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_历史的美学的_还是_美学的历史的_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文学理论教程简答题
第九章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
“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
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
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
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其特征是: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文学批评的两种基本原则。
美学的原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价值观念。
历史的原则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美学的原则是文学批评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
美学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意象塑造等方面,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历史的原则则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历史原则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文学批评中,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美学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历史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只有将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概论试题库_题目+答案__完整版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 B主观性 C评价性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 )A表现功能 B通讯功能 C意义功能 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 )A倒装与歧义 B夸张与对比 C借代与用典 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D )A亚里士多德 B钱钟书 C王夫之 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BCD )A创作个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 )A《文心雕龙》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 C文化属性 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BC )A阐释者 B审美者 C认识者 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B )A黑格尔 B姚斯 C刘勰 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D )A莱蒙托夫 B姚斯 C布封 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BCD )A净化 B共鸣 C领悟 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CD )A新批评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 )A真实性 B革命性 C情感性 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B进步的倾向性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CBD )A批评风格 B最高标准 C批评方法论 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原型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B )效果。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
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
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
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
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
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
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已提出这一原则。
当时,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评论家白尔尼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他们或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攻击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或从人的观点出发,说他是“人的诗人”等等。
面对这种歪曲,恩格斯在书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一次提到这一原则,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和批评实践,可以认为文艺批评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如道德的、政治的、抽象人性的,等等,但是真正科学的文艺批评只能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批评。
那么,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呢?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此作出直接的、正面的阐述。
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中,特别是在对歌德的评论和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分析中,却严格地贯彻和体现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原则,可以使我们从中把握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基本精神。
一、关于美学观点的批评所谓美学观点,通常是指在对艺术和审美的理性概括和个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观念。
从理性概括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包括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性把握,从个性经验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又因对艺术和审美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为某些观念上的特殊性。
所以,美学观点既有其普遍的相通性,同时又有其时代或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群体的特殊理解的具体性。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普泛性范畴,而同样应该是历史的具体性范畴。
美学观点可能是科学的、进步的,也可能是不科学、落后的。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童庆斌)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论析
与史学观点 ”进行 文艺批评 的论述 ,这是他们 提出的 马克
思 主 义 文 艺 批 评 的 基 本 原 则 和 方 法 。 这 一 问 题 学 术 界 已 经
马克思 主义的 过程 中 。1 8 4 4年 马克思 与 恩格 斯合 写 的第
一
部重要哲学 著作 《 神圣家 族》,对法 国作家 欧仁 ・ 苏 小
的科 学 标 准 。
当然 ,马克 思对 欧仁 ・ 苏小说 的评论 所显示 出来 的 ,
不仅仅是史 学观点 ,而是美学观点 与史 学观点 的结合和统
一
。
马克思对 《 巴黎 的秘密》 的分析 占据 了 《 神圣 家族》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名字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时候 是连接在一起 的 ,他 们在 进行 文艺批评 时也互相 商议与合 作 。德 国诗人格 奥尔 格 ・ 维尔特 1 8 5 6年 在古 巴哈瓦那 去 世之 时 ,马克思 就准备写文章悼念他 ,但 由于 当时不可能 发表就搁置 下来 。恩 格斯 1 8 8 3年写 专文 纪念 维尔 特 ,完 成 了马克思的嘱托 ,并把马克思遗稿中记下 的维 尔特 的诗 《 帮工之歌》 置于卷首 。
、
“ 美学观点 与史 学观点” 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争议 之一 :“ 美 学 观 点 与 史 学 观 点 ” 仅 见 于 恩 格 斯 的
论述 ,马克思本人 没有 明确 论述 ,那 么 , “ 美 学观 点 与史 学观点” 是否可 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的基本原则 和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整体性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整体性【内容提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美学理想的角度重新探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命题,可以发现,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美学的”即“史学的”,“史学的”即“美学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不应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批评方法的两个对立层面。
【关键词】“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整体性/无产阶级/美学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①的论述,一直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点、批评方法或批评标准,有时候被简单置换为内容/形式、社会(政治)/艺术、思想情感/艺术技巧、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等等。
甚至于将这两方面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一方面者,则因时代语境的不同而有不同取舍。
对于这些偏颇,学界已多有批评,本文不予赘述。
这里要问的主要问题是:首先,经典作家决不“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作家及其创作,那么,这些尺度在现实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比比皆是,它们有无存在的理由?很多的解释说,恩格斯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方法,只是认为这些方法舍弃了艺术(家)首先作为艺术(家)而存在这个前提。
按照这一逻辑,如果这些方法能与“美学观点”有机结合,或者将“美学观点”作为前提性的不可分割的层面,这些方法就是合理的方法。
可是,问题在于经典作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可见,他们提出的“美学和史学的观点”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根本不是依照“美学的观点”加上任何一种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社会的、“人的”观点的思考逻辑。
那么还能不能将经典作家的这一论述理解为“美学的观点”加上“历史的观点”?尽管我们可以强调它们是对立面的统一,缺一不可,我们还能不能强调经典作家在批评实践中哪些是艺术的或者审美的批评,哪些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批评?他们的思维逻辑到底是什么?其次,经典作家非常强调“美学和史学的观点”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为什么这就是最高的标准,最高的标准在经典作家那里意味着什么?其理论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再次,美学和历史观点在黑格尔和深受黑格尔影响的别林斯基那里都出现过,他们的看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有何异同?为什么?还有,这里的“美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能否等同于艺术或者艺术形式、艺术技巧?“史学”又当如何理解,“史学观点”与历史是什么关系,史学派别林立,按照什么史学观点来理解才合理?“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关系是什么,若是所谓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它们有对立矛盾的问题吗,统一的基础在哪里?抑或它们二者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最高的或者说理想的意义上,二者是一个东西?一无疑,早在黑格尔那里就提出过所谓“历史和美学的”这一范畴②,并且,黑格尔关于这一范畴内在关系的理解是我们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的关键和切入点,不能认为黑格尔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1.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美学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基础和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作品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阶级关系和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映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2.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作品和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应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考察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内涵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非常重要。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将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批评分析,关注作品对于社会、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批判。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观点、阶级立场和阶级矛盾,分析作品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功能。
3.集体创作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反映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群众性和群众性的评价。
4.综合分析和综合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综合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判,试图揭示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进程。
文学批评的原则中美学和历史的原则批评一部作品
文学批评的原则中美学和历史的原则批评一部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构建自己新的、科学的批评。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到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
但“美学”与“历史”还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解释。
概而言之,“美学观点”即分析作品时的艺术尺度,“历史观点”即历史主义的文艺研究方法,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
这基本上属于由维柯创始,经法国启蒙学者发展,到丹纳集其大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流派。
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第一,在文艺观念上它承认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认为这一现实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现实本质上就是阶级斗争。
第二,在阐释原则上,把文艺作品、现象与其产生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相信经济状况是艺术发展的最终解释,并常常使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在评价原则上,把“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作为对文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而第四,在美学观点上,偏爱现实主义艺术(但也不囿于现实主义)。
运用这种批评方法,恩格斯曾对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进行过成功的评论。
例如他在解释歌德的“两重性”时,注意结合着歌德所处的“整个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在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时,他推崇“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在批评《济金根》演绎哲学概念的错误时,他把莎士比亚作为典范推荐给拉萨尔,认为德国戏剧尽管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但还应该学习莎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坚守与创造性应用——读五卷本《敖忠文集》摭谈
21 0 0年 7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a fC o g igC l g f d c t n o r lo h n q n ol eo u ai n e E o
V0 .3 1 No4 2 .
Jl 2 1 uy,0 0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 的坚守与创造性应用
19 9 9年深 圳大 学召 开的 “ 国当代 文艺 批评 研 中 讨会 ” . 经之 对 2 世 纪 当代 文艺批 评 坚 守马 克 上 胡 1 思 主义原 则 的观念 阐述让 人信 服 :从 美 的 、 “ 历史 的
正 如 资 深 马克 思 主 义 文 艺理 论 家 陈传 才 的论
断 : 当代 中 国文学 批评在 构建多维 的价值 功能意境 “ 过程 中 . 终贯穿 马克思 主义关 于 ‘ 的观点 ’ ‘ 始 美 与 历
的心得 而 已。 现在 编成 文集 , 无非 敝帚 自珍 , 碌 也 对
式 , 深透 到 内容 。 竟把 什 么感 受 为美 的 , 什 么 更 究 把
感 受为丑 的 , 从而 自然流露 出作家 、 艺术家 的审美 意 象, 表现 出作家 、 术家审 美人格 的品位 。 [ 艺 ”1 ]
查 阅近十年关 于马克 思主义 文艺批评 理论 内涵
史 的观点 ’ 有机统 一 的最高 标准 和方法 . 免那种把 避
美 学观点 和历史 观点对立 起来 的或割裂 开来 的理论
观点 来进行 文艺批评 , 并不 是不要 文化批 评 、 德批 道 评 , 至也不 能否定 政治批 评 , 体作 品需 要具体 分 甚 具
偏 颇 。美 学的历史 的 ’批 评观点 能充分涵 容和 阐释 ‘
中图 分 类号 : 2 1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9 (00 0 — 16 0 1 0 — 3 0 2 1 )4 0 2 — 3
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四个标准
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四个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搞好文艺批评的关键在坚持科学标准,即“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
按照唯物史观,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学的也必然是艺术的,艺术是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文艺批评标准的混乱,必然导致文艺批评实践的混乱,搞成是非不明、褒贬不分了。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逻辑起点是作品自身的品格,前者是历史品格,后者是美学品格,同属创作美学范畴;而观赏性的逻辑起点是观众的接受效应,属接受美学范畴。
因此,我们不能把不同逻辑起点上抽象出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并列在一起,放到同一批评范畴里下判断,当成批评标准。
那样会给人一种误解:好像有一种与艺术性无关的观赏性能当成标准。
面对市场,提出观赏性需要重视是有依据的。
但对于创作者说来,艺术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便是要靠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
“历史的”和“美学的”相结合,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情感与价值、审美与历史之间的张力,将“可爱的”与“可信的”融合于一体。
文艺批评应该达致审美的历史化和历史化当中的现实感。
审美的历史化,是批评要在广泛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对于历史与现实有着整体性的认知,进而谋求具有未来维度的世界观塑造。
批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认识的历史化之后,对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和理论观念充分广收博取之后取精用弘,才能给予某个作品以明确的定位和衡定尺度,这是一个知识累积与创造的过程。
但是历史化并不是沉溺到历史本质主义之中,它还有创新的一面。
因而历史化中的现实感尤为重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即批评有着现实的伦理关切,而不仅仅是某个小圈子阳春白雪、拒绝更广范围交流的产物,它的目的是推动、促进、提升文艺作品的创作,进而将自身也打造成具有独立艺术品质的作品。
这是将“真”与“美”相统一。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的科学武器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的科学武器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的科学武器摘要:文学研究走过了20世纪,“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在文学研究中走向融合,印证了“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然而,在我国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不同程度地忽视“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倾向,或者将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曲解为“庸俗社会学”、“历史决定论”而予以否定,或者标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旗帜而陷入历史相对论的泥潭,或者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割裂乃至截然对立,将其一推崇到极致而否定它者的存在,或者虽说肯定但对其的具体理解、阐释存在各种误区。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文学研究的盲点和片面性的发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方法论研究以“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进行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同时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文学研究可资借鉴的科学的方法论。
然而,在我国当前文学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为:或者将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曲解为“庸俗社会学”、“政治决定论”、“历史决定论”而予以否定;或者标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旗帜却陷入历史相对论的泥潭;或者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割裂乃至截然对立,将其一推崇到极致而否定它者的存在;或者虽说肯定但对其阐释存在各种误区,如将“美学的观点”等同于“形式研究”,而把“历史的观点”等同于“内容研究”,或将前者视做文学的“内部研究”,而把后者则为文学的“外部研究”;等等。
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觉地运用“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导致文学研究步入误区。
自新时期以来,我们一方面清算“极左”思潮对文学研究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又不断引进、借鉴西方各种文艺理论观点和方法,使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由过去片面地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性特征的一端陷入了过分彰显审美性,把“审美性”视做文学的本质规定,以肯定文学的审美特征来解构、否定一切非审美因素的窠臼,由否定以往的政治化文学研究模式走向了纯审美化研究模式,其代价是将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的文学研究方法在内的一切历史方法、历史因素置于文学研究视野之外的“不在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在 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 ,也对 他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 》进行了评价 ,而 且也是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写道 : “当我说任何一个现代的德国官方诗人都远 远不能写出这样一个剧本时 ,我知道我对您 并没有作过分的恭维 。同时 ,这正好是事实 , 而且是我们文学中非常突出的 ,因而不能不 谈论的一个事实 。如果首先谈形式的话 ,那 么 ,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 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 。在韵律方面您确实给 了自己一些自由 ,这给读时带来的麻烦比给 上演时带来的麻烦还要大 。我很想读一读舞 台脚本 ;就眼前的这个剧本看来 ,它肯定是不 能上演的 。 ……至于谈到历史内容 ,那么您 以鲜明的笔调和对以后的发展的正确提示描 述了您最关心的当时运动的两个方面 :济金 根所代表的贵族的国民运动和人道主义理论 运动及其 在 神 学 和 教 会 领 域 中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即宗教改革 。”µυ
二 、恩格斯的表述
翻阅恩格斯的批评原著 ,我们发现 ,恩格 斯在文艺批评文本中对这一批评方法的表述 是非常清楚和一贯的 。
1847年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 国社会主义 》一文中批评格律恩的《从人的 观点论歌德 》一书时指出 :“我们决不是从道 德的 、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 ,而只是从美学 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⑧在事隔 12 年后 的 1859年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评价他 的剧本《弗兰茨 ·冯 ·济金根 》时写道 :“您 看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以非常高 的 ,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⑨ 因此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的准确表述 , 应当为“美学的和历史的 ”批评方法 。
两种环境里的人物 ,我认为您都用平素的鲜 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 ;每个人都 是典型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正如老黑 格尔所 说 的 , 是 一 个‘这 个 ’, 而 且 应 当 如 此 。”µϖ
1888年恩格斯在致玛 ·哈克耐斯的信 中评价哈克耐斯的《城市姑娘 》,恩格斯首先 谈到的也是作品的艺术形式 :“您的小说 ,除 了它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外 ,最使我注意 的是它表现在您敢于冒犯傲慢的体面人物而 对救世军所作的处理上 ……而且还主要表现 在您把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 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作为全书的中心时 所使用的简单朴素 、不加修饰的手法 。 ……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 ,那就是 ,您的小 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 。据我看 来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 人物 ,就他们本身而言 ,是够典型的 ;但是环 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也许 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µω
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 ,马克思恩格 斯也总是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给予更多的 关注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2期
马克思在 1859年致裴 ·拉萨尔的信中 , 评价拉萨尔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 》时说 : “我现在来谈谈《弗兰茨 ·冯 ·济金根 》。首 先 ,我应当称赞结构和情节 ,在这方面 ,它比 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 。其次 ,如果完全 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 ,在我读第 一遍的时候 ,它强烈地感动了我 ,所以 ,对于 比我更容易激动的读者来说 ,它将在更大的 程度上引起这种效果 。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 的方面 。现在来谈谈缺点的一面 ,第一 , ——— 这纯粹是形式的问题 ———既然你用韵文写 , 你本 来 可 以 把 你 的 韵 律 安 排 得 更 艺 术 一 些 。”λ∼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 ? 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 、恩 格斯的“文艺批评非常重视文艺的特征和规 律 ……他们总是在有了大量的 、丰富的真切 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之上才进入对作家作品的 品评和分析 ,并且首先进行的是对该作品关 于美学方面和艺术形成的分析 ,之后才进而 提出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见解 ,并同时表明 并提出自 己 的 文 艺 理 论 观 点 和 文 艺 批 评 主 张 。 ……因为他们始终认为 ,文艺作品首先 应该是艺术 ,艺术是人们掌握世界的独特方 式 ,是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美的创造 。 文艺批评作为这种美的创造物的评价活动 , 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美的规律 ’,遵循艺术 的规律 。”µξ 当然 ,马克思恩格斯所进行的文艺批评 , 并不是形式主义的和唯美主义的 ,在他们的
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 ,到底应该如 何表述 ? 这两种表述的内涵是相同的吗 ?
即使这两种表述的内涵是相同的 ,作为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 ,文艺理论界也 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表述 。举个最简单的例 子 ,如孔子的“兴 、观 、群 、怨 ”说 ,我们总不能 一会儿说“兴 、观 、群 、怨 ”,一会儿说“兴 、怨 、
1885年 ,恩格斯在致敏 ·考茨基的信中 评价考茨基的《旧和新 》时也是先谈作品的 艺术形式方面的价值 。他说 :“您在这本书 里对盐场工人生活的描写 ,就像在《斯蒂凡 》 里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一样出色 。对维也纳社 交界的描写大部分也是很好的 。 ……对于这
123
是“历史的美学的 ”还是“美学的历史的 ”?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 马 列 文 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2期
是“历史的美学的 ” 还是“美学的历史的 ”?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米学军
一 、问题的提出
在谈到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批 评 方 法 的 时 候 ,目前文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 的表述是相当随意和混乱的 。有的表述为 “历史的美学的 ”批评方法 ,如“马克思主义 文艺批评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历史观点和美学 观点相统一 ”。①“恩格斯的这两段话提出了 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作为文学批评最科学 的方法 ,从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 本框架 。”②有的表述为“美学的历史的 ”批 评方法 ,如“‘美学和历史的观点 ’像一盏愈 燃愈亮的明灯 ,照耀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整个文艺批评生涯 。”③“自此之后 ,美学 观点 、历史观点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 ,一直作 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的总原则 ,而为 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所遵从和信 奉 。”④而有的学者则一会儿表述为“美学的 历史的 ”,一会儿表述为“历史的美学的 ”,如 童庆炳 ,在其主编的两本《文学理论 》教科书
恩格斯 为 什 么 把 这 种 批 评 方 法 表 述 为 “美学的和历史的 ”,而没有表述为“历史的 和美学的 ”? 笔者认为 ,作为精通文艺 、学识 渊博的思想家 ,恩格斯在表述他的思想时 ,一 定作过严肃认真的思考 。
翻开西方美学史 ,我们知道 ,“历史的美 学的 ”概念首先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 。黑格 尔在谈到文艺作品应当如何处理历史 (或异 域 )题材时说 :“我们在这里应该从历史和美 学的观点对法国人提出一点批评 ,他们把希
中 ,一本表述为“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 法中 ,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相互联系 的 、辩证统一的 。它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 评 ,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 ,既是社会的 、 历史的批评 ,又是文学的 、审美的批评 ”; ⑤另 一本则表述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进 行批评 ,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精髓 ,它既 反应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 ,又体 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规律 , 符合艺术的法则和美的规律 。”⑥有的学者甚 至在一篇文章中都有不同的表述 ,如李建东 所写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重评‘历史和美学 的观点 ’”,而在行文中则表述为“美学的历 史的观点 ”。⑦
122
腊和罗马的英雄们以及中国人和秘鲁人都描 绘成法国的王子和公主 ,把路易十四世和路 易十五世时代的思想和情感转嫁给这些古代 人和外国人 。”⑩在这里 ,黑格尔批评了法国 人处理历史 (或异域 )题材时的纯主观态度 , 认为这样处理损害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即 文艺作品应尊重历史事实 。对法国人的这种 做法 ,黑格尔在《美学 》第 1卷中也提出过类 似的批评 :“在法国的艺术作品里 ,中国人也 好 ,美洲人也好 ,希腊罗马的英雄也好 ,所说 所行都活像法国宫廷里的人物 。”λϖ 当然 ,黑 格尔也反对那种纯客观的处理方式 ,那种 “既不管内容及其实体性的意义 ,又不管现 代文化和思想感情意蕴 ”λω的“仅守纯然客 观的忠实 ”λξ的处理方式 ,认为处理历史 (或 异域 )题材的正确态度应当像歌德那样 :“在 描写东方的人物和情境中始终既维持住东方 的基本色调 ,又完全满足我们的近代意识和 他自己的个性要求 。”λψ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 出 ,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尔提“历史的美学的 ”目的 ,在于批 判法国人处理历史 (或异域 )题材的错误做 法 ,是对具体问题所做的具体批评 。因此 ,在 黑格尔那里 ,我们还看不出他把“历史的美 学的 ”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提出来的明确 意图 ,且“历史的美学的 ”提法 ,在黑格尔那 里 ,也仅出现这一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