西是羞耻的,而且也要让孩子能进行自我保护。
绘本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此时是发展孩子独立、自我的时候,给孩子多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句话是对孩子侵权就等于犯罪,孩子的能力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孩子比我们想得要强大很多。
要给孩子能跳起来摘得到的桃子。
另外如果你让孩子帮忙做事的话,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时国学经典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了,要告诉孩子首孝悌次谨信等等。
其次像穿衣服之类精细动作要提早训练,前一天晚上玩儿扣扣子游戏可为第二天早上起床不浪费时间做准备。
3-5岁,此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目标明确、勇于表现。
父母要善于为孩子搭舞台,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可以表现,要有一技之长。
《起跑线》观后感5篇
《起跑线》观后感5篇《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洁的很:一对“爆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起跑线》观后感作文,盼望对大家能有所关心。
《起跑线》观后感作文1看完好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
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过来讲故事。
假如是中国导演拍,状况可能有很大不同。
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别的哀痛。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过心情……然而最终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主动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全部同学齐心齐力,给校内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主动的一面。
用小伴侣的惨来增添画面气氛,是最简单打动观众,由于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敬重和爱护。
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安排、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挖苦。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
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过,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
即便没有到达多贫困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此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峻要求。
这是人的求生本能。
假如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一般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详情想共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快乐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
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
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知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_1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
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
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
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
就资助了公立学校。
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
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
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
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
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
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
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
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
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
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
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
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
在高中的时候她很喜欢Taylor swift,很喜欢听歌,而到了大学就很少了。
可能是不想回忆起那段可笑又可怜的回忆吧。
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女生在大三下学期又突然想考研。
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学的门槛,结果又没考上。
2023年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2023年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2023年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
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__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起跑线》观后感想最新5篇
《起跑线》观后感想最新5篇《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起跑线》观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起跑线》观后感想1关于教育孩子,总能引发深思,为孩子铺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来,可问题是:能预想孩子的未来吗?这是看完《起跑线》,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
印度片《起跑线》是一部轻松喜剧,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前五名的私立学校读书,首先是充大头,扮演有钱人试图进入上流社会,却被怀疑,融入不进去,可这一个方法没有如愿取得学位,于是就扮演穷人,住进贫民窟,试图得到给与贫民的优惠政策而取得学位,这一个方法真的让他们如愿取得了极少数的给与贫民的学位,却失去珍贵平实的贫民友情。
故事很简单,却能窥探出每一个家庭存有的问题孩子的教育。
父母们千古不变的想法就是,孩子进入名校就能学好、就能取得好的发展,就像电影中妈妈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一连串可怕的预想,都源于没有进入到好的学校,这一个被父母们称为起跑线的东西,进而引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争取,为了争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们不惜抛弃原有舒服的样子,去装饰本不属于自己的他人,这真的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于己于人都是一个悲剧,于己来说,预想孩子的未来是由身为父母的自己出发,而不是源于孩子,这其实就是父母的梦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证明父母的预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来吗?于人来说,就像电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话一样: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当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有钱人想方设法挤进所谓好的学校,为孩子铺排好的未来的时候,无疑就成为偷窃者,偷窃李颖属于他人的教育权利,于人而言,那是残忍的却是无奈的,因为始终斗不过。
《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5篇
《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5篇《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卑视链、子女培育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挖苦意味十足。
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盼望对大家能有所关心。
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1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
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绽开。
仆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
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头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
如询问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伴侣,在家进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
男仆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
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用,缘由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由于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用。
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
最终孩子被学校录用,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
仆人公为了弥补,开头资助公办学校。
男仆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困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状况。
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情愿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
故事的最终,男仆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
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
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抱负状态,但现实中许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
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峻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
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很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
如昂扬的择校费。
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旧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体会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体会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体会《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
感觉挺好。
看了之后,感觉是隔靴搔痒。
故事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旧市街,生活着拉吉他们家,拉吉家是裁缝。
青年的拉吉在这里遇见了米塔,一见钟情。
于是之后两人结婚了。
后来孩子要上幼儿园,米塔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不能像她们一样生活在下层社会,必须去上流社会。
米塔每次讲起女儿的未来,总以吸毒结束。
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的女儿还是被刷了下来,原因是拉吉虽然是旧市街的大亨,但是只是个生意人。
于是拉吉又到处求人可是依然一筹莫展。
就在这是,他听说有25%的贫困名额后就造假递交了贫困证明,在得知还要上门审查后还搬进了贫民区,装起了穷人。
在贫民区,他们结识了善良的夫妇,那对夫妇帮助他们适应穷人的生活,甚至为了他们女儿的学费差点被车撞死。
可是,最后他们的女儿进了,那对穷夫妇的儿子却被刷了下来。
两人很内疚,就感觉是他们的女儿挤掉了那对穷夫妇的名额。
拉吉就资助了公立学校来求得心安。
可是没想到,最终谎言还是被拆穿,那对穷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他们是富人的事实。
最后,穷夫妇选择不告他们。
可是,拉吉幡然醒悟,他放弃了私立学校,让女儿进入了公立学校,和那对穷夫妇的儿子一起。
拉吉最后在私立学校的入学典礼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和对这种严重阶层社会的抨击,可是下面的上流社会们并没有任何触动,故事到此结束。
为什么我感觉是隔靴搔痒呢?因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说了,你要到哪里告我呢?政府,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呢!也就是说,这种阶层划分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单靠一人是无法改变的。
就像现在结婚要买房一样,整个社会都这样,是无法改变的。
想起了杀老师曾经说过,当你们走进社会,你们会发现社会上好多事情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但是,你们只能适应因为你们没有能力改变。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体会《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
感觉挺好。
看了之后,感觉是隔靴搔痒。
故事是这样的。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起跑线》是由某某导演执导,于某年上映的一部影片。
它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群热爱跑步的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困境和挫折时,通过奋斗和努力实现自我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电影《起跑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其真实的情感表达。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年轻人面对就业、爱情、家庭等各种压力和困扰时的无助和彷徨,给观众们带来了共鸣。
电影中人物的情感细腻真实,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追求,观众仿佛就站在角色们身边,与他们一同经历他们的考验和成长。
其次,影片所展现的奋斗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主人公们都是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跑步的热爱和追求。
在他们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有人家境贫寒,为了支付跑步的费用不得不打工。
有人面临着家庭和爱情的压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去战胜了这些障碍。
电影中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深深地触动着观众,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我的价值。
最后,电影《起跑线》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们的奋斗历程,观众们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甚至迷茫不已,不知道该如何前行。
然而,当我们看到主人公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时,他们从容地接受着,不屈不挠地追逐梦想,这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起跑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毅力去站在起跑线上,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的来说,电影《起跑线》是一部非常感人且触动人心的影片。
它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奋斗精神和启迪思考,向观众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
观看该片后,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比赛,起跑线只是一开始,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在人生路上的奋斗和努力。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电影里的这对夫妻,为了让孩子能进所谓的名校,那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把为人父母的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种种经历,让我这个旁观者都忍不住跟着紧张、着急,同时又觉得好笑。
男主拉吉是个服装店老板,生意做得还不错,家里经济条件挺好。
妻子米塔呢,一心想让女儿皮娅接受最好的教育,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他们决定从住了多年的平民区搬到富人区,就为了能让女儿有机会进入名校。
刚搬到富人区的时候,那场景可太逗了。
拉吉和米塔夫妻俩完全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周围的邻居们一个个看起来都特别“高大上”,说话做事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
拉吉呢,还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样子,穿着也比较随意。
有一次,他们去参加一个聚会,拉吉穿着自己觉得挺不错的衣服就去了,结果到了那儿才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个异类。
别人都是西装革履、礼服飘飘,他站在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米塔在旁边那个着急啊,一个劲儿地给他使眼色,拉吉自己倒是没心没肺,还跟人家有说有笑的。
为了能让女儿在名校的面试中表现出色,米塔给女儿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可怜的小皮娅,本来正是玩耍的年纪,却每天被各种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学英语、学跳舞、学画画……看着孩子那疲惫的小脸蛋,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有一次,皮娅因为太累了,在上课的时候睡着了,米塔气得不行,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可拉吉心疼女儿,说孩子太累了,需要休息。
夫妻俩为这事儿还吵了一架。
名校的面试开始了,家长们一个个紧张得要命。
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被录取,把自己包装成什么社会精英、慈善家。
拉吉和米塔也精心准备了一番,结果还是没被录取。
这可把米塔急坏了,天天在家哭哭啼啼的,拉吉也没办法,只能到处想办法。
后来,他们听说还有贫困生的名额,于是又动了歪心思,假装成穷人去申请。
这一段经历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搬到了贫民窟,过上了艰苦的生活。
没水没电那都是常事儿,吃的东西也特别简单。
《起跑线》观后感9篇
《起跑线》观后感9篇《起跑线》观后感篇1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
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
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
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
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
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
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
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跑线》观后感
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
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
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
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
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
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
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
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
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
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
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
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
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
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
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
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