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格鲁吉亚一所中学,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 父亲。 萨卡什维里:“我爸爸贩橘子到莫斯科卖, 因此赚了不少钱。” 图拉什维里:“我爸爸贩月桂到莫斯科卖, 因此赚了不少钱。” 布里泽:“我爸爸在分局工作,每次他俩的 爸爸从莫斯科回来,都来看望我爸爸,因此我爸 爸赚了不少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工业: 改革重点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进程: 农业改革: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放宽对 自留地的限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 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大规模垦荒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推行“玉米”运动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 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扩大农民的自留地、 鼓励农民副业生产、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取消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 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后为47个), 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 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 利下放给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 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 存在的弊端。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2.意义: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 他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 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他用垦荒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用推广玉米种植 解决饲料、增加肉类和牛奶产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

在经过了一段战争和内战的时期之后,苏联开始了一个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试图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集体农庄等。

这些措施在当时的苏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苏联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也限制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制度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此外,苏联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这也对经济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中最著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如震撼性的“改革大纲”,试图推动苏联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困境。

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反对。

此外,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苏联很快就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之中。

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启示。

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改革时,不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问题,还需要注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对于苏联的失败,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以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是一个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尽管苏联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经济改革,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同时,从苏联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和社会变革相互配合,否则就难以取得成功。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对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体制的失效。

苏联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2. 政治体制的稳定与民主:苏联解体是因为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和缺乏真正的民主。

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对苏联政权的不信任和不满,使得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实现真正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的合法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民族问题的处理: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苏联由多个民族组成,而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犯下了许多错误和不公正。

民族主义情绪的剧增导致了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运动,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处理好民族问题,尊重各个民族的权益,是确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4. 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这一过程表明,一个独立的国家需要具备自主权,包括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

同时,它们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发展。

5. 打破信息封锁:苏联解体前,苏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封锁,使得苏联公民对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这导致了广泛的不满和社会运动。

因此,打破信息封锁,建立透明和公开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丰富多样,上述仅为一部分。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特殊的,不同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我们应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经济体制突然崩溃,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苏联的经济失败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介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失败原因。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苏联的经济改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苏联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苏联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称之为“科西金改革”。

科西金改革提出了消费品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而且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苏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985年3月,苏联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提出了一项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珂里申诺夫改革”。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深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苏联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珂里申诺夫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私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目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量、改善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合法和合理的“非社会主义”资金投入、使农业和轻工业逐渐实现商品经济,开展农村、城市小商业和个体劳动自谋生计的活动。

2. 宏观调控改革旨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计划机制,并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性、强化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改革,消除跨地域和不同产品之间的财政条款不同之弊,权力下放,改革金融等措施,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

3. 社会保障改革目的是重新提高平民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福利待遇以及加强社会救济体制,为个体和小生产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198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并对其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一、起因苏联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企业、农村、市场等方面都实行国家计划,由政府统一管理。

但是,到了19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成长逐渐下滑。

这是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加之官僚主义和腐败,导致苏联生产效率急剧下降。

此外,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调控和监督机制的失败、市场和价格的扭曲、贫穷现象加剧等。

于是,苏联开始重新考虑其政治经济体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线索1. 改革开始在1985年初,苏联前领导人科尼连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

他的宣言是让“珍贵的自由”回归苏联。

这个主意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 经济改革作为这个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改革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试图向市场经济转型。

根据此项目标,政府放弃了中央政府计划经济的调整机制,允许地方经济决策自己做出经济调整和投资决策。

企业也能够独立自主经营,并从国家寻求信贷和补贴等经济援助。

此外,苏联还开放特许制,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封闭的市场中发挥更大的领导地位。

其目的是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更高效的生产和创新。

不过,这项改革被批评为令国家经济运营能力减弱,导致了石油价格暴跌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3. 政治改革苏联的政治改革是在经济改革之后实现的,其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涉及宪法、劳工法、个体所有权、选举法等法律和制度。

在这种新的制度中,多个党派和独立社会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公民的权利得到相对扩大。

三、后果1. 改革失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没有能够成功如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当地政治决策者过于急功近利,不能察觉到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复杂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对立,源于利益的分配和资源掌控。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单元
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 (二战前)
新经济政策(1918—1921) 斯大林模式(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之路 (二战后)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工业国有化
商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容 分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 配 得食”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一、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措施: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保留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卖拖拉机。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内容及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严重脱离了实际。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内容及评价: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人民迫切要求改革内容及评价:时间:1985年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结果:失败影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 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 “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 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 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 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 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 思想的混乱。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1964年10月11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 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 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 开始起,到14日最後决议通过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 最后几天。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 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
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在世 界上遭到了失败;只能说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 败了,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证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②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政 治、经济政策的调整。③改革具有复杂性、曲 折性和艰巨性。 ④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3、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 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 改革失败。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 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它的实施时间跨越了苏联的整个存在历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至1928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进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1921年至1928年间,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包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推行。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来调节经济,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阶段,1928年至1953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完整建立可以追溯到1928年斯大林发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实行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和计划调拨,推行集体化和工业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等。

第三阶段,1953年至1991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可以追溯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包括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结束。

总结来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跨越了整个苏联的存在历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衰落。

虽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苏联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苏联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对其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由国家统一规划国民经济,并通过国家计划分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调配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和缺乏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战争也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为了战胜纳粹德国,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战时动员,迅速调整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战争还促使苏联在科技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苏联的经济现代化。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改革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部分市场化措施、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和财务独立性以及引入新技术。

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市场化改革、民主化进程以及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

五、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其中一些国家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陷入了深度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综上所述,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其自身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苏联经济政策是指苏联政府在其统治期间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旨在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本文将整理苏联历代领导人实施的几项重要经济政策,探讨其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五年计划列宁时期的苏联经济政策以五年计划为核心。

1928年至1932年,列宁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

计划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

通过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建设大型工厂和设备,苏联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

五年计划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引发了农村经济的紧张局势。

二、集体农庄化运动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集体农庄化运动,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

这项政策旨在将农民组织起来,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国家收入。

政府通过废除富农私有土地、强制征收农产品等手段,将农民组织成农业集体合作社。

然而,这一政策遭遇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导致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战时经济调整苏联在二战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战时经济调整政策,以应对国家面临的巨大战争压力。

政府通过动员人力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实行物资配给等措施,确保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的物质供应和军事装备生产。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

这些政策包括发展电子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工业化等。

改革政策对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政策的核心,也是苏联经济制度的基石。

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为中心,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活动。

政府对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干预和管理。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 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 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充满复杂、艰巨和曲折。
(2010年泉州质检)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这样说: “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
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 “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
口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净 进口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 ②结果: 前者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 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③失败原因: 前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 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阶段
社 充会 满主 复义 杂建 性设 、道 艰路 巨不 性是 和一 曲帆 折风 性顺 。的

苏联改革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5、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6、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 主义,反对强权政治,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试说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赫鲁晓夫改革
乔 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我当过工人,那时 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 会主义建成了,土
豆却没有了!
农业形势严峻, 粮食供应不足
赫鲁晓夫(1894~1971)
项目
2、内容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 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 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早年进入工程技术学 院学习。执政期间,实行 改革,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 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 上的超级强国。后期,经 济改革趋于保守。
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 头脑。”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 色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 体是必然的 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 步
材料二: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是第一 个征服太空的人。
材料三: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 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 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 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 停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尼克松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
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3、民族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 题;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经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的配套措施;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作用) 根本上触动经济 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体制。

“人道的、民主的社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
会主义” 取代“科学 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

社会主义” ;实行多 解体。 党制。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 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 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 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列宁
斯大林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8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赫 鲁 晓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勃 列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日 涅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二、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
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
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 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 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列宁
斯大林
1918 1921 1925
1953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1964
1985
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
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赫鲁晓夫改革
项目
2、内容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 讽刺戈尔巴乔夫
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1)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再认识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 材料一:乌克兰总统向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 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解体是从公 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 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 这个帝国。” 材料二: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 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 克斯洛伐克。
70年代美苏争霸中采 取攻势,
1979年,发动了侵略 阿富汗的战争。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 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 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内容
问题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俄罗斯《20世纪祖 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 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 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 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 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 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材料一: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 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 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评 积极 一定成效 一定成效
失控
价 局限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解体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 同:
•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 异:
• ①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苏共中央通报》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高度集权,高度计划;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 失调 ;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5.为支持农业,损害农民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