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https://img.taocdn.com/s3/m/61dd467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3.png)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并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品级的划分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来确定的,不同的品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最早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越大。
二、九卿制九卿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另一种形式,它出现在唐代末年。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九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演化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宋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国家的政务,门下省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诏令的机构,尚书省是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
在六部中,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人事管理,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和工艺事务,户部负责财政事务。
这六个部门负责国家的各个方面,官员在其中任职,根据职位和功绩被分为正司郎中、郎中、官员等不同的品级。
四、九品官人制九品官人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改革形式,它出现在明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丞、卿、令和史。
这个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官职名称,以九个等级来代替,官员的晋升和待遇都与品级相关。
五、九品芝麻官制九品芝麻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变体,它出现在清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清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古代中国的官制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官制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306fec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e.png)
古代中国的官制及其影响中国是一古老的文明古国,官制作为一国的体系也历史悠久,并且在很多方面对古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官制简介古代中国官制是指统治者颁布的一整套行政管理体制。
在古代中国,官员按照职级等级的高低,分为数十个职级。
在这个职级体系之中,皇帝是最高的官员,紧随其后的是太监、侍女、太医、内外官员以及差役等官员。
而且,这种职级体系对于古代中国的统治以及社会的变革影响非常大。
因为官员可以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握极大的权力,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以及文明进程。
二、官制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古代中国的官制对于社会影响非常大。
首先,官制对于全国的统治和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官员的职权范围和职级等级决定了其所担任任务的高低行政级别、管辖范围和职权分配。
因此,唐朝时期,政府设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贵州、广西等十道,每道设大都督,统率各种武战士兵,如此可以充分防范各地势力。
这样一来,官制在调配资源、组织机构、兵部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官僚制、等级制为基础。
官制中庞大的官员等级是对人群实施的一种排名管理。
而且,职级制度也反映了各个职位的重要性和人才选拔。
等级越高的官员,意味着责任越大,也意味着晋升需要的时间和成本越高,因此人才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三、官制对国家的影响古代中国官制对于国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官制是国家治理的依靠。
这样的部制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
在古代管理体系中,官员掌握政治和财政大权。
国家的一切决策和重大事件都要通过官员的批准和批准来实现。
因此,古代中国官制的分工和组织形式都对国家治理尤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官制为国家的文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官制不仅对文化事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并推动了文明进步,还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商业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7346c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6.png)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即指古代中国官员的等级和职务体系。
它起源于秦朝,发展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备和复杂的状态。
一般来说,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九品官人制、三品官人制以及文武官员制。
1. 九品官人制:在这个制度下,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荫、客、庸、吏。
这九个品级又可细分为品、秩等不同的具体官职。
2. 三品官人制:唐代改革官制,将九品制改为三品制,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正一品,中品为从一品至正九品,下品为从九品至正二十七品。
这个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推行。
3. 文武官员制:这是明清时期推行的官员制度,通过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个体系来规范官员的等级和职务。
文官制度按照九品制,武官制度则按照官阶进行划分。
同时,官员还有特殊的衔号和贵族头衔,如王、侯、伯、子等,这些是在官阶制度外的额外身份和尊贵地位。
官阶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官员的等级和职务,还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09f6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b.png)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c029676acaaedd3383c4d3bd.png)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网络资料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abcb087cd184254b3535c7.png)
•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 • 1)万石:三公,月350斛,年4200石; • 2)中二千石:九卿,月180斛,年2160 石; •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150斛,年 1800石; •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120斛,年 1440石; • 15)三百石:次县长,月40,年480石; • 17)二百石:县丞、县尉,月30斛,年 360石;
•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 术之士待诏金马门,供奉辞赋,讲论 六艺。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 技术待诏的处所。唐玄宗以翰林待诏 (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 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 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代学士 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 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 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 公神道碑
• “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阶,从一品, “检校尚书右仆射”是过问尚书右仆射 的事务,“使持节”意思是有调动军事 的权力,“泾州刺史”是此人的职务, 从三品,“兼御史大夫”是荣誉兼职, “上柱国”是此人的勋位,“南川郡王” 是此人的爵位,“赠司空”是死后追赐 官。
•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体制类 似中央,也有丞相、参知政事等官。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战事时,派朝 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 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 督处理。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不算正式 地方官。 • 清代总督巡抚才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 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这样,布政使就只管财 政和人事,成了督抚的下属了。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1c7969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f.png)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秦代中枢机构 分工职责 代表人物
丞相(相国、宰相) 处理国政 吕不韦、李斯
太尉
掌管军事 (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秘书长
冯劫
兼管监察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文官)
监察官(台官):御史大夫、御史 谏官:谏大夫、谏议大夫、补阙、拾 遗
职官制度解释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 围、品级地位等。
职官制度一般特指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
制度。
职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一)中央官制
战国:
将相分掌文武权柄。 《将相和》 【特例】
1、楚国最高长官令尹 (《屈原》中的令尹子兰) 2、次于令尹的武官上柱国
尚书
执行
尚书令
中书
取旨
中书令
门下
审核
门下侍中
(一)中央官制
唐朝【同为宰相】
中枢机构
设置情况
尚书
李世民当过,不授。
中书 门下
官位太高, 不轻易授人。
(一)中央官制
宋代(三省仅剩中书)
中枢机构 职责范围 正职称号
中国古代官职名
![中国古代官职名](https://img.taocdn.com/s3/m/b52914866529647d2728522a.png)
1、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2、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或丞相。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国务院总理。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记录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2919609b8762caaedd33d4aa.png)
一、古代官制1、丞相:秦代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西汉初,改称相国,后改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
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3、太尉:秦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4、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5、九卿: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6、刺史: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本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位在郡守之上。
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
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
宋以后渐成虚衔。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8、尚书省:官署名。
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9、门下省:东汉谓侍中寺。
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承其制。
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因之,元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48e0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0.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官衔级别排行
![古代官衔级别排行](https://img.taocdn.com/s3/m/32a518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e.png)
古代官衔级别排行在古代中国,官衔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职务,更代表着他的地位和尊严。
古代官衔的等级非常丰富,每个官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权力范围。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古代官衔的排行和具体内容。
一、三公九卿三公九卿是古代中国官制中最高的官职级别。
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皇帝的亲信,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
九卿则是尚书、大理、司徒、司空、光禄、太仆、少府、大鸿胪、大司马,他们则是皇帝下辖的各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地方官衔地方官衔是指在地方上负责行政管理的官员的官衔。
古代地方官衔的等级也非常丰富,包括太守、刺史、州牧、郡守、县令等。
其中,太守是地方最高的官职,负责一个州的行政管理工作;刺史则是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州牧则是负责一个州的军事和行政管理工作;郡守则是负责一个县的行政管理工作;县令则是负责一个乡镇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中央官衔中央官衔是指在中央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的官衔。
中央官衔的等级也非常丰富,包括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太傅、太保等。
其中,丞相是最高的中央官职,他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负责中央政府的整体运作和决策。
四、文官官衔文官官衔是指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的官衔。
文官官衔的等级也非常丰富,包括博士、太学生、秀才、进士、翰林学士等。
其中,进士是古代中国文化领域中最高的官职,他们是皇帝眼中的文化精英,负责撰写皇帝的诏书和文学作品。
五、武官官衔武官官衔是指在军事领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的官衔。
武官官衔的等级也非常丰富,包括将军、都督、校尉、千牛、百官等。
其中,将军是古代中国军事领域中最高的官职,他们负责指挥军队作战,维护国家安全。
六、其他官衔除了以上五种官衔之外,古代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衔。
例如,工匠官衔、祭祀官衔、监察官衔等。
这些官衔虽然等级不高,但也是古代中国官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古代中国官衔的等级之多,令人瞩目。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efa2df090242a8956aece485.png)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
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
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
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
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
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
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
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中国古代的官制
![中国古代的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9dc1b2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9.png)
中国古代的官制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官制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官制。
一、官制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官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的政治组织中,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官职和官员职责的分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周两代的官制逐渐完善,官员的数量和层级也逐渐增加。
二、官制的发展1. 商代的官制发展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发展阶段。
商代官制以宗族制度为基础,宗族是统治者的核心力量,它们通过世袭的方式来担任各种职务。
同时,商代还出现了分封制度,国君将自己的亲属分封到各地,以加强统治。
2. 周代的官制发展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庄严和有序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周代的官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将领土划分为诸侯国,由王朝进行封爵。
在各个封国中,国君通过世袭来担任各种职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员职责体系。
三、官制的特点1. 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制采用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员职务的高低是根据爵位和地位来确定的。
高级官员担任重要职务,享有相应的特权和待遇,而低级官员则履行一些基层工作。
2. 官员选拔的方式多样中国古代的官制中,官员的选拔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世袭制,还有考试制度和推荐制度等。
这些选拔方式既考察了官员的才干和能力,也考虑到了家族的影响力。
3. 官员职责的分工明确中国古代的官制中,官员的职责分工非常明确。
不同的官员担任不同的职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这种分工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运转。
4. 官员的管理和监督中国古代的官制中,官员的管理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官员的工作,以确保官员忠诚于国家,履行职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多样的选拔方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等特点。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c1a40a96f61fb7360b4c65c3.png)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a04732097e21af45b307a864.png)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c825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f.png)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古代官员的官职解析
![古代官员的官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2d03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c.png)
古代官员的官职一、官职等级与品阶在古代中国,官职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从两级,因此共有九品十八级。
不同品阶的官员享有不同的地位、俸禄和权力。
官职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官员的才能、功绩、资历等因素。
在历史上,官职等级与品阶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二、官职种类与职责古代官员的官职种类繁多,根据其职责和职权范围可分为文官、武官、宦官、宫廷官员等。
文官负责管理国家事务,掌管国政,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位;武官负责统帅军队,维护边疆安定,包括大将军、将军、校尉等职位;宦官是宫廷官员,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和传达旨意;宫廷官员则是负责宫廷内务和皇帝的私人事务。
三、官职权力与影响古代官员的官职权力大小不一,有的官职权力极大,能够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如丞相、太尉等;有的官职则只有较小权力,如县令、县丞等。
官员的权力大小决定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历史上,许多官员通过掌握大权来谋取私利,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官职选拔与任免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任免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举荐、荫袭等方式进行。
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进士、举人等资格,进而被选为官员。
举荐则是通过他人推荐选拔官员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荫袭则是依据父辈功绩,使子孙继承官职的方式。
在任免方面,官员的任用和升迁依据其才能、功绩和资历等因素进行。
五、官职俸禄与待遇古代官员的俸禄与待遇根据其官职等级和职责而有所不同。
俸禄包括土地、钱币、绢帛等,官员可以依据其品阶和职务获得相应的俸禄。
此外,官员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如住房、仆人、医疗等。
在古代,官员的俸禄和待遇是他们维持生计和地位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由于官场腐败和财政困难等原因,有时官员的俸禄和待遇也难以得到保障。
六、官职监察与考核为了确保官员尽职尽责,古代政府建立了监察与考核制度。
监察机构负责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察,对贪污腐败等行为进行惩处。
中国古代 官职表
![中国古代 官职表](https://img.taocdn.com/s3/m/3b868773ed630b1c59eeb5c9.png)
文官职:【首品】九锡王侯丞相(可分设左右丞相)【一品】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二品】(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品】(尚书郎)侍郎、侍中、尚书令、中书令、大长秋、执金吾、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廷尉丞、太仆丞、少府丞、太常丞、光禄丞、鸿胪丞、宗正丞、司农丞、【五品】(六部)御史员、御史中丞、长史、谏议大夫、礼官大夫、光禄大夫【六品】东观令、黄门令、太乐令、太宰令、太祝令、太史令、太医令、符节令、太卜令【七品】(五史五掾)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兵曹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尚书丞、中书丞、符节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地方级)郡丞、县令、督邮、侯相、书佐、侍诏、都伯、尚方、向导、主事、御府、县长诸侯/中央武官职:【一品】大将军、大都督、卫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从二品)中军将军、抚军将军、龙骧将军、虎翼将军【三品】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上将军(从三品)州牧、刺史、太守、右仆射、左仆射【四品】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从四品)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五品】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从五品)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六品】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右都侯、左都侯、军师、治中、主簿、参军,别驾、关内侯(从六品)骁骑将、越骑将、荡寇将、虏将、伏波将、扬武将、镇远将、中郎将、翊军将、奉义将【七品】偏将军、骑都尉、裨将军、门下督、帐下督、左执法、左典军、左节度、左司马、军祭酒(从七品)羽林郎、立武郎、立节郎、绥南郎、五官郎、左中郎。
右中郎、虎贲郎【八品】(汉武八校尉)从(西园八校尉)长水校尉,屯武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从八品)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右军校尉,司隶校尉,京辅校尉【九品】陷阵尉、奉车尉、部曲督、百人将、招信尉讨寇尉、赞军尉、城门尉、奋威尉、长水尉(从九品)都尉、郡尉、都骑、黄门、武库、若胪、仆射、宾赞、监治、郎中、里正、护卫女官官制:【皇族】长公主、公主、贵妃【一品】:郡君、郡主、王妃【二品】:大阁领、大作司、大内司、【三品】:县君、县主、美人、尚宫、【四品】:昭仪、婕妤、娙娥、承徽、【五品】:青衣、奚官、中使、贤人、【六品】:尚宫令、尚仪令、尚服令尚食令、尚寝令、尚工令【七品】:仕女、御女、才女、书女、歌女【八品】:司言、司膳、司藉、司仪、司饰司酝、司舆、司苑、司制、司彩【九品】:典卿、典宫、典簿、典律、典药典灯、典珍、典饎、典记、典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隶社会
一先秦官制
1夏、商朝官制:
夏朝设“三正”官职,即掌管畜牧的“牧正”、掌管造车的“车正”、掌管王族膳食的“庖正”;
商朝的官制,可以分为技术和事物两类前者如史、卜之属,是有文化的;后者如臣、仆、宰之属,是由奴隶选拔出来的。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九州,每州设一州牧主持政务,他们统称“内服官”;地方上则由“外服官”主持政务。
夏商两朝代的官职,由君王授任于王族或贵族成员, 施行世卿世禄制度。
2西周官制
西周官制是在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国家的最高君主「天子」。
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
西周朝廷的官员分为公、卿两个等级,官职世袭。
在周王之下,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它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
公以下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等
3春秋战国官制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地方政权基本上实行国、野制。
所谓国,是指国都及附近地区;野是国以外的远方农村。
当时按照田、野的不同组织形式,分别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理。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逐步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在各诸侯国,最高的统治者是各国国君,其下有总领百官、主持朝政之官,各国的名称不同,泛称“执政”。
各国一般都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
封建社会
二秦汉官制
中央官职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
太尉: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作为丞相之副。
(地方各郡有监御史,督察地方官员。
)
地方官制
秦汉地方实行郡、县制。
至东汉末年,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刺史作为监察区划的州的长官,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一身的地方大员。
三魏晋南北朝
曹魏设中书省,取代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
西晋,改汉代的侍中寺为门下省,充以贵戚子弟有才俊者,以及卓有学识的平民,侍从左右,以备皇帝顾问,长官为侍中。
侍中原属少府,是照料皇帝起居的官,因为接近皇帝,加上皇帝始终在不断建立自己的私人班子与正式的官僚机构抗衡,所以侍中以及门下省的权力迅速扩大,在南北朝的南朝四个王朝中已经取代尚书、中书,成为主要的政权中心。
四隋唐五代十国官制
1隋朝官制
正式建立了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将原来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务不分的九卿体制分离开,对后世的政府组织影响深远,甚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均采用过。
2唐朝官制
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
“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
五宋元官制
l宋朝官制
特征: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立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地位仅次于二府。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
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
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
2元朝官制
特征:元代监察机构特别发达,御史台权力极大
宗教官署权力极大、而工匠、手工业管理机构也很发达
元代以中书省统领百官。
实际政务由中书令之下的左右丞相处理。
军事制度延续宋制,以枢密院统军。
与宋代不同的是,元代的枢密院直接指挥战事。
六明清官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
l明朝官制
特征:废宰相制,设立内阁制。
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
2清朝官制
仿明设立内阁等百官制度。
内阁大学士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
雍正设军机处,转达皇帝旨意、处置政务效率高,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内阁徒具形式。
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