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 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被 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 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对客体规律的把握。 ③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首先,认识具有摹写性。即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是对客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 律的再现。 其次,认识具有创造性。即认识的过程是一 个对信息进行选择、整合、重构和创新的过程。 所以 ,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 , 而且还能 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 不仅反映事 物的现在 , 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的过去和未 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够塑造出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 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内 容和形式的统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 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 变化而改变。
伊壁鸠鲁:偶然造就世界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野 1、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①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启蒙运动反神学,倡导自然法 则;反神秘,主张理性原则,是科学精神勃兴的理论基 础。 ②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 程中所形成的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坚持用科学解释世界 的理念与立场。科学主义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视为惟一 可以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排斥其他知识的立场与 观念。 ③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 其他科学的典范。 第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 有效的方法,应该应用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 领域。 第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 题,包括人生问题 。
认 识 过 程
理性因素(认 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 望、动机、信念、 习惯、本能等
(二)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①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③人文精神对工具理性的抗争,导致人本主义的非理 性主义。 ④人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 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 第二,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 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 第三,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 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实在”。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第一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 → 知觉 → 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 → 判断 → 推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 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 ① 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绝 对的。凡是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和客观相 符合,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无条 件的,绝对的; ②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思维的 至上性。 绝对真理不是指终极真理,那种穷尽 一切、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2、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 ① 从科学主义到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导致理性
主义盛行,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理性主 义最终导致工具理性成为唯一支配人们行动 的理性,导致对人文精神的拒斥。 ②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与对人类的 本质、命运和前途等关乎人类自身的发展与 完善的人文关怀的总称。人本主义是指以某 种抽象的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从 道德层面诉求人类解放的各种观点的总称。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 因 斯 坦 : 光 具有波粒二重性
光本性的认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讲: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特征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关于真理的辩证法
一、真理及其特征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客体
主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四)在实践中获得对世界的知识
1、实践活动是 科学精神与人文 精神的统一。 2、在人文关怀 中获得对世界的 客观知识。 3、人类的精神 世界既包括对世 界的理性观念, 也包括意志、激 情、毅力、好恶 等非理性成分。
书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4 、人们在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 的理解和把握,即获 得客观知识;也获得 对自身力量、情感、 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 绝 的认知,即人文知识。 知 5 、人们对世界的知 此 识包括直接经验与间 事 接经验。间接经验是 要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习 躬 得的前人或他人的直 行 接经验。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 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 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因而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 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 行统一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 第二讲 真理与价值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
一、我们究竟如何认识世界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我们究竟如何认识世界
(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 ◆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形成我们的内在世界。
①外在世界是指我们的精神世界之外的存在,包括宇观 宇宙、宏观地球与微观粒子世界。它们可以区分为自 然与社会两个大的领域。 ②内在世界是指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我们的理性、情 感、意志等主观的精神领域。 ③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形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表 现为以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主体的客观知识体系。 对客观知识的追求形成所谓的科学精神。 ④对内在世界的认知形成人文科学,主要表现为对我们 的意识、情感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与看法。对人文 情怀的探究形成所谓的人文精神。
2.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1 )从客观方面看,人的认识首先要受到一定的历史 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人的认识还受 到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 2 )从主观方面看,从认识主体本身来说,人的认识 要受到个人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知识水平以及 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所以要获得对事物的正 确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
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 —— 去伪存真 —— 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 获得真正的认识。
5、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二)古代人眼中的世界
1、世界由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所组成 泰勒斯:水 赫拉克利特:火 德谟克里特:“原子”与“虚空”(尘埃微粒与 空间) 中国古代:“五行说”、“气一元说” 2、世界是变动不居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芝诺:“飞矢不动” 3、世界的变动是否是有规律的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改造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 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 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 学的问题。 ——马克思
水果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陆生动物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鲸不是鱼类动物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 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 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 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 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 本质问题。
2.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 正确的反映。 首先,从广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和认 识能力的限制,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 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 限的。 其次,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 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 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恩格斯

“鸟 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物理、化学、数学、 生物学、天文学等
造福人类
哲学、文学、历史、 政治、艺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