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对联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15b5f3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5.png)
对联格律要求1. 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2. 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3. 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4. 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5. 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6. 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7. 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8. 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9. 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10. 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对联格律要求是指对联创作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和要求,以保证对联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这些要求进行详细的解析。
对联的行数要对称,字数要匀称。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行数和字数的对称和匀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呈现一种平衡感和美感。
对联的韵脚要押对,节奏要和谐。
对联的韵脚是指对联中每行的末字要与另一行的末字押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加对联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对联的意境要深远,情感要真切。
对联的意境是指对联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深远的意境和真切的情感可以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对联的言辞要优美,思想要明晰。
对联的言辞要求用词精准,语句通顺,通过优美的言辞和明晰的思想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对联的意象要生动,比喻要恰当。
对联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和生动。
对联的短长要搭配,音调要协调。
对联中的短长是指对联的字数要适当搭配,通过短长的搭配可以使对联的节奏更加和谐,音调要协调是指对联的音调要统一和谐,使整个对联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还有,对联的层次要分明,结构要合理。
对联的层次是指对联中的各个部分要有明确的层次和结构,通过层次的分明和结构的合理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层次感和结构感。
对联的词语要精准,修辞要巧妙。
对联的词语要求用词精准,通过精准的词语和巧妙的修辞可以使对联更加有表现力和文采。
再者,对联的篇幅要适中,内容要丰富。
对联的篇幅要求不宜过长或过短,通过适中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可以使对联更加有吸引力和深度。
对联的主题要鲜明,信息要有用。
对联的主题是指对联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鲜明的主题和有用的信息可以使对联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cbd9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e.png)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对联是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对称平衡:对联是由两组具有对称结构的短语组成,形成上下文的对称平衡。
每一组对联通常包含平行的词语,比如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这些词语在语义和音韵上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对称。
2.点题独到:对联有时会在表达中点题,通过妙语概括主题,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点题言简意赅地将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在一瞬间抓住对联的主旨。
3.富有想象力:对联常常以形象化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意。
对联中的文字可以引发联想,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空间,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4.律动韵脚:对联通常遵循一定的词语韵脚和音律,形成韵律和谐、节奏流畅的写作风格。
例如,使用平仄对仗的方法,使得对联朗朗上口,读起来优美动听。
6.文化熏陶: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了解,这使得对联成为一种文化熏陶工具和传承方式。
7.立意深远:对联不仅仅是平凡的文字组合,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联可以通过对反义词、形近词、密语间的组合运用,表达复杂的思想,给读者以深思的启迪。
8.多样性:对联形式多样,包括平仄对仗式、义理对仗式、谐音对仗式等等。
不同形式的对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美感,多样性使得对联能够适应不同的创作需求和欣赏口味。
总而言之,对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对称平衡,点题独到,富有想象力,律动韵脚,传达情感,文化熏陶,立意深远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开拓思维,丰富人的内在世界。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bcaf2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5.png)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对偶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或寓意。
中国对联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数拍对:中国对联的对偶结构十分严谨。
一般情况下,左右两句对称,字数相等,句式相似。
同时,对联的左右两句还要逻辑上相互呼应,前后衔接自然。
2.有韵律感:中国对联注重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平仄、押韵以及平仄的变化来增强语句的和谐感。
对联的创作通常遵循平仄、平声、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声、仄仄、平平的诗律。
3.寓意深远:中国对联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和人文情怀。
对联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出深远的思想,或者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通过起联和对仗,对联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传递出丰富的意义。
4.古典文化积淀:中国对联的创作常常借鉴和弘扬古代文化。
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有关,通过引用典故、名言警句等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5.文字与图像兼备:中国对联在书写形式上也倾向于文字和图像的结合。
除了在纸上写对联,对联还会以木刻、石刻等形式呈现,形成一种自身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书写艺术也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体现。
6.易于传媒传播:中国对联的简短、明快的表达方式,使得它极具传媒性。
对联可以轻松地被刊登在报纸、书籍、网页等媒体上,也可以成为宣传、庆贺、纪念等活动的标语、对联等文化产品,进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对联具有对偶、韵律感、寓意深远、古典文化积淀、文字与图像兼备以及易于传媒传播等特点。
中国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小技巧
![对联的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0d6a9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9.png)
对联的小技巧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见于春节或其他庆祝场合的装饰,也用于一般装饰或展示文采。
创作对联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是一些对联创作的小技巧:1.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同时,上下联的节奏应当一致,即对应的词组或短句的长度和结构应当相似。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上下联中对应的词应当在词性上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同时,这些对应的词在各自联中的位置应当相同。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相对,“声声入耳”与“事事关心”相对。
3.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同时,上下联中的平仄应当相对,形成和谐的音调。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平仄的区分已经不如古代严格,因此可以适当放宽这一要求。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内容应当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或思想。
同时,上下联之间应当有逻辑上的衔接或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避免重复字和合掌:在同一副对联中,应当避免上下联出现完全相同的字或意义相近的词。
同时,也要避免“合掌”现象,即上下联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过于接近。
6.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对偶、排比、夸张、借代等。
这些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7.注意横批:横批是对联的题目或中心思想,应当简洁明了,与上下联内容相呼应。
一副好的对联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横批来点睛。
以上这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创作对联。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联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掌握其精髓。
因此,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创作水平的关键。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59ed3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0.png)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字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9066f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2.png)
对联的四大特点对联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汉字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迥异于中国的其他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对对联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1、结构严谨:对联由上联、下联和脚联组成,可以成双成对,句字态度鲜明,极具节奏感,颇具艺术性。
2、术语颇丰:对联中的搭配术语,为写出通顺、富有生机的对联,提供了不少广泛的资源,使对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比较丰富多彩。
3、高度的讽刺性:对联中的句子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举两得,凝练而具有深刻感染力。
二、结构特殊:1、上联:一句书面诗歌,言简意赅,藏于字里行间。
2、下联:对上联的延伸,通常以反问,或者加以讽刺,增强表达的强势。
3、脚联:对上、下联中的观点加以总结,形成强有力的结论。
三、内涵深刻:1、妙趣横生:对联文字精炼,每句切题,语言凝练,有数不尽的智慧玄妙宝典,古人耐人寻味。
2、言简意赅:凝练而富有哲理,常常一语惊人,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字哲学的高度。
3、德艺双馨: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等级制度、法治理念以及节俭自强、求知若渴的向往精神。
四、文化底蕴深厚:1.文字表达技巧:文人墨客常常采用多重引申、隐喻、对比、反问、讽刺多种表达技巧,营造美感,传递出精湛的文字格调。
2、历史渊源:对联在汉字文化中几乎可以说是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字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物边框中矗立着,与大礼、小礼和敬人无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尊贵文化圈子。
3、礼仪文明:对联文化深刻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使对联文化具有更强的文化功能,以体现权威、尊贵、和谐的基本精神。
总而言之,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组精美藏宝,它给人以灵动、精致、优雅和沉郁的思想感受,文字独特、精妙绝伦,充满着文化意蕴,是一种古老文学文化的精致之道。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dd951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e.png)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平仄的要求篇一: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
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春联的对法格律要求
![春联的对法格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9911d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7.png)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篇1 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篇2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篇3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篇4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
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f921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9.png)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1.格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者相近,字数一般为4-8个字。
-上下行的字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
2.技法:
-韵律:对联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要使得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协调统一、可以使用平水韵、仄阳平仄平等韵律进行押韵。
-对仗:对联的上下行字句要能够形成意义上的呼应和对比,可以采用对仗法、意象对仗法、形式对仗法等。
对仗要求上下行在词义上或音韵上存在相似或对应关系。
-巧思:对联要富有巧思和独到之处,可以通过双关、拗句、隐语等手法来展示智慧和美感。
-谐音:对联中的字句可以借用谐音来加强对联的韵味和幽默感。
以上只是对联书写的一些常见格式和技法,实际上对联是非常灵活和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变化。
对联的创作还需要注重意境、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力求通过两句互相呼应和对比,使得整个对联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联书写需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炼,才能写出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对联作品。
对联格律知多少?
![对联格律知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3d8f13d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d.png)
对联格律知多少?本篇内容节选自杨雪窗老师在搜韵诗词课堂“对联写作基础课”中第一讲《对联格律基础知识》的讲课稿。
点击课程标题,可学习完整内容。
第一节课主要讲对联的格律基础知识。
本次课,我主要讲述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联中的节奏点;2、对联中的领字;3、对联的平仄要求。
一、对联中的节奏点“节奏”这个词在生活中运用很普遍,音乐有节奏,舞蹈有节奏,电影有节奏,语言也有节奏等等。
那么,何为“节奏”呢?按《汉语大词典》解释说:“喻指均匀有规律的进程。
”节奏其实就是变化,它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推进和变化。
节奏点是划分节奏的点。
因为古代的诗往往以五言、七言为主,句式比较整齐,节奏划分还不是很明显。
词就不一样了。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从一言到九言、十言的变化,都是很正常的。
断句方面,也是变化极多。
因此,它的节奏划分就比较复杂一些。
像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后两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果给它划分一下节奏,则可以这样划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再比如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开端两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如果给它划分一下节奏,则可以这样划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楹联的节奏至关重要。
我们看一副古人的楹联作品,要能给它断句,划分出它的节奏来。
因为楹联的节奏,与平仄要求息息相关。
下面略举几例,凡需要停顿之处,我都用“/”划分出节奏点来。
成都武侯祠联(清·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一副名联,既切合诸葛亮的治蜀之策,且议论高卓,富有哲理性。
哪些是“节奏点”呢?我们看此联,凡我用“/”划出停顿之处,即为节奏点。
上联第一句“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能攻心”顿一下,“心”字是节奏点;“则”字顿一下,是节奏点;“反侧”顿一下,“侧”字是节奏点;“自消”后面有逗号停顿,“消”字是节奏点。
怎样写好对联的技巧
![怎样写好对联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9abf70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5.png)
怎样写好对联的技巧怎样写好对联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下面列举了一些写好对联的技巧,供参考。
1. 选取对仗韵脚:对联的韵脚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选取对仗韵脚,如平仄、声调、字音等。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或咨询他人的意见来确定对仗韵脚。
2. 注意对联的意境: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要注意对联的意境,使其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提升对联的意境。
3. 增加对联的文采:对联是一种纯文学形式,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文采来提升对联的品味。
可以使用双关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来增加对联的文采。
4. 突出对联的对仗:对联的最大特点是对仗,要注意突出对联的对仗关系。
可以通过使用同音字、反义词、叠字等方式来增强对联的对仗效果。
5. 注意对联的平仄:对联的平仄是指声音的起伏变化,要注意对联的平仄关系。
可以通过掌握平仄规律和运用平仄的变化来提升对联的韵味。
6. 注重对联的节奏:对联的节奏是指对联的韵律和节奏感,要注意对联的节奏感。
可以通过运用节奏感强的词语和句型来增强对联的节奏。
7. 注意对联的字数:对联的字数要求一般是四个字或八个字,要注意对联的字数。
可以通过增减字数来调整对联的平衡感和美感。
8. 注重对联的结构:对联的结构要求一般是左右呼应或上下对仗,要注意对联的结构。
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和位置来改变对联的结构。
9. 注意对联的语言规范: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要注意对联的语言规范。
可以运用规范的语法和词汇来提升对联的书面表达能力。
10. 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灵感,要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对联、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思考来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
写好对联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的,希望以上列举的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您会写出更好的对联作品。
对联的基本格律和体裁
![对联的基本格律和体裁](https://img.taocdn.com/s3/m/2e52804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3.png)
对联的基本格律和体裁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
一、字数要相应对联分上下两联,每一联的字数并无严格限制。
一般的对联,以五字至十几字为好。
最有名的长联是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共180字。
另外也有一字联、无字联等,但这些联均很少见,亦是对联中的变体,在此就不多讲了。
二、节奏要分明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的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
对联是短诗,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和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这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
也可以说是创作对联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
四字句的对联是两拍。
如,西湖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五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三拍。
如: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又如:喜——国家——兴旺唱——稻粟——丰登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
如:山静——水流——开——画景鳶飞——鱼跃——悟——天机联语的字数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的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很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
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其原则就可组织联语了。
有些联虽长,但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掌握住四、五、七言的节奏,也就能掌握长联的节奏了。
三字以下的短对少,在组成长联中却会用到。
一字句自成一拍,两字句也常是一拍,三字句的拍式一种是前一后二,另一种是前二后一,至于三字重叠者则是一字一顿。
三、对仗要工整(请参看〈声律启蒙〉)【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的韵律与对仗技巧
![对联的韵律与对仗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ead2d4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f.png)
对联的韵律与对仗技巧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韵律和对仗为特点,是一种句式严谨、文字工整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韵律与对仗技巧是其核心要素,下面将对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联的韵律对联的韵律是指对联的音韵特征和节奏感。
在对联中,每句都包含若干个字,字的多少和字音都需要相互呼应,以形成协调的韵律感。
1. 字数对称: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般保持对称,即每句的字数相同或接近。
这种对称可以增加对联的平衡感和和谐感。
例如:春风满面笑颜开,秋水无痕任逐回。
2. 韵脚呼应: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韵脚上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之分,因此在对联中需要注意字的发音和韵脚的呼应关系。
例如:江山如画醉诗人,日月如诗入画人。
3. 音调协调: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音调上保持一定的协调。
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合理运用音调,可以让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乐和人间福如东,诗醉春风赋半句。
二、对联的对仗技巧对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文字内容相对应,以形成意义的对称或呼应。
对仗需要注意语义的匹配和句式的对称,以使对联更加有内涵和艺术感。
1. 平行对仗:平行对仗是对联中最常见的对仗形式,即上下联的内容在意义上相对或呼应,并通过平行的结构来达到呼应的效果。
例如:山青水碧春风里,花开花谢故人来。
2.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对联中运用反义词或反义结构进行呼应的一种形式。
通过反义对仗,可以增加对联的表现力和对比效果。
例如:大海波涛汹涌怒,小楼人声鼎沸喧。
3. 轻重对仗:轻重对仗是对联中通过运用轻重不同的词或短语来呼应,从而达到表现不同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梅花香透寒窗冷,菊月明留暖炉明。
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其韵律和对仗技巧是其重要的要素。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字数对称、韵脚呼应和音调协调等韵律方面,同时运用平行对仗、反义对仗和轻重对仗等对仗形式,以达到文学创作中的各种丰富效果。
对联的笔调、对仗、句法
![对联的笔调、对仗、句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c4a73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2.png)
对联的笔调、对仗、句法一、笔调如词:1.春色赛会(何淡如)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2.愚园(刘树屏)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尔神着意扶持,不教雨雨风风,清清冷冷;鲽鲽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3.花神庙(许太眉)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解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4.悼亡(江峰青)论心曩日,愿与卿鹤算平分,撒手竟归休,仅遗冷翠零膏,续命无汤春去早;稽首慈云,乞还我鸳盟如旧,慧根应不昧,可忆轻罗小扇,凭肩有约晚凉初。
词尚温婉回环,对联细腻如词者并不多见。
何淡如、刘树屏之作得词之形,许太眉、江峰青之作则得词之神也。
所谓得形:何淡如联一韵到底,句子长短变化也如长相思、梅花引一类词牌一般,刘树屏联则反复使用叠字,若将上联或下联单独拿出来,的确类似小令的行文。
许太眉联全集古句而成,可谓清雅秀丽,既得其形,兼得其神。
江峰青联句法与词不类,但是其间细腻真挚的情感,颇得词笔神髓。
古人挽联大多庄严肃穆,像江峰青这样的风格很是少见,“凭肩有约晚凉初”一句尤其难得。
二、笔调如赋:大观楼(孙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2.望江楼(钟云舫)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墅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钜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散些闲恨闲愁,曲槛回栏,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联的格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c189c6701f69e3143329433.png)
对联的格律要求一、基本概念1、格律---也称韵,指楹联在声调方面的基本要素。
它以平仄为载体,按马蹄韵要求平仄两两交替,或按意节点定韵平仄交替。
2、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对联的声律规则。
对联的平仄每两字换一个声调,就像马蹄踏步那样两两交替,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各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日暮秋风起对句:月园孤雁鸣上联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平平仄仄平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3、意节点---指不能断字的专有名词或人名。
意节点定韵,严格说来也是马蹄韵,它也是平仄交替,只不过是按不可分的专有名词或者人名意节点来句读,但这好像马蹄脚上多了个脚趾,不妨碍它按节奏平仄交替。
比如,成吉思汗中间不能断,那么它的落脚字就是仄,但是后面紧跟着的字必须是平,所以也是平仄交替。
4、平仄---指格律在楹联中的具体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简言之,平仄就是声调。
通过上下起伏的声调平衡,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魅力。
下面会具体说明声调,这里先讲概念。
5、格律依据---分为古韵(平水韵)和今韵(中华新韵)两种。
今韵,也称新韵。
其声调就是汉语拼音的四声。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为平声。
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
如:清(阴平)情(阳平)是平声,请(上声)庆(去声)是仄声。
需要补充的是,汉语拼音中还有一声:轻声。
如:妈妈,读声第一个字是第一声,而第二个字是紧随其后,拼音是不标声调的,这就是轻声。
这一般都归在平声。
归纳一下:今韵平仄:阴阳归平,上去归仄。
古韵,声调也分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上去入各为一卷,为仄声。
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上下平,为平声。
好在对联只究平仄,不分上去声和上下平,所以我们只要记住平、仄就行。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https://img.taocdn.com/s3/m/a12351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e.png)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_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_对联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332a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1.png)
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当代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
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
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
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
如李白的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句法应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句法应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
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
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
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
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节奏与风格(摘自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第九章“对联的节奏和格调”)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
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
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
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
如李白的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句法应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句法应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
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
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
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
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干/国家事读/圣人书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结/幽兰以延伫抚/孤松而盘桓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
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
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
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
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
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
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
例如:琴瑟调和尽乐事亲朋团聚齐欢心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
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
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
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
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
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
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
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
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1.律诗格调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
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杭州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2.词格调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
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
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3.民歌格调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
请看解缙所写一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4.散文格调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
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
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再如秋瑾墓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6.曲格调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
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
例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再如诙谐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7.成语格调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
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8.绕口格调有的联很像绕口令。
如: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再如:烟沿檐湮燕眼9.谜面格调有的像一则谜面。
如: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
再如:四壁图书三尺剑半肩行李一张琴联中藏“张三”、“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
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
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
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三、对联的风格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
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
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
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
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1.浓艳富丽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
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2.清新俊爽请看睡仙亭联: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3.含蓄婉约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4.磅薄豪放老骥追风抒壮志雄鹰展翅入青云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
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冷嘲热讽别字联娄国忠我们的方块字中,形近字、谐音字特别多,因形近音同,稍有不慎就会读错,而水平差的人强不知以为知,更是笑话百出。
历来文坛就流传着许多写别字、读别字的佚事趣话,个中当然也有嘲讽别字的趣联。
相传清初苏州秀才韩慕庐在一蒙馆任教时,曾将《礼记·曲礼》中“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中的“毋”误读作“母”。
适逢一名士路过听到,口占一联讥之:“《曲礼》一篇无母狗;”韩也觉难为情,即应出下联以解嘲:“《春秋》三传有公羊。
”“三传”是指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的合称。
联中“公羊”巧对“母狗”,乃天造地设,极具趣味。
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以《尚书·泰誓》中的“昧昧我思之”为题,意为“深切地默默想念”。
一位考生却误将“昧昧”写成“妹妹”,文章内容自然更是南辕北辙。
阅卷的考官见题目错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成为“思妹心切”之意,不禁哑然失笑。
他随即提笔作批语:“哥哥你错了。
”考生粗心授人笑柄,考官批评独出心裁,考生之题目与考官之批语恰成巧对,联语幽默俏皮,对仗工整,尤以“妹妹”称以“哥哥”为最妙。
近人何颜升,字秋辇,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
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人除。
”此联用离合手法以作嘲讽,联语指出对方“辇”与“辈”、“究”与“宄”不分,前二字虽均属“车”部,但各自上半部有“夫”“非”之别;“究”“宄”虽都有“九”,但一个为“穴”头,多了一个“八”,另一个为宝盖头,区别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