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D*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芜.湖() cuī()枯拉xiǔ()溃.退()荻.港()诸.()城坚jué()泄气( ) 要塞(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锐不可当.(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知识链接】一、新闻相关知识(一)什么叫“新闻”“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是指消息,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以,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对标题的(扩展)。

所以,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所以,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部分。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四)新闻的特点: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简明性。

(五)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如:体会[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消息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2)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消息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把握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

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 yǐ)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学案学习目标1.寻找新闻六要素,梳理文章内容;2.掌握消息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3.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4.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新闻中消息的特点,明确其结构的组成;2.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学习难点: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含“长江”的诗句: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②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二)写作背景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二则》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内容。

2.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家中早上吃饭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消息二则》的标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消息二则》的正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一部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5)第四段和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3.词语解释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语法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语法练习:(1)连词“而且/并且”用在句中起什么作用?(2)第五段中的“此外”是什么意思?5.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话题的其他文章,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并讨论哪一篇文章更好。

6.学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四、课堂延伸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1.课堂小练习:让学生以《消息二则》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相关新闻。

2.背诵赏析:让学生背诵《消息二则》中的部分句子,并让他们分析这些句子的用意和含义。

3.探索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短文,包括现代通讯工具的种类、用途和优劣。

五、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通过课堂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课件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 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 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和写法特点。
作者简介
•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他的主要著作 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 AED安装的具体位置将根据车站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原则 上摆放在车站控制室附近。广州地铁还将逐步完善AED三角定 位标识牌设置工作,加强车站AED位置指引,保证紧急情况下 ,乘客或工作人员在每个地铁站都能及时找到AED设备。广州 地铁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 广州地铁已实现AED设备全面覆盖地铁线网各站点。
• ①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②提高人口素养和受教育程度;③调 整经济结构;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核心素养
• 地铁助力广州城市发展。学校开展“走近地铁,感受地铁”的 活动,请你参与其中。(6分)
•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根据语境,用一句话补全导语信息。(2分 )
• 202X年11月15日,广州地铁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194台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于当日14∶00正式投入使用。加上 此前已配备的119台AED设备, 。
知识积累
• ◎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 •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 (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克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第1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 ) 璀璨..( )溃.退( ) 馈.赠( )2.解释词语溃退:摧枯拉朽:3.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三十万大军”突出了,“胜利南渡”点明了。

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4.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5.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6.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第2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泄.气(xiè)荻.(dí)港芜.(wú)湖B.要塞.(sài)督.(dū)战锐不可当.(dàng)C.业已.(yǐ)溃.(kuì)退摧枯拉朽.(xiù)2.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3.下列形似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A.渡渡江度度日B.歼歼灭纤搬纤C.溃溃退遗遗忘D.塞要塞赛比赛4.填空新闻也叫,它的六要素是: 、、、、、;五部分包括: 、、、、。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5.课文共有十七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一):消息二则》学习任务单(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一):消息二则》学习任务单(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一):消息二则》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分享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加深对消息基本知识的认识。

2.梳理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事实,了解消息的结构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读材料,梳理新闻知识1.阅读教材第2页新闻阅读策略、《消息二则》的旁批、第9页的补白、第17页的技巧点拨等资料,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工具自主梳理消息的有关知识,了解阅读消息的基本方法。

2.选择一份报纸(如《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读几则消息,了解消息的内容,试着用梳理的消息知识读一读,体会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二:读消息,概括六要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勾画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任务三:读消息,明结构层次阅读两则消息,参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旁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做旁批,梳理两则消息的结构,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对比谈新发现:通过梳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则消息的结构,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追问深化认识: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打过长江去”就意味着要解放全中国了。

可见,当时两则消息的价值和意义之重大。

对于这么重要的新闻,你读过后,如果想把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告知他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你会如何说?新发现:综合以上问题,说说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习资源】1.课内学习资源:教材第 2 页新闻阅读策略、《消息二则》的旁批,第 9 页的补白、第 17 页的技巧点拨等资料。

2.课外学习资源:(1)《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资料。

(2)《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大决战》《渡江战役》《打过长江去》等经典电影片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课包括了两则新闻报道。

第一则报道是关于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新闻,第二则报道是关于我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

这两则新闻报道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提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背后的科研过程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提高新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新闻报道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闻报道,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分析新闻报道,探讨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新闻报道的相关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新闻报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阅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第一则新闻报道,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2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2
写作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原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溃退(kuì)荻港(dí)督战(dū)锐不可当(dǎng)
C.要塞(sài)签订(qiān)蛮横(hèng)同仇敌忾(kài)
D,区域(yù)逃窜(càn)铜陵(líng)风平浪静(jìng)
四、巩习册基础巩固
B组:练习册能力提升
[教师寄语]坚持做好简单的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报讯(记者毛羽)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司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网络保安员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网络、人防、技防业务。今后网络保安员将进入全市942家网吧及3800多家网络介入服务单位,每个网吧至少要安置保安员3名。网络保安员没有执法权,主要通过网络监控,为服务单位及时删除各种不良信息,一旦发现有人在网吧里光临黄色网站或者在网上“钓鱼”,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时,网络保安员将立即叫停违法行为,然后向网监部门报警。
二、合作探究
1.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


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何地
何地
何人
何人
何故
何故
何事
何事
如何
如何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画在书上。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包含了两则新闻报道,分别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和《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这两则消息是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和战略,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消息的内容出发,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

2.难点:理解消息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消息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消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背后的和战略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两则消息,对消息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两则消息的来源和背景,然后呈现两则消息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01《消息二则》(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知识导学)

01《消息二则》(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知识导学)

01《消息二则》(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知识导学)第1课消息二则(第1课时)1.了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消息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1.了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内容。

2.把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1.引导学生从新闻要素角度把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本则消息的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新课导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三大战役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进课堂,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后续战役的动态。

新知探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对解放战争的推动作用。

3.关于消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对“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消息的特征和结构。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芜湖()摧枯拉朽()荻港()泄气()督战()歼灭()经营:____溃退:____歼灭:____摧枯拉朽:____锐不可当: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教师先出示课件中关于“新闻要素”的内容。

学生对新闻要素初步了解后,思考问题。

1.快速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签(qiān)订歼(jiā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1.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ú)湖摧枯.(gǔ)拉朽B溃.(kuì)退繁.(fán)昌C获.(huò) 港锐不可当.(dāng) D 歼.(jiān)灭要塞.(sāi)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导学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导学案

1消息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读消息的方法。

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消息报道。

消息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消息,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消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导学案

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uìdǎng jiān sài dūwúèiá2.(1)失败而退却。

(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课包含了两篇新闻报道。

第一篇报道是《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主要介绍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和我国运动员的表现;第二篇报道是《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主要介绍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发射过程和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如真实性、及时性和客观性,以及新闻报道的格式和结构。

通过学习这两篇报道,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时事新闻比较感兴趣,能够通过阅读新闻了解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

但部分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格式和结构还不够了解,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格式,能够阅读和分析新闻报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家大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格式。

2.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新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分析《消息二则》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写作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新闻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消息二则》,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奥运会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两篇新闻报道,让学生阅读并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芜.湖( ) 督.战( ) 诸.城( )要塞.( )泄.气()溃.败( )歼.灭( ) 荻.港(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2.多音字、形近字。

(1)多音字注音组词。

塞()()()殷()()横()()当()()(2)形近字组词溃()馈()匮()摧()催()璀()签()鉴()检()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溃退: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4.(1)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三个属性:、真实性和。

新闻的结构包括、、(主要部分)背景、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何事、为何、如何。

(2)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5.你知道毛泽东的哪些名言和诗句?请列举一两句。

二、朗读读文,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2.读完第一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第二部分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3.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二)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认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3.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二、细节研读,深化理解这两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消息二则导学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

2、学会理清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要素。

2.把握提取消息的要素、结构的方法,明确消息的特点和作用。

预习案【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前预习,自学质疑1、夯实基础:即.()已抵.()抗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锐不可当.()泄.气()督.战()要塞.()歼.灭()签.订()溃退:摧枯拉朽:风平浪静:2、读材料,梳理新闻知识阅读教材第2页新闻阅读策略、《消息二则》的旁批、第9页的知识补白、第17页的技巧点拨等资料,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工具自主梳理消息的有关知识,了解阅消息的基本方法。

3、我的困惑?:探究案【学习环节一】分享预习成果(学生展示预习案中的思维导图,教师答疑解惑,明确新闻的相关知识)【学习环节二】课堂探究,讨论领悟探究一读消息理要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圈画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2、展示分享3、方法小结(教师导学点拨,怎样准确概括消息的六要素)(1)、抓住关键词句(2)、辨析、整合同类信息(3)、精确概括核心要素探究二读消息,明结构1、阅读两则消息,参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旁批,梳理消息的结构,并填写2、展示分享3、追问深化认识:(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分工:记录员、计时员、发言员等)●如果要把这则消息迅速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概要性地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结合以上问题,说说你又有什么新发现?4、小组讨论分享:5、方法小结(教师导学点拨,明确消息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学习环节三】小试牛刀1、根据前面的学习,参考第二则消息的旁批,自主梳理其结构和要素,检测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梳理新闻“六要素”,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加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消息只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背景隐含在主体中),学生结合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理清行文思路,体会写作特点。

4、运用“换词法”体会词语含义的不同,分析本文语言准确性特点。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1948年,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8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 荻.港(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四月二十一日(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本文的重点,在“何故”上)一方面是解放军(顺应民心),摧枯拉朽,突破敌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如何: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3、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1、试着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荻.( )港溃.( )退cuīkūlāxiǔ()2、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附: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六要素:“五W加一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原因)、如何(过程)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yù)督.战(dū) 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国民党军队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如何: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目标导学三: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1、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为什么详写东路军的战况?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

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

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议论。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4、找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词句进行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