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散文概述
19两汉历史散文
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汉王朝的统一与鼎盛带来了各类著述的繁荣,历史散文领域也取得质的飞跃。
西汉、东汉相继问世的《史记》与《汉书》,即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的代表。
特别是《史记》,第一次系统地完备地写成中华民族的通史,创造了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以纪传体为主体的记述历史的新形式,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了使我国传统史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把我国的史学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阶段。
从文学方面说来,其传记文学的开创性、叙事见旨的深刻性、语言风格的典范性,给后代文学以巨大的影响。
而《汉书》,则以其“正统”观点,以及史实的严密性与文辞的严谨性而影响着后代的史学与文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的成书、体例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认定史书撰写人身份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他同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在史学史上,他堪称中国的史学之父。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
司马迁[1]出生于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做了三十年的太史令。
当时的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兼管皇家典籍等事。
故司马谈精通天文地理、史事典籍,且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造诣很深。
司马迁早年即在文史职官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学者父亲的指导下悉心学习。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即是能阅读非汉代通行隶书所记载的籀文古籍,足见早慧与勤奋。
他还转益多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这些,不但为他日后创作《史记》奠定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有利融汇取舍各家精华,领悟独出机杼的史识。
司马迁入仕之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漫游。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对他认识社会、寻稽史事,增强感性认识极有帮助。
嗣后,司马迁担任郎中一职,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就有更多的机会随武帝出巡或者奉命出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初期,散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和史书,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叙事、议论、赞赏、描写等,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迎来了全面发展。
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等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市井文化、俚俗文学,这些都成为散文的厚实土壤。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散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而在两汉时期,散文经历了丰富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段时期的文学成果。
一、两汉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 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 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吕氏春秋》的“杂篇”部分,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3. 汉代初期的散文多为议论文和辩证文,其中以《战国策》和《论衡》最具代表性。
4.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随着汉朝的兴起,散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成为了文人的主要创作形式,产生了很多杰出作品,如《论语》、《汉宫秋》等。
二、两汉散文的特点与风格1. 自然真实:两汉散文注重表现真实的人生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
2. 白话文风:两汉散文开始大量采用白话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地方色彩:两汉散文中常常出现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理性思辨:两汉散文强调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5. 情感抒发:两汉散文中也不乏表达作者情感和感慨的作品,既有愤慨和悲凉,也有豪情和激昂。
6. 文人雅致:两汉散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追求文人雅致和审美效果。
三、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衡》:由东汉文学家王充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特色的散文集,包含了许多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2. 《汉宫秋》:由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描写了汉武帝和王昭君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 《五言长文》:由东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4.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两汉散文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1、司马迁的生平
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竞之业作为遗愿 嘱托给司马迁。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其父的太史令之职,开始阅 读国家档案,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天汉二年(前99年),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及众 朝臣纷纷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 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司马迁的辩 护,触怒武帝。他因此惨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 奇耻大辱,“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一度想到自 杀,但又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在极度痛苦 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述,藉以洗雪屈辱,求得生命价值的最 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 的巨著。此后,其事迹不详,大约卒于武帝末年。
由于司马迁对人物有深刻的观察,对人性有 强烈的体验,加上出色的文学手段,这些人 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⑥《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推崇,视 为典范。它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 了汉代文人普遍采用的铺张排比的手段,形 成了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 语言风格。根据不同的场景、心情,语言有 时短促,有时舒缓,有时沉重,有时轻快, 有时幽默、有时庄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班固与《汉书》
《汉书》共一百卷,分十二帝 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前 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 (23年)共229年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观点比较 正统。后来的“正史”,其体 例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汉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名 声,与《史记》并称“史汉”。
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 有平民 ? 成功者 ? 失败者 ? 刚烈的英雄 ? 无耻的小人 ? 各种人物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 判断历史人物。
? 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杰出才华的人物。挑 战暴政的戍卒,声震人主的游侠,视死如归的刺客, 运筹帷幄的书生,富可敌国的寡妇,为情私奔的女 子,悲歌慷慨的英雄,仁而下士的贵族,急人所难 的公子……这些非凡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充满古典文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2、《史记》的史学价值
?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先秦两汉的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赏析:历史与诸子散文之变迁
先秦两汉的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方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其中,《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一般地说,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有《尚书》、《春秋》,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诸子散文方面,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此外,在两汉时期,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贾谊、晁错、桓宽、王符、崔寔等先秦诸子散文的余波,他们的政论散文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记录。
同时,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也展现出两汉时期的诗歌风采。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也非常丰富多样。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着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汉代散文的特点1. 散文的兴起: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散文作品开始出现并得到重视。
汉代散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韵文形式,而是以自由散漫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文学内容丰富多样:汉代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礼仪、政治、自然、人物描写等方面。
散文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人民的疾苦。
3. 语言简练明快:汉代散文的语言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更贴近人民的生活。
第二部分:两汉散文名家及其作品1. 初期散文名家汉代初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刘向、刘贤、潘岳等。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战国时期的散文传统和新的文学风格,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2. 高中期散文名家汉代中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班固、班昭、司马迁等。
他们的作品包括《汉书》、《谏逐客书》等,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
3.后期散文名家汉代后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王充、王符、刘勰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感情表达和人物描写,其中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第三部分:两汉散文的流派1. 尚书派:尚书派的散文注重官方文风,以记叙、议论、劝导为主要形式,内容常与政治、官职等相关。
2. 骈文派:骈文派的散文追求辞章华丽和修辞技巧,以辞章优美、句式繁复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
3. 辞章派:辞章派的散文强调修辞技巧和辞章华丽,讲究美学效果,代表作品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部分:两汉散文的影响和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散文发展就受到了两汉散文的启发和影响。
两汉散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2两汉政论散文
二是行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书信体散文
邹阳的《上书谏吴王》与《狱中上梁 王书》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谏猎 疏》、《喻巴蜀檄》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下篇,指陈子婴不才、君臣离德、士民不附, 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结论。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上)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 2、铺垫对比鲜明 3、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语 言极富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 礴。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二、晁错的散文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所列举的故事 有不少极具文学色彩, 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与戏 剧性而为人们所喜闻乐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引言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散文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散文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一些杰出的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几部代表作品。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一部集合了历史典故、轶事和人物小传的散文集。
它以独特而精彩的笔触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以短篇小文为主,每篇都以一个轶事或典故为基础,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衡》《论衡》是西汉时期王充所著的一部辩证性散文集,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总结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它以辩论为基本形式,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论衡》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具有创新性,而且在文学表达上也堪称经典。
王充运用了大量寓言、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论衡》成为两汉散文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部记载了当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的编年体著作。
其中包括了大量散文作品,如班固自己的《白虎通义》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也都具有独特之处。
《汉书·艺文志》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展示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为后来散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成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重要见证。
结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包括《世说新语》、《论衡》和《汉书·艺文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精彩的描写方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第一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虞书》、《夏书》不是虞夏时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的追记或经后人加工。
《商书》、《周书》基本上殷商、西周时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加工。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相传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
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只有28篇。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先秦两汉散文 (2)概要
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 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 吉凶。 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 降祸。 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29
以上称为“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 的吉凶。
30
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 即丁酉日。 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 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 西边。
三、定义: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 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 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 在甲骨的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卜、兆:象形字。即龟甲、兽骨被 烧灼后出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
更细致地说是:
17
商代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 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 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 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 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进行烧灼。 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 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 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 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 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旁边,这 就是甲骨卜辞。
五、举例子。这些占卜 之辞,短的只有几字, 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 整的如:
23
癸巳卜,壳殳贞,旬 亡咎?王占曰,有祟,其 有来艰。气(迄)至五日 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 △告曰:“土方正于我东 鄙,灾二邑。※方亦牜帚 我西鄙田。”
24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
癸巳,即癸巳日,属干 支纪日。所谓干支,即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 相配合,构成六十个干 支组合,俗称“六十甲 子”。中国古代纪年、 纪日,都常用干支来标
活跃的语言学家和文物商人开始向安 阳蜂拥而去,因为他们知道,龙骨就 来自河南安阳,那是商王朝的国都所 在地。在安阳小屯附近有一个大土堆, 穷苦的农民经常在那里挖龙骨,拿到 城里的中药店去卖。人们自始至终没 有注意到上面刻的文字,可能因为农 民自己不识字,他们经常磨去上面的 字,使骨头更光滑更容易卖。 1928 年, 国家开始对小屯进行首次的科学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散文概述【篇一: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由李祚唐等编写。
《两汉散文》主要内容包括为乞骸骨书;诫兄子严教书;座右铭;遗黄琼书;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渠之莫食——怀才伤时;鹏鸟赋;士不遇赋;答客难等内容。
[1]【篇二: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 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 33 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 2000 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春秋繁露〗十七卷。
汉董仲舒(前 179 一前 104)撰。
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
此编为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春秋繁露》有 17 卷,82 篇。
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 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
《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
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
君、父、夫为阳,臣、子、(来自:.cnbothwin. x:两汉散文)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
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
《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
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司马迁(前145 或前135—前 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刘向(约前77—前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谷《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部是《新序》),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 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
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
《论贵粟疏》这篇文章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
晁错针对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供应一直紧张,经济形势很严峻,社会安定、边防巩固受到危及的形势又上脍炙人口的《论贵粟疏》。
全文紧紧抓住,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篇二:先秦两汉散文笔记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 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 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 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 1、强调实用 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 2、文史哲不分 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 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 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逐年记载这242 年间鲁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