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哲和马政经两个科⽬,这两个科⽬都是知识点⽐较集中难理解的科⽬,学习起来重在理解和灵活运⽤,当然原理部分还是要熟记,基本上在初级阶段重点是在掌握整体知识点的架构和框架,然后每⼀章节注意重点复习,⼀⼀搞定。

初期⼤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初期阶段马原的复习知识点,⼤致归纳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两种历史观的对⽴;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物质与运动;10、运动与静⽌;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2、实践构成了⼈类存在的基本⽅式;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14、⾃在世界与⼈类世界;15、意识的产⽣、本质和能动作⽤; 16、世界的统⼀性和多样性;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21、必然性和偶然性;22、原因和结果;23、可能和现实;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7、对⽴统⼀规律;28、⽭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法论意义;29、主要⽭盾和⾮主要⽭盾及其相互关系;30、⽭盾的主要⽅⾯和⽭盾的⾮主要⽅⾯及其辩证关系;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3、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2、价值;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44、辩证思维的基本⽅法;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6、地理环境和⼈⼝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49、⽣产⼒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50、⽣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56、⽂化的本质和功能;57、⽂明与⽂明形态;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59、⽣产⼒和⽣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盾;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盾;61、社会发展的动⼒;62、“⽣产⼒标准”的依据及意义;6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64、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65、社会发展和⼈的活动的关系;66、⼈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67、个⼈在历的作⽤。

马哲(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马哲(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劳动价值理论部分(4.1)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自然属性、共性、永恒范畴,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个性、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及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对立性: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4、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各不相同的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者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或两种不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商品价值量决定规律: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规律关乎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6、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7、价值规律内容与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作用途径: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

价值规律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

经济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 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 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

各个不同阶级, 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 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 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 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批判其中的糟粕, 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 为我所用。

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但是, 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 在经济增长与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都具有借鉴意义。

年考研政治重点与热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年考研政治重点与热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016年考研政治重点与热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1.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表现和原因2.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3.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4.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5.两种制度下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比较6.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政策措施(二)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与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1.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2.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危害3.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解决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尝)2.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3.解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措施(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现实基础、内容与实质。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特征3.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4.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5.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五)贯彻物权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贯彻、实施物权法的重要意义2.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4.保护各类财产权,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六)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的必要性3.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七)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又好又快的发展国民经济1.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之间进而各产业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2结构优化,比例协调与又好又快发展(八)两种制度下共同经济现象的比较1.失业问题及其比较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比较3.经济体制趋同及其比较4.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及其比较(九)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特征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对完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学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庸俗——: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小资产阶级——: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

生产关系的含义: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试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试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试热点1、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BR>革的一般规律。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多选题或辨析题)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制度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直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发生改变或废止,则意味着社会形态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

(2)、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3)、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

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

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不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私有制,个体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私有制,雇佣劳动●商品及其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劳动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决定商品交换价值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都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关系●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对立关系●对于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注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是同时进行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注意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时间,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劳动生产时间之间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需不需要培养和训练技能)●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不是货币,纸币是价值符号●职能:●价值尺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金属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国际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个决定: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工、私有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4、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价值5、劳动的两重性——具体、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6、衡量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尺度——个别、必要7、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影响的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8、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9、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的职能、技术规定10、货币流通与经济危机——既打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又导致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11、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2、纸币发行后的两个后果——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3、价值的决定和供求关系14、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价格、竞争、供求15、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解、促进、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特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形成)过程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否增值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资本构成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形态——物质形态(技术构成)、价值形态(价值构成)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积聚,个别资本和总资本都会扩大。

集中,个别资本扩大,总资本不变。

8、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与价值的两点区别——生产价格直接与资本相联系;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10、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资本11、决定股票价格的两因素——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率1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1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
大纲要求和历年命题重点整合知识点
从历年试题来看,第一部分所占分值为2~3分,一般为两个单项选择题或者是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中单项选择题大约为18个左右,多项选择题大约7个,简答题大约为3个,论述题大约2个,总的来看,这部分的分值大约为70分左右,且在2、3、4、5、6章的分配比重大体差不多。因此,这部分为复习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中的单项选择大约为6个,多项选择为2个左右,有1个简答题或论述题,总得分值大约为15分左右。最后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是1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题,平均分值大约为4分。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重点把握:
1、商品经济(选择或简答)
——内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14、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答)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①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②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两大发现①历史唯物主义;②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①辩证唯物主义;②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研究生产力,或者说是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①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挥作用。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②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经济规律也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①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③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成其为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的质与量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形成价值。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得到解决。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具体劳动: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不同的,这种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地关系。

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二)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形式(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联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差别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反映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

(四)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的价值量(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

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

当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而随着生产力不断突破经济制度的限制又造成一切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5.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经济体制则是对其各个阶段矛盾本质的规定。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并不是在经济制度之外另存在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体现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存在于经济体制之中。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反映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又要研究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因为同样的经济体制可以反映不同的经济制度,而同样的经济制度也可以采用不相同的经济体制。

6.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者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一种通过交换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与个体小生产相联系,生产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社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

发达商品经济又可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推动了社会一切劳动产品都采取了商品这一社会形式。

7.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8.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别。

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生产社会中特有的范畴。

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指两次劳动,而是指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0.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

商品价值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个换算是通过交换、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件数增加,而因为价值总量不变,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下降。

反之,就上升。

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它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之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

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1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4.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由此产生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 实在的货币B. 信用货币C. 观念上的货币D. 现金【C】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无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形态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仅仅是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即具有实在价值的金银。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以及用来支付租金、利息、税金和工资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货币上述各种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运用。

15.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6.纸币和信用货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

信用货币有银行券、银行票据(如支票)、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信用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造成做通货紧缩。

1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8.市场机制价格与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构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了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求相等,价格等于价值。

价格也会反作用于供求:价格下跌,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19.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之间的区别商品流通公式是:W-G-W。

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

两者区别是:买卖顺序不同;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为了消费,为了得到另一种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为了价值增殖,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

20.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的总公式是G-W-G′(G′= G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