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ce3c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5.png)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伤仲永原文出自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伤仲永原文翻译,希望你喜欢。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b799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e.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743c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2.png)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②民方仲永,世隶耕③。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④,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⑤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⑥,稍稍⑦宾客其父⑧,或以钱币乞⑨之。
父利其然⑩也,日扳(11)仲永环谒(12)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13)中,从先人(14)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15)众人矣!”王子(16)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②〔金溪〕地名,今江西金溪。
③〔世隶耕〕世代耕田。
隶,属于。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纸、笔、墨、砚等。
⑤〔收族〕接纳族人。
收,接纳。
⑥〔奇之〕意动用法。
认为他奇特杰出。
⑦〔稍稍〕逐渐。
⑧〔宾客其父〕意动用法,“宾客”以名词活用为谓语。
句意是“把他的父亲当宾客来看待”。
⑨〔乞〕施予,给予。
⑩〔其然〕那样。
(11)〔扳(pān)〕带领,挽引。
(12)〔环谒(yè)〕到处去拜见。
(13)〔明道〕宋仁宗年号。
(14)〔先人〕祖先。
这里指王安石已死去的父亲。
(15)〔泯(mǐn)然〕消失的样子。
(16)〔王子〕王安石自称。
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后来作家常自称为子。
【译文】金溪县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家里世代耕田。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纸、砚、笔、墨。
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惊异,就从邻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自己还为这诗立了个题目。
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接纳族人为内容的,传出去后,全乡秀才们都来看这首诗。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7823a95b9f3f90f76c61bc7.png)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69fcee10661ed9ac51f325.png)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9afd99fe4733687f21aa5e.png)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王安石《伤仲永》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安石《伤仲永》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07c0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5.png)
伤仲永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3287e427284b73f24250b0.png)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伤仲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d28b1e83c4bb4cf7ecd1af.png)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550ff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c.png)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
![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196fd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e.png)
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小编整理了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供大家参考!伤仲永全文翻译及原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36b9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4.png)
《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2d98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d.png)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8a35a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5.png)
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篇1伤仲永——王安石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0ce16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c.png)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②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③尝:曾经。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⑤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焉,相当于“于之”⑥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⑦立就:立刻完成。
⑧文理:文采和道理。
(古今异义)⑨扳:通“攀”,牵,引。
⑩称(chèn):相当。
⑪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⑫通悟:通达聪慧。
⑬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bdffd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5.png)
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及赏析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及赏析导语:《伤仲永》语言精当,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1、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2、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lì):属于。
6、耕(gēng):耕种劳作,耕田。
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7、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工具。
13、忽:忽然。
14、啼(tí):哭叫,大哭。
15、求:索求,索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于此,对此。
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上。
25、名:名字。
26、其:他的。
27、以:把。
28、养:奉养,赡(shàn)养。
2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内容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为意:以……当作诗的内容。
文言文《伤仲永》翻译
![文言文《伤仲永》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4c069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b.png)
文言文《伤仲永》翻译《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伤仲永》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秋廉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伤仲永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伤仲永原文欣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口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己耶?
伤仲永原文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
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己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己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
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
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
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伤仲永原文赏析: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
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
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
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
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
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
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
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
〃荆公少年,往来外家其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
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
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
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
从此,人们抬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
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
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
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
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
其二,仲永才思如涌, 〃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
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
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喑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
〃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
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
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
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
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
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
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
名不副实了。
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
这次并未见面, 只是听亲戚说:〃泯然
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
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
练而有含蕴。
〃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
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
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 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
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
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
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
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
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
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
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