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越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年6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2)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6)

第四章构造 (9)

第一节震旦纪构造层 (9)

第二节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构造层 (10)

第三节早中泥盆—早三叠世构造层(分三个层) (10)

第四节古近纪—新近纪构造层 (11)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12)

第六章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引言

(一)区域地理概况

分析主要依据于《松岭峪地质图》。该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体看,地区西高东低,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二)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综合分析地质图,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同时,分析地质图绘制剖面图,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三)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构造层是指由不整合,尤其是角度不整合所分开的上下两套地层,他们各自由有一套不同的沉积建造特征和不同的形态和类型的褶皱、断裂甚至岩浆岩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它们分别是地壳发展演化历史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综合地质体。

我们根据角度不整合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套构造层:震旦纪构造层、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构造层、早中泥盆—早三叠世构造层(分三个层)、古近纪—新近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进一步将早中泥盆—早三叠世构造层划分为:早中泥盆世构造亚层、早中石炭世构造亚层、早三叠世构造亚层。

图1 松峪岭地区构造层划分

地层简单描述:

震旦系(代号Z)主要分布于陈村、任村及衫岭一带,面积大约为13.8平方公里,岩性以片岩、大理岩为主,与下寒武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寒武统(代号Є1)主要分布于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一带,面积大约为9.2平凡公里,岩性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与中上寒武统为整合接触。

中上寒武统(Є2+3)主要分布于图右上角的毛村、范村一带,面积大约为9.7平方公里,岩性以板岩、变砂岩为主,与下奥陶统整合接触。

下奥陶统(代号O1)主要分布于图右上角的毛村一带,面积大约为6.9平方公里,岩性以板岩、千枚岩为主,与下泥盆统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泥盆统(代号D1)主要分布于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一带,面积大约为16.8平方公里,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与中泥盆统整合接触。

中泥盆统(代号D2)主要分布于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一带,面积大约为13.8平方公里,岩性以砂岩为主,与下石炭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石炭统(代号C1)主要分布于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一带,面积大约为35.4平方公里,岩性以砂岩、页岩为主,与中石炭统整合接触。

中石炭统(代号C2)主要分布于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一带,面积大约为14.4平方公里,岩性以砂页岩、泥岩为主,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代号T1)主要分布于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一带,面积大约为29.5平方公里,岩性以灰岩、泥灰岩为主,与古新统角度不整合接触。

古新统(代号E1)主要分布于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附近,面积大约为27.6平方公里,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与始新统整合接触。

始新统(代号E2)主要分布于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附近,面积大约为5.5平方公里,岩性以砂岩、页岩为主,与渐新统整合接触。

渐新统(代号E3)主要分布于图左边的云岭山一带,面积大约为20.7平方公里,岩性以页岩、泥岩为主,与新近系整合接触。

新近系(代号N)主要分布于图左边的云岭山附近,面积大约为3.4平方公里,岩性以泥灰岩为主,与第四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代号Q)主要分布于图右下方的赵村、黄村附近,面积大约为12.9平方公里,岩性以砂砾粘土为主。

图2 松峪岭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图3 松峪岭地质图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固化而形成的。主要由硅酸盐物质组成。本区中发育的岩浆岩主要有辉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脉岩四种类型。

1、岩石表述

(1)辉长岩

岩体主要分布于丁村和刘村处,丁村处辉长岩被F2切割形成于Pt2之后,刘村处辉长岩F4断层,形成时代晚于F4形成时代,而早于F3形成时代,两边与花岗岩接触。

辉长岩的主要矿物是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而斜方辉石,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则为次要矿物,偶尔还有正长石和石英,其他尚可有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磷灰石和尖晶石等。

(2)花岗闪长岩

岩体主要分布于F1断层附近以及香溪附近。花岗闪长岩体(γδ),分布在彩云岭背斜、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一带,裸露的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早期(T1)之后;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与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体一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松岭峪地区花岗闪长岩要形成于T1后。

(3)花岗岩

岩体分布于金沟,刘村以及松岭处,形成时代晚于F1、F3形成的时代,分别形成于F1形成时代之后,O1之后,D1之后。正常花岗岩一般都含有2/3以上的碱性长石,其中主要是正长石和微斜长石。

(4)脉岩

岩体分布于彩云岭,产于D1岩体和花岗闪长岩岩体内部。脉岩指经常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脉岩一般深度不大,规模较小,其成分常和一定的深成岩相关,以浅色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有细晶岩和伟晶岩,以暗色矿物集中呈现的为煌斑岩。主要类型为花岗斑岩和玢岩等。

2、侵入岩形成顺序

由早到晚为辉长岩、花岗闪长岩、辉绿岩花岗岩。

辉长岩岩体主要分布于丁村和刘村处,丁村处辉长岩被F2切割形成于Pt2之后,刘村处辉长岩F4断层,形成时代晚于F4形成时代,而早于F3形成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