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1 亲子关系问题
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很多家长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这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2 情绪调节问题
婴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会哭闹、发脾气等。
而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哄抚,如过度安慰、忽视等。
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学会用错误的方式处理情绪。
二、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为了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和需求。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2 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愤怒、悲伤等。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哭闹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三、结语
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是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
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努力。
幼儿心里卫生常识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什么是幼儿心理卫生?幼儿心理卫生,指的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措施。
幼儿心理卫生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幼儿心理问题的表现幼儿心理问题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家长和教师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行为异常:幼儿可能变得过于冲动、焦虑或内向,并且表现出刻板行为模式。
2.情绪波动:幼儿可能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容易情绪失控,或者长期处于低落或消沉的情绪中。
3.社交问题:幼儿可能出现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问题,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4.睡眠问题:幼儿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夜惊、噩梦等,或者无法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何维护幼儿心理卫生?确保幼儿的心理卫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维护方法:1.提供稳定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和宁静。
以及提供积极的学习和社交环境,使他们感到受到尊重和关注。
2.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幼儿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同时,教育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效解决问题。
3.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幼儿提供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鼓励他们参与适合年龄的户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4.了解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5.多种活动的选择: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总结幼儿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给予幼儿良好的环境和关爱,以及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创造一个积极、阳光的成长环境。
第六部分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演示文稿

主要指早期生活环境也是促成发病的诱因。
❖ (1)生物学因素所致——孕期和围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如孕妇病毒 感染、先兆流产、宫内窒息、产伤等等。
❖ (2)早期的生活环境——缺乏情感交流,无语言交往。
第十八页,共28页。
❖ 3、诊断标准
第三页,共28页。
❖ 2、原因 ❖ (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 ❖ (2)恐惧是一种共鸣; ❖ (3)恐惧是受恐吓的结果。 ❖ 3、预防
❖ (1)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
❖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 (3)系统脱敏法。
第四页,共28页。
❖ (二)屏气发作
❖ 1、概念
❖ 又称呼吸暂停症,该症的主要特征是,婴幼儿在情绪急剧变
❖ 化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 ❖ 2、表现 ❖ 在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发怒,惊
惧、哭闹后旋即发生呼吸暂停。 ❖ 3、预防
❖ 解除可引起小儿心理过度紧张的种种因素,不要溺爱孩子。
第五页,共28页。
❖ (三)暴怒发作
❖ 1、概念 ❖ 指儿童在自己的要求或与欲望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就哭
❖ 例:某儿童,每逢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学,即精神紧张、不安。周一 早晨上学时显得胆怯,想不去学校,经父母再三劝说答应去学校。可一到学 校就设法逃走,不肯进教室,并诉说头痛、腹痛、恶心等身体不适。而一到 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则无以上症状。
❖ 请回答: ❖ 1、该儿童患了什么病? ❖ 2、阐述如何运用相应的行为疗法给予矫治。
B.幼儿情绪平稳后的教育,成人(尤其是家长不以情绪化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各种方法疏 导幼儿的不良情绪。(3分)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料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紧张、哭闹等反应。
2. 抑郁情绪:婴幼儿可能因环境变化、疾病或其他原因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
3. 情绪失调:婴幼儿可能因外界刺激、生理需求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4. 睡眠问题: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等。
二、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心理行为。
2.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其他近亲中存在睡眠问题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会增加婴幼儿患此类问题的风险。
3.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生理状态如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等也会对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4. 外界刺激: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也会影响其心理行为发展,比如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结语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和照料者应注重对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观察,并借助专业机构的帮助,帮助婴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
同时,也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影响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字数约800字】。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

总结词
多动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以注意力不 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
详细描述
多动症幼儿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容 易分心,活动过度,且行为冲动。他 们可能在学习、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表 现出困难。多动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 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焦虑症
总结词
焦虑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幼儿可能表现 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
目录
•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 常见心理问题 • 心理障碍 • 影响因素 • 应对策略 • 预防与干预措施
01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
01
02
03
04
感知觉发展
幼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 感知觉来认识世界,发展对事
物的感知能力。
注意力发展
幼儿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 向有意注意发展,能够逐渐专
VS
详细描述
幼儿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对日常事物或情境 的过度恐惧、紧张或担忧。他们可能害怕 黑暗、动物、陌生人或新环境等。焦虑症 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幼儿可能表现出持 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
详细描述
幼儿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悲 伤或易怒,对活动失去兴趣和活力。他们可 能食欲减退或增加,睡眠质量下降等。抑郁 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分 离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情绪。
详细描述
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或与父母短暂分离 时,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或拒绝 分离的行为。这通常发生在幼儿1-3岁 之间,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反应。
过度依赖
总结词
过度依赖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照顾者过分依赖,无法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 务。
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范 , 求 每 个 人 、 个 家 庭 、 个 幼 儿 教 育 机 构 和 教 师 都 要 每 每 要 努 力 促 进 婴 幼 儿 的 身 心 和 谐 发 展 , 定 婴 幼 儿 保 育 机 规 构必 须切 实做好婴幼 儿生 理和心 理卫生保健 工作 。 所谓健 康 , 照 国 际卫 生 组 织 ( 按 WHO) 定 义 来 说 : 的
因素 , 害社会 , 及家庭 。 危 殃 在 对 心 理 卫 生 的分 类 问 题 上 , 同 的专 家 有 不 同 的 不
不 仅 指 没 有 疾 病 和 虚 弱 , 且 包 括 体 格 、 理 和 社 会 适 而 心
应 的 健 全 状 态 。婴 幼 儿 是 祖 国 的 未 来 , 将 来 现 代 化 的 是 建 设 者 , 幼 儿 的建 康 成 长 对 祖 国 的 兴 旺 发 达 有 着 长 远 婴 的 、 极 的 意 义 。 对 婴 幼 儿 来 说 , 理 卫 生 就 是 要 预 防 积 心
力处 理一 些 人 际关 系等 等 , 理不 当会 引 起 无所 适从 , 处
产 生 不 良的 心 理 反 应 , 现 出 一 些 行 为 、 感 、 维 和 意 表 情 思
志 活 动 等 方 面 的 异 常 。 持 续 的 不 良 反 应 , 影 响 精 神 和 会 身 体 , 家 庭 和 社 会 带 来 危 害 , 一 些 幼 儿 因 处 理 不 好 给 如 人 际 关 系 而 变 得 孤 僻 、 漠 , 人 后 成 为 其 犯 罪 的 重 要 冷 成
婴 幼 儿 是 一 个 国 家 的 未 来 , 幼 儿 的 身 心 健 康 所 反 婴
映 的 既 是 一 个 国家 的 文 明 卫 生 水 平 , 反 映 出 一 个 国 家 又
最 常 见 的 如 聋 、 、 、 、 吃 等 ; 种 症 状 男 孩 比女 孩 残 哑 瘫 口 这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其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识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恐惧与焦虑、社交与行为问题等。
首先,婴幼儿在情绪方面较为脆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易激动等问题。
其次,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也是常见的现象。
此外,社交与行为问题也经常困扰着婴幼儿。
二、解决方法1.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定期与孩子亲密互动,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
2. 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通过陪伴、鼓励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婴幼儿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并教授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体验,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组织婴幼儿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例如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等,促进他们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其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能力。
4.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婴幼儿需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
父母应该努力确保孩子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并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 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可以通过启发性玩具、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提供有效的早期教育。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教育课程,提升自身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心理医生、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帮助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
1. 分离焦虑:指婴幼儿与主要看护者分开时表现出的不安和焦虑。
分离焦虑通常在6个月至3岁之间达到高峰。
2. 社交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或新环境感到害羞、不安或抵触。
这种焦虑通常在1岁后开始出现,但在2-3岁时通常会减少。
3. 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噩梦等。
这些问题常常与分离焦虑或其他情绪问题有关。
4. 情绪问题:婴幼儿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躁、情绪低落等。
这些可能与生理发展、环境变化、家庭压力等因素相关。
5. 注意力问题:一些婴幼儿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短暂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等问题。
这些可能是正常的发展变化,但也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早期迹象。
6. 发育迟缓:部分婴幼儿可能发展落后于同龄人,例如语言发育延迟、智力发展滞后等。
这些问题可能与遗传、环境刺激和早期干预的缺乏有关。
对于这些心理卫生问题,家长和照顾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帮助婴幼儿:
- 提供稳定和温暖的环境,建立安全感。
- 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注与爱护。
- 建立规律的日常生活和作息习惯。
- 与婴幼儿进行亲密的互动,如唱歌、讲故事等。
- 为婴幼儿提供适当的刺激和玩具,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
-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婴幼儿身心保健

1、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2、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护理病儿后 肥皂洗手。
22
六、肠寄生虫病
1.蛔虫病
感染性虫卵污染食物、饮水、手;吸吮手指或食前不洗手; 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等
讲究饮食和个人卫生;服药驱虫
2.蛲虫病
虫卵污染手指、食物等。雌虫产卵致肛门周围瘙痒。穿开 裆裤造成虫卵散播。
(2)预防
1、教育幼儿不要手揉眼睛; 2、勤洗手。
17
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病因:婴幼儿咽鼓管短,患上感时细菌 侵入中耳; 疾病(麻疹、猩红热并发); 卧位哺乳。
(2)预防
1、预防上感; 2、教会正确方法擤鼻涕; 3、坐位哺乳,避免呛奶
18
五、皮肤病
1、婴儿湿疹(见图)
病因:较常见的乳儿过敏性皮肤病。 过敏原可以是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也可能是羊
47
夜惊
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
表现: 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极为惊
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难以唤醒或 哄他安静下来。数分钟后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原因: 心理因素——与父母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受到严厉
机体的免疫功能:
1、 防御功能 即可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和损害。
2、自身稳定功能 即清除机体内损伤和衰老 的细胞。
3、免疫监视功能 即清除机体突变细胞,防
止肿瘤。
30
免疫分两类: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类 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各种病原 体斗争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 防御机能。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后 天生活中与病原体等抗原接 触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 被动免疫两种方式。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判断和预防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判断和预防婴幼儿(0-3岁)是一个人类生命周期中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他们还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所以家长和其他照顾者需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婴幼儿的心理行为来判断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面对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时常常表现出焦虑、担心和哭闹的行为。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分离的时间是有限的,导致害怕被抛弃。
2. 恐惧反应:婴幼儿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或者一些不寻常的事物时,可能会出现恐惧、退缩、哭闹的行为。
这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3. 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所以他们经常会在不同的事物间迅速转移注意力,导致容易分心和难以集中精力。
二、判断婴幼儿可能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迹象1. 频繁哭闹:如果婴幼儿在没有生理需求的情况下频繁哭闹,并且无法通过哄抚和安抚来平静,那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2. 失眠问题:婴幼儿在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哭闹或者无法入睡,可能表明他们存在焦虑或恐惧。
3. 社交问题: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异常的抗拒、退缩或者暴躁的情绪,可能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三、预防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1. 建立安全感:通过建立稳定、温暖和关爱的家庭环境,让婴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被关爱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减少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2. 注重沟通:尽量用亲切、温暖的语言与婴幼儿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情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提供激发兴趣的环境:给予婴幼儿丰富多彩的玩具和图书,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综上所述,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通过及时判断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婴幼儿健康地成长,塑造积极的心理发展。
希望家长们在照顾婴幼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细心地关注并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五章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
这种“怕”是本能。
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
预防1、在日常生活中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当电闪雷鸣时,大人泰然处之,讲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孩子就不会怕打闪、打雷了。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3、家长处事不惊,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疗法” 。
4、另外,系统脱敏法也是常用的矫治方法。
二、睡眠障碍(一)夜惊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1)大脑发育不完善(2)心理因素所致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
睡前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
(3)病理因素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
(4)睡眠环境不良。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预防(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二)梦魇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
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
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们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预防措施:①孩子发生梦魇时,可尽快将他唤醒并给以安慰,待情绪稳定再让他入睡。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②平时应当避免看恐怖的影视,听恐怖的故事,有心理压力和躯体诱因的应作对症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梦魇的发作也会自然减少或停止。
(三)梦游症1.表现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如穿好衣服、下床行走、徘徊走路、东抚西摸或做些游戏地动作。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婴幼儿是人生命的起点,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其整个成长和发展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年龄小、经验欠缺以及生理和心理系统未成熟,婴幼儿常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接触焦虑婴幼儿的第一个心理卫生问题是接触焦虑。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对于离开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会感到不安。
这是因为他们对外部环境和陌生人缺乏适应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给予婴幼儿安全感。
- 让婴幼儿逐渐熟悉外部环境,可以从家庭开始,再逐步扩展到亲友的环境。
- 在离开婴幼儿时给予充分的告别,这样可以让婴幼儿知道父母会回来,并且提醒他们持有安全感。
2. 分离焦虑除了接触焦虑,婴幼儿还会面临分离焦虑的问题。
当婴幼儿遭遇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如父母离开或放置在陌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
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婴幼儿安抚情绪:- 提前告诉婴幼儿即将离开,并保持平静和宽容的态度。
- 离开时给予婴幼儿寄予期望的信号,如提醒他们平静地玩耍。
- 离开期间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呼叫与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家人仍在关心他们。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是许多婴幼儿面临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难以入睡、夜间醒来频繁或抵抗睡眠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改善婴幼儿睡眠的方法:-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确保婴幼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 在睡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如调暗灯光、放松音乐等。
- 建立与睡眠有关的日常习惯,如洗澡、读故事等,以帮助婴幼儿进入睡眠状态。
4. 饮食问题婴幼儿的饮食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一些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食物挑剔、厌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管理婴幼儿的饮食问题:-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鼓励婴幼儿尝试不同的味道和食物。
- 创造积极的用餐环境,如与家人一起进食,营造愉快的氛围。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2.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3. 心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态,情绪稳定,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4.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5.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6.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1. 咬指甲: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 吮吸手指: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应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 屏气发作: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可能出现屏气发作的现象,表现为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等。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 口吃: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 言语发育延迟: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 选择性缄默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心理健康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干预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表现为婴幼儿对离开主要照顾者的恐惧和不安,可能会引发哭闹、拒绝陌生人等行为。
2. 睡眠问题婴幼儿的睡眠问题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他们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噩梦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白天的表现。
3. 情绪问题婴幼儿的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愤怒等。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哭闹等行为,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能力。
4. 自我认知问题婴幼儿的自我认知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能力不足。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认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无法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1.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婴幼儿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主要照顾者应该提供稳定、温暖和关爱的环境,与婴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安全感。
2. 提供稳定的日常生活稳定的日常生活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主要照顾者应该提供规律的作息时间、饮食和活动,以帮助婴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婴幼儿在情绪问题方面的干预应该注重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
主要照顾者可以通过安抚、陪伴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婴幼儿学会自我安抚和情绪调节,同时提供适当的情绪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4.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互动婴幼儿的自我认知问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和互动来干预。
主要照顾者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促进婴幼儿的感知和认知发展,同时鼓励他们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1 安全感缺失新生儿出生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有些婴儿在睡觉时会哭闹不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自信,害怕离开妈妈的怀抱。
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1.2 分离焦虑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与父母的分离。
在这个阶段,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如哭闹、抗拒拥抱等。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情感联系,无法独立应对分离带来的压力。
为了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亲子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二、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成因2.1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新生儿期的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宝宝易怒、哭闹等行为;而消化不良则可能导致宝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现象。
这些生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2 社会环境因素婴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可能对宝宝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干预3.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宝宝。
家长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因为自身问题影响到宝宝的情绪。
3.2 注重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培养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还要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3.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宝宝出现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我国,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生,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宝宝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儿童期恐惧
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
这种“怕”是本能。
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
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当电闪雷鸣时,大人泰然处之,讲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孩子就不会怕打闪、打雷了。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3、家长处事不惊,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疗法” 。
4、另外,系统脱敏法也是常用的矫治方法。
二、睡眠障碍
(一)夜惊
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
完全遗忘。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
(1)大脑发育不完善
(2)心理因素所致
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
睡前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
(3)病理因素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
(4)睡眠环境不良。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
(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
(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
(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梦魇
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
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
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
他们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预防措施:
①孩子发生梦魇时,可尽快将他唤醒并给以安慰,待情绪稳定再让他入睡。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②平时应当避免看恐怖的影视,听恐怖的故事,有心理压力和躯体诱因的应作对症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梦魇的发作也会自然减少或停止。
(三)梦游症
1.表现
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如穿好衣服、下床行走、徘徊走路、东抚西摸或做些游戏地动作。
但此时意识朦胧不清、表情茫然、动作刻板,或口中念念有词。
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上床安静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2.原因
(1)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2)患有脑部疾病、脑外伤治愈后,大脑皮层内抑制功能减退。
(3)患儿白天过于兴奋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不到缓解所致。
3.措施
(1)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梦游太在意,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取笑他(她)在梦游发作时的表现,以免使孩子背上精神
负担。
一般地,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功能的完善,梦游症会自行消失。
(2)家庭中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孩子梦游发作时发生意外伤害。
(3)对经常发生梦游症的儿童,可以求助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得到咨询和帮助。
三、品行障碍
(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儿童受到挫折时,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抢东西、扔东西等行为,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较多的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即采用“消退法”,不可采用体罚。
(二)拒绝上幼儿园
少数儿童一提去幼儿园就哭闹,甚至勉强被送去,也拒绝吃东西、喝水,非回家不可。
反映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很差,有强烈的分离焦虑。
应先充分了解他们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在幼儿园的心理状况。
家、园配合,减轻他们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
四、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
(一)口吃
口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有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口吃为正常的语言节律受阻,无法控制地重复某些字音或词句,发音延长或停顿。
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和高度注意,越怕口吃越口吃,终成心理痼疾。
引起口吃的诱因
精神创伤:受惊吓;进入陌生的环境,久久不能适应;家庭破裂,失去温暖。
模仿:幼儿喜欢模仿,先模仿,终成口吃。
疾病:幼儿患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减退而发生口吃。
口吃的矫正
1、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
家长、教师不要议论其口吃,更不能耻笑、责骂。
2、不要过分关注幼儿的口吃和强制纠正。
成人宜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气语调和幼儿说话。
3、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
4、不强迫幼儿当众说话。
(二)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世界卫生组织将多动症分为四种类型:
①单纯的活动和注意障碍
②伴有发展迟缓的多动症
③多动症伴有品行障碍,但没有发展的迟缓
④其他
据我国有关报告,学前儿童中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5%-2%,其中男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于女孩。
症状
(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注意力异乎寻常地不集中、不稳定。
(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
(4)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
(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
(6)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
成因:
1、一般认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轻微脑损伤为最主要的原因;
2、也有人认为与遗传、脑外伤、某些传染病、环境污染、铅中毒等因素有关;
3、还有人认为与教育方式不当、精神紧张及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影响有一定关系。
矫治
一般不宜使用药物。
心理治疗:调整家庭环境,父母要改变管束过严、动辄打骂和溺爱放任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消除各种紧张刺激。
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
“视、听、动”能力训练:多动儿常在绘画、语言、动作技能以及社会性等方面较一般儿童发展迟缓。
动作训练可通过走平衡台、拍球、荡秋千、跳绳等,提高儿童体能。
注意力训练
视觉注意力训练:主要是通过让儿童凭借视觉来感知信息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
听觉注意力训练:例如,让幼儿听机械手表秒针的滴答声,要求幼儿一边听,一边数,一直数到100。
动作注意力训练:例如,要求幼儿把 20粒黄豆,一个个连续不断地扔进1米远的小水杯里。
五、神经性不良习惯
(一)吮吸手指
诱因:多因生活环境单调,或缺少爱抚,以吮吸手指自慰。
与婴儿时期不能满足其吮吸的欲望(如人工喂养,奶瓶嘴洞大,几口就饱了,可是吸吮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或突然断奶)也有一定关系。
矫治方法:
可用玩具、图片等幼儿喜爱之物,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冲淡他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毛病。
一般,幼儿在入睡前常吮吸手指。
家长可给孩子讲个轻松的故事,轻轻拉着孩子的手。
渐渐,孩子入睡前就不再有此习惯动作。
(二)咬指甲癖
原因
(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
(2)家长或小伙伴中有此癖,模仿习得。
措施
(1)家长关爱孩子,消除可致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
(2)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3)鼓励患儿纠正坏习惯,切勿打骂、讽刺,以免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在指甲上涂抹苦药。
(4)为孩子勤剪指甲。
六、婴儿孤独症
婴儿孤独症发生于3岁以内,起病缓慢,主要的心理障碍如下:
①社会交往障碍。
由于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
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壳” 里,与外界建立不起情感联系,因此,“婴儿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2)语言障碍
虽有语言功能但往往缄默不语,或使用一种不为交流的语言,如模仿某句话,模仿广告词,而且不会使用“代词”,常将“你”、“我”颠倒使用。
他们常自言自语,无视他人。
(3)行为异常
孤独症患儿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对待某些事物。
例如,反复敲打一个物体,或长时间把一个东西转来转去,或长时间做身体摇摆、挥动手臂等刻板动作。
他们的兴趣十分狭窄,要求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固定不变,因此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可能有感知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病因
主要由生物学因素所致,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诊断标准
①起病于30个月以前;
②对他人普遍缺乏反应;
③语言发育有严重缺陷;
④行为怪异;
⑤无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精神分裂症患儿可出现幻听、幻视等幻觉)。
矫治
①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如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等。
②给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上普通幼儿园,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进入社会。
③要有信心:国内外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