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
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
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
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
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
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
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天才与灵感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
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来,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精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
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
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
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
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
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
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
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
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
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
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
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
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
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
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word版本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作答.若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
縢囊是一种小包。
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
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
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山西省朔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共7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
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
则按照“夷人”对待。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江西省九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放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第Ⅰ 卷(阅读题)和第Ⅱ 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议论《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儒林外史》没有布局,所有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打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量。
”这类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喜爱,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拥有显然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但是,在文学责备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短处”。
许多学者以西方小说的构造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构造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构造”意识,认为这类构造上的缺点,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却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一样,中国的叙事构造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重申一以贯之的整体性,重申叙事的“头、身、尾”相一致,表现出构造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构造,并且外在的构造形式常常和内在的精神密切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此刻电视系列剧叙事长处的论述。
西方学者关注到的今世系列叙事的特点和因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表现。
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偶合”,勾画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受“迷惑”后,又在今世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
这恰好反应出一种“必定”:在全世界化、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跟着对中国优异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整理和发掘,它将爆发出更为绚烂的光辉。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本来即有着不一样于西方叙事的独到魅力和审美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能够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叙事作品上。
山东省曲阜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AwlMnq
山东省曲阜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中的选择题——1~4、7、10、11、12、17、18、19各小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试卷中的其他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完善语言和超越语言言意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中西双方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取径上亦产生了分歧。
西方人的观念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入手来调协二者之间的纠纷,早期的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正显示着这一取向。
现代西方理念转成语言本位,虽看到了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却更加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问题,典型形态有二:其一是语义分析,即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尽可能地促使语言的表述走向精确化与严密化,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
这种做法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因为人文内涵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带有“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体悟,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作表述,所以语义分析的结果必然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其利弊得失自难相抵。
另一种做法乃是在承认语词文本多义性(即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其表意的功能,具体代表又有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之别。
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不断得到新的生发,从而打破原有作者与既定文本对意义的限制,让语言意义的多重性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解构主义更是致力于无限地拆解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既有联系,尽量在文本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发现破缺,进而导致中心意义的颠覆乃至消解,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AwlMqP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 成绩:一、默写(14分)1.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3.《琵琶行》中心主旨句是,。
4.《离骚》中表明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明白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5.《氓》中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句子是,。
6.《离骚》直接抒发作者对老百姓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7.《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精选山西省朔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朔州市2015——2016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共7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
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
则按照“夷人”对待。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淇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50分 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
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
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
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
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
麟指麒麟,称为仁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风指凤凰,为百鸟之王。
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
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很多。
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
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
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植物,有花草,有树木,有果实。
如“岁寒三友”“天地长春”,前者大都用梅、竹、松来表示,后音则多数用天竹、南瓜、长春花来寓意。
还有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橘象征大吉,佛手象征幸福,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等等。
吉祥文化早已深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包含有吉祥文化。
近年,它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家层面的活动、仪式上。
中国社会这种浓厚的吉祥观,可谓是鲜明的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
毫无疑问,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以至于有凡物皆可为吉祥的特点。
这么说当然有点绝对,但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可比的。
(选自沈光旦《寻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凝聚着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人伦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
B.在中国,每年一进腊月,剪纸、窗花、年画、春联、灯笼、福字等传统吉祥物就能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C.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另有吉祥符号、图案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演变而产生出来的。
D.作者说,“吉”就是吉利,就是“善”;“祥”就是祥和,就是“福”。
吉祥就是好兆头、好运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四灵”是中国最早吉祥物的代表。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它们是吉祥物。
“四灵”中的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四灵”中的麒麟、凤凰、龙,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动物,只有龟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它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等。
C.很多动物植物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以动植物图案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组合。
组合图案如“万年”“岁寒三友”“天地长春”等。
D.在传统文化中,“羊大为美”,头顶大角之羊形,便成了吉祥的象征;民间也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因猴与“侯”谐音,猴便成了封侯的象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吉祥文化丰富多彩,且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是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B.凡物皆可为吉祥,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一点:吉祥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已遍及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C.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是全世界最多的。
可以说,了解了吉祥文化,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了中国人。
D.吉祥文化不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与老百姓相关的大事中都包含有吉祥文化,这也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突出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童第周:生命奥秘的探索者童第周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
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后,他在这方面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
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所建立的染色体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地位。
这位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者,借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起了遗传学体系,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
童第周十分尊重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和他对生物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但也有一个问题童第周长期得不到答案: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控制的。
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
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唯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回答。
童第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毓芬,叶为他这一大胆的想法而敫动,决心全力协助他的工作,一批年轻的助手也来到了童第周的身边,大家组成了一个同心协力的研究班子,他们以金鱼和鳑鲏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
“文化大革命”风雨动荡,这里的一切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终于,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决定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了它主动的、积极的作用。
成果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提出了与童第周合作研究的愿望,童第周接受了牛满江的橄榄枝,研究所落在了北京中关村。
这样的实验,需要科学家周密、审慎的科学头脑,需要比钟表工人更精细的操作技术。
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往往从清晨6点观察金鱼排卵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一口气干上七八个小时。
匆匆吃过带到实验室来的午饭以后,他伸展一下发麻的手脚和变得僵硬了的腰背,接下去又是一场紧张的操作。
黄昏降临了,灯光代替了日光。
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制备核糖核酸的实验,需要保持摄氏4度的恒温,童老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穿着棉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与其说是一项研究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意志和体力的拼搏!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
这种鱼居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雍雅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直峭利落的单尾。
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画家吴作人把这种鱼称为“童鱼”,并作《金鱼图》以祝贺。
“童鱼”的诞生,并未使童第周停止新的探索,1976年,他和牛满江的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
他们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高级的两栖类蝾螈的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影响低等的鱼类的遗传性状。
此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仍旧日夜思考着科研工作,他制订了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科研规划,还打算在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在我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
1978年,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的关注,受到国际生物科学界的认可。
为了推动全国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到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去作学术报告,1979年3月6日上午,他给浙江省的科技、教育、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报告,突发疾病,不久在北京离开人世。
(周文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相关链接】①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②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学界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中国科学院《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第周一生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他的探索不断深入,对摩尔根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B.在叶毓芬和一大批年轻助手的协助下,童第周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C.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从清晨6点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七八个小时的工作,他手脚发麻、腰背僵硬,既说明他身体强健,也说明他毅力超人。
D.童第周为了推动国家的科研进步,多次出京到外地作学术报告,最终病倒在报告现场,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5.童第周对生命的奥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6.从文中看,童第周有哪些崇高品质?试简要概括。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王奎山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
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
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