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
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的平衡辩论辩题
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的平衡辩论辩题正方辩手(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的平衡)。
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个人权利则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首先,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稳定的生活。
如果个人权利过于强调,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个人权利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言论、信仰、生活等多方面的自由。
如果个人权利受到侵犯,将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引用美国总统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这句话强调了个人权利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平衡。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也强调了个人权利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经典案例来证明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的平衡。
比如,一些国家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与个人权利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在这样一个平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
浅谈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摘要】本文在分析公权与私权发生冲突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途径。
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私权的保障制度。
最终达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构建公权,也称公权力、公共权力。
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
私权,也叫私权利。
私权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在我国公权相对强大,私权相对弱小。
但私权并非是“小”的、“私”的,而恰恰是“多”的、“广”的、“本”的。
它是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生活”权利,它们是自主、自由、平等的,正常状况下不需要公权介入。
只有出现了私权的被侵害、违法和冲突时,才由公权来帮助保护、裁决、制裁。
但是,公权对私权的这种保护、裁决、制裁的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对私权的侵犯,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频发。
因此,加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意义重大。
一、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权滥用(1)公权具有自利、扩张的本性。
私权利是本体,公权力是私权利的代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私权自利是直接的,而公权自利必须是间接的。
因此,公权利与私权利是同质的。
私权利自利是不证自明的。
自利是主观意识,利他是客观效果。
主观上利他的意识是自利能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的外溢。
因此公权力天生就有自利的要求。
公权力还具有扩张性,因为公权力意味着权力持有者对物、对人、对政治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公权力越大其可支配的资源就越多。
(2)公权力运行规则不严密、不规范。
一些公权力配置不合理,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权力过大、过分集中,乃至形成公权力垄断。
有的权力主体明确,而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擅自决策、违规操作等权力失范行为难以惩戒。
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分析
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作为个人,我们享有很多基本的人权,比如自由言论、自由行动等等,这些权利让我们拥有了很多自主决策和行动的空间。
然而,公共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来探讨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分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牺牲私人权利来维护公共利益,并讨论在这个平衡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公正性问题。
私人权利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看私人权利的重要性。
私人权利是指个人拥有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权利被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这是因为它们关系到个体的尊严和自由。
个体的私人权利不仅仅是个体固有的权利,更是保障整个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例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信仰自由和私人财产权等都是私人权利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
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然而,一个社会要繁荣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有的利益,这样的利益不仅关系到个体,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共利益的范畴很广,它包括教育、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保障的公共权利。
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在解决许多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社会不能只满足个体权利的要求,也不能只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
这两者必须相互取得平衡,相互促进,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当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究竟是维护私人权利还是公共利益呢?对此,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公共安全为例,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安全和个人自由之间发生了冲突,保障公共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公共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
在采取具体行动的时候,就需要利用相关法律规定和适度的手段,达成确保公共安全的目的,同时尽可能不侵犯个体的隐私权和人权。
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以及私权优先原则
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以及私权优先原则公权是公共权力以及相应的公共权利的统称,在本文是指由公共权力部门行使的一种权能及其衍生出及直接托管的利益;私权则是指以私人名义享有的各种权利。
公权是人们为保障和促进私权而设立的,是保障和促进私权的工具,这是现代公权存在唯一合法的理由。
因此,二者本应当是自然和谐的关系。
但自从公权行使职业化之日起,公权就异化为凌驾于私权之上的一个魔杖,为实际掌握它的人服务。
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和谐从此就成为几千年来最令人头痛的一个难题。
即使是现代公权,也未完全摆脱历史的惯性。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我国建立和保持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公权绝对优先,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基本原则研究中国古代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先要弄清中國古代公权和私权的权利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准则发生的机理。
从氏族社会脱胎出来的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在商周时期,公权与私权的划分首先是国家、诸侯国及以下大小宗族之间权利的划分,是大公和小公之间的权利划分。
即相对于国家,诸侯国是私,相对于大宗族,小宗族是私。
①家庭作为私法上的权利主体应该是要晚一些。
《诗经》中所说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其中的“我”是不是指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尚不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自春秋战国以后,在国家层面,公权的主体是皇帝及其家族,官吏作为帝王家奴也有准主体的地位;而私权的基本主体是家庭和家族,个人作为私法上的权利主体,是依附于家庭和家族的。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与家的关系。
在家庭层面,个人相对于家庭和家族是私,家庭和家族为公,家长(族长)是公权的主体。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家长(族长)为代表的家庭和家族的关系。
处理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从根据宗法制度中绝对的尊卑关系产生的。
国与家都是以宗法作维系的,家与国又由宗法而统一,所以只能根据宗法原则确立并维护既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浅析法治社会中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在 推进依 法 治 国 ,建设 法 治 国家 的进程 中 ,“权 大 于法 ”、信访 不信 法 、以权 谋私 等现 象 时有发 生 。要 解 决这 些 问题 ,必 须 深 刻认 识 公 权 与 私权 的辩 证 关 系 , 注重 和把 握 好公 权 与私 权 这 两个 法 治 建 设 的重 要 轴 心 .使其共 同服从和服务 于市场经济 和法治中国建设 。
3.形 态 之联 系 。公 权 与私 权 是共 生 、相 互转 化 的
人们 发 现 只有让 渡部 分利 益 .接受 一个 凌 驾于 个人 利 关 系 。公权 产 生于 私权并 以私权 为配 置 和作用 对 象 ,
益 之上 的强力 安 排 ,才 能 保 障 人 人享 有 利 益 ,于是 产 离 开 了私 权 ,公 权 犹 如无 本 之 木 ,也 没 有 了存 在 的意
(二 )公 权 与 私 权 的 联 系
1.起 源 之联 系 。私 权是 公 权 的 源泉 。公 权 又通 过 法 律 的形 式 确 认 私权 。从 公 权 与私 权 的 历 史演 进 来
公权与私权的和谐
?作者简介:武裴,(1988.2-),汉族,陕西渭南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
??摘要:对于此篇文章的题目,我本来想用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但仔细想想感觉用“博弈”这个词不太合适,因为“博弈”这个词意味着战斗,意味着此消彼长,似乎对公权的限制、制约,就意味这对私权的削弱,而公权的扩张,则意味着私权的萎缩。
我认为,其实公权很简单,对私权造成损害的并不是公权自身,而是超越公权权限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做到对公权自身的规制与监督,对超越部分的杜绝与惩罚,就能做到公权与私权的和谐,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论述的宗旨。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所谓公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力,是由国家依法赋予,并由国家强制力做后盾,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谋取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国家强制权力,与公权概念相对应,私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指有关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各方面的权力。
?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公权的行使者是政府,对于政府产生的目的,人们有不同的解释,米尔恩认为:“社会责任原则赋予共同体一种团体的权力权,该权力使共同体有资源通过其利益的代理人,在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所必需的限度内,去组织和调控其成员的活动,这些代理人就是共同体的政府。
”?②霍布斯则从制止人们不合理倾向,消除人们贪婪之心,保障安全的角度分析了以暴力为特征的政府产生的目的。
从对政府产生的目的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即公权其实很简单,其初衷无非是为了更好的来保护人民的各项权利,维护社会的次序与和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不受侵犯是我们组织建立国家或政府的最主要目的。
但是什么让公权在保护私权的道路上变得异常复杂,甚至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了破坏者?那就是权力的异化,公权背离了其最初订立的契约,超越了其本该有的权限,其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他的保障对象,特别是当公权不甘于担当幕后的保护者,而将自己置身于一切权利之上,并由此演变成一种傲慢,一种无视,高高在上的它没有了一支平衡的独立的力量对其进行制约、监督,那么踩在脚下的就是人民的利益。
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原则
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是两个互相交织的概念。
公共利益指的是整个社会以及大多数人的福祉和利益,而私人权益则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之间的平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原则。
首先,了解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的概念是理解平衡原则的基础。
公共利益是指社会共同利益,它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公共安全等方面,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目标。
而私人权益则是个体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如财产权、自由权等。
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的平衡需要正确认识并权衡两者的价值。
其次,公共利益应当优先于私人权益。
公共利益是社会整体福祉的体现,应当获得更高的重视。
当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进行决策和行动。
例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个人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而不愿意采取对环境友好的行为,但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利益应当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
然而,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私人权益。
私人权益是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个体的尊严和自主性的体现。
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的原则是确保个体权利不被侵犯和剥夺,并使个体参与和受益于社会进步。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可以通过拆迁和重建来推进城市建设,但需要确保拆迁过程中个人的财产权和居住权得到充分保护。
此外,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还需要考虑具体情境和权益的优先级。
并非所有的公共利益都比私人权益更重要,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先权。
在具体情境中,需要权衡和平衡不同的利益,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这需要客观、公正和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意见。
例如,在土地征用问题上,政府可以通过协商和合理补偿的方式来平衡农民的权益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总体来说,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原则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核心。
它需要基于对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的准确理解,权衡和平衡不同的利益,以实现社会整体的福祉和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公共利益与私人生活权利之间的平衡
公共利益与私人生活权利之间的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权利是社会中两个相互依存但又经常发生冲突的概念。
公共利益强调社会整体的福祉,而私人生活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私密性。
在现代社会,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权利之间的平衡。
首先,公共利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限制私人生活权利。
例如,针对公共安全的考虑,政府可以对行车速度进行限制,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意味着私人的行车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是为社会整体的利益考虑而做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生活权利。
同样,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可以限制某些工业企业的排放量,即使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整体的利益可能会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
然而,公共利益也不能完全剥夺个人的私人生活权利。
个人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隐私权、言论自由等。
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政府应当尊重并保护个人的权利。
例如,监控技术的发展让政府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全,但滥用监控手段则会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法规和政策,确保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保护个人的私人生活权利。
除了政府的角色外,公民社会也应当为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生活权利发挥积极作用。
公民社会可以通过舆论监督、社会组织等方式,推动政府更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可以参与决策,提出环保、人文等方面的建议,以确保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权利的平衡。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同时也体现出个人权利的实践。
此外,法律和道德也是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生活权利的重要工具。
法律规定了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权利的界限,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平衡。
同时,法律也对违反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私人生活权利的行为进行制裁,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
而道德层面则更多强调个人内心的自律和责任感,以克制私人欲望,为公共利益做出让步。
公权与私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作者: 李新刚
作者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党校
出版物刊名: 理论研究
页码: 16-18页
主题词: 公权 私权 和谐 社会和谐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现象 互动作用 法治政府 合法权益 人民群众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权与私权冲突下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要正确地疏导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协调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发挥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作用,有效地制约公权以打造法治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实现公权与私权和谐是促进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
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在社会生活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是一个不断发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实现平衡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理解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指的是与个人利益无关的、整个社会共同关心、具有普遍性的利益,例如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
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组织协调。
私人利益指的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个人的特有利益,例如个人财产、名誉权、自由权等。
二、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平衡的方法1. 确定公共利益的优先级当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公共利益,但也应考虑私人利益,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如土地征用等,政府应当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规划与监管政府应制定完善的规划和监管措施,保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平衡。
例如完善城市规划,实行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规范管理,防止不合法的私人利益向公共领域渗透。
3. 加强法律保障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保障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
当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应依法处理,维护公正,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合法权益。
4. 推动公共参与政府应当推动公众参与,并听取公众的建议,特别是在公共利益事项的决策制定中,应广泛地征求意见,落实公共意见。
5.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政府与民间利益关系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利益矛盾。
政府与市民团体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商解决问题。
三、结论权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应切实掌握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公私利益的平衡发展,才能为人民谋福利,推动社会进步。
公权与私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公权与私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原文出处】决策探索【原刊地名】郑州【原刊期号】200510【原刊页号】11~13【分类号】D01【分类名】公共行政【复印期号】200602【作者】李新刚【摘要题】论点精萃一、公权与私权不和谐是导致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一)公权的扩张和滥用分割私权,导致某些地方官民对立情绪较为严重。
(二)公权的怠于行使导致私权无法获得有效保障。
(三)公权的异化致使私权受到侵害。
(四)公权与私权不平衡导致对公权的制约机制和制度难以落到实处。
二、协调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合理确定公权与私权的比例关系,保持两者平衡。
首先,通过基本权利的配置限制公权的范围,公权与私权结构上的反比例关系决定了立法中每增加一条权利的规定,往往就是多了一条对公权的限制,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明确规定,是对公权最低标准的限制,保证公权与私权最低程度的平衡。
国家的行动必须有其边界,有其范围,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越个人保留的基本权利——财产权、生命权与自由权为其底线。
其次,完善部门法中的有关规定,平衡公权与私权关系,强化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
再次,执法中要相互尊重,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动态平衡。
无论是公权还是私权都存在着突破制度的内在冲动,立法所确定的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因此,执法中公权与私权的相互尊重特别是公权对私权的尊重,对于维护公权与私权的平衡、有效保障私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权的行使应当以不侵害私权为限度,不能借口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损害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二)充分发挥公权对私权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发挥公权对私权的保障作用,要求公权必须依法行使,严格程序,提高效率,限制自由裁量权,排除司法擅断,消灭各种腐败现象,做到执法公正、司法公正。
(三)发挥公权与私权的相互制衡作用。
公权对私权的制衡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
私权对公权的制衡是公权制约体系中的基础,不管是需要排除权力干预的私权,还是要求权力主体积极作为的私权,都可以起到制约公权的作用。
公权与私权之冲突与平衡研究
公权与私权之冲突与平衡研究【摘要】当今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不断:公权力在一些领域滥用,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监督;同时,相应地造成私权利非但得不到实现,反而让权利人成为受害人。
由此研究二者关系,加强公权力的监督,让私权利和公权力和谐并存就有着相当的意义。
本文从二者的冲突原因和表现分析入手,重点在于论述二者达到平衡必须坚守的原则以及具体途径。
【关键词】公权;私权;冲突;平衡一、公权与私权涵义及二者关系1.公权与私权涵义公权乃是以私权利为基础的,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并通过国家机关强制行使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国家强制力,以维护和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进行的国家权力。
它不是某个团体的权力,而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人的权力。
公权力的行使目的必须合法,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行使权力。
私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内的自由行为和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并受国家法律法规的承认和保护的权利。
私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剥夺。
2.公权与私权关系①区别。
第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力行使的主体是国家机关,而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二,强制性不同:权力一般是国家权力,是代表一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一种强制力量,且其是不可放弃的。
公权力的行使有国家机器进行保障。
而私权则是为了保障私人利益,它不具有强制性,权利主体可行使亦可放弃。
第三,从内容上看:权力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的,而权利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或社会生活的。
②联系。
第一,私权乃公权的基础,公权乃私权的保障。
从权利与权力在起源上的关系看,权利是权力的源泉,权力确认权利。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一个通过契约建立的社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全体的力量来维护每个结合者个人的人身和财富,个人服从共同体就是服从他自己。
为了壮大国家的力量,个人让渡一部分的权利,从而形成公共权力。
所以说,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第二,公权与私权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自身关系方面上相互制约性。
浅谈“公权”和“私权”的平衡
浅谈“公权”和“私权”的平衡作者:袁碧慰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年第01期公权与私权平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让公权成私权的坚实后盾,私权成为公权的实现途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谓私权,也叫私权利,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具体而言,私权包括:公民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物质收益权),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企业的财产权和商誉权等,社会组织的财产权等,国家的国企财产权、国家债权等。
所有这些私权各自都是自主、独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私权社会。
所谓公权,也叫公权力、公共权力。
是服务于私权社会,调整私权社会中的关系和矛盾的;公权的拥有者是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和这些公民们选举、组织的国家。
因为,私权社会中的公民和组织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会治安、经济秩序、纠纷仲裁、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关公民、组织的公共利益之事。
国家就是为公民、组织来做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权力就是公权,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的行政活动。
然而,由于法治与法制建设始终落后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我们对私权的保护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江平老先生曾经说过:“严格说来,改革30年我实际上做了一个我分内的事情,就是为私权而呼吁。
这是因为在中国私权的保护太薄弱了,或者说中国的私权在强大的公权面前,始终是处于弱势。
这个私权可能是包括私人企业的权利,可能包括私人财产的权利,也可能是包括更广义的私权。
”私权保护的薄弱性使得近年来,接连出现了私权与公权之争的案例,从孙志刚事件到延安夫妻在家看黄片被抓,从上海杨佳恶意袭警到唐福珍自焚暴力抗拆迁,事件的不断升级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私权与公权的热烈关注。
在笔者看来,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的轻视个人、轻视私益的“左”的观念作祟。
私人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私人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一个社会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往往会相互作用和影响,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私人利益,是个体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过程中所关心的事物,而公共利益则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和福祉的事物。
如何协调和平衡私人和公共利益,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私人利益是社会的基础。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这些私人利益反映了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的追求和需求。
私人利益的存在是个体自由发展的基础,在合理的范围内它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和动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一个创业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所以,在寻求私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在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
然而,私人利益不应该脱离公共利益而存在。
因为只顾自己利益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共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比如,某个厂商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生产污染物,导致环境破坏和公共健康受到威胁,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伦理和法律,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到该厂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因此,私人利益需要在公共利益的法律框架下合理运作,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平衡私人和公共利益,社会对于私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设立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
这些法律和制度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并确保私人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比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符合的环境标准和限制,以保障公共环境质量。
劳动法规定了员工的福利和权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即使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不会侵害公共利益。
然而,法律和制度的实施往往面临挑战和难题。
特别是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许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有些私人行为难以界定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造成监管和执法的难度。
同时,一些新兴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也给现有的法律和制度带来挑战,需要及时修订和适应。
比如,虚拟货币的出现,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共享经济的兴起,对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和变革。
关于公权力与私权利平衡路径的思考
关于公权力与私权利平衡路径的思考作者:姜宇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目前,受到公权力自身的弱点,法治精神的缺失,社会对公权的监督不到位等等因素的干扰,我国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存在失衡问题。
本文试图从合理配置比例、坚持公权力以私权利为界、权力监督制约有效化等三条路径出发寻求公权力与私权利两者关系的平衡。
关键词:公权力;私权利;平衡路径一、公权力与私权利失衡的原因(一)公权力与私权利失衡起源于公权力自身的弱点古希腊人格老孔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名叫古格斯的牧羊人机缘巧合得到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当他发现真的没人能够看见他时,便利用这枚戒指引诱皇后,谋杀国王,直至最终窃取王位。
格老孔继续问道:如果有两枚古格斯的戒指,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这两个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吗?格老孔的回答:否。
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平日里是否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古老的故事说明公权力从权力角度来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诱惑性,这就不断激发人对权力的追求。
(二)公权力与私权利失衡根源于法治精神的缺失当前,十九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个领域基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守法精神和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没有对法律的敬畏,就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存在对法律的有效遵行,最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目前社会公众包括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公众较少通过合法、正当渠道解决争议,一旦遇到公权力的侵害,普遍热衷于上访或寻求媒体的帮助,两种途径背后显现的都是公民只相信权力的威力,法律缺少应有的权威。
(三)公权力与私权利失衡溯源于社会对公权的监督不到位虽然从理论上说,政府的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委托,应成为谋取公共利益的“公器”,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人性的幽暗和监督不力,政府权力“公器私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公权与私权之冲突与平衡研究
公权与私权之冲突与平衡研究【摘要】当今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不断:公权力在一些领域滥用,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监督;同时,相应地造成私权利非但得不到实现,反而让权利人成为受害人。
由此研究二者关系,加强公权力的监督,让私权利和公权力和谐并存就有着相当的意义。
本文从二者的冲突原因和表现分析入手,重点在于论述二者达到平衡必须坚守的原则以及具体途径。
【关键词】公权;私权;冲突;平衡一、公权与私权涵义及二者关系1.公权与私权涵义公权乃是以私权利为基础的,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并通过国家机关强制行使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国家强制力,以维护和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进行的国家权力。
它不是某个团体的权力,而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人的权力。
公权力的行使目的必须合法,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行使权力。
私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内的自由行为和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并受国家法律法规的承认和保护的权利。
私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剥夺。
2.公权与私权关系①区别。
第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力行使的主体是国家机关,而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二,强制性不同:权力一般是国家权力,是代表一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一种强制力量,且其是不可放弃的。
公权力的行使有国家机器进行保障。
而私权则是为了保障私人利益,它不具有强制性,权利主体可行使亦可放弃。
第三,从内容上看:权力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的,而权利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或社会生活的。
②联系。
第一,私权乃公权的基础,公权乃私权的保障。
从权利与权力在起源上的关系看,权利是权力的源泉,权力确认权利。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一个通过契约建立的社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全体的力量来维护每个结合者个人的人身和财富,个人服从共同体就是服从他自己。
为了壮大国家的力量,个人让渡一部分的权利,从而形成公共权力。
所以说,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第二,公权与私权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自身关系方面上相互制约性。
公权私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公权与私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权是指国家机关、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的权力,而私权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为了规范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公权私权法律规定的概念、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权私权法律规定的概念1. 公权:公权是指国家机关、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的权力。
公权具有强制力、普遍性和普遍适用性。
公权主要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
2. 私权:私权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
私权具有自主性、有限性和相对性。
私权主要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合同权等。
3. 公权私权法律规定:公权私权法律规定是指国家为了规范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三、公权私权法律规定的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公权还是私权,都应当依法行使和保护。
2.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权与私权应当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3. 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时,应当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权与私权的规定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公权私权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公权法律规定(1)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法规。
(2)行政权: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行使国家行政权,制定行政法规、规章。
(3)审判权: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依法审理各类案件。
(4)检察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国家检察权,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侦查、起诉、审判监督。
2. 私权法律规定(1)人身权:公民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如何平衡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之间的关系作文
如何平衡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之间的关系作文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船,个人私利就像是船里装着的宝贝,而社会公利则是那片广阔无垠的大海。
如何在保护好自己船里的宝贝同时,又不让大海生气,这可真是个挠头的事儿。
我觉得吧,有时候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就像是两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在我们心里打架。
就拿我上次坐公交车来说吧。
那天车上人超级多,像沙丁鱼罐头似的。
我好不容易占到一个座位,正美着呢,这时候上来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的。
我心里就开始纠结了,我自己也挺累的想坐着休息会儿,这就是我的个人私利。
可是让老奶奶站着,好像又不太好,毕竟尊老爱幼是社会公利嘛。
我当时那个犹豫啊,感觉脑袋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
一个说:“你也不容易,就坐着吧。
”另一个说:“你还是个学生呢,得有点公德心。
”最后,我还是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那一刻,我觉得我好像在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之间找到了一点平衡。
但是有时候,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可没这么清晰。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想赚钱,这是个人私利,没毛病。
可是如果为了赚钱,就去做一些损害环境的生意,那可就不行了。
就像那些偷偷往河里排污水的工厂,他们只想着自己能多赚点钱,却不管河水变得又脏又臭,鱼都死光了,周围的居民生活也受到影响。
这就是只看到了个人私利,完全不顾社会公利,这简直就是在大海里倒油,破坏整个生态环境啊。
也许有人会说,我自己的利益都顾不上,还管什么社会公利?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其实是短视的想法。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如果大家都只追求个人私利,社会这个大海要是干涸或者被污染了,我们的个人私利最终也保不住。
如何平衡个人私利和社会公利之间的关系?这可真像一道超难的数学题,让人头疼不已。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就特别不想参加。
我心想,我自己的时间很宝贵啊,可以用来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如看小说或者打游戏,这就是我的个人私利呗。
可是大扫除是为了让整个班级的环境变得更好,是社会公利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视角下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
【摘要】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个机制的法制化是促进公权与私权平衡协调的关键。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社会;措施
改革开放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治安、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行政违法、司法不公、权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近年来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某种程度的平衡机制欠缺、动力机制失范,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深层原因。
从法学视角看,公权与私权失衡是其根本原因。
因此,促进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
1. 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由此可看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
而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私权与公权的平衡协调上。
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认为,几乎所有人们劳动的产品都以两个看起来互相矛盾的原则为基础来进行分配,这就是需要和权力。
在由需要决定分配的地方,个人的基本需要就被演绎为人的权利。
个人的权利不仅是要求被保护,而且为他人甚至政府权力的行动确定边界。
而权力则是社会政治过程中的核心。
政治运作的一个根本是谁能得到什么,这必先取决于谁拥有权力。
在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中,权力表现为由各种能力或资源所构建起来的潜在或实际的力量。
权利表现为个人享有某种利益、机会和资源的资格或可能性,即“需要”。
社会利益的分配和社会关系的性质主要是由权力和权利共同决定。
社会的不和谐归根到底是权利和权力的滥用、权力与权利的相互异化、失衡所导致的结果。
一方面,权力不受制约,恣意行使,为掌握和行使权力者攫取最大限度的优势利益和特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法定权利的充分保障,公民无法通过主张权利去抵御来自强权的侵害,从而导致了更多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
以腐败为例,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缺乏制约而导致权力恣意,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监督权、信息自由权等民主权利的贫困。
因为在一个权利发达的社会中,公民、权力机关、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等会自动形成对权力恣意的有效制约。
再以“黑砖窑事件”或“黑社会犯罪”为例,从个人权利角度讲,是某些社会成员凭借财富或暴力,肆意掠夺他人的财产,践踏他人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生存权等基本权利缺乏保障的结果,从国家权力的角度讲,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渎职、不作为甚至姑息纵容的结果。
2. 以机制的法制化促进公权与私权平衡协调
2.1 公民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机制。
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和谐,即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妥协,进而达成某种多元化利益矛盾的统一认识。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均能有合法通畅的表达通道,使公众有平等的权利得以进行公开的协商、对话辩论和博弃,进而在此共识基础上,通过立法来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之间的界定,以有效保障公众权益实现和国家权力的高效运行。
决策者应当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和选择,通过一个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渠道,讲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与博弈控制在合法有序的范围内,从而妥善处理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关系。
因此,设置一种以参与、民主、公开和公正等原则的公众利益表达制度是促进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为此,完善人大代表专业化制度、建立立法听证制度和座谈会制度等为势在所需。
2.2 公民政治权利的程序保障机制。
无程序则无正义,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法律法规制定了不少,却由于操作性不强,或衔接不严密,使得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权力产生程序、权力启动程序、权力运行程序和权力控制程序,即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程序建设。
一是加强民主选举,除了严格落实《选举法》外,还要加大对人大代表的宣传,规范党代表的选举程序等。
二是要民主决策,就要在程序上制止以言代法、个人专政。
党的意志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
但党的意志并不能直接作为治国理政的准绳,而是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
这就要求党组织、党员个人形成程序意识,完善相应制度,将决策及时、全面、适当地转化为国家意志。
三是做到民主管理,因为管理民主总是同政治的公开性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公民而言,如果不知政,就不可能议政、督政。
因而,必须在程序上做到政务公开,加大领导干部活动与政府的公共事务的开放程度,实行“阳光政治”就显得尤其重要,如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在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和财务公开等。
认真落实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严格贯彻“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的法定义务”“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开放各级人大的一些会议,公开审判等。
四是要做到民主监督,在程序上保障监督渠道的畅通,如对举报工作,要求有关部门查清事实及时处理,不得置之不理或打击报复。
再如为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与监督作用,应制定《新闻法》,扩大新闻舆论的相对独立性和真实性,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实施监督和制约。
2.3 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运行机制。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合,是权力体系实现绩效目标的重要基础。
要实现权力制约有效,就必须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和程序严密的基础上,根据公共权力体系内各职能主体的职责特点,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对于政府权力的制约手段。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党政职能要分开。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证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人大与政府关系上,要树立人大威信。
为此,一是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健全机构,提高监督者履职能力;二是建立以违宪审查为主要内容的宪法监督制度;三是进一步抓好《监督法》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努力
消除实施中的障碍,保障人大监督权的有效实现。
其三,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监督。
针对司法职权配置上出现的多头司法,部门本位主义盛行,司法权威不高,司法权行使的行政化趋向,上下级司法机关的行政隶属色彩浓厚等问题,必须要合理配置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确保司法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完善监督制度。
与此同时,理顺司法机关的纵向关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处理各级司法机关之间的领导关系、指导关系和监督关系。
针对司法队伍管理落后,需要改革完善政法队伍的人员招录和教育培训制度;改革完善司法考试制度,对通过司法考试并录用的司法人员,也要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针对司法机关经费保障不足问题,建议司法机关的经费由国家公共财政来全额保障,坚决实行收支脱钩。
在权力监督方面要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全面实施《监督法》,强化人大监督的有效性;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