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电介质介电常数
一、气体的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 二、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
εr≈1
• 中性和弱极性液体: εr值1.8~2.8,(变压器油、苯、硅油 等),其值随频率及温度变化较小。
• 极性液体电介质: εr值较大(几到几十)
与频率的关系:f较小时,偶极子来得及随外加电场转向 εr值较大,f>f0,偶极子转向跟不上外加电场极性变化, εr 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固体、液体介质的电导率γ与温度T 的关系:
B
Ae T
A、B 为与介质有关的常数,
T 为绝对温度,K 。
2.1.4、电介质的损耗
(一)介质损耗基本概念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引起的能量损耗。
直流下:仅有电导引起的损耗。 交流下:电导损耗+极化损耗 。 交流电压下,介质中的 电流及相量
电泳电导:存在于液体介质,载流子为带电的分子团,通常是 乳化状态的胶体粒子(如绝缘油中的悬浮胶粒)或 细小水珠,吸附电荷后变成了带电粒子。
一、液体电介质的电导
中性(弱极性)液体:杂质离子电导、电泳电导,电导率较低
极性液体:本征离子电导、杂质粒子电导、电泳电导,电导 率较高。
二、固体电介质的电导 中性(弱极性)固体:杂质离子电导、电泳电导,电导率较低 极性液体:本征离子电导、杂质粒子电导、电泳电导,电导 率较高。
2.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1.1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使介质中彼此中和的正
负电荷产生位移,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
介电常数ε—表示电介质极化强弱。 平行平板电容器,
极间为真空时:
C0
Q0 U
0A
d
放置固体介质,电容量将为:
C Q0 Q' A
U
d
相对介电常数:
r
固体、液体的电导:主要为离子电导,由化学分解 或热电离所产生的正负离子沿电场方向移动形成。
2.1.3 电介质的电导
电导率: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其倒数为电阻率 电介质的电导:电子电导、离子电导、电泳电导
电子电导:介质中自由电子,其数目数极少,电子电导很微弱 离子电导:
本征离子电导:介质分子本身的离解产生的带电粒子 杂质离子电导:介质中的杂质离解形成的带点粒子
荷作用中心重合,不显电性。 有外电场 :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发生弹
性位移,正、负电荷作用 中心不再重合,对外呈电性
电子式极化存在于一切电介质中
图2-1 电子式位移极化
特点: 1、完成极化需要的时间极短;约10-15s。 2、弹性极化,外场消失,正、负电荷作用中心 重合,对外呈中性,不产生能量损耗。
(二) 离子式位移极化
C C0
0
电介质的εr值(20°C时):气体εr接近于1,
液体和固体大多在2—6之间。
电容器:
选取εr较大的材料;
其他电气设备:选用εr较小的电介质。
交流和冲击电压下:串联的多层电介质的电场强度分 布与各层电介质的εr成反比。
极化型式:电子式、离子式极化、偶极子式、夹层极化。
(一)电子式极化
无外电场:介质中原子Hale Waihona Puke Baidu分子)正、电
无外电场时:因分子热运动,介质 中电偶极子杂乱无序 的排列,宏观电矩等 于零,整个介质对外 不呈现电性。。
(a)无外电场
( b)有外电场
有外电场时:介质中电偶极子沿电 场方向定向排列,介 质对外呈现电性。
2-3 偶极子式极化
特点:1、极化所需的时间也较长,10-6—10-2s。 极化程度与 外施电源频率有较大关系,频率提高,极化减弱。 。
中性: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云母、石棉等。 • 极性固体电介质: εr值3~6,值较大。
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与极性液体介质相近。 极性固体电介质有:树脂、纤维、橡胶、有机玻璃、涤
纶等
2.1.3、电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电导有本质区别
气体的电导: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场作 用下定向移动形成。
与温度的关系:温度低, εr较小;温度提高, εr增大;温 度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对偶极子的转向有阻滞作用, εr 随温度的提高减小。
图2-4 极性液体电介质的 εr与频率关系
图2-5 极性液体、固体电介质的 εr与频率关系
三、固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 中性和弱极性固体: 仅存在电子式和偶极子式极化,εr值 较小,,其值随频率及温度变化较小。
● ○--钠离子极化前后的位置 ▲ △--氯离子极化前后的位置
2、所需时间很短(约10-12~10-13s),
几乎与外电场频率无关。
3、随温度的升高极化程度增强, 原因:介质体积膨胀, 离子间距增大,相互作用力减弱。
(三)偶极子式极化
极性电介质(胶木、橡胶等):分子中正、负电荷作用中心 永 不重合,具有固有的电矩,为一电偶极子。
U1
C2
U 2 t 0
C1
t=∞ ,电压分配将与 电导成反比:
U1
G2
U 2 t
G1
(a)双层电介质
(a)等值电路
图2-6 直流电压下双层电介质的夹层极化
一般: C2 G2
C1 G1
即C1、C2上的电荷需要重新分配。
设:C1< C2,而G1>G2,则:
t=0时,
U1>U2
t→ ∞ 时, U1<U2
可见,随着时间t的增加,U1下降而U2增高,而外施电压U不
变。这就意味着C1要通过G1放掉一部分电荷( 使U1下
降),而C2要通过G1从电源再补充一部分电荷(使 U2
上升),于是分界面上将积聚起一批多余的空间电荷,
这就是夹层极化引起的吸收电荷
吸收电流:电荷积聚过程所形成的电流。
特点:1、极化涉及电荷的移动和积聚,伴随能量损耗; 2、极化过程较慢,极化时间需要几分之一秒、几 分钟、甚至几小时。
离子式极化:存在于(离子式结构)固体无机化合物中。 无外电场时:晶体的正、负离子对称
排列,各个离子对的偶 极矩互相抵消,故平均 极矩为零。介质呈中性。 有外电场时:正、负离子将发生方向相
反的偏移,使平均偶极矩
不再为零,介质呈现电性。 图2-2 氯化钠晶体的离子式极化
特点:1、弹性位移极化,外电场消失 后即恢复原状,无损耗。
2、极化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四)夹层极化
夹层极化:多种电介质组成的绝缘结构中出现的极化现象。 外施电压,各层介质上的电压将从开始时按介电常数分布逐
渐过渡到稳态时按电导率分布,在电压重新分配 的过程中,夹层界面上会积聚起电荷—夹层极化。 例:平行板电极的双层电介质绝缘
t=0时合上开关,电压 分配与电容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