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合集下载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在会计实践中,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务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20世纪初,会计准则的形成还比较模糊,主要是依据个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约定俗成的惯例。

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等国家开始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会计准则,如美国的“通用会计准则”(GAAP)等。

这些会计准则的形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提供了规范的依据,也促进了会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也日益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出现,标志着会计准则开始走向国际化。

IFRS的出台,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提出了统一的要求,降低了不同国家之间财务信息的不兼容性,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日益复杂多样化。

这就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与传统财务报告相衔接和统一,就需要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调整。

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新的课题也开始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这就需要在会计准则中加入更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

会计的发展与会计准则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会计的发展促进了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而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也为会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好的规范。

在中国,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放,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这就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5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行了会计准则的系统化规范,这为企业的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提供了规范依据。

2001年,中国正式开始执行国际会计准则,这意味着中国的会计准则开始向国际接轨。

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化

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化

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和标准,被用来规范组织和个人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信息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变化,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变化。

一、会计准则的历史会计准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当时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记录财务交易和财产所有权的变化。

在古代文明中,会计准则主要是基于宗教和法律规定的。

例如,古埃及时期的会计准则是根据宗教需求来规定的,而古罗马时期的会计准则则是根据法律规定的。

到了现代,会计准则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规范体系。

20世纪初,工商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人们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规范会计实践,各国开始发展和实施自己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的发展2.1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全球跨境交易的财务报告。

于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于1973年成立,开始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采用IFRS作为其财务报告的基准。

目前,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接受或要求企业使用IFRS。

这使得全球的财务报告更加一致和可比较,提高了国际投资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2.2 会计准则的转变和改革会计准则的转变和改革是一种历史和社会变革的反映。

随着经济环境的演变和企业的需求变化,会计准则也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新的要求。

例如,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会计准则开始从重视历史成本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采用使得财务报表更加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会计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会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行业的准则,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会计的起源和发展。

会计起源于古代的财务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

当时的会计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财务记录来管理和控制财务。

随着贸易的发展,会计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会计原则和准则。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会计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73年成立,开始制定国际会计准则。

1974年,IASC发布了第一份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

从此以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逐渐成为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1995年,欧盟成员国开始逐步实施国际会计准则,这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在欧洲的首次广泛应用。

随后,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其全国会计准则的基础。

然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由于各国的法律、税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协议,即“将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融合”。

这次协议被认为是全球会计准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走向全球统一的道路。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会计从过去的财务记录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逐渐发展为一门关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学科。

会计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上,还体现在预算制定、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方面。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制度经济学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制度经济学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193-01摘要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活动或会计行为的规则,因而也是一种制度。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历程,尝试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变迁进行系统研究。

最后,结合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了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变迁制度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其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颇有价值的方法,同时也对会计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会计研究的革命。

一、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准则是会计处理的原则、规范和程序。

会计准则提供了会计信息系统相互影响的框架,为会计信息系统设定人为的制约。

因此,会计准则作为制度的一部分是毫无疑问的,并可以将会计准则的变迁纳入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中,本文对其变迁的若干问题给出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二、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历程(一)会计准则的萌芽阶段(1978-1992年)1978年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相继发布了《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

(二)会计准则的产生阶段(1992-2002年)1992年,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

1992年,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

1997年,关联交易准则产生,此后在原来“两则两制”的基础上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

(三)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2000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程、最新发展与启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程、最新发展与启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程、最新发展与启示周怡摘要:会计作为沟通商业信息的桥梁,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以期能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实施工作。

关键词:会计准则;准则变迁;国际趋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一项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掀起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融资规模必将有所提升,这为我国的会计行业、会计人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以期能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实施工作。

一、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而会计作为交流沟通商业信息的重要桥梁,进行会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仅推动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也进一步坚定了会计制度改革的信心。

当有学者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与国际接轨的构想之初,传来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说他们是在搞“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坚定了会计改革的信息,澄清了会计改革的迷惑。

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11月正式发布“两则两制”,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

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正式在全国实施,在中国有着40多年历史的财务会计制度宣告终结,掀开了我国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同时,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规定了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统一标准,自此我国的会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转变,即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

葛家澍教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它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历史,并为以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订一系列具体准则开辟了道路。

我国近17年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

我国近17年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

我国近17年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或者说90年代初期,这近10年或者说10余年的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我国近17年会计准则演变发展从下面开始。

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国际化的发展基于20世纪80年代“试验”的经验,从1992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像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当时部门制度有几十种,一个部门一个制度。

参照《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

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40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并借鉴中外合资企业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

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

“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

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

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

实际上,要从1993年7月1日开始一下子把全国所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转换过来,这项工作只有在中国做得起来、做得成功,在国外是无法想像的。

这次改革也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的模式。

当然,除了模式转换外,还有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比如说,实行了资本制度、制造成本法,统一了记账方法等等。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其起点比较高,上市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在香港发行H股,如此一来对会计的标准又提高了。

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变化(3篇)

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变化(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从原始的“算术记账”到现代的会计制度,中国会计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阐述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变化。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会计记录方式——结绳记事。

当时,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交易和收支情况。

这种原始的会计方法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家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

同时,出现了“会计”、“出纳”等会计职务,明确了会计工作的职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周礼·天官》等会计著作,对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太仓”、“度支”等会计机构,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财政制度,对财政收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核算。

同时,出现了“簿记”、“会计”等会计职务,使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成熟。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国家财政管理扩展到民间经济活动。

同时,出现了“簿记学”、“会计学”等会计理论著作,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会计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国会计制度开始借鉴西方经验,逐步走向现代化。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师法》等,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会计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论文关键词] 会计会计准则一体化[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会计作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过程中的商业语言,必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即实现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际化可以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会计国际化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找出会计差异之所在;第二,会计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寻求一致;第三,会计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会计的一体化、统一化。

会计国际化的三种含义反映了对会计国际化的认识轨迹:通过沟通找出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通过协调从而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各国会计的统一。

会计国际化首先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故会计国际化也可以表述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包括两个重要的阶段:(1)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2)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阶段。

1.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处于财政制度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向会计准则方向发展。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

基本准则和相关制度颁布以后,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转轨,使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

基本准则的出台,充分说明会计规范体系的变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出台,从引起制度变迁的知识存量所需时间来分析是严重不足的。

自1989年财政部会计准则课题组发布会计准则制订的“设想”或“调查提纲”到1992年财政部发布“会计准则”,前后仅仅用3年的时间,与美国制订会计准则的时间相比(美国1960年开始准备,1970年发布第四号报告)时间要短得多。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变迁过程中,为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会计准则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的变迁轨迹,对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进行展望,并且指出新会计准则变化如何反映企业管理要求,使企业管理更适应准则变化。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企业管理我国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能单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来认识会计准则的变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来划分整个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一)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准则(1949年-197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这一时期,由于产权的高度集中,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指标,管好公有财产,不存在利润计算的问题,出现了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会计理念取向上表现为一种简单的资产负债观:只注重财产的保值增值和期末结余情况,而不关心收益的确定。

所以国家需要直接管理全国会计事务,统一会计制度的制订,更好地适应统一财政经济体制的需要。

1958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会计十条》及《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这一时期会计准则要求彻底放权,将会计核算的规范彻底打破,目的在于使会计制度符合领导和群众的知识水平,因此,这次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准则变迁,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

(二)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1979年-1992年)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动乱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其次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外资、合资等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所以在1979年-1986年我国财政部制订了一系列适应外资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包括《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对外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性内容,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外资经营企业。

美国会计准则模式的变迁及启示

美国会计准则模式的变迁及启示

美国会计准则模式的变迁及启示1. 介绍美国会计准则是指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被广泛认为是美国金融行为的标准规范。

这些标准确定了公司公开报告必须遵守的计量、会计及披露要求。

其制定与发布由美国财政会计委员会(FASB)负责,自1973年成立以来,FASB已制定了许多会计准则。

然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准则模式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将主要介绍美国会计准则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2. 变迁2.1 主要变化2.1.1 美国会计准则的起源自1930年代起,美国财务会计领域就开始出现有关会计准则的讨论。

到20世纪60年代,实施标准已经非常必要了。

然而,由于美国中央银行阻挠,这项工作迟迟不能开展。

直到1973年,美国才成立了一个由普通会计师和学者组成的专业披露标准制定委员会(APB),和由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代表组成的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

2.1.2 FASB成立后的变化FASB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维护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FASB诞生之前,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由财务会计制度委员会(CAP)决定,他们减少了证券交易法案中的会计标准编制和公开审查工作。

FASB的成立重视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提高了会计准则的质量和准确性。

2.1.3 Sarbanes-Oxley法案2002年,为了防止一系列企业会计丑闻发生,美国政府颁布了《公正和准确锐的披露法》(Sarbanes-Oxley法案)。

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必须遵守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并协助公众化维护会计准确性。

该法案的颁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它促进了公众的参与,要求公司报告和会计准则更加透明和可靠,从而加强了公众对公司财务声明的信任。

2.2 FASB对会计准则的影响2.2.1 意义首先, FASB可以制定会计准则。

这意味着FASB负责制定或修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从而使会计准则更适合实际情况,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其财务。

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

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

89经济观察/本文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制度变迁进行评述。

变迁表明政府在会计变迁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我国环境较复杂,用分阶段,分步骤的变迁策略和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在我国政府会计渐进式变迁基础上来整合,去探索会计准则变迁的正确路径。

1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借用了国际惯例。

会计准则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会计制度是经济制度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化,为确保会计信息更可靠,准确反映企业的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中国的会计准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2会计准则变迁的原因及变迁方法因会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会计技术和会计准则需求的变化,中国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会计准则的变迁变得更频繁。

会计准则反映社会需要,必体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因此,政府仍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

目前,国家对国有经济组成部分的经营者难实施监督,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也有提高[1]。

因此,我国使用分阶段,分步骤的变迁策略,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加强理论创新和完善实践条件,逐步形成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化,集我国显著特征和较强操作性于一身,与国际惯例协调的政府会计制度[2]。

3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3.1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更高要求新准则更注重原则导向,强调对交易和经济事项实质把握。

使职业判断更遵循主观性,具动态发展性,做到公平公正,进一步运用专业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职业判断。

在准则条文中,多数字“可以”而不是“应该”,选择主动权在企业中,企业结合经济事务处理的一致性,明确企业应该基于“合同条款及其反思”。

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

3.2会计环境实质性改进国际会计准则已被证明是高质量标准,表示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同具高质量。

高准则须配相应的会计环境,才能保证准则的高效实施,否则会造成信息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3]。

会计准则变迁

会计准则变迁

读《会计准则变迁有感》——基于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邓悦14109181062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跳出会计准则看准则,平时对于会计准则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时变动,从未从制度层面的视角去理解会计准则,下面就从会计准则的制度层面去分析其结构和变迁。

人类所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有利于社会活动的标准化准则,这是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威廉姆森(1979)以人类行为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为起点,提出:“制度是确立人们经济生活中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是一项社会契约。

契约的订立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制度可以分为两类:(1)行为准则;(2)产权规则。

行为准则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它给人类相互关系带来秩序和可预测性。

产权规则是社会中每一个得到社会承认和批准的预期集;这些预期是关于法律的或事实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决定了相对于他人的选择集的个人选择集。

一、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会计准则制订的前提是:多种会计惯例的并存。

制订的动因是:信息用户与信息送户的分离(薛云奎,1997)。

会计准则的前提说明了会计准则是行为准则,会计准则的动因说明了会计准则是产权规则。

(一)会计准则是行为准则会计信息是企业客观状况的主观反映,披露会计信息是一项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

因此,会计信息是有较大的主观性,易受披露行为人的动机所左右。

而信息使用者出于了解企业实际状况的考虑却专注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由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利益不一致,便产生了两者之间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矛盾冲突。

由于会计信息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追逐利益的管理当局会刻意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以最大化其效用。

当不受约束的会计行为导致多种会计惯例的并存时,会计信息逐渐丧失了其反映客观实在的刚性(汤云为、钱逢胜,1997)。

会计选择的随意性往往会损害企业外部相关者的权益。

在外部压力集团的要求下,限制多种会计惯例的随意使用以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冲突成为会计准则制订的前提。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及趋势走向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及趋势走向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及趋势走向【摘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国情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依赖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研究、总结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未来的趋势走向,对于促进、把握会计事业的更好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改革;现状;阻力;国际趋同1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1.1照搬前苏联的会计理论阶段(1949—1977)1949年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地,会计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会计模式。

在这段时期中,会计制度的发展得不到重视,会计被认为是具有阶级性的,“借贷记账法”曾一度退出中国会计舞台。

1.2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

1.3会计改革全面深化阶段(1992—2001)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也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从形式上开始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

1993年和1999年分别修订了一次《会计法》。

1997年5月,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起施行。

1.4国际化策略为主阶段(2001—2005)2005年11月,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

其他方面,2004年5月、2004年8月和2004年12月分别出台了《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内容提要:规则基础和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既不是完全原则基础的,也不是绝对规则基础的,而是多种准则制定方法的混合产物。

一项理想的会计准则必须要以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为基础。

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平衡会计信息的各项质量特征,并且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准则。

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巨挚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爆发,之后,世通、施乐等财务欺诈案又先后曝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表明现在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对问题的反思很快就集中到会计职业界,集中到报表编制和审计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上来。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美国会计准则现状的分析,提出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该具备的特征,并就我国准则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1.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原则性特征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principles-based standards),也称作概念基础的会计准则(concepts-based standards),或概念式准则(conceptual standards)。

其特点是: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例外及备选会计方法;很少量的详细的实施指南;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要依赖大量的职业判断。

fasb认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如下优点:[1]①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理解;②可以更清晰地传递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③极少的例外情况,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④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快;⑤能促进fasb与iasb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制定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会计准则。

纵观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史,美国将会计准则纳入正式的会计规范体系应该是在1939年以后。

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先后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年),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2年),至今日的fasb (1973-),准则制定机构数次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前两任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之间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和系统的理论框架。

中国会会计制度变迁(3篇)

中国会会计制度变迁(3篇)

第1篇引言会计作为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会计制度同样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制度特点、改革进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沿革1. 传统会计时期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贵族和商人等社会阶层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手工记账为主,会计方法简单,主要依靠经验进行核算。

(2)会计核算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方面。

(3)会计信息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对外披露较少。

2. 近代会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会计制度。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方法逐渐完善,开始采用借贷记账法。

(2)会计核算范围扩大,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方面。

(3)会计信息开始用于对外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 现代会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进入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

(2)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3)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扩大。

二、制度特点1. 法规体系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

这些法规为我国会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2. 核算方法科学我国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同时,借贷记账法成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便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3. 信息质量提高随着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扩大,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

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

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会计准则是规范和指导财务会计报告准备、报告和揭示的原则和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准则经历了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准则体系。

本文将回顾会计准则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发展对于会计实践的影响。

一、早期会计准则的形成在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交换活动中,已经存在着一些简单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但直到13世纪,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意大利的商人开始使用双式记账法,标志着早期会计准则的逐渐形成。

这个准则系统基于会计等式,要求在每一笔经济交易中都要同时记录净资产的增加和减少,确保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1987年成立,致力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提供统一的财务报告准则。

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经被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作出了贡献。

三、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会计实践的影响1.提高信息质量:会计准则的发展使得财务报告更加准确、可比性更强。

统一的会计准则确保了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使得财务报告更具可比性,提高了用户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降低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的演变促使公司更加透明和可预测。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规则记录和披露交易和事项,降低了操纵财务信息和欺诈行为的可能性,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3.促进跨境投资: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财务报告,降低了跨境投资的风险。

投资者可以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更好地决策。

4.适应新业务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商业模式和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以适应新的业务环境。

比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会计准则针对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原则到现代的复杂体系的过程。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会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业活动早期的记录和计算需求。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会计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而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行的。

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对于企业和会计专业人士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于商业活动和会计教育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原则和制度,其发展历程早在古代的商业活动中就有了雏形。

古代的商业活动中,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记账的方式来记录交易和资产,以便掌握商业活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会计也逐渐变得专业化和规范化,会计准则也开始逐步形成了规范。

196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都各自为政,各不相同,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1973年成立,开始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1989年,IASB发布了首个国际会计准则,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度化进程正式开始。

此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计准则,以规范全球范围内的财务报告。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卜筮记事、统项记账、对账确信等记账方法。

而现代会计准则的形成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

1985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先后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修正方案》和《企业会计准则修正方案》等,逐步完善和规范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2019年,我国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此次修订对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影响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对商业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其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一旦会计准则发生变化,企业就必须根据新的准则来调整自己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会计成本,还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财务状况。

从经济学理论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迁

从经济学理论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迁
从经济学理论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迁
口文 / 李晓麓
提要
不存 本文通过经济学理论 的阐 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这 时, 在其他任 我们都 知道会计 准则是 具有经 济后
能够在不损害某些人利 益的 果的, 泽夫在 经济后果’ 说兴起 ” 学 一文 述, 并结合会计 准则制 定模 式 , 以及得 出 何一种方案 , 前提下 , 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 或者说 , 在 中认 为, 从六 十年代起 , 国会计 界开始 美 的会计 准则制 定模 式的最佳范式 , 探讨我 而所 谓经济 任何行动 方案 的变化 , 在使 一 意识到会 计信 息的经济影响 。 国会计 准则制定模 式的演进过 程及 未来 最优化下 , 部分人受益 的同时, 至少会使某一个或几 后果 , 按照泽 夫 的理解 , 指会计报 告将 是 发展 。 关键 词: 经济学理论; 会计准则制定模 式 中图分类号:2 文献标识码 : F3 A 个参与者利益受到损害。 影响企业、 政府、 工会 、 投资人和债权人 的 3科斯定理。 、 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 决策行为, 受影响 的决策行 为反过来 又会 济学关于产权安排、 易费用与资源配置 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这 样, 交 不同的 外部性问题的方案 。 科斯定理包括科斯第 帕 累托最优 的会 计准则 , 使会 计准 则

合 定理、 科斯第二定理 以及科斯定理 的推 的经 济 后 果 最 公平 、 理 。 1 经济人假说 。亚 当・ 、 斯密 以来的 自 论 。 科斯第一定理: 如果交易费用为 0 市 , 我们 也可 以认 为会计 准则 是一种 制
点 。本 文 试 图通 过 对 一 些 学 者 研 究 的 总 《 会 成 本 问题 》 《 业 的 性 质》 篇 论 另 一 部 分 人 受 损 。 因此 , 们 的 思路 应 该 社 和 企 两 我

会计准则的演变从古至今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演变从古至今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演变从古至今的发展会计准则是规定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呈现方式的规范。

它们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代。

本文将介绍会计准则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1. 古代会计准则的演变在古代文明时代,没有明确的会计准则。

然而,人们在商业和财务活动中已经开始记录和跟踪交易信息。

最早的会计准则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古埃及人使用详细的会计记录来管理财务事务,这些记录包括财产的价值、交易的日期和涉及的各方。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会计准则逐渐发展。

希腊的商人使用会计账簿记录交易和债务,并且采用了复式记账法,这是现代会计准则的基础。

罗马帝国使用更加复杂的会计系统来管理财务事务,它们的会计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

2. 中世纪的会计准则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商业活动开始迅速发展,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他们发展了双式记账法,这是现代会计准则的核心原则之一。

同时,中世纪的商业贸易涉及的国际经济交易和多种货币之间的兑换,这促使人们对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意大利的商人们发展了更加复杂的会计准则和标准。

3. 现代会计准则的形成在18世纪和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现代会计准则的形成。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公司规模扩大,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呈现变得更加复杂。

这要求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和规范。

在19世纪末,公司法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公司法的要求,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会计原则和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这促进了会计准则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各个国家开始出台了自己的会计准则。

20世纪,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增多加快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IFRS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会计准则,被许多国家采纳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内容提要:规则基础和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既不是完全原则基础的,也不是绝对规则基础的,而是多种准则制定方法的混合产物。

一项理想的会计准则必须要以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为基础。

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平衡会计信息的各项质量特征,并且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准则。

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巨挚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爆发,之后,世通、施乐等财务欺诈案又先后曝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表明现在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对问题的反思很快就集中到会计职业界,集中到报表编制和审计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上来。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美国会计准则现状的分析,提出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该具备的特征,并就我国准则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1.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原则性特征
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Principles-basedstandards),也称作概念基础的会计准则(Concepts-basedstandards),或概念式准则(Conceptualstandards)。

其特点是: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例外及备选会计方法;很少量的详细的实施指南;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要依赖大量的职业判断。

FASB认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如下优点:[1]①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理解;②可以更清晰地传递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③极少的例外情况,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④对不
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快;⑤能促进FASB与IASB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制定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会计准则。

纵观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史,美国将会计准则纳入正式的会计规范体系应该是在1939年以后。

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先后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年),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2年),至今日的FASB(1973-),准则制定机构数次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前两任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之间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和系统的理论框架。

所以,FASB成立伊始,除了针对重大的会计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外,就全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理论架构,其结果即为先后发表的7辑《财务会计概念说明》,该系列概念说明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框架,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基本上就是以此概念框架为指导的。

特别是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要素定义后,只有符合概念框架中定义要求的要素,才会被计量和确认,纳入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至少站在报表编制者的角度,只有满足财务报告要素定义的项目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相关的。

所以,从会计准则制定以概念说明为基础框架来看,应该说美国的会计准则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根据财务会计概念说明第二辑,会计准则对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是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表现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Schipper 认为,实现可比性和一致性的愿望,是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因。

[2]
也就是说,不同企业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如果相同的业务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不同的实体以及一个实体不同时点上的财务报告,才有可能进行比较和评价。

只要同意可比性是合理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有助于决定合适的准则。

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致力于提供可比、相关和可靠的财务报告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美国现行公认会计原则中不乏原则基础准则的例子。

颁布比较早的如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34(利息费用资本化)和SFASNo.52(外币折算),最近颁布的如SFASNo.141(企业合并)和SFASNo.1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特别是SFASNo.141和SFASNo.142这两项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合并只要求唯一的会计处理方法,即购买法;要求被购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将购并中产生的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而不是定期摊销。

这三个方面均体现出原则基础的特征。

2.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则性特征和原因
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Rules-basedstandards),也称作界限准则(Brightlinestandards),或菜单式准则(Cookbookstandards)。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详细具体,有大量的界限检验(Bright-linetest)、处理范围及处理方法的例外(Exceptions)和数量众多的操作指南(Guidance)。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越来越规则化,这主要表现在:(1)美国现行公认会计原则中存在大量的数量界限。

被广受指责的是特殊目的实体的3%的合并界限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的75%和90%的确认标准;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中,规定了权益结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