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学育人功能历史教学案例
育人功能视角下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育人功能视角下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目标也需要随之适应变化。
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其中之一。
在育人功能视角下,如何通过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育人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理论基础育人功能视角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应该以此为基础。
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思路1. 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以课本为主,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展现历史事件,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记忆。
2. 探究式教学法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来探索历史事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故事教学法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故事,而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和英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可以通过讲述关于中国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确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4. 体验式教学法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可以感知和体验的。
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感知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模拟历史事件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科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示范案例
本科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示范案例在咱们这所大学,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系教授,李老师,他的课堂堪称本科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典范。
一、独特的课堂开场:拉近距离。
李老师的历史课总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场。
他每次走进教室,不会直接翻开书本开始讲课,而是先讲一个有趣的历史小趣事。
比如说,有一次他讲古希腊历史的时候,一上来就说:“同学们啊,你们知道吗?古希腊那些哲学家可有趣了,就像苏格拉底,他老婆那可是相当的厉害。
有一天苏格拉底在外面跟人高谈阔论哲学,回到家他老婆直接一盆水就泼他头上了,还骂他整天不务正业。
结果苏格拉底还特淡定地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肯定会下雨’。
”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逗乐了,原本因为刚上新课而有些紧张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这种开场方式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让大家对即将要学习的古希腊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故事串联知识:引发思考。
李老师讲课就像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他不会干巴巴地罗列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把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里。
在讲到中国古代唐朝的文化繁荣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候的长安啊,就像现在的国际大都市纽约一样,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有个日本的遣唐使,他到了长安后简直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啥都新鲜。
他看到大街上有个卖胡饼的小贩,那饼又香又脆,就想把这个技术带回日本。
可他学了好久才学会,为啥呢?因为这胡饼背后可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背景。
从西域传来的制作工艺,到了唐朝又融合了本土的特色。
同学们,你们想啊,这小小的胡饼就反映了当时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自身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那咱们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包容心态呢?”通过这样的故事,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而且还引发了关于现代社会文化交流与包容的思考。
这种育人方式,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要包容多元文化,而是让他们自己从历史故事中感悟到这个道理。
三、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与包容精神。
李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小组讨论环节。
中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中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一、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
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本课主要授课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
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我突出了两方面:一方面我考虑到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我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反映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教学教案中如何突出“育人”功能?
教学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还能突出教学教案中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如何在教学教案中突出“育人”功能呢?本文将结合教育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教案的“育人”功能。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教案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案的设计中,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从而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全面分析和判断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教学教案的设计也可以从道德情感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家庭教育课堂中,可以针对一些家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讲解,让学生了解现代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沟通,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针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道德要求,从而加深对道德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中获得广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在科学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素养。
教学教案的编写不仅应该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应该突出教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育人”功能的实现是必须的,也是必须要切实发挥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高质量人格的塑造。
高中历史教学中育人功能的体现
高中历史教学中育人功能的体现,文章内容如下: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检验青少年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公民。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教育的育人功能,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行使全方位、综合性思维,明白发展潮流,让他们学到价值观、道德观、精神观念。
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打开学生思想的视窗,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些事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中,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实践中削弱一些不良习惯,并培养正确的价值,健全情感以及增强学习兴趣。
四是以人为本,育人为目的。
历史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教育成长为目的,给学生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不但要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历史深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更多的见解。
经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育人功能,有助于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为未来社会和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只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就可以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努力完成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不断提供更具优势的人才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已经成为中学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为了共享优秀的历史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将分享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广大教师们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个历史教学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在教学之前先准确地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针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定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知识掌握和历史意识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合理分配了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本次历史教学案例的内容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能够通过明确的学习路径逐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历史背景,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通过讲授法,教师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而在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和互动。
实践法则通过历史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出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四、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案例中,教师将评价结果以及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传达给学生,激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评价指标的多样性,不仅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对历史思维的运用能力。
五、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十分出色。
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大幅提高。
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明显增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育人功能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育人功能历史教学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根本。
实际上,历史教学也只有把育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生态度、人文精神,坚强意志、健全人格,独立精神和团结合作才有可能实现和完善;个人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树立起真诚的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而作为当代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因素,并在教学中把它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主要是结合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力图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做人,实践学生育人目标。
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的社会功能,教育学生做世界公民历史是专门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科学,它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内容几乎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正面的素材是榜样,反面的素材也是教训,如果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就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是群体社会,作为一个人而言,学会在社会中融洽和谐地生活是首要事情。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纪守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思想品质素养,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做一个视野开阔,具有包容胸怀的世界公民。
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育学生做现代公民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的世界的一个发展。
了解了昨天,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
基于文化的传承理解及育人功能解读《秋水》——《秋水》(节选)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深入了解《秋水》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2. 通过分析古诗,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培养文化自觉性。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精神的能力,发展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通过古诗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古诗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尊崇。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古诗,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通过古诗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了解古诗中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的内涵。
2. 把握古诗的细微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如:《秋水》(节选)2. 教学录像,如:《秋水》(节选)视频3. 其他教学资料,如:文字材料五、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自主预习1. 让学生自主浏览《秋水》(节选)的文字材料,试着理解古诗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2. 让学生观看《秋水》(节选)的视频,体会古诗的韵味。
(二)让学生归纳总结1.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总结《秋水》中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2.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古诗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让学生作业总结1. 让学生参考课堂讨论的结果,总结出《秋水》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2. 让学生撰写文章,发表自己对《秋水》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尊崇,对文学的欣赏能力有了提高。
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了自身的思辨能力,拓展了自身的审美视野。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高中历史教学探微——以“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为例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高中历史教学探微——以“走向整体的
世界”单元为例
熊琨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2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有目共见,运用高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拟借助《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对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相关探讨。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熊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例
2.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以《走向整体
的世界》的教学为例3.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凸显书法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以《颜勤礼碑》笔画学习单元为例4.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单元教学探讨——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5.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以“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拓展学生视野的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历史教学一直是国内学生学习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常常感到枯燥无味。
这不是因为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很多教材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寻找到更深入,更广阔的视角,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和探索,拓展学生的视野。
以下将分享几个历史教学案例中的经验和技巧。
一、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对于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非常重要,但单纯的知识点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感到乏味。
如何将历史文物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其前所未有的感受历史的生动与鲜活呢?通过历史文物鉴赏,让学生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文物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物的魅力所在。
教师也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文物,以互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探索其历史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这种在互动中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科的热爱。
二、历史名人伦理道德教育历史学科涵盖的内容广泛,除了简单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还有一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不仅仅强化了历史知识,也鼓舞学生自身的伦理道德教育。
通过对历史名人的生平进行了解,加以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当前社会道德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深对于道德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其在人性价值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学习名人的生平事迹便成了必要的教学手段。
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搜索相关名人资料,理清其生平故事,并进行相关道德锻炼和思考。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名人成就的认识,更能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命运的归答。
三、多媒体互动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讲解,引起了他们的感到乏味。
事实上,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增加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教师也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游戏验证、音视频串流等互动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及案例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及案例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授给学生死板枯燥的知识而非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从教师那里“拓”下来的不够丰富的史实和一家之言的史观“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掌握到应付一般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准则。
而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习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并以此为工具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样才能达到“学史以明智”的目的。
所以,学习历史的意义,远不是应付考试所能概括的。
因此教师必须交出学习方法的“金钥匙”。
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到学习历史一般方法的“金钥匙”呢?从源头上讲,莫过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因为任何历史观的获得是以某种思维方式作为起点的。
而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学生思维品质中最坏的就是缺乏创新性,这严重束缚了学生智慧的发挥,也阻碍了“金钥匙”这个一般方法的取得,从长远来说,还严重影响着历史学研究的进步。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改造现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所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新的志向,培养创新的才干,开展创新性的活动。
下面就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关方法谈谈笔者个人体会。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则须疑”。
笔者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晓万事,知兴旺,明得失.历史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不可复制,也无从改写.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案例背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升他们的水平,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局部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局部知识里,涉及面很广, 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拟难处理的局部.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 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翻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翻开了, 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 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答复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无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无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藏.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响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央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央,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央,〃以不变应万变〃,无视复杂的教育对象,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标准〃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时机,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疑心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效劳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效劳?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气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 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局部学生由于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忽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 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想到这儿,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冲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反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 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幼儿园历史人文教育案例分享 幼儿园历史教育
幼儿园历史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历史教育,幼儿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事件和文化,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今天,我们就来共享一些幼儿园历史人文教育的案例,探讨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有效的历史教育。
一、历史教育的重要性1.历史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历史,幼儿可以培养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历史教育在幼儿园的意义幼儿时期是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开展历史教育能够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态度。
在幼儿园进行历史教育,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园历史人文教育案例共享1.利用故事情节进行历史教育在历史教育过程中,一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往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形式,向幼儿讲述古代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2.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历史博物馆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博物馆,幼儿可以通过观看文物、图片等方式,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对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
3.举办历史文化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历史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历史知识。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古装游戏、传统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幼儿近距离体验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进行幼儿园历史教育1.形成全员共育合力幼儿园历史教育需要全员共育,教师是关键,家长是助手,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和教育能力,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教育;家长要支持学校的历史教育工作,鼓励孩子从小热爱历史;幼儿则是历史教育的主体,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创设富有历史氛围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历史教育需要在教育环境方面下功夫,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播放历史故事动画、张贴历史事件图片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辛亥革命的重要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对革命过程的理解较为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革命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深入理解辛亥革命。
案例二: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战争中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较为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对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探讨探讨一: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
教师可以尝试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探讨二: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探讨三: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完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本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本一、案例简介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案例旨在分享一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经验,以期为其他历史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描述在本案例中,历史教师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具体案例如下:1. 案例背景学校历史教育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基于此,历史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项目化教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项目化教学活动,教师希望学生能够:-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研究杜甫的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并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疾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3. 教学过程(1)项目确定和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并研究杜甫的一首诗歌,并探索该诗歌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时代的联系。
(2)研究与分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研究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社会背景。
他们需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与当时社会的情况联系起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展示他们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要讲解诗歌内容、诗歌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4)讨论与反思:在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评价和思考,相互交流自己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学评价教师将根据项目成果展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来进行评价。
同时,也会注意学生对杜甫和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案例反思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项目化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的实践和研究,不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案例一、教学内容:古代丝绸之路。
(一)教学过程。
1. 导入。
我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开启一场超级酷炫的穿越之旅,目的地是古代的西域,那可是个充满神秘和宝藏的地方。
”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2. 知识讲解。
我开始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朝有个超级有想法的皇帝,他觉得咱们大汉不能老是自己闷头发展,得出去交交朋友,顺便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啥好东西。
于是啊,就派了一个叫张骞的勇士,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张骞这一路可不容易啊,就像现在咱们玩冒险游戏一样,他要穿越茫茫沙漠,那里的沙子热得能把鸡蛋烤熟,还要翻山越岭,随时可能遇到凶猛的野兽或者不友好的部落。
但是呢,张骞凭借着他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到达了西域。
”这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问:“老师,那他去西域干啥呢?”我笑着回答:“问得好啊!他去西域就像是去开盲盒一样,看看有啥新鲜玩意儿。
他发现西域有很多咱们汉朝没有的东西,像好吃的葡萄、核桃,还有超级漂亮的丝绸织品。
而且啊,西域的人也对汉朝的瓷器、丝绸非常感兴趣。
这一来二去,大家就想啊,咱们为啥不建立一条专门的贸易路线呢?就这样,丝绸之路就诞生了。
”3. 德育渗透。
我话锋一转,开始进行德育教育:“同学们,你们看张骞,他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
这种勇敢面对未知、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就像你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不能一看到就打退堂鼓,要像张骞一样勇往直前。
而且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沿着这条路,东方的文化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来到了东方。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
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身边有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要像古人一样,有一颗包容的心呢?”这时候,平时比较内向的一个女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了,就像我们班新转来的同学,我们要欢迎他的不同之处。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讨论(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讨论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讨论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在初中阶段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历史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化探索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以及各种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精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句话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5.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七、讨论与评价1.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历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历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引言
本文将介绍一份历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这是一等奖级别的案例。
这个案例在历史教育中,通过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该案例是在某中学的《历史》课程中实施的。
教师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政意识。
教学目标
-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通过
深入讲解他们的思想、理论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的思想内涵,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
学生们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
情感。
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
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这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展示
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案例值得在历
史教育中推广,以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思政素养的学生。
*以上为简要描述,详情请见案例文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林则徐
林
岂 因 祸 福 避 趋 之
苟 利 国 家 生 死 以
则
徐
——
林则徐
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
关天培
陈化成
关天培壮烈殉国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江苏山阳(今淮安) 人,行伍出身。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上任后增 修虎门等地炮台,认真操练军队,警惕西方侵略。
1839年,关天培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出动水 师,收缴英美鸦片。
鸦片战争开始后,关天培指挥官兵发炮打伤英 国军舰。
1841年2月,英舰18艘向虎门进攻。关天培率军 死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最后与驻守将 士400余人壮烈战死。
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背景)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趋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 热情,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 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 民族文化的精华。翻开历史的书卷,从 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鸦片战争
富家子弟在烟 馆吸食鸦片
经济 军事
落后的自然经济 财政入不敷出
装备陈旧 军纪败坏
工业革命接近尾声 商品经济发达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结论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 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南京条约》。
如果你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如何救民 族与危亡之中?
如今你又该如何来爱国?
成果展示(一)
成果展示(二)
成果展示(三)
举办学《鸦片战争》有感征文比赛, 请学生代表上台演讲。
自我反思
1、提倡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课堂与 现实德育结合起来。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鸦片战争》
信州区宋宅中学:吴梦江 陈晖 郑晓天 陈国斌 夏云
从古至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 渗透更 具有优势。历史史实中的政治倾向、 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 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 使人家破人亡
使清军战斗力 白银下外降流,造成清政府 财政危机
普通百姓聚集 在烟馆
南京饿死女童案吸毒母亲被判无期徒刑
远离毒品, 健康成长, 快乐生活。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等到虎门,下令将收缴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全部当众销毁,此为“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 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 史上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