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合集下载

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

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

词语破碎之处何物存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倪志娟内容提要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试图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

以往在认知过程里被当作一种透明介质的语言,接受了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的聚焦透视。

对语言的关注,是人类认识能力深化的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但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哲学正在将语言神秘化、迷信化,从而陷入了语言的牢笼。

关键词语言;转向;语言分析哲学;存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标识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和差异。

现代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将语言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力图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

那么这一转向是否真正解决了传统哲学的危机呢?它对哲学的真实意义何在呢?一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

首先是语言分析哲学的兴起。

从哲学产生之初,语言问题就包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只是人们一直将语言作为再现事物的本质、表达思想的工具。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关注的是万物的本体问题;近代以后,认识活动的主体及其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

到19世纪末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又动摇了“由笛卡儿创始的、与牛顿力学同时发展起来的近代哲学范式”(库恩语)。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语言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构成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学因素,制约着科学理论的进步和深化。

对于科学理论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的精确性质,而是对被观察到的东西(即理论事实)给出解释性的表述,因为正是这些理论事实的集合构成了科学知识的基础。

”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知识都要通过特定的科学语言系统才能描述、解释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而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知识领域里使用变元和量词所意指的东西,从而保证逻辑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评介了维特根斯坦、蒯因、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几位语言哲学家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多汲取哲学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建能够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中国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应该改变单纯工具论、实用论的目的,重新认识语言的作用和价值。

标签:语言学语言教学西方哲学语言观评介一、引言现代西方哲学家通常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转变,称为“语言的转向”,并把这种转向看作哲学中的一次伟大变革(涂纪亮,1993)。

语言问题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中心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

西方哲学为什么把哲学研究的本体转向语言,转向的动因何在,这一问题引起诸多学者的思考与讨论。

基本共识有二:其一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危机,需要更换;其二是语言最适合作为研究的对象。

虽然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代替了对认识的探讨,实现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哲学家的语言研究与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从表面来看,哲学家倾向于探讨大的理论问题,语言学家倾向于对语言的精确描写;从渊源关系上来说,语言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更具体。

究其本质,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什么是语言”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存在分歧。

另外,哲学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正如李晓红(2015)所言,语言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给语言学打上了烙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学理论,而且还拓展了语言研究的领域。

语言教学从语言哲学中也可以汲取丰富的养分,因为语言教学本身包含着对“人”的教育。

语言教学走向系统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建设是明智的选择,缺乏理论视野的语言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语言哲学的视域来反思和改革语言教学,必将扩展语言教学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哲学研究的层次和境界,促进语言教学的哲学转向。

本文從语言学(包括语言教学)的视阈对几位西方哲学大家的语言观加以评介,汲取语言哲学的思想精华,藉此思考中国语言学的理论问题,思考语言教学(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摘要】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是哲学领域内的重要讨论话题。

维特根斯坦的象征观念强调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的限制性和描述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则强调世界的存在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两位哲学家在象征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维特根斯坦更侧重于逻辑语言的分析,海德格尔则更注重存在的哲学。

两位哲学家的象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哲学家关于语言、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尽管象论在历史地位上不如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突出,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的意义在于启迪了后人对于语言、存在和哲学的思考,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望未来,象论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哲学思想探索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象论、象征观念、存在哲学、对象论、影响、历史地位、意义、未来、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简介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领域里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都对象征和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主要关注语言的象征性,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而事物的意义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表达和理解。

海德格尔则更注重存在和存在意义的探究,他认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象征观念上虽有一定的分歧,但却都强调了人类对于意义的需求和寻求。

两位思想家对于象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于对人类思维和存在方式的影响。

他们的象论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人文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既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又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两位思想家的象论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和意义在人类思维和存在中的作用,同时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是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正文2.1 维特根斯坦的象征观念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象征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关于解释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的对话

关于解释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的对话

就是 “ 语 言转 向” 。 可 以说 , 中国学术界对语言转 向的 介 绍成果 是相 当丰富 的 , 但“ 语 言转 向 ” 在 中 国却几 乎 没有发 生 , 这不 能不让我们感 到遗憾 。 我们太在意
新 的学术 潮流 ,而忘记 了学术思考 是不 以时 间和潮
流 派都得 到机会 在 中国的学术 土壤 里进 行试 验 , 可 以说 , 这3 O多年 的学术 接受是 相 当高效 的 。从 学术
第2 9 卷 第5 期
V0 1 . 2 9 No . 5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说 明语言研究 已经展示 出其弱点和缺 陷 ,我们 已经
可 以直接 跳过语 言研究 , 而转 向文化研究 。 这种观点
是 相 当具有益力 的。但这样 的观点忽视 了一个最 重要 的维度 , 即最新 的学术不一 定就是最佳 的学术 ,
还 有一点就是 , 某些学术路径 是难 以跳跃 的 , 这 指 的
做 的工作 吗? 王峰 : 也不是 。认识 到这一点是有一个过程 的。 我 的博士论 文做 的是文本意义研究 ,从语言研究 的 角度说 , 这是起 步阶段 , 但还没有达到 后来这么 自觉
脉络上 的 自然发展 ,这 实际上导致 了一个非 常严重 的问题 : 学术 浮躁症 。我们经常这样来 假设 : 西方学
术 已经过 “ 语言转 向” 进入 “ 文化研 究转 向” , 那 么这
言学转 向是 中国学界必须 经历的学术历 程 ,您 能够 再详 细讲 一讲 吗? 王峰 :好 的 ,我很 愿意有 机会跟你 交流这个 问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焦卫华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1)003
【摘要】海德格尔作为现象学的代表,维特根斯坦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家,二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交锋,但在学理层面上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对语言的研究作为二者共同的主题,使他们都看到了语言本身的危险性和缺陷,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分析消解形而上学,海德格尔通过为语言建构存在论基础克服形而上学,可以说他们都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我们和世界的源初遭遇.通过对二者语言哲学的比较,可以看到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如何在更深的层面上交流和沟通,从而对英美和欧陆哲学进行全新的审视.【总页数】6页(P67-71,83)
【作者】焦卫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言、象、意关系新论——从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解读 [J], 张茁
2.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道家言意之辨的比较 [J], 陈佩佩
3.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比较 [J], 孙曙光
4.对“说”的哲学理解——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观点比较之研究 [J], 陆杰荣
5.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终结——叔本华的意志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比较[J], 杨玉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现代西方美学革命的重心和焦点是围绕语言展开的,美学语言释义学的全面崛起和发展就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但是,在认识论时代,在理念本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语言问题是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学的主要问题的,因为语言仅仅作为一种受理性支配的符号,仅仅是意义的记录和反映,是主体和客体交流的工具,理性是先存者、中心或主宰,而语言只是派生物、边缘或从属者,语言是理性的永恒辩证运动的必然外在表现形式。

而在现在,从语言入手,以语言取代理性本质主义中心,以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理性与感性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革命,就是对认识论地位的动摇和摧毁,这是其一。

其二,从语言入手,重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一方面可以恢复语言在古希腊时代就具有的本体论地位:另一方面,这个本体论一俟奠定,就可以打开一个新的通道,使美学进入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天地。

其三,由于近代语言学的突出成就,人们对语言的了解日渐深入和广泛,语言已经广泛地涉及到人类认识的一切方面,这个革命一旦成功,就可能使人类文化发生巨大的变革。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说,语言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此,现代思想大师几乎是同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不同的方面开始思考语言问题的,而对此首先取得重大突破的是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与其他思想家不同,海德格尔一开始就把语言放在本体论的地位予以思考。

他的目的有二,一是要找到它的本源,恢复语言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二是通过解构和批判传统语言思想,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找到它的归宿,这即是美或诗意的归宿。

海德格尔明确地指出,“形而上学以西方逻辑和语法为形式,很早就开始解释语言。

我们今开只能推测这个过程中隐含的意义。

把语言从语法中解脱并放置更原始、更基本的框架,这是留给思想和诗歌的任务。

”[(1)]他认为语言问题最终是一个美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和存在密不可分,或者它们本身就具有此在的存在特征。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
锋 , 在 学理层 面 上有很 大的 共通之 处 。对语 言的研 究作 为二 者共 同的主 题 , 他 们都 看 到 了语 言 但 使 本 身的危 险性 和缺 陷 , 维特 根斯 坦 通过 语 法分析 消解 形 而上 学 , 海德 格 尔通 过 为语 言 建构存在 论基 础克服 形 而上 学 , 以说 他 们都 是从 语 言本 身 出发 探 究我们 和 世 界 的 源 初 遭遇 。通 过 对二 者语 言 可 哲 学的 比较 , 可以 看到 分析 哲 学和现 象 学如何 在 更深 的层 面上 交 流和 沟通 , 而对 英 美和 欧陆哲 学 从
言 的生存论 存在 论基 础是 话 语 ” “ 语 同现身 、 会 ,话 领 在生存 论 上 同样 源始 ” [ 1 。 10 15
虽然《 在 与时 间 》 有 全面 展开 对语 言 和话语 存 没 的研究 , 为后期 致 力 于 从 语 言 着 手 存 在 的 思 路埋 但
下 了伏笔 。其 实在 前 期 的存 在 论 分 析 的过 程 中 , 他 就 意识 到 了语 言 的危 险性 , 词 语作 为 符 号 的 静态 即 性 和凝 固性对其 所 表达 的 意义 的 动态 性 的影 响和误 导 。所 以他对 许多 已经 被 历 史 对 象 化 了 的词 汇 , 如 “ 在” 人 ‘ 名 ” 存 “ 命 等重 新 作 出 了存 在 论 解 释 , 图 试 以重 新解 释常用 词 汇甚 至创 造新 词 汇来 反对 流 行 的 对象 化和 实体化 造 成 的对 词 汇 的僵化 理 解 。在 与 日 本学 者手冢 富雄 的 一 次 对 话 中, 说 , 现 在 我 更 清 他 “ 楚地 看到 了那种 危 险 , 即我 们 的对 话 的语 言 不 断 地 破坏 着我们 对所 讨论 的事 情 的道说 的可 能 性” [1 。] 2毗 我们 总是遗 忘存 在 , 以理 性 的 反 思 将 纯 粹 的 同一 并 性看作 认识 的基 础 , 共 性 看 作 由归 纳 得 到 的 抽 象 将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4)02-0001-05现代削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

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存在、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

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修辞论美学、否定美学等又往往在青眯存在(此在)与语言的同时,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

未来美学本体既不是中国主流美学的‚实践‛,也不是西方美学的‚存在‛和‚语言‛,而是包含实践与语言的‚生活存在‛。

一、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

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

叔本华、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其间经由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完全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

前一使命由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完成,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

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弗洛伊德,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知识词典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001-009B7美学徐良19951995语言释义学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

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

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

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通常总要有预先的准备。

”英国思想家亚·沃尔夫在论述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巨大转折时所说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它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但是,这个新的美学时代并不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整体的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机构成。

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科学文化对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成了人类文化前所未有的现代转折。

西方美学在由近代向现代这场巨大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语言学对美学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学问题,都可以归之于语言问题,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体现。

一自从人类诞生以后,语言就和人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一切想法和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意义的。

语言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而且所有的意义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示、传达,这样解释和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一切的想法和活动都归之于语言的活动,离开了语言,人的任何思想和活动都无法进行。

“之间”释义

“之间”释义

“之间”释义
陶炼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正> “之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它位居“使用度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的第505位。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补编》都没有收“之间”。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收了“之间”,说“之间”“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可以“指处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陶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词典释义与词典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探 [J], 黄群英;章宜华
2.义素分析释义法与词典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J], 黎千驹
3.释义学、中国释义学及中国释义学史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J], 张亚东;杜瑶瑶;
4.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J], 徐良
5.空指代的控制与“自己”的释义——论英、汉语之间的一些参数差异 [J], 胡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为误读

何为误读

误读发布时间:2010-03-18 浏览次数:一句话概说误读一词英语是“misread”。

牛津字典解释:“read or interpret ( text , a situation , etc. ) wrongly”(错误地阅读或阐释文本或某一情境,等) 。

按照这一解释,误读是一种错误的阐释行为。

如果用传统的逻各斯中心的正/ 误、优/ 劣等二元对应的范式来看,误读是正读的反面,实不可取。

可是,20 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兴起的解构主义颠覆任何已有的定式、成规和权威,扬弃一元话语,宣扬多元共生,视误读为解构阅读,创造性阅读,变误为正,误读一时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议论的话题,引发出种种理论。

误读有微观和宏观(或狭义和广义) 之分。

文本的误读属微观,文本之外(如传统、文化、历史等) 的误读属宏观。

误读属阐释学范畴,因此与阐释学理论多有重叠。

大背景解说远背景误读与阐释共生,也就离不开阐释学。

希腊神话中为宙斯和众神传递信息的Hermes (赫耳墨斯)是Hermeneutics(阐释学) 一词的词源。

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就对荷马的史诗作寓言性的释义,一直延续至公元3 世纪。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历史和文化有“多重角度”,也就是说,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历史和文化,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用4重释义法阅读《圣经》表明:上帝创造的世界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种阐释的象征。

庄子在《天道篇》的一则寓言中写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向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矣!”这段对话至少说明两点:一,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可以有全然不同的阐释。

二,圣人已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历史距离”会引起误读。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对荷马和维吉尔的作品作基督教寓言式的阅读。

18 世纪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反对这种阐释方法,他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置身于作者的地位,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以及作者所生活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知识词典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001-009B7美学徐良19951995语言释义学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

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

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

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通常总要有预先的准备。

”英国思想家亚·沃尔夫在论述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巨大转折.时所说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它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但是,这个新的美学时代并不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整体的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机构成。

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科学文化对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成了人类文化前所未有的现代转折。

西方美学在由近代向现代这场巨大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语言学对美学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学问题,都可以归之于语言问题,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体现。

一自从人类诞生以后,语言就和人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一切想法和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意义的。

语言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而且所有的意义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示、传达,这样解释和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一切的想法和活动都归之于语言的活动,离开了语言,人的任何思想和活动都无法进行。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内容提要】【关键词】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主体;符号编码;语言转向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诞生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巨大的文化-经验断裂中,其理论和话语的构成逻辑及主导力量与传统美学理论的话语构成完全不同,并经历了一系列话语构成方式上的巨大转变。

以下是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现代美学话语逻辑取代传统美学话语逻辑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经验系统划归为一个长时段,其开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它是由漫长的农耕-手工劳作:狩猎、作物的种植、动物的驯化、土地的开垦、食物和工具的手工制作……逐渐累积而成的。

在身体劳作中,不仅事物到来,人自身也通过身体劳作而向自身呈现。

这是一种实际的、实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纯粹认知关系。

这一漫长积累过程所形成的是农耕-手工劳作的文化-经验系统,它的轴心原理就是身体劳作的“生存意向性”与物之物性的“交互转让”。

在这种劳作的“交互转让”中,人不仅获得了大地、天空、风雨、海洋的无言的馈赠,获得了食物、衣服、房屋和持续生命的保证,而且领悟了自身的限度和自由,形成了对“无言馈赠者”的虔敬。

此限度、自由和虔敬便是人生存的神性,并凝结为宗教中的神,甚至手工劳作的器具、物之物性所呈现的形式也是神圣的。

农耕-手工文化-经验系统围绕着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的“交互转让”而形成,它的智慧风貌也集中体现为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交互转让”的智慧,此即为“艺”。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以掌管一种或几种“技艺”为其资本;中国原始儒家的“六艺”、老庄追求与“道”相化的“游”(如庖丁解牛),也同样以手工劳作中让物是其所是地呈现为诞生地。

传统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诞生于这种“艺”,它们围绕着身体-手工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的“交互转让”的话语逻辑和语境而形成。

西方的模仿概念、中国的“神与物游”这些磨塑其审美和艺术活动达两千年之久的原则,就是诞生于这种“交互转让”的语境中。

在这种“交互转让”中有自由和存在的真理。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牛宏宝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牛宏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西方马克思主义值得借鉴的四个方面 [J], 郑国玉
2.西方话语转换及其表现——“中国模式”之争的源与流 [J], 轩传树;马丽雅
3.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话语转换与思路创新 [J], 李庆钧
4.从现代美学的四个论争看鲍勃·迪伦艺术 [J], 陶锋
5.网络虚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转换的四个向度 [J], 赵子林;黄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分析美学何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美学的启示

语言分析美学何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美学的启示

语言分析美学何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美学的启示
王峰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以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为基础的语言分析美学是一种有待开掘的美学研
究方法。

这是一种防御性美学,对形而上美学式的、普遍性的美学论断持怀疑态度,并运用语言分析方法对形而上美学的大概念进行彻底质疑和否定。

从表面上看,这是在消解美学,其实不然。

语言分析所破解的是普遍式美学论断,它并不走向彻底的解构主义;相反,通过语言分析,美学重新在语言使用的基础上获得重生,在美与艺术的分析上提出新的建设性方向,构建出新的美学语法。

【总页数】12页(P84-95)
【作者】王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超越本质主义回归生活之流--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对现代美学的意义 [J], 梁海

2.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观探析 [J], 王海东
3.论阮籍前后期美学思想的转向——以其音乐美学思想为例 [J], 郑琳;何一波
4.论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及其对分析美学的影响 [J], 胡健
5.由镜到网:美学思维方式的中国革命——论李泽厚后期美学的伦理转向及启示 [J], 郝二涛;侯欣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现代西方美学革命的重心和焦点是围绕语言展开的,美学语言释义学的全面崛起和发展就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但是,在认识论时代,在理念本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语言问题是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学的主要问题的,因为语言仅仅作为一种受理性支配的符号,仅仅是意义的记录和反映,是主体和客体交流的工具,理性是先存者、中心或主宰,而语言只是派生物、边缘或从属者,语言是理性的永恒辩证运动的必然外在表现形式。

而在现在,从语言入手,以语言取代理性本质主义中心,以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理性与感性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革命,就是对认识论地位的动摇和摧毁,这是其一。

其二,从语言入手,重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一方面可以恢复语言在古希腊时代就具有的本体论地位:另一方面,这个本体论一俟奠定,就可以打开一个新的通道,使美学进入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天地。

其三,由于近代语言学的突出成就,人们对语言的了解日渐深入和广泛,语言已经广泛地涉及到人类认识的一切方面,这个革命一旦成功,就可能使人类文化发生巨大的变革。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说,语言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此,现代思想大师几乎是同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不同的方面开始思考语言问题的,而对此首先取得重大突破的是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与其他思想家不同,海德格尔一开始就把语言放在本体论的地位予以思考。

他的目的有二,一是要找到它的本源,恢复语言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二是通过解构和批判传统语言思想,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找到它的归宿,这即是美或诗意的归宿。

海德格尔明确地指出,“形而上学以西方逻辑和语法为形式,很早就开始解释语言。

我们今开只能推测这个过程中隐含的意义。

把语言从语法中解脱并放置更原始、更基本的框架,这是留给思想和诗歌的任务。

”[(1)]他认为语言问题最终是一个美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和存在密不可分,或者它们本身就具有此在的存在特征。

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语言、存在它们本身都具有谈论、说话的意思,使事物无遮蔽地显露出来,并展现于我们面前,而且这是语言最根本的特性,所以“归根到底,哲学研究终得下决心询问一般语言具有何种存在方式。

”[(2)]海德格尔认为,这即是言谈,“语言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是言谈。

”[(3)]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和言谈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尽管语言和此在的活动紧密关联,但是言谈比起语言来和此在的关联更为紧密,更为源始,更具有存在的特性。

“言谈,同现身、领会在存在论上是同样源始的。

……言谈是此在的可理解状态的勾连,展开状态则首先由在世来规定;所以,如果言谈是展开状态的原始存在论性质,那么言谈也就一定从本质上具有一种特殊的世界式的存在方式。

现身在世的可理解状态道出自身为言谈。

可理解状态的含义整体达乎言辞。

言辞生于含义而荫蔽含义,却并非言词物得而具备含义。

”[(4)]在这里,言谈、现身、理解、解蔽、存在具有相同的意义,言辞生于含义,而这个含义又不是因为表明词物而得来的,根据什么得来呢,根据存在。

语言是比言谈更直接的东西,“把言谈道说出来即成为语言,言谈就是存在论上的语言。

”[(5)]所以语言和言谈又是相同的东西,它们都和此在的存在有关,这是无可怀疑的。

有了这个缘故,任何意义上的语言都有可能由此引入生存的本体论方向。

美及其艺术创作即是如此。

“当人思考存在时,存在就进入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

人栖居于语言这寓所中。

用语词思索和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寓所的守护者。

”[(6)]在海德格尔看来,运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就是建筑,作品就是寓所,作家和诗人就是这寓所的看护人。

对于艺术家的作品,“不论就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两者的关系而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

”[(7)]但是,真正能被称为居所和守护人的作品和作家并不多,在他看来只有少数的几位如索福克勒斯、荷尔德林、里尔克、梵高等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守护人。

而美,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和语言相连的东西,美是存在在语言作品中的显现。

美,成为存在之真理被显现的途径:它如一束光芒把存在从晦蔽处引入澄明地带。

“这种光照将自己射入作品,这种进入作品的照射正是美。

美是作为敞开发生的真理的一种方式。

”[(8)]海德格尔在其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论述中,意味深长地经常运用光、照射、澄明、淀露、泄示、呈现、显现、解蔽等词,其矛头直接针对传统哲学和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镜子说,不仅是一种本体论的置换,实际上也是一种方法论的置换,镜子与灯,是两个不同时代哲学美学和语言学的不同追求,而美学的语言释义学也就因此获得了新的意义。

这就为审美解释开辟了许许多多新的前景和方向。

既然是灯,而不镜子,那么那个高高在上的永不变化的理念本质就不再是唯一的前提了。

审美的理解和阐释随着光芒四射的灯光,可以走进一个个被照亮的天地。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把握和理解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以及由此而来的审美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经常把语言和诗相提并论,并且把诗作为一切思想的最后归宿。

他反对传统的逻辑语言,逻辑语言迫使语言委身于理性,“诗意语言”的重视正好说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意图和方法论目的。

他说,“语言本身在根本上是诗,……诗在语言中产生,因为语言保存了诗意的原始本性。

”[(9)]“投射的言说是诗”,“诗作为澄明是投射”,“诗意只是真理光明投射的一种方式”,“艺术的本性是诗,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的建立”,“建立是充溢、赋予、赠送”,“投射是敞开或者显示。

”[(10)]诗意的把握、诗意的理解、诗意的居住等等,这是一种十分激进和冒险的主张,有着强烈的破坏性,它意味着把逻辑、规范、理性等全部从语言活动中完全排挤出去。

海德格尔晚年最终走向一种诗意的追求,就最深刻地表明了这一点。

海德格尔在重构和确立语言本体论的同时,也进行了对释义学的本体论思考。

他是从重新追向logos的本源倾向着手这项工作的,他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开始。

在前苏格拉底时代,logos的基本含义是言谈,但是在苏格拉底时代以后,哲学家们对这个词进行了形形色色的随心所欲的解释,被赋予为理性、判断、概念、定义、根据、关系等含义。

海德格尔认为,“logos作为言谈,毋宁说恰恰等于把言谈时话题所及的东西分开出来。

”[(11)]他认为阐释无非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12)]这正符合现象的观念,因此他把自己的阐释工作称之为现象学的释义学,他说:“现象学描述的方法上就是解释。

此在现象学的logos具有诠释的性质。

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悟宣告出来。

此在的现象学就是释义学。

”[(13)]这是释义学的主要工作也是第一层意义;释义学的第二层意义是整理出一切存在论探索之所以可能的条件;释义学的第三层意义为它是生存的存在论状态的分析工作。

哲学和释义学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普遍的释义学存在论。

显然,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与语言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根源于他的存在论的本体论。

很清楚,海德格尔的释义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释义学,它不是以客观的理性原则为前提的,它不是为了追求客观对象的本质为目的,而是以此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解释领会此在本身的存在。

他不仅为此在的存在论阐释建构了本体论的基础,而且使其在更广泛的生存论状态上成为可能。

这就为以后的语言释义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海德格尔对语言释义学存在论的分析,以及由此建立的美学语言释义学本体论基础,表明了近代美学的认识论的本质主义不仅是彻底错误的,而且它所依赖的那个形而上学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西方美学由于这种新的本体论的奠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广义的美学语言释义学从此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流,并终由伽达默尔等人的推动,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二维特根斯坦从另外一条途径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思考。

他的哲学就是一种语言分析哲学,他的全部思想就是语言释义学的思想,他的美学就是一种语言分析美学,他是把语言分析美学“推进到决定性转折点上的头一个人”。

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是直接从日常语言分析入手开始他的工作的。

他在其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的学说中,使近代以逻辑语言和理性语言为“镜子”的反映论遭到了严重打击,使近代美学占传统地位的认为事物有共同的、固定不变的本质主义观点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并以此确立了一种新的美学语言释义学。

他明确指出:“传统思想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义的。

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确定它们的荒谬无稽。

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它们是属于善或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14)]维特根斯坦不仅彻底击中了近代认积论的本质主义哲学要害,而且使哲学和美学发生了根本的转向,转到语言释义上来。

他从日常语言分析开始他的哲学批判和美学批判,他说:“我们称作符号、词、句子的东西有无数种用法。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语言做许多不同的游戏从而使它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用它来下命令、服从命令,描述一个事件的外表或陈述对它的预测结果,根据一个描述构造一个对象、报告一个事件、思考一个事件、形成或试验一个假设、用图表陈述实验结果、构思和欣赏小说、做游戏、唱歌、猜谜、开玩笑、讲笑话、解数学题、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询问、感谢、诅咒、打招呼、祈祷”,等等[(15)]。

这样,语言就等同于工具,同一个工具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法,因而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般语言理论。

在语言的这种“游戏”--多种用法中,只有某种相似性,而没有共同的本质性。

他举例说:“想一下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吧,有锤子、钳子、锯子、螺丝起子、尺子、熬胶锅、胶、钉子和螺钉。

词的功用就和这些东西的功用一样是各种各样的。

”[(16)]然而,我们对词的用法的误解的根源之一,就是这种不同语言领域的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似性。

因为本质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人总是想通过这种相似性寻找某种共同的本质,而忽视它们的实际状况。

因此他们往往只看到共同性,以假的共性抹煞真的个性。

特别是在我们从事审美活动的时候。

比如有人说“这朵白菊真美”、“这朵红菊更美”时,那些持认识论的本质主义者肯定不会满意,而会说那不过是在举例,而我们追寻的是菊花的美的一般的不变的特征、共性和本质,因为它符合了这种美的共性本质它才是美的。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的日常语言理论中对这种认识论的本质主义作了更为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追求事物共同不变的本质而轻视其特殊、具体、变化的方面乃是对我们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误解。

因为我们日常对某个概念使用的不同情况中,总有某些相似性,而人们则误认为这是一种共同性。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对日常语言的误解,从而克服本质主义呢?维特根斯坦要我们“去看,而不要去想”,他认为我们用这种求实而非理想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时,我们就会惊人地发现,在我们用某一名称称呼的各种事物中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的不变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