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它涉及到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清朝灭亡: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是由于内部腐败、外部压力以及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导致的。
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的一场改革运动,它的目的是改革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适应外来文化的冲击。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它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学生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六、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七、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以上就是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涵盖了从近代以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以下将对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于中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导致英国发动战争。
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等。
这次战争揭示了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封闭,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体制的反思。
此外,鸦片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改革的两次重要尝试。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旨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加强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然而,由于腐败和封建观念的阻碍,洋务运动未能取得重大成果。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光绪帝下令的改革尝试。
变法旨在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图振兴中国。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变法终告失败,这也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庚子赔款等一系列事件。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
然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着政治混乱和领土问题,这时又发生了北洋政府与冯玉祥等军阀的斗争,削弱了新生的中华民国的权威。
四、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五四”是指五月四日,是由于对《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愤怒抗议活动。
这次示威活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抗议运动,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解放思想和民主运动。
五四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契机,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发生在1937年到1945年期间。
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中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期末备考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观题八素材

期末备考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观题(八)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历史,经验了以下的发展阶段:(1)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性成功之后,中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冲突:国内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国外的,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
中国起先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全国人民集中力气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行复原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同时也适时地起先进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工作。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途,起先进行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安排,并在1956年创建性地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宏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1955年夏季以后,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变更过快、形式过于简洁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当地实现了如此困难、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宏大的历史性成功。
(2)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起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冲突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须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意人民须要的状况之间的冲突。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气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须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起先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起先对适合中国状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究。
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气和他们的工作阅历,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育和积累起来的。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主观题

说明:海盟老师选了28道简答,29道论述。
简答题只有4页,已做精简,要背。
论述题10页。
因为论述题是3选2,加上很多需要自己发挥,所以大致有答题思路即可。
一、简答题1.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特点☆☆☆1804170415101504(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171011041804(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监督官员(2)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
(5)《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16041210(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61014101207(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5.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140112011107(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6.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7041604(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024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2024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19年时中国无产阶级人数约有()。
A.100万人B.200万人C.300万人D.400万人2.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3.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4.揭开全国性抗战序幕的是()A.一二八抗战B.长城抗战C.卢沟桥抗战D.八一三抗战5.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6.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推翻了封建帝制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旧民主主义社会8.革命及现代化的关系是()。
A.革命及现代化水火不相容B.革命和现代化互为前提C.革命为现代化开拓道路D.现代化是革命后的必定结果9.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日本C.沙俄D.法国10.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11.土地革命的目的是歼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使土地归()全部。
A.农民B.政府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12.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13.在近代不是对国家出路进行早期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洋务运动C.维新运动D.新文化运动14.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观题大全复习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观题大全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有哪些?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
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
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什么?(1)来源上的特点:诞生于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2)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一)从文化角度看,“中体西用”背离了中国“体用一源”的文化精神。“体用一源”是中国哲学的一贯原则,它告诉人们,一切事物的功能都只能从其本源派生或演化出来,离开本源后其功能是没用的。它同时又告诉人们,有什么“体”,就有什么“用”;一定的“用”只能来源于一定的“体”,“体”与“用”是相互不可分离的。文化是指人类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群体或人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依据。它由低到高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它们互相制约,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为“体”、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用”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成功的。而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必须全方位学习和借鉴。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在开展洋务运动时仅仅学习和吸取西方的一些科技文化,抵制其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其结果只能使中国旧有的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极力排斥异己,保护原来的科技文化,阻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3.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xx走上富强?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必定走上失败.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中国近现代史主观题九大重点知识

历史科中国近现代史主观题九大重点知识一、中国近代各阶级各阶层的抗争和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及结果和影响或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深重的内忧外患,不甘沉沦的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和阶层一直在进行着各争的原因、结果的异同。
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1936年出台了《国策基准纲要》。
把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
整个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就是以日本的这种侵华为主要特征的,其侵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上: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2、政治上:(1)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2)支持中国反动实力,扶植在华代理人。
先后支持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制华”政策。
3、经济上:(1)勒索巨额赔款。
1874年勒索白银50万两;《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起勒索中国白银4.5亿两。
(2)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取得开设工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
(3)商品输出。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商品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德三个主要国家之一。
(4)全面侵华期间掠夺沦陷区。
4、思想文化上: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意志,实现同化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究竟是什么关系?西力东侵”具体是指西方列强以历经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强大军事力量与势力,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进行的侵略扩张,同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还有邻国日本,起端是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带来了之后的明治维新与进一步西化;而“西学东渐”通常是指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各国学术思想向东方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区别是一个是武力,一个是学术 .但是,不代表武力不含学术。
“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前者偏重于武力侵略,后者偏重于学术及文化的渗透,虽前者烈,后者绵,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有所包含。
“西力东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的近代化。
2.从“中体西用“思想看洋务运动的局限“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史学界一般认为它最先是由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的:“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就是企图把中国封建的三纲五常旧伦理与近代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体”与“西用”之间存在体与用的矛盾,决定“中力塞进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牢笼。
“中体西用”自身具有体西用”具有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性,注定了洋务运动悲惨的命运。
的矛盾性表现为几点。
(一)从文化角度看,“中体西用”背离了中国“体用一源”的文化精神。
“体用一诉人们,一切事物的功能都只能从其本源派生或演化出源”是中国哲学的一贯原则,它告来,离开本源后其功能是没用的。
它同时又告诉人们,有什么“体”,就有什么“用”;一定的“用”只能来源于一定的“体”,“体”与“用”是相互不可分离的。
文化是指人类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群体或人类借以相互容,即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
它们互相制依据。
它由低到高包括三个层次的内----------约,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为“体”、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用”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成功的。
而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必须全方位学习和借鉴。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在开展洋务运动时仅仅学习和吸取西方的一些科技文化,抵制其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其保护原来的科技文化,结果只能使中国旧有的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极力排斥异己,阻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中体西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封建社会是“体”,它对应着相应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中体西用”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生产关系,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手段来巩固清朝的封建政治上层建筑,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也绝对达不到维护和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不可能成为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日益肢解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冲击着“中学为体”。
总之,试图通过吸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之“用”来捍卫中国传统之“体”的“中体西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洋务运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
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必定会走上失败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 . ,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但却不能改变中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甲午战争,洋务运,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动基本失败,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清政府内部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结果: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对外,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4.“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片面的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者,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其胜利果实也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此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北洋军阀政府篡夺,是一清朝皇室继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朵不结果实的花。
但从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整个中国革命来看,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法令、制度,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革除了一使得民主共和观念从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此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并且,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其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又是成功的,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5.谈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存在着必然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
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
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融合走向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种亲和力。
这不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性,而且由于它们在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是儒道墨三家,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对象,指是中国人都能理解的向不同文化的导向。
即使这样,马克思主义还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举例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相关观点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阴阳圈就能很好地表达这个观点。
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的。
道家说:道可道,就是万物都有规律。
再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好坏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这就鲜明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在一起。
而能体现一个国家特点的,莫过于它的传统文化,那不会因为改革开放和进行国际文化的交流就失去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有着无法磨灭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要成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开花、结果,能否得到中国人中汲取智慧。
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民的认可。
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理论。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从传播和接受方式来说,它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近代以来,中国由于落后于西方国家,不断受而后来,到侵略,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和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这些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复兴道路,然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相关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指引中国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还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取代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还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大同思想成为人民最终的理想;用科学观否定了传统的家族观;将世界观取代了封建权威崇拜观;主张“义”“利”辩证统一;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取代感性思维;用民主集中制取代人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哪一种外来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