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

合集下载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刘宁晖【摘要】日本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来自中国古汉语典籍,在漫长的吸收、演变过程中,古汉语的有些字(义)、词(义)得以继承,有的已被淘汰.徽州因为山峦叠嶂、险阻重重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躲过历史上多次政权更迭引起的战乱,中原正统文化得以保存;又因其与外界接触较少,很多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一部分古汉语的字(义)、词(义)在徽州方言中被继承下来.以古汉语的继承为切入点,对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中的一些字(义)、词(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提供借鉴.【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2【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古汉语;日本语;徽州方言;语义继承【作者】刘宁晖【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与外部文化的摩擦融合和与内部文化的碰撞交融。

语言作为其载体,在文化形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也不断发生着演化。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从古至今经历了淘汰、更新、变异的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其字(义)、词(义)传承古汉语语义毋庸置疑,但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一些古汉语的字词或其字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舍弃了其部分字义、词义,只在某一个或几个义项上与古汉语保持一致。

日本自古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汉字。

不仅通过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体字的字形,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还照搬了大量现成的中国汉字,并沿袭了相当一部分汉字的字义。

徽州①峰峦叠嶂、地势险阻,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

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战乱频繁,百姓动荡不安。

黄巢之乱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以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

”[1]17原本“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2]72的徽州成了由北向南迁徙的贵族、官吏的世外桃源。

关于宁都客家方言部分特色量词的研究

关于宁都客家方言部分特色量词的研究

关于宁都客家方言部分特色量词的研究作者:李玲马鸳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3期【摘要】宁都境内通行的方言是宁都话,宁都话是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属于客家方言,是客家话宁龙片的宁石小片。

作为地域方言,宁都话有一套自己的特色方言系统,其量词系统也呈现别具一格的一面,其中一部分量词是为宁都话特有的,这些特色量词呈现出约定俗成性、地方性的特点。

【关键词】宁都;特色量词;客家方言作为汉语十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语等,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东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

宁都话作为客家方言宁石小片中的一部分,因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的因素影响,加之宁都客家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宁都人自己约定俗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方言系统。

较之普通话,宁都话有其自己的量词系统。

其中,宁都话中的几个特色量词,在客家方言系统中,可谓是几株奇葩。

匹[p‘i35],专用名量词,用于称量植物的树叶,描摹形状修长且带有齿缘的树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量词“片”,用于在宁都话中,我们可以说“一[p‘i35]树叶”,“一[p‘i35]叶子”,“几[p‘i35]菜叶”,“一[p‘i35]枫叶”等等。

[p‘i35]也还可以用来称量毛巾,雨衣等,比如,“一[p‘i35]毛巾”,“一[p‘i35]雨衣”等。

部[p‘u51],专用名量词,用于表示车辆的量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辆”。

比如。

“一[p‘u51]单车”就是“一辆自行车”“一[p‘u51]摩托”就是“一辆摩托车”,“一[p‘u51]小车”就是“一辆小轿车”,“开[p‘u51]车”就是“开辆车”。

它一般与陆上交通工具搭配使用,组合成数量短语。

坨[tuo53],临时名量词,通常用于表示屎尿,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泡”。

与量词[tuo53]组合的名词一般都有尖锥形状。

像“一[tuo53]尿”表示“一泡尿”,“一[tuo53]屎”表示“一泡屎”,“狗拉了几[tuo53]尿”就是“狗拉了几泡尿”的意思。

宁都客家话的四声别义现象

宁都客家话的四声别义现象
“ 四声别 义 ” 。有些 变 读 的声 调 与 连读 变 调 无
田头客 家话 存在着连读 变调 。两字组 前字 变调后 的调 值有 : 一 3 1 、 一 5 1 、 一 5 5 , 后字变调 后 的
关, 有 任意性 。有些 变读 的声 调调 值是 连读 变
调 产 生 的 。并 且 它 们 固定 化 后 重 新 归 人 各 调
“ 雨” 通 常读 上声 调 , 在“ 天 雨粟 ” 里读 去 声 调 。 宁都 客家 话 中存 在着 变 读 声 调来 表 达 新 的 意
阴去 阳去
阴人 阳人
3 l 破霸过课蜃 水 妹 3 5 汗饭烂稗 队重 要
2 5 铁切节 一雪木脉 绝实凿 月狭列麦
义 的现 象 , 我 们借 用 古 代汉 语 的说 法 , 称 之 为
进 。( 3 ) 撑[ 乜 a j 0 】 : 吃过量 。
调值有 : 一 3 1 、 一 5 1 、 一 2 4 、 一 5 5 、 一 5 、 一 2 。
1 . 搦
类 。有 些变 读 的声 调 是该 字 的 白读层 , 但 因该
白读 层很 罕见 , 与 常读 音 相 差 很 大 , 故 也 算 入 四声别 义 之列 。
声 调和 意义 有 2种 : ( 1 ) 搦[ n a k ] : 拿, 拿起 。 ( 2 ) 搦[ n a k ] : 用力拿 , 用力抓 。 ( 1 ) 搦[ n a k ] 住下底 只碗来 。拿 着 这 只 碗 。 ( 2 ) 手 都等 侄搦 [ n a k ] 痛 呃 。手 都 给 我 抓 痛 了 。
宁都 客家话 的四声 别义情 况 以田头话为 代
表 。 田头话 的声调有 7 个… 一 2 4 9 , 具体 如下 :

客家语词汇中遗留的古汉语现象

客家语词汇中遗留的古汉语现象

客家语词汇中遗留的古汉语现象作者:喻述君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作者简介]喻述君,男,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喻述君(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客家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

本文简单分析了客家语词汇中遗留的古汉语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语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也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客家语;词汇;古汉语[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31-02客家语(Hakka Chinese),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国内一般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20世纪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

“客家先民,原本是中原一代的汉族居民,那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族的北方官话——河洛话。

”[1]31后来迫于北方外族入侵,自东晋始开始南迁。

在南迁过程中坚持保留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严格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因此现代客家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遗留了较多中原古汉语的特性,本文将着重对词汇方面的古汉语遗留作详尽探析。

一、客家语词汇中的古汉语现象下面按其词性分类详述。

1.名词髀——大腿的意思。

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客家语“鸡髀”即是鸡腿。

唱喏——在古代表示敬意的呼喊,意为对人作揖,同时出声致敬。

《水浒传》中就有“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

’”一句。

客家语如:“拜神时要唱喏。

”寒毛——人脸上和身上的细毫毛,客家语叫“寒毛”。

这个词早见于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语·入香山寺第四》:“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卓竖。

”面——脸的意思。

早见于唐代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客家话的古汉语遗存研究r——以闽西的客家话为例

客家话的古汉语遗存研究r——以闽西的客家话为例

客家话的古汉语遗存研究r——以闽西的客家话为例
翁汀辉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客家话是客家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祖地闽西的客家话保留了我国许多古汉语的读音,也保留了较多古语词、单音词、词序倒置和偏义复词等现象.从先秦经典可以看到客家话基本字词的发展.客家话的字词句也大量存在于先秦作品中.客家话具有明显的我国古汉语的特征,是我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总页数】8页(P98-105)
【作者】翁汀辉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福建龙岩,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4
【相关文献】
1.梅县客家话对古汉语语音的传承 [J], 郑秋晨
2.上古汉语二等r介音读合口的客家话新证 [J], 严修鸿
3.两岸客家话词汇异同概说——以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为例 [J], 温昌衍
4.闽西客家话的助动词“爱” [J], 林建明
5.从《客话本字》看客家话的古汉语遗迹 [J], 谭赤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明地区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_张降龙

三明地区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_张降龙

收稿日期:2005-05-18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JA03141S)作者简介:张降龙(1945-),男,黑龙江兰西人,教授。

三明地区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张降龙(三明学院中文系,福建三明365004)摘要:在地处闽中西北部的三明地区方言词汇的构成中,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现象———古语遗存,其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多的古今词、无数的古代词、大量的单音词和繁多的书面语词。

通过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古代汉语和闽方言的传承发展轨迹。

关键词:三明地区;方言词汇;古语遗存中图分类号:H1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05)03-0274-05ArchaismRemainsinDialecticalVocabularyofSanmingRegionZHANGXiang-long(ChineseDepartment,SanmingUniversity,Sanming365004,China)Abstract:IntheformationofthedialecticalvocabularyofSanming,aregionlocatedinthemiddlenorthwestofFujian,thereisaspeciallanguagephenomenon-“ArchaismRemains”whichismainlyreflectedinfouraspects:moreancientwordsusedtodaywithadifferentmeaning,countlessancientwords,agreatnumberofmonosyllabiccharactersandmanywrittenlanguagewords.Throughthestudyofthiskindoflanguagephenomenon,itismoredirectlytoknowthetracksoftheprogressanddevelopmentoftheancientChineseandMindialect.!!Keywords:SanmingRegion;dialecticalvocabulary;archaismremains三明市地处闽中西北部,辖九县一市二区,境域中方言种类多,歧义大。

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

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

引文格式: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2):88-94.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肖九根1,张家焘2,廖丽红3(1.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学院,南昌㊀330041;2.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共青城㊀332020;3.九江市双峰学校,江西九江㊀332006)摘㊀要:宁都县隶属赣州市,位于江西东南部,赣州北部,辖有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90多万人口;境内虽属纯客家话,但因乡镇众多,南北环境差距大,故其方音词汇也存明显差异㊂近年对其乡镇作了一次全面调查,不仅记录了方音,还考察了词汇,旨在探寻方音与词汇是否存有地域内部的差异性㊂调查表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不仅南北之间㊁方言片区之间存有差异,甚至同一片区内也有差异,文中内容就是其词汇差异的反映㊂通过对客家话词汇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其一,各类词说法形式多样;其二,有些词说法的差异地理分布较为明显;第三,方言词说法一致性北部高于南部㊂关键词:宁都;客家话;词汇;内部差异中图分类号:H0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7659(2024)02-0088-07一㊁引言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北部㊂东与石城㊁广昌县为邻,南与瑞金㊁于都县接壤,西连兴国㊁永丰县,北毗乐安㊁宜黄㊁南丰县㊂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呈长条形状,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㊂[1]全县辖12镇㊁12乡,分别为梅江镇㊁青塘镇㊁长胜镇㊁黄陂镇㊁固村镇㊁赖村镇㊁石上镇㊁东山坝镇㊁洛口镇㊁小布镇㊁黄石镇㊁田头镇㊁竹笮乡㊁对坊乡㊁固厚乡㊁田埠乡㊁会同乡㊁湛田乡㊁安福乡㊁东韶乡㊁肖田乡㊁钓峰乡㊁大沽乡㊁蔡江乡,共计20个居委会,299个行政村,人口91.47万(2017统计数据)㊂县政府所在地梅江镇㊂宁都是一个纯客县,乡镇众多,说的是同一客家话,具有客家话的共同特点,如语音有带介音[u]韵母,[2]声调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成片分布格局,[3]语流韵律也具有音步节奏性特点㊂[4]尽管如此,其内部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异,如客家话绝大部分有舌尖前元音韵母,少部分还有舌尖后元音韵母,而宁都方言则不存在舌尖元音韵母㊂对此,有的学者认为: 少数方言点没有舌尖元音韵母,我们推测有的是维持早期客家方言的特点,有的与语言接触有关,有的则是循环演变的结果㊂ [5]据研究,梅县客家话知庄章组还早在清中叶就已合流为ts㊁ts h㊁s了,[6]而宁都方言知庄章组的发音要复杂得多,其对应规律是[t]-[t h]㊁[ʦ]-[ʦh]㊁[tʂ]-[tʂh]㊂在宁都方言中,还存有一种分音词,它由一个单音词加上 L- 音节构成,附在单音词前或后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一现象在客家话中是较为鲜见的㊂[7]诚然,宁都方言语法结构也有其独具的特性㊂[8]对于宁都方言,前人的调查仅限于梅江㊁石上㊁田头㊁湛田几个点,从未有人作过系统而全面的调查,也未对其内部差异进行过考察㊂近些年来,我们以‘方言调查字表“为蓝本,对全县乡镇作过一次系统而全面的调查,更清楚地了解每个乡镇的音系㊂北部偏远地区以往从未有人作过调查,地势高,山脉多,交通阻塞,人们世居不出,受外界影响少,真有 世外桃源 风味,其方言保存至今还很纯正㊂依据宁都客家话分片情况,我们不仅重点调查了几个代表点,如上三乡片的洛口镇㊁下三乡片的黄石镇以及城郊片的梅江镇,对其音系作了系统描写;2024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ɴ.2第二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2024∗收稿日期:2023-09-07㊀㊀㊀㊀DOI:10.13698/36-1346/c.2024.02.015㊀作者简介:肖九根(1960-),男,江西吉安人,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汉语方言;张家焘(1991-),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汉语方言;廖丽红(1992-),女,江西赣州人,九江市双峰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汉语方言㊂同时还对其余21个乡镇也作了调查,根据每个乡镇的方言情况,以‘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为依据,确定其方音与词汇的区别特征㊂相较而言,同一片区的方言差异最大的是语音,词汇也有一定的差异㊂从宁都24个乡镇的上三乡片㊁下三乡片与城郊片的方言情况来看,不仅这些方言片之间存在语音㊁词汇差异,就是同一片区内也有差异㊂[9]本文主要选取宁都客家话词汇,通过方言地图考察地域分布的内部差异㊂二、客家话各类词汇的内部差异李荣先生在‘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中谈到, 同言线的重要性由条目的性质决定:一是条目的代表性;二是条目在语汇中的频率;三是条目的使用频率,就是条目在说话写作时的频率 ㊂[10]本文词汇条目调查的选择也是以李荣先生的意见为依据,兼顾了不同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㊁生活中常用的高频词语,诸如饮食㊁植物㊁动作㊁称谓㊁生活器具㊁时间等类别中的词语,确定了 粥㊁蛋㊁睡觉㊁玩㊁吃饭㊁丝瓜㊁南瓜㊁知了㊁蜘蛛㊁锅盖㊁窗户㊁女婿㊁胖子㊁什么㊁怎么㊁这样㊁现在㊁早晨㊁爸爸㊁妈妈㊁他 21个词语作为调查条目㊂在调查中,发现 早晨㊁丝瓜㊁南瓜㊁粥㊁蛋㊁女婿㊁他㊁锅盖㊁睡觉㊁玩 这10个词差异比较大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词形㊁语音都存有差异,如 粥 有[tuk2](粥)㊁[tiam213ɕim44](点心)两种说法(当然,各片调类有所差异);二是仅语音存有差异,如 早晨 有四种说法[tau44ɕin31] [tau44sən44][ʦau44sən24]和[tʂau44ʂən44tʂau213],它们词形㊁词义上没有区别,只是语音上有差异㊂(一)时间类词汇的内部差异宁都客家话中, 早晨 有四种说法:第一种 朝晨[tau324ɕin31] ,集中分布在除大沽乡以外的北部八个乡镇,如蔡江㊁黄陂㊁小布㊁钓峰㊁东山坝㊁洛口㊁东韶和肖田;第二种 朝晨[tau44sən44] ,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安福㊁石上和湛田,分布地域较小;第三种 朝晨[ʦau44sən24] ,分布在县城及周边的竹笮㊁会同,东南部的田埠㊁固厚㊁固村三地,还有西北的大沽,此种说法与前者在词形上一致,只是读音上存有差异罢了;第四种 朝晨早[tʂau44ʂən44tʂau213] ,分布在西南部的六个乡镇,赖村㊁青塘㊁田头㊁黄石㊁对坊㊁长胜㊂从地理分布图1看, 早晨 一词在宁都客家话的分布中大致呈现出 北部-中部-东南-西南 的格局,相对来说其分布比较整齐㊂图1㊀ 早晨 说法的地域分布(二)植物类词汇的内部差异宁都客家话中, 丝瓜 有 [fɔŋ213ɕiɛn31]/ [luɔn42ʨiɛ31]/[naŋ24ka42] 三种说法,其地域分布详见图2㊂图2㊀ 丝瓜 说法的地域分布第一种说法[fɔŋ213ɕiɛn31],分布比较广,范围比较大,成片分布,占了整个区域的二分之一,包括北98第2期㊀㊀㊀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㊀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部的肖田㊁东韶㊁洛口㊁东山坝㊁小布㊁大沽㊁黄陂㊁蔡江㊁钓峰九个乡镇,中部的安福㊁石上㊁湛田,东南部的田埠和固厚㊂第二种说法[luɔn 42ʨiɛ31],分布相对较少,集中在县城及南部的黄石㊁对坊㊁固村等几个地方㊂第三种说法[naŋ24ka 42],比较特别,也很少,只有西南部的赖村一个地方有此说法㊂调查获知,[fɔŋ213ɕiɛn 31] 纺线 这一说法是据丝瓜成熟以后瓜瓤里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丝网状而得名的,以此称谓形象生动;[naŋ24ka 42] 瓤瓜 一说,也是以其瓜瓢形状而称名的㊂从其地理分布图2可以看出,县城以北乡镇的说法大体一致,只有[fɔŋ213ɕiɛn 31]这种说法;县城以南乡镇的说法则稍显复杂,三种说法都存在,而占主流的说法则是[luɔn 42ʨiɛ31]㊂宁都客家话中, 南瓜 有 番蒲[fan 324phu 213]青瓜[ʨhiaŋ42ka 42] 番瓜[fan 44ka 21] 三种说法,其地域分布详见图3㊂图3㊀ 南瓜 说法的地域分布第一种说法 番蒲[fan 324phu 213] ,分布较广,南北皆存在此种说法,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九个乡镇,如肖田㊁东韶㊁大沽㊁小布㊁钓峰等一带㊂此外,还有少数几个地方零星分布,如西南部的青塘和赖村,中部㊁东部的湛田乡和固村镇㊂第二种说法 青瓜[ʨhiaŋ42ka 42] ,相对较少,也比较集中,从地理分布图上看,呈长条形分布,由中部的安福㊁石上南下延伸至最南部的长胜㊁对坊㊂第三种说法 番瓜[fan 324ka 31] 最少,只有东南部的固厚㊁田埠两个地方是这种说法,规律性不强㊂地理图也可以看出,南瓜 的不同说法在北部的分布一致性较强,说法无异,南部分布则有三种形式,稍显杂乱㊂(三)饮食类词汇的内部差异粥 属于基本词汇,在宁都地区有两种说法,图4就反映了其地域分布情况㊂第一种是 粥 ,表示 稀饭 的意思,主要分布在北部九个乡镇肖田㊁东韶㊁洛口㊁东山坝㊁小布㊁大沽㊁钓峰㊁黄陂㊁大沽,西南部的赖村和东南部的固村㊁固厚㊁田埠,其词形是一样的,但读音上有区别,如北部的洛口㊁东山坝㊁黄陂等地读 粥[tuk 2] ,西南部的赖村 粥[ʨiuk 2] ,东南部的固村等地则为 粥[ʦuk 2] ㊂第二种是 点心 ,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安福㊁石上㊁湛田,西南部的青塘,县城及周围的会同㊁竹笮,及南部偏西的田头㊁黄石㊁对坊㊁长胜一带,其读音上也稍有差别,如梅江音 [tiam 213ɕim 42] ㊁田头 [tiam 213ɕim 31] ㊁安福 [tiam 213ɕim 44] ㊂图4㊀ 粥 说法的地域分布地域分布图4显示, 粥 的说法在北部的九个乡镇分布集中,读音一致;南部地区则稍显杂乱,主要是西南部的赖村与东南部的田埠等地方在说法上与北部统一,区别于中部㊁南部的 点心 说法㊂有意思的是, 点心 一说在北部的几个乡镇中表示的是介于早上和中午之间吃的一些 小吃 ,如人们去赶集时吃的 粉条㊁馄饨㊁肉丸 等食物㊂0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蛋 在宁都地区的说法主要有三种,其地域分布详见图5㊂一是 蛋[t h un 324] ,分布在北部的蔡江㊁黄陂㊁钓峰及以北的乡镇;二是 蛋[ka 42ka 31] ,分布在中部的安福㊁石上㊁湛田,梅江镇及东南部的田埠㊁固厚和固村;三是 蛋[ka 24ka 24] ,分布在西南部的青塘㊁赖村㊁竹笮㊁田头一带以及会同乡㊂其中,第二㊁三种说法一致,只是读音上有区别;第二种读音是先降后升,有起伏感,而第三种则是升调,语调要柔软一些㊂图5㊀ 蛋 说法的地域分布根据地域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 蛋 的这一说法把宁都地区分成了三片:一是北部的九个乡镇为一片,二是中部及东南部的几个乡镇为一片,三是西南部的七个乡镇为一片㊂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会同等乡镇的说法,位于东部的会同与南部的青塘㊁赖村等六个乡镇说法一致,说成[ka 24ka 24],以区别于东部其他乡镇的[ka 42ka 31]㊂调查发现, 蛋 [ka 42ka 31]或[ka 24ka 24]是模拟母鸡下蛋时的叫声而称名的㊂(四)称谓类词汇的内部差异女婿 ,在宁都地区的说法有三种㊂从其地域分布图6看,第一种 姑丈 ,集中分布在北部除肖田乡以外的东韶㊁洛口㊁东山坝㊁钓峰㊁大沽㊁小布㊁黄陂㊁蔡江八个乡镇,西北部的蔡江㊁黄陂㊁钓峰㊁大沽㊁小布及东北部的东山坝㊁洛口㊁东韶,这些地方的说法都是一样的,但语音上有差别,如黄陂 姑丈[ku 44thɔŋ44] ㊁洛口 姑丈[ku 324thɔŋ213] ,西南部的赖村也是这一说法㊂第二种 丈公 ,分布也比较集中,除中部地区的石上㊁湛田,西南部的赖村和东部的田埠之外,其他地方都是此种说法,当然语音上也有细微差别,如竹笮 丈公[ʦhɔŋ213kuŋ21] ㊁田头 丈公[tʂhɔŋ213kɔŋ21] ,差别主要就是 丈 的声母前者是舌尖前音,后者是舌尖后音㊂第三种 郎婿 ,分布零散,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是这种说法,最北的肖田,中部的石上㊁湛田以及东部的田埠四个地方有此说法,其语音稍有差别,如肖田 郎婿[lɔŋ213ɕi 44] ㊁石上 郎婿[lɔŋ24ɕiɛi 31] ㊁田埠 郎婿[lɔŋ213ɕiɛi 44] ㊂从地域上看, 女婿 姑丈 和 丈公 的分布较为均匀, 姑丈 集中在北部, 丈公 集中在南部,都呈现连续分布状态㊂图6㊀ 女婿 说法的地域分布宁都地区 他 的说法比较复杂,地域分布图7显示有五种说法:[ʨiɛ324]㊁[kə324]㊁[kiɛ324]㊁[ʨiɛ42]和[to 324]㊂第一种 他 [ʨiɛ324],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肖田㊁东韶㊁洛口㊁东山坝及中部的湛田五地㊂第二种 他 [kə324],分布在东南部的田埠㊁固厚㊁固村三地㊂第三种 他 [kiɛ324],分布在西北的小布㊁大沽㊁黄陂㊁蔡江四地㊂第四种 他 [ʨiɛ42],分布相对较广,包括中部的安福㊁石上,县城及周边的竹笮㊁会同,此外还有西南部的青塘㊁赖村㊁田头㊁黄石㊁对坊㊁长胜六个乡镇,此种说法与第一种[ʨiɛ324]只是声调上有所差异㊂第五种 他 19第2期㊀㊀㊀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㊀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to324],说法比较特殊,只有东北部的东韶是此说法㊂值得一提的是, 你 在宁都24个乡镇中几乎都说成 [niɛ324] 或 [niɛ42] ,只有东韶说成 [no324] ㊂当然,普遍说法还是[ʨiɛ324]与[ʨiɛ42],这与多数客家话的说法是一致的㊂图7㊀ 他 说法的地域分布他(渠) 是遇摄合口三等鱼韵字,此摄在宁都客家话中普遍演变为合口呼[u]韵和齐齿呼[iɛ]韵,如 初 [ʦh u42]㊁ 煮 [ʨiɛ213],比较特别的是演变为开口呼[ə]韵和[o]韵,其中[ə]韵存在于东南部的田埠㊁固厚㊁固村以及西北部的小布㊁大沽,[o]韵仅存北部的东韶,如表1所示㊂表1㊀ 猪㊁鱼㊁书 说法的地域分布乡镇例字田埠乡固厚乡固村镇小布镇大沽乡东韶乡猪[ʦə324][ʦə324][ʦə324][tə324][tə324][to324]鱼[ŋə24][ŋə24][ŋə24][niɛ24][niɛ24][no24]书[sə324][sə324][sə324][ʂə324][ʂə324][so324]㊀㊀(五)器具类词汇的内部差异锅盖 的说法在宁都主要有四种形式,其地域分布详见图8㊂第一种 锅盖[xo24tat2] ,主要分布在北部除大沽乡以外的八个乡镇,如蔡江㊁黄陂㊁钓峰㊁东山坝及以北的几个地方㊂第二种 锅盖[tho24tat2] ,有两个地方是此种说法,即湛田和田埠,实际上这两个地方的说法与第一种北部的八个乡镇是一样的,只是读音上有所不同㊂第三种 锅盖[vɔk5kɔi213] ,分布相对较少,也比较零散,南部的长胜㊁固厚和固村及北部的大沽是这一说法,规律性不强㊂第四种锅盖[thuŋ24kɔi213] ,相对前面三种,分布最广,说的人口最多,集中在中部的安福㊁石上,县城及周围的竹笮㊁会同,还有西南部的几个地方,呈成片性分布状态㊂图8㊀ 锅盖 说法的地域分布由地理分布图也可以看出, 锅盖 一词的说法在北部地区一致性相对较强,而南部则有多种说法夹杂在一起,略显多样㊂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过程中,田头㊁黄石㊁对坊㊁长胜四地在整个宁都的读音与说法中一致性最强,其差异甚微㊂(六)动作类词汇的内部差异睡觉 一词在宁都客家话中有三种形式:一是 睡 ,二是 睡眼 ,三是 歇眼 ㊂第一种说法 睡 ,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一些乡镇,如东北部的肖田㊁东韶,西北的大沽㊁黄陂,中部的石上㊁安福以及东南部的固厚㊁田埠,其词形一致,但读音有所不同,如洛口 [khɛi53] ㊁石上 [thai44] ㊁固厚 [thiɛi44] ㊂第二种说法 睡眼 ,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如竹笮㊁会同,以及西南部的青塘㊁黄石㊁对坊一带,其读音也有些差别,如梅江 [ʦhai44ŋan213] ㊁黄石 [tʂhai44ŋan213] ㊂第三种说法 歇眼 ,分布零散,有两个乡镇为此种形式,一是西南部的赖村 [ɕiat5ŋa24] ,二是东南部的固村 [ɕiɛt5ŋan213] ㊂从地域分布图9看,前两种说法2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分布较广,呈成片分布状态,而第三种则仅零散分布在两个乡镇㊂图9㊀ 睡觉说法的地域分布图10㊀ 玩 说法的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图10可以看出, 玩 在宁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 搞 ,二是 玩 ㊂第一种说法 搞 ,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黄陂㊁蔡江,西南部的青塘㊁赖村㊁田头㊁黄石㊁对坊㊁长胜及东南部的固村,大致呈长条形分布,说法一致,但读音有细微差别,如西北的蔡江读 [kau 42] ,西南的黄石则读成 [kau 213] ㊂第二种说法 玩 ,分布较广,从北至南延续,大约占有整个地区的三分之二,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如洛口㊁会同㊁固厚等地,也呈成片分布状态,其主要差别也体现在读音上,如最东北的肖田 玩 说成 [vɔi 213] ,西北部的小布是 [vɛi 24] ,县城梅江镇则是 [xɔi 213] ㊂三、结语以上从词汇特点考察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分别选取了时间㊁植物㊁饮食㊁称谓㊁器具㊁动作类等常见词语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各类词的说法较为丰富,形式多样,基本上都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说法,有些是词形㊁语音都存有差异,有些则是语音上的不同,这也体现出当地文化的多样性㊂二是有些词的说法在地理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㊂如 蛋 一词,在宁都客家话中主要有 Ѳ[t h un 324] 和 ѲѲ[ka 42ka 31] 说法, 蛋[thun 324] 的说法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肖田㊁东韶㊁洛口㊁东山坝㊁小布㊁大沽㊁钓峰㊁黄陂㊁大沽9个乡镇,而 ѲѲ[ka 42ka 31] 则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安福㊁石上㊁湛田㊁梅江㊁会同㊁竹笮㊁青塘㊁赖村㊁黄石㊁田头㊁对坊㊁长胜㊁固村㊁固厚㊁田埠15个乡镇㊂据调查了解,很多南部的村民都不知道北部的 蛋 有 Ѳ[thun 324] 一说,这是差异最为明显的地方㊂三是从总体上来讲,词的说法在北部乡镇的一致性要高于南部,南部地区则稍显复杂㊂如 早晨粥 丝瓜 南瓜 女婿 锅盖 睡觉 等词,在北部的一些乡镇基本上只有一种说法,而南部则普遍有两种甚至三种形式㊂笔者推测这与北部多山,交通不便,人们生活㊁交流范围较小,而南部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交流较多有一定的关系㊂由上可见,尽管宁都客家话受到赣语等方言的影响,但它仍保持着自身的特点,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方言的方音词汇,这无疑与其生存的自然因素(诸如地理形势㊁交通环境等)和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㊁行政区划㊁居民迁居等)的交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㊂[11]而有的学者则这样认为: 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从一个中心地点向周围地区离散;同时周围地区的方言又向中心地点靠拢㊂离散和向心的39第2期㊀㊀㊀肖九根,张家焘,廖丽红㊀从词汇特点看宁都客家话的内部差异作用造成了方言区㊂ [12]就一般情况而言, 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区域的文化习俗无形间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一种对母语的认同,这种归属倾向使他们在使用语言上认同同一个行政区划内的语言,从而尽力维持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特征,因此所谓的方言区就能较长时期而顽强地保持着㊂ [13]据调查,普通话的推广㊁城镇化的发展等因素对客家话的代际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㊂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于客家话的使用㊁选择㊁态度仍然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性㊂[14]这就充分证明,语言是其历史与文化的标志,它不仅界定了人们的身份,还维系着人们的情感㊂参考文献:[1]㊀宁都县志编组委员会.宁都县志[M].宁都:宁都县志编委会,1986:3.[2]㊀侯小英.客方言的[u]介音[J].方言,2017(1):89.[3]㊀李菲.客家方言声调调类地理分布的总体格局[J].南方语言学,2021(17):51-57.[4]㊀袁怡娴,吴芳.龙川客家话韵律节奏类型研究[J].南方语言学,2021(17):136-137.[5]㊀庄初升.客家方言舌尖元音的来源及相关问题[J].北斗语言学刊,2019(5):24.[6]㊀温昌衍,侯小英.从台湾客家话看梅县话早期的几个语音特征[J].方言,2018(1):81-82.[7]㊀黄小平.宁都客家方言的分音词[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1):38-41.[8]㊀陈青.江西宁都方言 X天X地 结构及其历史来源[J].励耘语言学刊,2018(2):316-326.[9]㊀邓水蘅.宁都方言纪略[M].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社,2000:4-5,44-98.[10]㊀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J].方言,1985(1):85.[11]㊀肖九根.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83.[12]㊀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3.[13]㊀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71.[14]㊀闫淑惠.族群认同视野下的客家方言[J].江西社会科学,2019(7):243.责任编辑:李琼On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Ningdu Hakka Dialect from Lexical FeaturesXIAO Jiugen1,ZHANG Jiatao2,LIAO Lihong3(1.College of New Media,Jiangxi University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Nanchang330041,China;2.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Gongqingcheng332020,China;3.Jiujiang City Shuangfeng School,Jiujiang332006,China)Abstract:Ningdu County,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Ganzhou City,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north of Ganzhou City.It has jurisdiction over24townships and299administrative villages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900000.Although the territory belongs to the Hakka dialect,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townships,and the environmental gap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ir dialects.In recent years,a comprehensive survey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ir townships,recording not only the phonetic sounds,but also the dialect vocabulary,aiming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alect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within the region.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not onl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but also between the dialect areas,even within the same area.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vocabulary difference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Hakka vocabulary,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first,the forms of various words are diverse;second,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ome words is relatively obvious;third,the consistency of dialect words is higher in the north than the south.Key words:Ningdu;Hakka dialect;vocabulary;internal differences4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

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

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

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宁都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宁都客家话是客家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宁都客家话中,疑问语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将从宁都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对其疑问语气系统进行略述。

一、语音方面在宁都客家话中,疑问语气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语调上。

1. 声调宁都客家话的声调比较复杂,共有六个声调。

在疑问句中,常用的是第四声和第六声。

例如:“你去哪里?”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去咪哪里?”其中,“咪”是第四声,“哪里”是第六声。

2. 语调宁都客家话的语调变化也非常多样化。

在疑问句中,常用的是升调和降升调。

例如:“你吃饭了吗?”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食飯咧无?”其中,“咧”是升调,“无”是降升调。

二、词汇方面在宁都客家话中,疑问语气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疑问词和疑问助词上。

1. 疑问词宁都客家话的疑问词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咪”、“几”、“乜”、“安”、“那”、“哪”等。

例如:“你是哪里人?”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系那里人?”其中,“那里”用的是“那”这个疑问词。

2. 疑问助词宁都客家话的疑问助词也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嘞”、“嘢”、“无”、“呢”、“啊”等。

例如:“你喜欢吃辣椒吗?”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爱食辣椒嘛?”其中,“嘛”是疑问助词。

三、语法方面在宁都客家话中,疑问语气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语序和句式上。

1. 语序宁都客家话的语序比较灵活,但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在疑问句中,常常用倒装句式,即把谓语放到主语之前。

例如:“你喜欢吃辣椒吗?”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爱食辣椒嘛?”。

其中,“爱食辣椒”是谓语,放在主语“你”的前面。

2. 句式宁都客家话的句式也比较多样化。

在疑问句中,常用的有直接疑问句和间接疑问句。

例如:“你知道他在哪里吗?”用宁都客家话说就是“你识唔识佢系咩位?”其中,“你识唔识佢”是间接疑问句,“系咩位”是直接疑问句。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庆阳历史悠久,是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地方,在庆阳方言中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现象,如果在教学中加以挖掘,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庆阳方言中广泛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作状语如:①他狗蹲在墙角,显得很丧气。

②她哭得牛吼天地。

③他叫人给巫治了。

这里①中的“狗蹲”,就是像狗一样蹲着。

②中的“牛吼”即像牛一样吼着。

③中的“巫治”即用巫术整治的意思。

这些都是名词作状语。

还有,“鬼哭狼嚎”、“驴声马叫”等语言中的“鬼”、“狼”、“驴”、“马”都是名词作状语。

2、名词直接用作形容词如:猴,庆阳人把轻佻叫猴。

例如:这个女子很猴。

如:猪,庆阳人把长相丑说是猪。

例如:我长得这么猪,你还说漂亮,简直是作践我。

如:牛,庆阳人把脾气犟叫牛。

例如:这娃牛得很,一点不听话。

这里的“猴”、“猪”、“牛”都可用“很”修饰,其实这已经把它当成形容词了。

3、使动用法如:干这样的事简直羞先人死了。

这里的“羞先人”即“使先人受到羞辱”的意思。

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落”、“闭”、“羞”都是使动用法。

二、庆阳方言中存在着破音异读现象破音异读是一种用改变字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王”作动词用,应读wàng,而不读wáng。

庆阳方言中可以说“洋芋吃起来很而。

”这里的“面”在庆阳方言中不读miàn而读mian,还有,“把煮出来的面条用凉水冰一下”里的“冰”不读bīng而读bíng,这些都是古汉语的破音异读现象。

三、庆阳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语如:褊,窄。

庆阳方言中用以形容地方狭小。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齐国褊小,吾何爱一牛”,“褊小”即狭小,看来“褊”的狭小意义在庆阳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

癯:庆阳方言读quē,普通话读qú,瘦的意思。

被时光雕刻的“古汉语活化石”

被时光雕刻的“古汉语活化石”

被时光雕刻的“古汉语活化石”被时光雕刻的"古汉语活化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是客家人固有的骄傲。

很难找到哪一种方言的使用者像客家人这样,如此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乡音。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是客家人固有的骄傲。

很难找到哪一种方言的使用者像客家人这样,xxxx音。

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音古语,因此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广东梅州话是公认的客家话"标准音",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客家人都能听懂。

不管迁徙到了千里之外还是大洋彼岸,千年时光被细细雕刻,客家人执着依旧。

大同,小异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我国赣闽粤交界地带的客家大本营,以及广西、四川、湖南、海南、香港、台湾部分地区,在东南亚诸国以及美洲的华侨中也有较广分布。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话,与其他六种以通行地命名的方言不同,它的名称来源于说这种语言的人。

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客家人,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他会不会讲客家话。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客家方言分为八片,概括而言又可以合为南片和北片两大片,大致以南岭为界。

行政建制对不同片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南片大部分地区曾在历史上有过共同归属。

如现属梅州的兴宁、五华,在清朝之前归属于粤中的惠州。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移民来源,北片的赣南和闽西的客家居民大致都是唐宋之交南迁而来,带来的语言也比较一致。

北片区的词汇和语音受北方官话和赣方言的影响较大,比如崽(儿子)、清汤(馄饨)等词都借自赣方言;南片区被粤方言强势渗透,接受了许多粤语的说法,如唔使(不用)是典型的粤语用词。

南北两片的差异随着历史演进日渐增大。

当然,客家话内部的种种差异并不影响它在总体上的统一性。

粤东片中的梅州是客家概念的发源地,近代外迁的客家人多来自梅州,因此梅州话是客家话的"标准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广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话广播都使用梅州话作为播音语言,全世界客家人都能听瞳。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作者: 袁玉红[1]
作者机构: [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5-3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2期
主题词: 四川方言;宣汉方言;古语词
摘要:古语词研究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成分,做好古语词研究对整个语言研究有重要作用。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一些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地区,总有一些词生命力比较顽强,留存于当地的口语中。

作者以家乡四川省宣汉县为例,考察了17个在日常口语中还通行的古语词。

浅析宁都客家话部分特色量词

浅析宁都客家话部分特色量词

浅析宁都客家话部分特色量词作者:许杨李玲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3期摘要: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古老而原始的宁都话开始融入新元素,与普通话接轨。

较之普通话,宁都话有其自己的量词系统。

因普通话的推广,其中一部分量词是与普通话共有的,但在这些共有的量词中,某些量词的适用范围,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宁都;客家方言;特色量词宁都是江西省赣州市管辖下的一个县,属于赣南地区,居住人民主要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历史悠久。

宁都境内通行的方言是宁都话,宁都话作为客家方言宁石小片中的一部分,因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的因素影响,加之宁都客家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宁都人自己约定俗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方言系统。

下面就谈一谈宁都话与普通话中共有的但存在差异的量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宁都量词的特色之处。

1只在普通话中,“只”做量词一般用来称量动物,比如“一只狗,一只猫”等等。

“只”也能用来称量手和脚,比如“一只手,一只脚”。

宁都话中“只”做量词,其概括化超过了普通话中的用法,适用性很广泛,不单单用于计量动物,它几乎可以适用所有存在的事物,与普通话中的量词“只”相比,使用范围宽泛灵活,既可以是人、动物等有生命的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水果、食物等。

相似“个”在普通话中具有广泛适应性,“只”在宁都话中是最广泛使用的量词,具体表现在:(1)做表示人的量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量词“个”和“位”,比如:一只人,一只朋友,一只司机等等。

(2)做表示动物的量词,相当于普通话中“只”、“头”和“条”,例如:一只狗,一只猫,一只羊(3)做表示人和动物器官的量词,相当于“个”,如,一只鼻子,一只耳朵(4)做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相当于“个”,如:一只月亮,一只星星(5)做表示水果,食物的量词,相当于“个”,如:一只橘子,一只面包,一只梨。

(6)做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相当于“个”或“块”,例如:一只脸盆,一只桌子。

宁武方言中的古语词

宁武方言中的古语词

宁武方言中的古语词
张军香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2
【摘要】宁武方言口语中保留着大量古语词.本文对这些古语词进行说明和解释,不仅可以展示宁武方言的词汇特点,也可以为汉语方言研究提供一些语料.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张军香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2
【相关文献】
1.浅析邯郸县方言中的古语词 [J], 王潇君
2.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J], 王锡丽
3.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J], 袁玉红
4.先秦两汉古语词在晋东南地区方言中的遗存
——兼谈方言词的训诂学价值 [J], 张文霞
5.阳高方言中的古语词 [J], 钟义荣;张慎;裴瑞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
喻述君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客家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

本文简单分析客家语中遗留的古汉语语法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语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喻述君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析古代突厥语与现代哈萨克语的语音和名词
2.客家方言语音在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以梅县客家方言为例
3.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在儿童二语语音习得中的体现
4.土家语语音演变中的平衡与平衡破缺现象探析——兼谈汉语语音对土家语语音的影响
5.澳泰语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续)──印尼语和回辉语在语音语法上的差异与联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林话古语词例释

玉林话古语词例释

玉林话古语词例释
梁忠东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3
【摘要】玉林话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少讲或不讲,而在玉林话口语中还是常用词,这些词语音和义与古文献有联系,与汉语其他方言也有联系.本文列举若干词语,从纵横两个角度探讨其与古文献及汉语其他方言的联系.
【总页数】8页(P126-132,156)
【作者】梁忠东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8
【相关文献】
1.徐州方言古语词例释 [J], 渠亚楠
2.四川阆中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J], 戴伶伊;胡继明
3.朔州方言古语词例释 [J], 张丽梅; 闫庆玲
4.甘肃泾川方言古语词例释 [J], 杨万成
5.高邮方言古语词例释 [J], 刘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都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
廖平平
宁都县地处赣南北部,丘陵密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客家先民南迁,到了宁都便驻足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宁都便成了早期客家的摇篮。

居住在宁都的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宁都方言。

在宁都方言中,古汉语现象特别明显,可以说宁都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一、词汇
宁都方言中,还使用着大量的单音节词,仍然保留着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当然有些字词的读音发生了一些变化。

1、器物
现代汉语中改变了古汉语对一些器物的称呼,但是在宁都方言中却并没有改变。

如宁都方言中称“太阳”为“日头”,“衣服”为“衫”,“锅”为“镬(普通话读“huî”,宁都方言读“wò”)”,“缸”为“盎”,“嘴”为“咀”,“山头”是“嵊(宁都方言读“yìng”)脑”。

“涕”,古代汉语中是“眼泪”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鼻涕”,但是宁都方言中的“涕”还是指眼泪,如“眼涕”。

“粸”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类以大米制成的食物的称呼,宁都不但保留了这一说法,还有很多种“粸”,如“糯粸”、“黄粸”“米冻粸”。

中原汉民称少数民族为“胡”、“番”,在宁都方言中仍保留这一说法,如“胡椒”、“胡琴”(二胡)、“胡鸭”,“番薯”(红薯)、“番菩”(南瓜)。

2、称呼
宁都方言中当面叫父母为“爸爸”“唔妈”,但在和人谈到父母的时候,就会用到“爷”(宁都方言读“yá”)、“娘”、“爹”(宁都方言读“diā”)等,如“爷子之间”、“两爷子”(父子俩)、“两娘女”(母女俩)、“丈人爹”(岳父)。

“郎”在古汉语中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在宁都方言中还有“大郎”(丈夫的哥哥)、“小郎”(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侬”这一人称代词在吴方言里出现得比较多,古汉语里也有,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李白《横江词》),在宁都方言里,“侬”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我”、“我们”的意思,如“他有,侬就冇”(他有,我就没有)、“侬一下来去”(我们一起去);也可以作第二人称,有“你”的意思,如“他已经哇了,侬哇一下”(他已经说了,你说一下),其实“侬”作第二人称,比现代汉语中用“你”更拉近了说话人和对方的关系。

3、时间
“朝”,古义是“早上”,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李白《蜀道难》)。

宁都方言中有“今朝”(今天)、“朝晨”(早上)、“朝饭”(早饭)。

“昼”,古义是“白天”,如成语“昼伏夜出”。

宁都方言中有“昼晨”(上午)、“当昼”(中午十二点左右)、“晏昼”(中午)等。

“晏”(宁都方言中读“àn”),古义“晚、迟”,如“圣朝晏退”(《墨子·尚贤》);宁都方言中也是这个意思,如“晏昼”(中午),“快晏了”(快到中午了),“我来晏了”(我来晚了)。

“晡”古义为“申时,等于下午三时到五时,引申为傍晚”,如“荒庭日欲晡”(杜甫《徐步》);宁都方言中有“晡晨”(下午)、“下晡”(下午)、“夜晡”(晚上)等词语。

类似的词语还有“日”、“夜”、“晨”等。

4、动作
宁都方言中的一些动词古汉语色彩非常明显,最典型的应该算“走”和“行”(宁都方言读“háng”)了。

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如“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行”是“走路”的意思,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宁都方言中,
“走”和“行”还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如“侬走着去吧”(我们跑着去吧)、“算了,走蛮累人,侬还是行吧”(算了,跑很累,我们还是走着去)。

“企”,文言文中有“踮起脚后跟”的意思,如“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班固《汉书·高帝纪》),形成了成语“企而望归”(踮起脚后跟盼望归来,形容殷切地期望)。

宁都方言中说“站”就是说“企”。

类似的动词还有“粜(卖)”(如“粜米”、“粜谷”)、“籴(买)”(如“籴米”、“籴糠”)、“斫(砍)”(如“斫柴”、“斫猪肉”)、“炙(宁都方言读“zhā”,烤)”(如“炙火”、“炙日头”)、“食(吃)”(如“食饭”、“食酒”)、“掇”(掇凳)、“着(穿)”(如“着衫子”)、“缘(爬)”(如“缘树”、“缘墙头”)、“望(宁都方言读màng)远”、“寻(宁都方言读“qín”)人”等。

二,词类活用
宁都方言中也有不少词类活用的现象。

“猴急”中的“猴”是名词作状语。

“丫环”、“妖怪”本是名词,但在宁都方言中可以作动词,如“这个人好丫环”(这个人好不正经)、“不要妖妖怪怪”(不要怪里怪气,不要太好动);“烟”是名词,宁都方言中“烟”有“熏”的意思,作动词,如“烟鱼子”(把鱼熏干)、“好烟人”(烟很熏人的眼睛);类似名词作动词的还有“袋”(用袋装)“税”(租)、“窖”(宁都方言中读“gào”,藏、埋)、“车”(缝纫)等。

宁都方言中称呼“小孩”为“大细”,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鸡食”、“猪食”中的“食”是动词作了名词,指“鸡吃的东西”、“猪吃的东西”。

三,特殊句式
宁都方言中,“把”字句往往会省略“把”字,变成宾语前置句,如“饭食掉来”,本来是“把饭食掉来”,这里省掉了“把”字,成了宾语前置句,意思是“食掉饭来”。

“来去,快点!”这是状语后置句。

宁都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教孩子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教孩子说好家乡话,因为家乡话有祖先的印记,有地域的印记,是我们的根。

客家人有句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我们要让“活化石”永远活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