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变态心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电活动改变
3. 脑功能改变
– 感染 – 中毒 – 代谢紊乱
4. 躯体疾病得到适当治疗,心理障碍往往随之好转
h
遗传因素
1. 家系调查 2. 双生子研究 3. 寄养子研究 4. 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5. 先天愚型由遗传因素决定
h
生化改变
1.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2.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 3. 5-羟色胺 4. 苯丙胺 5. 药物
h
社交恐怖症
1. 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害怕,还怕被人审视, 因而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回避社交情景
2. 对象:
– 某个人,也可以泛化 – 多见于害怕异性
3. 自主神经症状 4. 起病于少年 5. 无性别差异
h
特殊恐怖症
1. 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 2. 儿童期:动物 3. 青年或中壮年:登高、幽暗、雷雨 4. 自主神经症状 5. 回避恐怖情景
h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 接触某一特定事物,或处于某一特定情景时,产 生强烈恐怖,并采取回避行为
– 在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之前,即为之担忧,出现 期待性焦虑
–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的情况,影响正常的 生活
h
广场恐怖症
1. 对公共场所的恐怖 2. 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
无法迅速离开 3. 临床表现:
– 焦虑症状 – 焦虑均在特定情况中发生 – 回避行为
4. 伴有抑郁或强迫症状,以及人格障碍
1. 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 别常常是相对的
2. 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3. 正常心理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各地适
用的绝对标准 4. 个人所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被社会
认可的行为常规 5. 一贯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h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1. 个人经验标准 2. 统计学标准 3. 医学标准 4. 社会适应标准
h
变态心理的分类
1. 《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2.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3. 《中华医学Biblioteka Baidu精神疾病分类》 4. 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
检验自我和现实能力 自知力 社会功能 幻觉、妄想
精神病性障碍 丧失 缺乏 严重受损 多见
非精神病性障碍 存在 存在 轻度受损 少见
h
神经症性障碍
行为主义理论
1. 人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 2. 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刺激 3. 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4. 变态行为是错误的学习和不适当条件联
系的结果 5. 通过适当的学习也可以矫正,使之变得
正常
h
其他心理学理论
1. 社会学习理论:
– 认知符号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用
2. 人本主义:
– 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本需 要和行为动力
1. 恐怖性焦虑障碍 2. 焦虑性神经症 3. 强迫症 4. 躯体形式障碍 5. 分离(转换)障碍
h
恐怖性焦虑障碍
1. 害怕外在的客体或处境 2. 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 3. 知道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 4. 恐怖症的特征:
– 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时,出现焦虑症状,明知不 合理,但无法控制
h
个人经验标准
病人自己的主 观体验
观察者根据经 验判断
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 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病人 太过主观 有主观性 需要专业知识训练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h
统计学标准
1. 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 结果
2.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 否正常
3.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4.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5.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6. 不能普遍适用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 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h
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
1. 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 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 为
2.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 不同
3.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 习惯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
h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1. 生物因素 2. 心理因素 3. 社会因素
h
变态心理发生的生物因素
1. 人体疾病 2. 遗传因素 3. 生化改变 4. 药物影响
h
人体疾病因素
1. 脑部疾病
– 脑炎 – 脑血管病 – 脑萎缩
2. 癫痫病人
– 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事, 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相 适应的
h
3.基本内容: 揭示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行为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的 机制 病态人格形成过程及其机制 制定划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判断的有 效标准 研究消除和预防异常心理的有效方 法及策略
h
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难度
h
精神动力学理论
1. 性力论、人格结构论、潜意识论 2. 变态心理并非由于躯体疾病而是由于心理冲
突和情绪紊乱的结果 3. 本能欲望过强,心里防御机制无法控制及与
之抗衡,就只能让内驱力在意识中以神经症 的形式表现出来 4. 防御机制应用不当或过多,会出现变态行为 5. 心里变态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
h
h
医学标准
1. 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 根据
2. 标准化比较客观 3.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4.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仍缺少可测量的生物
学指标 5. 心理障碍的原因还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
方面
h
社会适应标准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变态心理
1.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2.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3. 变态心理的分类 4. 神经症性障碍 5. 心境障碍 6. 人格障碍 7. 性变态
h
变态心理的概念
1. 变态心理学: – 研究变态心理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的科学 – 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 学
2. 心理障碍:
– 一旦自我实现过程受阻,人将发生心理障 碍
– 解决心理问题途径在于创造促进成长的条 件
h
社会因素
1. 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 2. 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社会精神病学 4. 跨文化精神病学 5. 发病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 6. 从社会着手,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
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
3. 脑功能改变
– 感染 – 中毒 – 代谢紊乱
4. 躯体疾病得到适当治疗,心理障碍往往随之好转
h
遗传因素
1. 家系调查 2. 双生子研究 3. 寄养子研究 4. 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5. 先天愚型由遗传因素决定
h
生化改变
1.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2.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 3. 5-羟色胺 4. 苯丙胺 5. 药物
h
社交恐怖症
1. 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害怕,还怕被人审视, 因而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回避社交情景
2. 对象:
– 某个人,也可以泛化 – 多见于害怕异性
3. 自主神经症状 4. 起病于少年 5. 无性别差异
h
特殊恐怖症
1. 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 2. 儿童期:动物 3. 青年或中壮年:登高、幽暗、雷雨 4. 自主神经症状 5. 回避恐怖情景
h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 接触某一特定事物,或处于某一特定情景时,产 生强烈恐怖,并采取回避行为
– 在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之前,即为之担忧,出现 期待性焦虑
–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的情况,影响正常的 生活
h
广场恐怖症
1. 对公共场所的恐怖 2. 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
无法迅速离开 3. 临床表现:
– 焦虑症状 – 焦虑均在特定情况中发生 – 回避行为
4. 伴有抑郁或强迫症状,以及人格障碍
1. 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 别常常是相对的
2. 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3. 正常心理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各地适
用的绝对标准 4. 个人所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被社会
认可的行为常规 5. 一贯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h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1. 个人经验标准 2. 统计学标准 3. 医学标准 4. 社会适应标准
h
变态心理的分类
1. 《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2.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3. 《中华医学Biblioteka Baidu精神疾病分类》 4. 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
检验自我和现实能力 自知力 社会功能 幻觉、妄想
精神病性障碍 丧失 缺乏 严重受损 多见
非精神病性障碍 存在 存在 轻度受损 少见
h
神经症性障碍
行为主义理论
1. 人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 2. 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刺激 3. 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4. 变态行为是错误的学习和不适当条件联
系的结果 5. 通过适当的学习也可以矫正,使之变得
正常
h
其他心理学理论
1. 社会学习理论:
– 认知符号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用
2. 人本主义:
– 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本需 要和行为动力
1. 恐怖性焦虑障碍 2. 焦虑性神经症 3. 强迫症 4. 躯体形式障碍 5. 分离(转换)障碍
h
恐怖性焦虑障碍
1. 害怕外在的客体或处境 2. 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 3. 知道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 4. 恐怖症的特征:
– 接触恐惧客体或境遇时,出现焦虑症状,明知不 合理,但无法控制
h
个人经验标准
病人自己的主 观体验
观察者根据经 验判断
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 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病人 太过主观 有主观性 需要专业知识训练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h
统计学标准
1. 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 结果
2.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 否正常
3.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4.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5.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6. 不能普遍适用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 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h
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
1. 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 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 为
2.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 不同
3.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 习惯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
h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1. 生物因素 2. 心理因素 3. 社会因素
h
变态心理发生的生物因素
1. 人体疾病 2. 遗传因素 3. 生化改变 4. 药物影响
h
人体疾病因素
1. 脑部疾病
– 脑炎 – 脑血管病 – 脑萎缩
2. 癫痫病人
– 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事, 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相 适应的
h
3.基本内容: 揭示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行为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的 机制 病态人格形成过程及其机制 制定划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判断的有 效标准 研究消除和预防异常心理的有效方 法及策略
h
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难度
h
精神动力学理论
1. 性力论、人格结构论、潜意识论 2. 变态心理并非由于躯体疾病而是由于心理冲
突和情绪紊乱的结果 3. 本能欲望过强,心里防御机制无法控制及与
之抗衡,就只能让内驱力在意识中以神经症 的形式表现出来 4. 防御机制应用不当或过多,会出现变态行为 5. 心里变态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
h
h
医学标准
1. 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 根据
2. 标准化比较客观 3.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4.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仍缺少可测量的生物
学指标 5. 心理障碍的原因还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
方面
h
社会适应标准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变态心理
1.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2.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3. 变态心理的分类 4. 神经症性障碍 5. 心境障碍 6. 人格障碍 7. 性变态
h
变态心理的概念
1. 变态心理学: – 研究变态心理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的科学 – 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 学
2. 心理障碍:
– 一旦自我实现过程受阻,人将发生心理障 碍
– 解决心理问题途径在于创造促进成长的条 件
h
社会因素
1. 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 2. 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社会精神病学 4. 跨文化精神病学 5. 发病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 6. 从社会着手,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
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