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5cfb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2.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通用26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
"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
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
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
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
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b5ee2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1.png)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篇1】《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
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
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
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3389febd64783e08122b6d.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来得及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让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演变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该书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书名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利皮扬卡;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将,至少让舞蹈你学会带着牢笼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包袱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仍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硬的自由度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出现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帮助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萨温齐收获。
他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跟风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三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两句话起床”所言。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发生改变环境。
在在工作中我们的基层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
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这事,让格外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ef08f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d.png)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篇1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
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
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
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83d94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3.png)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给您带来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
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
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
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
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
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
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
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
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ad02d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0.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
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
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
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
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
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
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
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53d6a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d.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评语大全、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repor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comprehensive reviews,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通用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想最新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想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bcb14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1.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想最新5篇读完《自由在高处》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下面给您带来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
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
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
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
![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be160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d.png)
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读后感自由在高处篇1初读题目,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们去争取,而不是措手可得。
但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发现内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丰富得多。
"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盘活生活,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社会先于国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这些论断都能引发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自由?人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吗?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前两部分了,其中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各种各样关于人们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辩证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使获取自由及怎样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在一直追寻的东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国家体制的约束,使人们无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
作者的见解便为"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
于是,脑海中一直有一个词语在闪动着,这个词语就是"随心"。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觉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电视,我可以打篮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
但是这是真正的自由吗?细细回想一下:当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考虑一下发表评论所造成的影响;当情侣们在大街上拥吻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别人异样的目光;当高考考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是在考虑以后就业的情况及工作的待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自由的吗?网络评论自己的观点,就会受到别人的抨击;情侣们在大街上打情骂俏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而大学所学的专业大多数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看电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
其实,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面包就像我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则像是我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的更高物质和精神追求。
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没有,我们也不应该失望或是一味的绝望。
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环境我们如果改变不了,那么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得面对着生活,我们还是自由的。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c3e5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9.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读书心得】《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7e33ce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c.png)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 引言:邂逅自由的真谛在纷扰繁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外在的枷锁所束缚,忘记了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穿越思想的迷雾,探寻自由的真谛。
作者熊培云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2️⃣ 自由的多重维度个体自由: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熊培云认为,真正的自由始于内心,是对自我认知、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坚守。
他通过多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人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维护个人权益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
思想自由:思想的自由是自由的灵魂。
作者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不被权威和传统所束缚。
他提到,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社会自由:在探讨个体和思想自由的同时,作者也没有忽视社会自由的重要性。
他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种种限制自由的现象,如信息闭塞、言论压制等,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熊培云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包容、尊重多元、鼓励创新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自由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书中不仅阐述了自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实践自由的方法。
熊培云鼓励我们,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于追求自由。
他提出,要实现自由,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最后,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由的力量,相信未来会更好。
4️⃣ 结语:自由在每个人心中读完《自由在高处》,我更加坚信,自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它不在于外界的给予,而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正如书中所言,“自由在高处,但并非遥不可及。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精选5篇)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f657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8.png)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精选5篇)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篇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8127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2.png)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自由在高处》读书篇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自由在高处阅读感悟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阅读感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6db37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b.png)
自由在高处阅读感悟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阅读感悟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总有一天逃脱不自由的牢笼。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一熊培云是一名社论记者。
不过他原来的目标则是写诗写小说,结果诗写了几首,小说则只字未动,倒是社论写了一千篇。
高二的时候创办了文学社,南开大学毕业后则在报社就职,写些“没有观点的评论”。
因为不愿在此消沉一生,辞职自费去法国留学。
回国后则开始了评论之路。
熊培云还是一名国王,思想国的国王。
他以思考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把写作当做自己的责任。
他将改良社会的愿景融入了自己的文章中,做着关乎良心的祷告。
用宽容而非尖锐影响这个社会。
作为一个社论记者,最大的悲哀不是看见了太多社会的阴暗,而是无力感。
自己曾经批评过的问题,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之后依旧毫无改变,倾注了满腔热情的文章却无人在乎,在不断地在重复中耗尽了对社会的希望。
然而在苦难与阳光之间,他选择了阳光,怀着对生活的美好信仰。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
他坚信尽管自己的言论并非最后一根稻草,但并不代表这没有质量。
人们终将走出困顿,走向美好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二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常感到绝望,不妨看看熊培云的书。
这并不是说,熊培云的书是精神鸦片,更不是说,他的书是骗人钱财的所谓“心灵鸡汤”,他不会递给你一粒催眠药片,告诉你吃下去继续睡,你就不会痛苦。
相反,他只是告诉你:看吧,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
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b8e4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9.png)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读自由在高处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自由在高处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1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
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读书都不爱看序言,我也不愿意看太过冗长乏味的序言,但熊培云的这篇序言:《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却回回看了许多遍。
读完这篇自序后,我确定熊培云是一个热爱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
他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表达,他很幸运,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拿笔作剑,虽然他只是想做胡适一样的人,不去做"英雄","因为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这样的选择也很好。
无疑,熊培云是一个能握住笔的人,若他失去笔,体会一次无以表达者的痛苦,他会有什么感觉呢?他在自序里提到一事,20xx年在米哈博桥他突然有点想写什么的冲动,但是当时他的手上没有可以记录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为还在别处有约,一番焦灼后他只能离开。
读完这一段后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虽然从未经历过这种想些什么却无法记录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那种惆怅。
作者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这样无奈又现实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知道很多人都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职业而问过其意义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灭门、握住笔便是很多人的答案。
最新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感悟(九篇)
![最新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感悟(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51b93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4.png)
最新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感悟(九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感悟(九篇)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5篇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0cd4e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a.png)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5篇《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5篇《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2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优秀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优秀感慨](https://img.taocdn.com/s3/m/29d8b12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5.png)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优秀感慨《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优秀感慨《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优秀感慨1在不自由的环境里给自由——读《自由在高处》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
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
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
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
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
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
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
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
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认知不一定会对绑架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强迫自己代表整个民族;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407f0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f.png)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
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
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
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
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
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
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
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
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
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
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
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
透视人生,洗涤心灵。
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
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
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
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
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
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
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
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
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