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典故和出处

合集下载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成语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的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篇一:柳暗花明的故事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

陆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外出游览,沿着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曲起来。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

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

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

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着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出处】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篇二:居心叵测的故事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

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

“赵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

”这时这位大臣装模作样的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

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

”赵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

大臣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

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赵国吗?”赵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大臣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

”大臣走后便投奔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

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

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句子,汉英成语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篇一:养虎为患这次进山人们的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

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

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

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

憨态可掬,分外喜爱。

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

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

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

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

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篇二:空言虚语西汉时期,项羽在乌江被迫自刎之后,楚汉之间的战争正式宣告经束。

刘邦的手下以及各路的诸侯商量着请刘邦做皇帝。

刘邦听说后说道:这可不行呀。

大臣们问道:为什么呀?能够称帝的人都是贤人,绝非空言虚语之人所能,如此重任我可不能担当。

大臣们说道:你也是个贤人呀。

刘邦摇着手说道:我的出身是很低微的,这事情还是过一阵子再说吧。

大臣们都说道: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否则天下又会变得不太平了,您当了皇帝我们都会誓死效忠于您。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个成语典故地出处,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地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地大智慧.、一鼓作气(曹刿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地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地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地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地人.、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地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地境地.、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地施舍.、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地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地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地地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地人也都跟着得势.、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地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地人.、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地人.、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释义:画竹前竹地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地人及时奋起.、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地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地地缺点和错误.、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引用 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出处及典故词义

引用 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出处及典故词义

引用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出处及典故词义引用老村长的最常用的60个成语和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词义1【一无是处】解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

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解释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解释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

忧:担忧,忧愁。

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是汉语表达形式的闪光点之一,其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面,大量的汉语者对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一:唯命是从的故事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

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

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

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

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

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

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

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

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二:大公无私的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成语典故的出处1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的精选

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的精选

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的精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舞蹈者靠着袖子长,舞起来就翩翩多姿,容易达到体态优美的效果;做买卖的人,凭着本钱多,他的业务也就容易开展。

这句话,在《史记》的《范雎[jū]蔡泽传》中曾引用过。

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末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鉴》作范雎,是魏国人,起初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因故被须贾打得半死,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为客卿,后来为相国,封应候。

蔡泽是燕国人,先曾游说赵、韩、魏各国,都不见用,来到秦国,见了昭王,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

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为什么只有这两人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呢?《史记》的作者评论道:“韩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啊!”——范雎和蔡泽,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一张嘴。

利用优越的条件,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有办法,就叫做“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这句话,《史记》说是韩子说的。

韩子,即战国时的韩非。

查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在《五蠹[dù]》篇中有这句话,原文是:“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所谓“鄙谚”,就是“俗语”,可见这句话并不是韩非所独创,而是他引用的俗语;也可见这句话早在韩非以前便已流行了。

【出处】《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解释】衣服的袖子越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段的人,善于钻营取巧,会走门路。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

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

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一: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二:自惭形秽的成语故事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一:悔过自新的故事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

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

后来,淳于意拜着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

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

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帮不上忙!”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

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

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

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

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

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

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

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

【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

《新唐书·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而缚。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二:差强人意的故事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

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

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常用成语的出处和典故

常用成语的出处和典故

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1: 官样文章——比喻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或做样子给人看的虚文滥调2: 望其项背——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比喻有能力赶上3: "绝无仅有——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4: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含贬义。

5: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观点一致。

志:志向。

道:方向6: 略胜一筹——筹:筹码。

略微高过一筹码。

指两相比较,稍微强一点7: 匪夷所思——匪:平常。

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8: 匠心独运——匠心,巧妙的心思。

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多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构思9: 触类旁通——触:接触。

通:通晓。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或知识,就能够以此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10: 鬼鬼祟祟——行事暧昧而不光明11: 三人成虎——城市里本无老虎,但只要有三个人慌传市里有虎,听着就会以为真有虎了。

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12: 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含惋惜意13: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14: 韬光养晦——韬:隐藏。

光:光芒,锋芒。

晦:晦迹,即隐藏踪迹。

指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15: 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

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16: 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17: "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18: 颐指气使——颐:腮帮。

指:指挥。

气:神情。

使:指使。

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做出示意来指使别人。

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19: 耳濡目染——濡:沾染。

因经常听到看到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20: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21: 一语破的——一语:一句话。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以下是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1. 小题大做: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但事有凑巧,此时忽地有人报进院来,说道:‘周参将带兵围了儒学,拿一个是秀才打扮,在那里号他,要他做妖言惑众的犯人。

已经解到本县堂上去了。

’慌得那典史没了主意,道:‘这个不难,你随我出去。

我自有个道理。

’”
2. 后来居上:汉·班固《汉书·汲黯传》:“今提一郡之卒,而亲奉卫天子,将赏诛决焉,不以此时佐明主,忠臣诚未有以比于汲黯也。


3. 朝三暮四:先秦·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4. 杯弓蛇影: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

时北壁上有悬亦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衰败),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过到宣家窥视问其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

则使左右将悬弩并蛇取来。

宣闻弩影杯中,而惊惮发病死。

郴乃以杯属使勿动,蛇即日自失。


总之,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

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
【出处】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ji)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篇二:百川归海的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成语是语言历经多年锤炼而积淀下来的精华,其结构别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一: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

唐宪宗派大将李愬。

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

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

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

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

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

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

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

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

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

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出处】本计语出《草庐经略》· 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

”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人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绩的一种谋略。

【解释】字面义为: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

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内在义为:某个人在操作一项技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境界所以能顺手牵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二:囊萤映雪的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

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

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

”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

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

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庄子》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

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

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

这颗宝珠因此叫做“随侯之珠”。

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

人们还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随珠”,或“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赵璧”以形容稀世的珍宝。

用“随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雀子,这是极不上算的。

所以《庄子》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所用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微、得不偿失,后来就叫“随珠弹雀。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

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

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

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

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拔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释义】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他成长。

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

拔:拔;苗:禾苗;助:帮助长:成长。

也做“揠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今为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

他等得不耐烦,便将稻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

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

也作“伤弓之鸟”。

同“惊弦之鸟”。

这里的“惊弓”是倒装的,其意思是“为弓所惊”;之:结构助词"的" 。

【近义词语】伤弓之鸟、漏网之鱼【反义词语】初生牛犊【成语出处】《战国策17·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释义: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语: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知过则改、浪子回头反义词语:知错不改、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成语典故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

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

”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3]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自唐•韩愈《原道》。

典故: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近义词管窥蠡测井底之蛙井蛙之见窥豹一斑挂一漏万目光如豆鼠目寸光反义词见多识广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夸父追日也可以写成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了太阳的光轮,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

还没有到,就在半路因口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

夸父逐日的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八仙过海 -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盘古开天【解释】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

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

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

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

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

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远古爱情故事之一。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

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晋朝的旌阳县曾有过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

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姓们见他像仙人一样神,就称他为“许真君”。

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

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

这些金子补足了百性们拖欠的赋税。

火眼金睛火眼金睛,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够识别真伪。

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专利,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神通广大【解释】: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

法术广大无边。

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词语出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近义词】:三头六臂、无所不能、左右逢源。

【反义词】:梧鼠技穷、束手无策、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江郎才尽呼风唤雨 - 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

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出处】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

”宋·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倒打一耙解释:《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

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

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近义词:反咬一口、恩将仇报、混淆是非摇身一变解释: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

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稞(棵)松树。

”近义词:变化多端、说变就变、变化无常反义词:一成不变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严肃,面容端庄,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

语出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近义词】不苟言笑正色庄容义正辞严【反义词】嘻皮笑脸油头滑脑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

《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