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1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1 实践活主体能力、从事 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 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 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 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 任务。
杨振宁:诺贝尔物 理学奖得主
自然能力: (体力、肢体)
3)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的子系统: •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
工具系统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 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 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陆游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 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 论创新。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 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人 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 二是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 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 世界,怎样认识世界?人能否改 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 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 互关系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 问题。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 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得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得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得本质;深刻理解认识得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就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得关系;全面理解党得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得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就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得决定性作用、认识得本质、认识得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得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难点就是认识得本质、真理与价值得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得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得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得掌握。

第一节认识得产生及本质一、认识得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得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能动得、革命得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1、认识得产生就是一个长期得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就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得。

个人得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得认识史。

意识得起源与认识得起源就是一致得。

认识与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得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与认识同等瞧待,意识得起源就就是认识得起源。

个人思维得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得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与思维过程得考察,研究了认识得发生。

2、认识论与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得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关于本体论,也就就是世界得本质或本原就是精神还就是物质得问题;第二方面研究得就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与认识论就是不可分得。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得本体论就有什么样得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得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得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得认识瞧作就是对外部世界得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就是一切哲学得根基,它制约着哲学得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得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与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就是指人得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得反映;而认识论得对象就是人类认识,它得任务就是揭示人类认识得本质与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 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8Leabharlann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 维的认识论路线,认为认 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 等特征。其本质特征在于社会性。主体的存在形 式包括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实践 关系和认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还渗透着它们 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 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照检 验评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认识论与实践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认识论与实践观PPT课件

67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反映论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 先验论
2020/4/19
精品课件
68
2016年9月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 物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义 反
物主义路线

硬!

红!
甜!
2020/4/19
精品课件
69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物质、
5
2020/4/19
2016年9月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6
2016年9月
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唯物论和辩证法
认识论
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 化的过程及意义
2020/4/19
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20/4/19
精品课件
28
2016年9月
一个残废!
2020/4/19
有伤风化!
意识性
精品课件
真美!
29
2016年9月
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与脑力总和的 “人本身的自然力”——能力结构的物质基 础。
第二,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能 力结构的智能性因素。
第三,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等— —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性因素。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2020/4/19
4
2016年9月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必然和自由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 界 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工程项目管理自考本科试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
(三) 真理的检验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正确反映,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一致、 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的标准必须能够把主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以确定两者是否具 有一致性。
2、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 飞跃的条件 (教材P70)
第二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一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在实践和认识的这种 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的 认识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 识的辨证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立场 出发,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任何认识从 实质上说都是反映,客体、对象是反映得 以形成的必要前提,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 观对象,认识是主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神学唯心主义真理观
把上帝、最高的神看成真理的 化身和标准,主张真理是神的启示。
(2)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夸大真理的主观形式,宣扬
真理是人的主观创造。
观点: “多数人公认的经验”就是真理。 错误:把多数人的经验当作真理的本质规
定,用多数人的主观意志否认了真理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理性思维的过程 中有感性形象的介入。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教材P69)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 材料。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 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结绳记事
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 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生而知之” “先知先觉”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 度 统一。
列宁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 理论。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 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马克思
(五)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 第二讲 真理与价值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
一、我们究竟如何认识世界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我们究竟如何认识世界
(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 ◆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形成我们的内在世界。
①外在世界是指我们的精神世界之外的存在,包括宇观 宇宙、宏观地球与微观粒子世界。它们可以区分为自 然与社会两个大的领域。 ②内在世界是指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我们的理性、情 感、意志等主观的精神领域。 ③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形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表 现为以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主体的客观知识体系。 对客观知识的追求形成所谓的科学精神。 ④对内在世界的认知形成人文科学,主要表现为对我们 的意识、情感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与看法。对人文 情怀的探究形成所谓的人文精神。
改造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 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 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 学的问题。 ——马克思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恩格斯

“鸟 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物理、化学、数学、 生物学、天文学等
造福人类
哲学、文学、历史、 政治、艺术等
(四)在实践中获得对世界的知识
1、实践活动是 科学精神与人文 精神的统一。 2、在人文关怀 中获得对世界的 客观知识。 3、人类的精神 世界既包括对世 界的理性观念, 也包括意志、激 情、毅力、好恶 等非理性成分。
书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4 、人们在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 的理解和把握,即获 得客观知识;也获得 对自身力量、情感、 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 绝 的认知,即人文知识。 知 5 、人们对世界的知 此 识包括直接经验与间 事 接经验。间接经验是 要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习 躬 得的前人或他人的直 行 接经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第一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 → 知觉 → 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 → 判断 → 推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 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
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 —— 去伪存真 —— 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 获得真正的认识。
5、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 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 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因而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 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 行统一观。
2、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 ① 从科学主义到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导致理性
主义盛行,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理性主 义最终导致工具理性成为唯一支配人们行动 的理性,导致对人文精神的拒斥。 ②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与对人类的 本质、命运和前途等关乎人类自身的发展与 完善的人文关怀的总称。人本主义是指以某 种抽象的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从 道德层面诉求人类解放的各种观点的总称。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 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内 容和形式的统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 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 变化而改变。
2.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1 )从客观方面看,人的认识首先要受到一定的历史 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人的认识还受 到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 2 )从主观方面看,从认识主体本身来说,人的认识 要受到个人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知识水平以及 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所以要获得对事物的正 确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 识 过 程
理性因素(认 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 望、动机、信念、 习惯、本能等
(二)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①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 因 斯 坦 : 光 具有波粒二重性
光本性的认识
第二讲: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特征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关于真理的辩证法
一、真理及其特征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客体
主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 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被 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 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对客体规律的把握。 ③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首先,认识具有摹写性。即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是对客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 律的再现。 其次,认识具有创造性。即认识的过程是一 个对信息进行选择、整合、重构和创新的过程。 所以 ,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 , 而且还能 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 不仅反映事 物的现在 , 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的过去和未 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够塑造出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水果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陆生动物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鲸不是鱼类动物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 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 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 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 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 本质问题。
2.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 正确的反映。 首先,从广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和认 识能力的限制,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 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 限的。 其次,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 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 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