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

Jan.,2005

V01.12No.1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彭学农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发生地。《手稿》的变革是通过经济哲学的过程实现的。在《手稿》中,经济哲学的思想表现在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唯心辨证法的改造的交织,因此,《手稿》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经济哲学;人道主义;异化劳动;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Sll.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5)01—0077—05

目前对《手稿》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如果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手稿》中各种思想材料的融合过程,就更能够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性质。我们在此把经济哲学定义为哲学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哲学的改造。从《手稿》整个过程来看,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唯心辩证法的改造,是交织在《手稿》过程始终的两条线索。根据《手稿》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展开过程及其基本观点,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在思想深处,已经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是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有着深刻的原因。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向何处去,成为一个令当时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黑格尔构建了一个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综合、自我发展的体系,在这一个体系中,黑格尔认为,个人意志和普遍意志会在国家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其实就包含了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的原则。但是,这样一套思辨的哲学体系,在当时的欧洲,是缺乏说服力的,一方面,英国和法国的市民社会蓬勃发展,国家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德国极端落后,国家不仅不能调和利益关系,反而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显然,在黑格尔的庞大的深奥的哲学体系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克服这一缺陷,不能靠简单地让唯心辩证法头足倒置的方法。在黑格尔之后,各种黑格尔主义和社会思潮都在试图解决德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总体上,这些派别都不能正视社会现实,都不知道自己作为一种批判与德国社会现实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运动在德国已经全面地展开了,如何应对这一现实呢?马克思自己也陷入了茫然,他遇到了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苦恼人的疑问,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后来回忆这一过程时,马克思指出:“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L1“P32’

收稿日期:2003—08—08

作者简介:彭学农(1965一),男,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黑格尔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是有深入的研究的。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特意突出他的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意义。这与其保守的立场和唯心主义观点有关。而晚年黑格尔研究经济学,更呈现出非批判和实证主义的倾向。黑格尔基本上是无批判地接受英国古典经济学。我们可以看看《法哲学原理》论市民社会的章节。他认为市民社会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每个人通过劳动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换,而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二是要通过法律来确认私有产权;三是要建立警察和同业公会等强力性的组织来防止不法行为。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赞赏有加:“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它同太阳系相似,在我们眼前太阳系总是表现出不规则的运动,但是它的规律毕竟是可以认识到的。,,[幻㈣。5’黑格尔同时对市民社会的不平等持非历史的态度,他认为人是天生不平等的,这是由精神产生的自然不平等,因而“提出平等的要求来对抗这种法,是空洞的理智的勾当,这种理智把它这种抽象的平等和它这种应然看作实在的和合理的东西”。[2](P211’在经济学内部,黑格尔也偶有批判性的观点,如“需要并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的,它倒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2](P206q07’这句话从崇尚绝对精神的人的嘴里出来,其讽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按照绝对精神的运行方式,市民社会是伦理的丧失,市民社会归根到底是受伦理性普遍性支配的,所以最后在国家中又回到伦理的充分体现,但是,如果说这些言词表现出了批判性辩证性的倾向,那只能说这一倾向完全是神秘的。

费尔巴哈是对翻转黑格尔思辨哲学起了重大作用的一个哲学家。黑格尔派哲学家们举起批判的大旗来继承黑格尔主义,但是,他们对世俗事务没有任何发言权,因而他们的批判流于空谈。相比于各种黑格尔主义哲学,费尔巴哈提出了用感性的需要和感性的意识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性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整个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1]㈣’显然,这是符合马克思已经开始的寻求物质生活的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路的。也就是说,要批判各种青年黑格尔派和老黑格尔派的思想,要真正对德国民族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思想,就必须摒弃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前提。但是,费尔巴哈只是提供了批判思辨唯心主义的思路,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的唯物性并不是从社会现实中抽象出来。传统《手稿》研究,比如阿尔都塞就认为,马克思的整个《手稿》都是被费尔巴哈的概念和总问题所支配的。[31但是,只要我们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去看,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如说是不断远离费尔巴哈的。

二、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是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出发开始对经济学的批判的。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贫困生活的状况时,马克思提出了对经济学核心范畴的怀疑:“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4]从这时马克思的语境来说,马克思对劳动的范畴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因为,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无论在社会的什么状态,包括社会的衰落状态、社会财富增进的状态和社会的最富裕状态,工人的沦落和贫困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H”必然结果。在摘抄关于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言论时,马克思特别关注经济学的非人的方面:“国民经济学把劳动抽象地看作物。”[1](P1∞“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o[1](P30)马克思在对经济学作了上述梳理之后,发现不能仅仅用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来说明社会现象。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说明经济学的前提,它只是把私有财产当作既定的前提,然后再讨论经济学的规律,讨论资本的运作方式,讨论竞争和垄断等问题,但是,私有财产为什么必须是前提,经济学却不进行讨论。为此,马克思决定深入到经济事实当中,看看经济学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于是,马克思在工人的生活状况中引出了劳动异化的事实。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理论批判经济学的劳动范畴的产物。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人、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古典经济学却把劳动当作物。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在劳动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相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力量越大,工人就越贫乏,所得就越少。其次,在劳动中,人本来是肯定自己的,但是,实际上工人们在劳动中很不幸福。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活动不是工人自觉、自愿、自主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一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