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药效学原因 ①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②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如苯妥英钠控制癫痫大发作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将血药浓度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以保证长期用 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③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血药浓度:如用地高辛治疗心房扑动或心房纤 维性颤动时,大多数患者需血药浓度达2ng/ml左右或更高,而不会 出现毒性反应;但同样的血药浓度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不 少患者将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④药物过量中毒:强心苷可用于治疗心衰和某些心律失常,但其中 毒也可表现为心衰加重、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若仅凭临床表现判断为 剂量不足而加大剂量,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1.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速度理 论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科学。 2.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 中,然后通过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这种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 一个“隔室”的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3.中央室: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以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 肺、肾等划分为一个“室”,称为“中央室”。
6.表面分布容积(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各房室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 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即血药浓度与体内药量间的 比值。
7.治疗药物监测(TDM):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药物及 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探讨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关系,从而确 定有效及毒性血药浓度范围。同时以药动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订最佳的给药方案, 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稳定血药浓度(Css):以一定的时间间隔,相同剂量多次给药,则血药 浓度逐次叠加,直至维持在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这时药物进入体 内的速度等于排出的速度,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房室模型
药物动力学中用房室模型来模拟机体系统,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和分布 速度的差异,将机体划分为若干“房室”或称“隔室”。
单室模型和双室模型在数学处理上较为简单,应用较广。
①单室模型
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即一个“隔室”,药 物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 过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其血药浓度将只受吸收和消除的影响。 ②双室模型 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以及血流丰富的能瞬时分布的组织、器官, 如心、肝、脾、肺、肾等划分为一个“室”,称为“中央室”;将血液供应 较少,药物分布缓慢的组织、器官,如骨骼、脂肪、肌肉等划分为“周边室” 或称“外室”。属于双室模型的药物,其首先在中央室范围内达到快速分布 平衡,然后再和周边室间达到分布平衡,因此其血药浓度除受吸收和消除的 影响外,在室间未达分布平衡前,还受分布的影响。
本章小结
1、药物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2、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3、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常用方法、适用范围。
2.药动学原因 ①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的转换 ②首关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④需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⑤特殊情况的需要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
1.服用以下药物的患者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 P84表 6-2-1 2.如下特定情况尤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P84 3. 下列患者尤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P84 (五)血药浓度监测的工作流程
9.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从某一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中的速率和相 对数量。
10.清除率(CL):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清除血药量的能力,以血浆容积 表示,单位是mL/min。
第一节 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
一、药物动力学基本内容 药物在人体内从给药到发挥治疗作用必须经过药剂学、药 动学和药效学三个过程。 本节主要介绍药物动力学中与个体化给药有关的内容。 1、药物动力学(药动学) (1) 概念: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 规律,并根据速度理论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 程的科学。 (2)主要用于: ① 建立监测个体的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 学表达式,并求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 ② 应用药物动力学模型、表达式和药动学参数,制定和 调整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始终处于变 化状态。在动力学研究中,通常将药物体内转运的速度过程分为如下三种 类型。 (1)一级速度过程,特点: ①药物浓度按恒定的比值减少,即恒比消除。 ②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③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 ④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2)零级速度过程,特点:药物浓度按恒量衰减,即恒量消除。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 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
4.房室:是由具有相近的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一房室内各 部分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这完全是从药物分布的速度与完成分布所需要的 时间来划分的,不具有解剖学的实际意义。 5.消除速率常数(K):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与体内药量之间的比 例常数。K值的大小可用来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第六章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重点、难点辅导
一、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
二、治疗药物监测 三、个体化给药方案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和常规需要 监测的药物。
2、熟悉血药浓度监测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3、了解个体化给药的方案。
重点掌握下列基本概念:
二、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吸收速率常数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2.速率常数
消除速率常数
3.半衰期(T1/2)
4.表观分布容积(Vd)
5.清除率(Cl) 6.生物利用度(F)
7.稳态血药浓度(Css):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
定义: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1.增强药物治疗作用,降低药物毒性。 2.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法。 3.解决患者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用药个体化的困难。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常用方法 主要有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荧光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 相色谱法、微生物测定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及液质联用法。
申请→取血→测定→数据处理→药师向医师提供结果解释和建议→ 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综合情况进行判断和确定是否需要修改给药方案。
第三节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了解)

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步骤: 首先医生对患者要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 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具体因素,选择认为适合的药物及给 药途径,再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一起拟定出初始给药方 案(包括给药时间和间隔等),患者按初始方案用药后, 在随时观察临床疗效的同时,按一定时间采取血样标本, 测定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的变化,调整给药方案,指 导临床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