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分析

合集下载

稷山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复习学案

稷山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复习学案

2015届稷山中学高三政治班级姓名【高考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干知识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 ______ 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指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一定要带上“关系”二字。

2、正确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地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展开的。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社会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必然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2)从哲学自身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不能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者各种哲学的和,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局限性:①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并非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不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就总体上和根本上来说把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大方向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那就是看到了意识的巨大作用和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是把这种能动性和反作用过分夸大了。

【自主梳理知识】【体验高考】1、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分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分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首先表现在它可以通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首先表现在它可以通 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 还表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想。还表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 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 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 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 方面 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 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 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 认识论中 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目的在于改造世 界。 在历史观中,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 历史观中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引发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动力。 Nhomakorabea◆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讲:什么是哲学?
讲了三大关系: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讲:哲学的派别(哲学的具体形态)
哲学的派别是对哲学问题(含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哲学的派别主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讲: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源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又促进时代的发展)
总的思路是:从生活中发现哲学,了解哲学的流派,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四课时)(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观的含义。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课堂练习:哲学( )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答案:D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

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

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补充:掌握世界观的概念应明确:“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堆三部分,而不是世界某一部分;总的观点、根本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如: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现。

);世界现人人都有,但有科学扣非科学之分(如:“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砚)。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重点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构建体系】答案:□1思维 □2存在 □3物质 □4意识 □5决定 □6古代朴素 □7近代形而上学 □8历史唯物主义 □9意识 □10意识 □11意识决定物质 □12主观 □13客观 【提纲挈领】牢记1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明确2个划分标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牢记2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把握5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3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2种基本形态【易错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矫正]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矫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矫正]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哲学的两大阵营。

[矫正] 哲学的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矫正] 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矫正]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

但唯心主义在发展中丰富了辩证法,也有其正确的因素;唯物主义一开始脱离了辩证法,也有其错误因素。

201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01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其一
辨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的唯心主义
哲学中的 两个对子
唯心主义
其二 辨证法 (从属)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怎么样(世界的状态)
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的观点。
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判断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唯物主义 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 唯心主义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心主义 ④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 唯物主义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唯物主义 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物质和意识
谁是本原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土 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②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 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 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 归复于水。
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 的哪种基本形态
1.世界的本原是一团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世界一切运动都是从这地方到那地方,并 且都是原子在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分析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分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学科: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学时:一课时使用年级:高二教材版本:人教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一、章节名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哲学的基本派别。

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五、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游第一框生活到处有哲学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发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2、哲学的本意: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就是找寻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程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第二框对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见解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根源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离开方法论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详细科学揭露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详细领域的规律和神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归纳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实质和最广泛的规律。

1、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1)详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细科学的进步推进哲学的发展。

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以为哲学能够代替详细科学的见解是错误的。

(2)哲学为详细科学供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

哲学反作用于详细科学。

(3)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差别和联系:①差别:对象②联系: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三、世界观和哲学的差别和联系。

1、世界观:人人都有,自觉形成的,零落的。

2、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懂,自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3、哲学和世界观都是研究整个世界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哪些内容?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B、它包含双方面的内容:(1)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后检测

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后检测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选B。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③入选。

2.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回答是不同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作出了解释B.对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物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对人的意识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解析:选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正确。

3.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 )①否定了意识的本质②否定了意识的作用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看到了意识的反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C。

在题干中,战国时期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否定了意识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庄子的观点并未否定意识的作用,②不选;庄子的观点并未涉及意识的反作用,④不选。

4.(2020·湛江调研试卷)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

宋朝朱熹提出了先知而后行的观点;明代王阳明批判先知后行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之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批判了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建立了新的知行观:行是知的基础,又是知的目的。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朱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②知行观的演变符合辩证法的本质③王阳明的知行观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④王夫之的知行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特级教师资料《生活与哲学》第二课_第一框_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特级教师资料《生活与哲学》第二课_第一框_哲学的基本问题

5.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形存神者形之用”。
--范缜
一是关于物质 对象和上帝是否 存在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 经验之间因果关 系(或普遍必然规 律)是否存在不可 知。
(英国)休谟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 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 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 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 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 物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 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 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 现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 真实反映。
思 维 意 识
存 在 物 质
意识以外的 一切事物如: 地球、 生 物、 环 境、 国 情、磁场等可 见或不可见的 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 观实在。
注意: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 “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7.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8.画饼充饥、心想事成。
9.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 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
11.水是万物之原,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12.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4.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 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不可知论 。
1.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 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哲学自身研究与发展来看,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 回答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材主要修订部分比较表 《生活与哲学》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教材主要修订部分比较表 《生活与哲学》新人教版必修4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目题相呼应。〔建议:联系P23第四自然段新增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论述内容进行复习。〕
第一单元第三课
P23〔第一自然段〕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某某论成果,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P22〔最后自然段〕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新增内容表达了党十七大的精神。〔建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等角度,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简要的理论解释。有必要补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P93
P93〔第一自然段〕新增: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强调了“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即“以人为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依据,也表达了党的十七大精神。
P72〔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P72〔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目题的修改与课文内容更加的妥帖,也与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突出方法论的写法保持一致。
第三单元第九课
P73〔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72〔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增“坚持〞两个字, 与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突出方法论的写法保持一致。
P29〔虚框内容〕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建议: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单元第五课
P36〔第四自然段〕“意识活动是通过……〞
P36〔相关〕“意识活动是通过……〞
把课本原文内容调整为“相关〞,明显降低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能的要求难度。〔建议:让学生了解意识活动的生理机能即可。〕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典型例题
例1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
质决定意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
①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就是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④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
回避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2345
解析 答案
试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 提示 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 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提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 无法回避 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 必须回答 的 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基本性质 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 题的回答。
D.②④
解析 企业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其经营者的思维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 化,这说明存在决定思维,①正确,②错误; 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 同一性,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项。
12345
解析 答案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这是因为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相同点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 史联系
14
2.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它们都认为(
)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C
项是其三种基本形态的共性。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9
10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 物质 意识

开的。

谁是本原的问题展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 物质 后
有意识, 物质 决定 意识 。
11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 朴素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2)近代 形而上学
(3) 辩证 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
28
①因为迷信风水,很多干部不把群众利益当回事。有的干部把前 途全部押在风水上,情愿花大把的钱、大量的精力,也不愿意为 群众干一件实事。有的贪官②因为迷信风水,相信自己会得到上 天保佑,从而在贪污受贿的邪途上更加肆无忌惮。③封建迷信是 脱离群众的“催化剂”,是产生腐败的“加速器”,是决策失误 的“助产婆”。防止封建迷信渗入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关系到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借助全党的智 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果断措施,使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 效遏制。
24
3.(2010·山东高考)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 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 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 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 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题指导] 本题以灵活的方式设置背景考查哲学的基本问 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准 确提取。题中英语儿歌突出“上帝”创造客观事物,体现了 宗教精神,从哲学上看,属客观唯心主义;题中科普作家对 儿歌的改动表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科学 精神,从哲学上看属于唯物主义,答案为A。②④不为材料 所反映。 25 [答案] A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公开课(23张PPT)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公开课(23张PPT)

复习提问哲学的产生与任务哲学的含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形 神 之 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

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意识思维的东西形神之辩形神之辩已经触及到形与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了。

自主学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哪些?3、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知识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人的意识、精神或感觉、经验、心灵等。

2、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或者神、上帝。

1、物质。

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知识拓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二者何者是本原及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反映和反作用),其中物质决定意识回答了谁是本原的问题,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回答了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一种正确回答。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能不能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庄子的问题看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庄子是蝶还是人呢?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他对自己的存在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即不可知论。

201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01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考查考生
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儿歌歌词强调上帝
的创造活动,是宗教观念的体现,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 而美国科普作家的改动,体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联系 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哲学史上“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1)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
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
的则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 把握世界的问题。
世界观,所以①③正确,应选择A项。②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 【点拨】 A 唯心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二是客观唯心主 义,认为物质世界由“神”、“上帝”创造和决定,或者是
由一种“客观精神”(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决定,否认人的作
用。二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根本 观点上是一致的,都主张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
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 回答 _______、必须_______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2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2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必修4
A.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B.可知论 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法 形而上学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朱熹 把“理 ”( 理念等客观精神) 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都是 “理”的外化和表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把 “心”(即人的主观精神)看成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事物都依 赖于人的“心”,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故选 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A。把万物的起源看成是水、火、气、土等具体物质 形态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历史唯物主义。故选 C。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误区: 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注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 观点正确,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 的,但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学科: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学时:一课时使用年级:高二教材版本:人教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一、章节名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哲学的基本派别。

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五、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事先收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漫画、情境材料。

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自学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讲授法。

(三)课堂教学:复习旧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设计意图: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引出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多媒体:展示问题导入新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讲授新课:自主学习任务: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评价?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评价?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探究活动一:有人认为唯物主义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的人。

设问: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借助教材P12材料,思考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分歧。

成果展示:不同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前者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一)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1)唯物主义的含义: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含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学生活动: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有哪些?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学生活动:根据含义判断。

教师点评:①④⑤过渡: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基本形态呢?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材料二:原子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

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

其二是电子的发现。

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

探究活动:上述材料分别属于哪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有什么合理性或局限性?学生联系教材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选取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典型代表的著名观点,在具体事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多媒体展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表,学生填写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表。

课堂活动: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那种基本形态?①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③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④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⑤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点评:①②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⑥辩证唯物主义设计意图:根据基本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唯心主义材料一:“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明)王守仁(阳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南宋)陆九渊;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

设问:上述观点是一种什么哲学思想?其特点是什么?学生联系教材思考并回答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材料二:“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贝克莱;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理在事先”——朱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设问:上述观点是一种什么哲学思想?其特点是什么?学生联系教材思考并回答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走进生活: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反映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呢?学生列举事例:展示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

学生填写表格:展示表: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

探究活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哪些?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哪些?①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③心外无物。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

⑤我思故我在。

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⑦理在气先。

⑧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⑨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教师点评:主观唯心主义①③④⑤⑥。

客观唯心主义②⑦⑧⑨。

(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过渡)设问:楚人能如愿找到他的宝剑吗?试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并回答:哲学中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还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而构成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思考:为什么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两个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学生讨论回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的关系:相对于前者斗争而言,后者之间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展示: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今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展示本节课知识框架板书设计: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含义。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含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六、复习巩固1、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解析:C2在古代中国,一些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

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A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

解析:D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培晋三提出。

“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培晋三的言论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下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析:A4、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A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C 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解析:B5、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