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
要。
近几年来,我国在开发和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继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异于他族的本土意味。
这些文化蕴含了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
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大的优势。
其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含金量的提高,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
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除了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拙和光大外,它将为我们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城市先进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正因为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进一步繁
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对繁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出重要部署。
大部分省区、市制定出台了促进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都处在边疆、山区、草原、沙漠,自然生态条件差异性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的贫困面大。
同时,由于财政紧张,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的困难。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要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制定适宜的经济文化政策,利用文化的具体形式激励少数民族的创造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需体制保证,更需体制改革推动。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理顺关系,实施政企分开。
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企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分类发展、两轮驱动,已是文化建设基本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须理顺政企关系,健全文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品牌,但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尤为关键。
因此,在政府主导的问题上,要彻底改变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传统观念,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包大揽的管理观念、意识和行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规律和原则办事,发挥好政府的主导功能,搞好大服务。
政府主导主要是抓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并依照规划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行动方案,推进开发建设和管理;政府主导还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诚信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
要因地、因民族制宜,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特殊偏好、特殊习俗和特殊需要等。
进行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增添动力、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
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克服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要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民族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还要制定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政策,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提高民族地区文化的开放度,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给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新的要素、新的创造力和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比较落后等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特别
是善于从宏观上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策略,熟悉文化旅游市场运作的人才严重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要把人才环境营造好,提高人才的各种素质。
各级政府要通过把发展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快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加快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荟萃国内外各类优秀文化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要围绕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建设编写教材,纳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着力培育民族文化的承传人和增强中小学学生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意识。
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筹备人才。
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各级政府要多方面开辟资金来源的渠道,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拉动民间投资。
金融部门应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文化旅游项目优先贷款。
同时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深化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促进文化发展的激
励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文化产品。
加强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当务之急。
民族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巨大财富,而且还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民族文化多样性应被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和标志。
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在东西方文化互融互补的交流进程中,坚持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格外审慎地对待各种并存的少数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地引导少数民族文化向着现代的统一目标迈进,又不要使这种文化失去民族性和多样性。
民族形式的多姿多彩,正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独特的优势和文化资源,如果破坏了这种多样性,就破坏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结果可能不是文化的现代化,而是文化的沙漠化。
尤其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尤为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民族文化多样性生态的保护,那么丧失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还将丧失我们最有竞争能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其最终结果将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退化和丧失。
不断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一是要敢于突破以往既定的旧框框、旧模式,努力跳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逐步摆脱不利于
民族发展进步的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的经验和模式中的很多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中一些甚至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就要坚决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陈规陋习,尤其要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拓展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变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滞后的被动局面。
三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根据民族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并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以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