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板设计规范(11页)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 V1.0.
AW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A版(第0修改)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批准:年月日2011-11-15 发布 2011-12-15 实施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1 目的为了规范公司产品的PCB 工艺设计要求,使得PCB 的设计从生产、应用等角度满足良好的生产装配性、测试性、安全性等要求,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构建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成本优势。
2 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公司自主开发的PCB 设计以及PCB 审核。
3 职责一般职责参考PCB管理规范。
4 工作程序4.1PCB 设计模板使用CADENCE 软件设计PCB,可以直接选择使用设计模版:Template.brd ,模版中已经配置完成了以下4.1.1-4.1.6 的内容。
模版使用时可以直接将模版文件复制、重新命名形成新的PCB 设计文件。
4.1.1 设置Drawing Parameters按照IPC 标准,PCB 设计中使用的绘图单位为毫米(mm),精度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3 位。
根据我们通常的PCB 尺寸,选择PCB 设计图纸尺寸为A3,如果PCB 尺寸超过A3 大小,则可选择A2 或其他。
根据以上设置Drawing Parameters 如下:●User unit:Millimeter;●Size:A3●Accuracy: 3●Drawing Extents:W:440,H:3174.1.2 PCB设计Format 文件PCB 设计图纸框图FormatA3.dra 文件保存在Cadence 封装库中。
通用模版已经将该文件导入完成。
4.1.3 器件布局栅格的设置元件密集的PCB 栅格设置为0.05mm ,其他PCB 的栅格以0.05mm 的倍数递增。
4.1.4 文字字体设计规则根据PCB丝印层设计规范的要求,共需要四种字体规格,即常规、小字体、对外接口的接插件丝印标号字体以及PCB 编码和设计日期。
具体设置见下表:WIDTH HEIGHT LINE SPACE PHOTO WIDTH CHAR SPACE 常规35(0.89) 50(1.27) 30(0.76) 7(0.18) 6(0.15)小字体16(0.41) 50(1.27) 30(0.76) 4 (0.1) 4(0.1)接插件50(1.27) 80(2.03) 30(0.76) 10(0.25) 8(0.20) CODE 50(1.27) 80(2.03) 30(0.76) 10(0.25) 8(0.20)PCB 模版中已经将以下几种字体在“TEXT SIZE ”中的1、2、3 项中增加。
最新smt印制板设计规范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SMT印制板设计规范錫膏印刷缺陷分析SMT印制板设计规范缺陷類型可能原因改正行動錫膏對銅箔位移印刷鋼板未對準,鋼板或電路板不良調整印刷機,測量鋼板或電路板短路錫膏過多,孔損壞檢查鋼板錫膏模糊鋼板底面有錫膏、與電路板面間隙太多清潔鋼板底面錫膏面積縮小鋼孔有乾錫膏、刮刀速度太快清洗鋼孔、調節機器錫膏面積太大刮刀壓力太大、鋼孔損壞調節機器、檢查鋼板錫膏量多、高度太高鋼板變形、與電路板之間汙濁檢查鋼板、清潔鋼板底面錫膏下塌刮刀速度太快、錫膏溫度太高、吸入水份及水氣調節機器、更換錫膏錫膏高度變化大鋼板變形、刮刀速度太快、分開控制速度太快調節機器、檢查鋼板錫膏量少刮刀速度太快、塑膠刮刀刮出錫膏調節機器回流焊缺陷分析:*錫珠:原因:*1、印刷孔與銅箔不對位,印刷不精確,使錫膏弄髒PCB。
*2、錫膏在氧化環境中暴露過多、吸空氣中水份太多。
*3、加熱不精確,太慢並不均勻。
*4、加熱速率太快並預熱區間太長。
*5、錫膏乾得太快。
*6、助焊劑活性不夠。
*7、太多顆粒小的錫粉。
*8、回流過程中助焊劑揮發性不適當。
※:錫球的工程認可標準是:當銅箔或印製導綫的之間距離爲0.13mm 時,錫珠直徑不能超過0.13mm,或者在600mm平方範圍內不能出現超過五個錫珠。
※:短路:一般來說,造成短路的因素就是由於錫膏太稀,包括錫膏內金屬或固體含量低、搖溶性低、錫膏容易榨開,錫膏顆粒太大、助焊劑表面張力太小。
焊盤上太多錫膏,回流溫度峰值太高等。
*空悍:原因:*1、錫膏量不夠。
*2、零件接腳的共面性不夠。
*3、錫濕不夠(不夠熔化、流動性不好),錫膏太稀引起錫流失。
*4、接腳吸錫或附近有連線孔。
接腳的共面性對密間距和超密間距接腳零件特別重要,一個解決方法是在銅箔上預先上錫。
接腳吸錫可以通過放慢加熱速度和底面加熱多、上面加熱少來防止。
也可以用一種浸濕速度較慢、活性溫度高的助焊劑或者用一種Sn/Pb不同比例的阻滯熔化的錫膏來減少接腳吸錫。
SMT印制板设计规范
SMT印制板设计规范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印制板设计规范是关于电子产品印制板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准则,旨在确保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的制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印制板产品。
下面是一些SMT印制板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
1.印制板尺寸和布局:-确定印制板的实际尺寸,包括长度、宽度和厚度,并在设计中使用正确的尺寸参数。
-设计合理的布局,确保所有元件和走线的正确安装和连通,以提高印制板的性能和可靠性。
2.元件安装规范:-元件安装应遵循适当的引脚布局,确保元件安装在正确的位置并正确连接。
-元件的排列应便于制造和维修,并保证元件之间的足够间距和空间。
3.安装孔和固定装置:-印制板上的孔和固定装置应符合标准尺寸和设计规范,并确保能够正确安装印制板。
-孔的位置和尺寸应准确,以确保印制板和配件之间的稳定连接。
4.线宽和间距:-确定正确的线宽和间距参数,以提供足够的电流传输能力,并避免线路之间的干扰或短路。
-确保线宽和间距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和能力,并能满足所需的电子器件和电流要求。
5.反焊和覆盖层:-在印制板上使用适当的反焊材料,以便在组装过程中保护印制电路和焊点,并提供良好的可焊性。
-配置适当的覆盖层,以保护印制板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提供适当的绝缘和防护。
6.引脚和焊盘:-准确标记元件引脚的位置和方向,确保正确的引脚连接和组装。
-焊盘的尺寸和形状应适合所使用的元件,并提供良好的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7.电源分离和地面规范:-正确的电源分离和地面规范是确保印制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确定正确的分离点和连接方式,以确保电源的稳定和地面的良好连接。
8.文件和制造要求:-提供准确和详细的PCB设计文件,包括图纸、尺寸和布局等信息,以供制造商参考。
-了解制造商的要求,并根据实际制造要求进行设计和调整。
总之,遵守SMT印制板设计规范对于确保PCB的制造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pcb印制板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cb印制板设计规范篇一:pcb工艺设计规范规范产品的pcb工艺设计,规定pcb工艺设计的相关参数,使得pcb的设计满足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安规、e(pcb 印制板设计规范)mc、emi等的技术规范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构建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成本优势。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电了产品的pcb工艺设计,运用于但不限于pcb的设计、pcb投板工艺审查、单板工艺审查等活动。
本规范之前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如与本规范的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范为准。
导通孔(via):一种用于内层连接的金属化孔,但其中并不用于插入元件引线或其它增强材料。
盲孔(blindvia):从印制板内仅延展到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埋孔(buriedvia):未延伸到印制板表面的一种导通孔。
过孔(throughvia):从印制板的一个表层延展到另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元件孔(componenthole):用于元件端子固定于印制板及导电图形电气联接的孔。
standoff:表面贴器件的本体底部到引脚底部的垂直距离。
板材,应在文件中注明厚度公差。
机密20xx-7-9页1页5.2热设计要求5.2.1高热器件应考虑放于出风口或利于对流的位置5.2.4温度敏感器械件应考虑远离热源对于自身温升高于30℃的热源,一般要求:若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达到要求距离,则应通过温度测试保证温度敏感器件的温升在降额范围内。
为了保证透锡良好,在大面积铜箔上的元件的焊盘要求用隔热带与焊盘相连,对于需过5a以上大电流的焊盘不能采用隔热焊盘,如图所示:焊盘两端走线均匀或热容量相当焊盘与铜箔间以”米”字或”十”字形连接5.2.6过回流焊的0805以及0805以下片式元件两端焊盘的散热对称性为了避免器件过回流焊后出现偏位、立碑现象,地回流焊的0805以及0805以下片式元件两端焊盘应保证散热对称性,焊盘与印制导线的连接部宽度不应大于0.3mm(对于不对称焊盘),如图1所示。
印制板设计规范
分类方法技术描述按设计要求分类规范描述EMC 隔离干扰信号的布局准则: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元件 与大电流高电压的强信号元件隔离;模拟信号元件与数字信号元件隔离;高频信号元件与低频信号元件隔离;隔离的主要措施;加大间距;增加屏EMC 3W准则:为减少线间干扰,保持任何线条间距≥3倍的印制线条宽度,即≥3W,可以避免两线之间70%的电场不受串扰。
EMC 20H准则:PCB电源层到板边缘时,会有边沿效应,向外辐射电磁场;解决措施:将电源层后撤,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电源与地之间的厚度为1个H,内撤20H,就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沿内。
EMC 低频电路接地规则:1串联一点接地最简单,但有共阻抗干扰,适合低频电路;2并联一点接地,地电位只受本电路的地电流、地线阻抗影响,不受其他电路影响;3串并结合一点接地,由于并联一点接地,接地复杂,接地导线长;4串联一点接地比较简单,通常采用串并结合一点接地。
EMC 高频电路接地规则:大面积覆铜地线,小区域就近接地。
EMC 高/低频电路划分规则:1MHz以下一点接地;10MHz 以上多点就近接地;1~10MHz之间,地线长度小于波长1/20则一点接地,地线长度大于波长1/20,多点就近接地。
EMC 45度角布线规则:线条突然转弯会使线条的电容增大,使线条的电感变小,就发生了不连续性;采用90度转角布线时,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和辐射。
当转角为钝角或斜切,例如45度角时,转弯产生的附加电容就可以减小57%。
特别是时钟信号边沿时间为2ns或更快时,更不能设计直角转弯的印制线条,光滑的圆弧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EMC 干扰源于敏感器件远离准则:对电磁干扰敏感的元件应避免靠近干扰源摆放。
对电磁干扰不敏感的元件和不产生干扰的元件可以放在产生干扰的元件和对电磁干扰敏感元件之间,以构成去耦屏障。
EMC 连接器引脚信号隔离准则:连接器引脚安排时,不同供电电压隔离,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隔离。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印制板类型 (3)4 材料及选用原则 (4)4.1材料 (4)4.1.1制板常用的覆铜箔层压板和基材 (4)4.1.1.1 刚性印制板用覆铜箔层压板 (5)4.1.1.2 挠性印制板基材 (5)4.1.1.3 多层板用的预浸渍B阶段环氧玻璃布粘接片 (5)4.1.2 覆铜箔层压板的主要性能指标 (5)4.1.2.1 覆铜箔层压板的规格和铜箔厚度 (5)4.1.2.2 其它性能 (6)4.2 材料的选用原则 (6)4.2.1 印制板的经济尺寸 (7)5 表面涂覆(镀覆)层 (8)5.1 金属涂(镀)覆层 (8)5.2 非金属涂覆层 (8)6 印制板的结构尺寸 (8)6.1 印制板的基本尺寸要素 (8)6.2 形状及尺寸 (9)6.3 厚度 (9)6.3.1 印制板的厚度 (9)6.3.2 多层印制板中间绝缘层的厚度 (9)6.4 孔的尺寸及公差 (9)6.4.2 金属化孔的尺寸 (10)6.4.3 异形孔的尺寸 (10)6.4.4 元件孔与插入元件引线后的间隙 (10)6.5 孔位和图形位置 (11)6.5.1 坐标网格 (11)6.5.2 参考基准 (11)6.5.2.1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 (11)6.5.3 孔中心位置及公差 (12)6.5.4 孔间距 (12)6.5.5 孔边缘与印制板边缘的距离 (12)6.5.6 孔和连接盘的错位 (12)6.6 连接盘(焊盘) (13)6.6.1 连接盘尺寸 (13)6.6.2 连接盘形状 (14)6.6.3 开槽焊盘 (15)6.6.4 贴片元件的焊盘 (15)6.6.4.1.贴片电阻器和电容器焊盘图形设计 (15)6.6.4.2.贴片晶体管焊盘图形 (17)6.6.4.3.贴片集成电路焊盘图形 (18)6.6.4.4 焊膏和焊接掩模的焊盘图形 (20)6.6.5 纽扣式电池电极弹片的焊盘图形 (20)6.6.6 嵌入式电阻和二极管的焊盘图形 (20)6.7 印制导线的宽度和间距 (20)6. 7. 1 印制导线的宽度 (20)6. 7. 2 印制导线间距 (21)6. 7. 3 印制按键图形的设计 (21)6. 7. 4 COB连接盘的设计 (22)6.8 插接区域、连接方式和印制插头 (22)6.8.1 插接区域 (22)6.8.2 连接方式 (22)6.8.3 印制插头 (22)6.8.3.1 印制插头的设计原则 (22)6.8.3.2 印制插头接触片的设计 (23)6.8.4 涂碳金手指的设计 (24)6.8.5 工艺导线设计 (24)6.9 槽和缺口尺寸 (24)7 电气性能 (24)7.1 电阻 (24)7.1.1 导线电阻 (24)7.1.2 互连电阻 (24)7.1.3 金属化孔电阻 (25)7.1.4 碳过孔电阻 (25)7.2电流负载能力 (25)7.2.2 内层连续电流 (26)7.2.2 冲击电流 (26)7.3 绝缘电阻 (27)7.2.1 表层绝缘电阻 (27)7.3.2 内层绝缘电阻 (28)7.3.3 层间绝缘电阻 (28)7.4 耐压 (28)7.4.1 表面耐压 (28)7.4.2 层间耐压 (30)7.5 其它电气性能 (30)7.5.1 特性阻抗 (30)7.5.2 电感和电容 (31)7.5.3 传输延迟 (31)7.5.4 串扰特性 (31)7.5.5 衰减与损耗 (31)7.6 降低噪声与电磁干扰的一些经验 (32)8 机械性能 (32)8.1 导电图形的附着强度 (32)8.1.1 导线的抗剥强度 (32)8.1.2 连接盘(焊盘)的拉脱强度 (33)8.1.2.1 非金属化孔连接盘的拉脱强度 (33)8.1.2.2 无连接盘金属化孔的拉脱强度 (33)8.2 翘曲度 (33)9 印制板图设计 (33)9.l 印制板图的种类 (33)9.1.1 元件面和焊接面 (34)9.1.2 孔和导电图形布置 (34)9.1.3 布线区域 (34)9.1.4 布线要求 (35)9.1.5 测试焊盘 (37)9.1.6 轴向元件间的距离 (38)9.1.7 装配贴片式元件的相关要求 (38)9.1.8 电源线(层)和接地线(层)的设计 (39)9.1.9 SMD元件的布局 (40)9.1.9.1 贴片元件的间距 (40)9.1.10 非导电图形设计 (41)9.1.10.1 阻焊图形 (41)9.1.10.2 标记字符图 (42)9.1.11 位置标记图形 (43)9.1.11.1 定位标记图形 (43)9.1.11.2 定位形式 (43)9.2 原版图形 (43)9.3 机械加工图 (43)9.3.1 印制板加工常用公差 (43)9.4 印制板装配图 (4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印刷电路板(以下简称印制板)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数据。
印制电路板工艺设计规范
印制电路板工艺设计规范一、目的:规范印制电路板工艺设计,满足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设计的要求,为硬件设计人员提供印制电路板工艺设计准则,为工艺人员审核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提供工艺审核准则。
二、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硬件设计人员设计印制电路板时应该遵循的工艺设计要求,适用于公司设计的所有印制电路板。
三、特殊定义:印制电路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在绝缘基材上,按预定设计形成印制组件或印制线路或两者结合的导电图形的印制板。
组件面(Component Side):安装有主要器件(IC等主要器件)和大多数元器件的印制电路板一面,其特征表现为器件复杂,对印制电路板组装工艺流程有较大影响。
通常以顶面(Top)定义。
焊接面(Solder Side):与印制电路板的组件面相对应的另一面,其特征表现为元器件较为简单。
通常以底面(Bottom)定义。
金属化孔(Plated Through Hole):孔壁沉积有金属的孔。
主要用于层间导电图形的电气连接。
非金属化孔(Unsupported hole):没有用电镀层或其它导电材料涂覆的孔。
引线孔(组件孔):印制电路板上用来将元器件引线电气连接到印制电路板导体上的金属化孔。
通孔:金属化孔贯穿连接(Hole Through Connection)的简称。
盲孔(Blind via):多层印制电路板外层与内层层间导电图形电气连接的金属化孔。
埋孔(Buried Via):多层印制电路板内层层间导电图形电气连接的金属化孔。
测试孔:设计用于印制电路板及印制电路板组件电气性能测试的电气连接孔。
安装孔:为穿过元器件的机械固定脚,固定元器件于印制电路板上的孔,可以是金属化孔,也可以是非金属化孔,形状因需要而定。
塞孔:用阻焊油墨阻塞通孔。
阻焊膜(Solder Mask, Solder Resist):用于在焊接过程中及焊接后提供介质和机械屏蔽的一种覆膜。
焊盘(Land, Pad):用于电气连接和元器件固定或两者兼备的导电图形。
印制板设计规范
GB/T 2036-1994 印刷电路术语 GB/T 4725-1992 印制电路用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GB/T 4588.2-1996 有金属化孔的单、双面印制板技术条件 GB/T 4588.3-2002 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 GB/T 4588.4-1996 多层印制板分规范 GB/T 4677-2002 印制板测试方法 GB/T 5489-1985 印制板制图 Q/AUX J01.04.003 印制电路板上区分标识的规定 3 术语 3.1 PCB(Print Circuit Borad) 印刷电路板。 3.2 原理图 电路原理图,是采用按功能排列的图形符号来表示硬件电路中各种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图。 3.3 网络表 由原理图设计工具自动生成的,表达元器件电气连接关系的文本文件,一般包含元器件封装,网络 列表和属性定义等组成部分。 3.4 布局 PCB 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把元器件放置到板上的过程。 3.5 仿真 在器件的 IBIS MODEL 或 SPICE MODEL 支持下,利用 EDA 设计工具对 PCB 的布局、布线效果进行仿 真分析,从而在单板的物理实现之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 EMC 问题、时序问题和信号完整性问题,并找出适 当的解决方案。 4 目的 本规范主要目的是为 PCB 设计者提供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提高 PCB 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提高 PCB 的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印制板设计规范.
电路板设计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电路板设计规范1、适用范围 (3)2、主要目的 (3)3、PCB设计前准备 (3)4、设计流程 (4)5、设置规则 (6)6、PCB布线 (10)7、PCB设计遵循的规则 (10)8、电路板命名规则 (19)9、设计评审 (20)10、制板手续 (20)11、部分板的特殊要求 (21)第二部分:附录1、混合信号PCB分区设计 (22)2、PCB板的加工标准 (25)3、《常用元件封装命名规则》 (28)4、产品开发部焊板申请单 (32)5、营口欧立达制板工艺能力 (33)6、参考资料 (42)第一部分:电路板设计规范1 适用范围:本公司CAD设计的所有印制电路板(简称PCB)。
2 主要目的:2.1 规范PCB的设计流程。
2.2 保证PCB设计质量和提高设计效率。
2.3 提高PCB设计的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
3 PCB设计前准备:3.1 硬件工程师需提前准备的资料1. 准确无误的原理图包括书面文件和电子档以及无误的网络表。
2. 带有元件编码的正式BOM。
对于封装库中没有的元件应具备相关元器件的DATASHEET(技术资料)或实物(并指定引脚的定义顺序)。
3. PCB大致布局图或重要单元、核心电路摆放位置。
PCB结构图,应标明PCB外形、安装孔、定位元件、禁布区等相关信息。
4. 设计要求A. 1A以上大电流元件、网络。
B. 重要的时钟信号、差分信号以及高速数字信号。
C. 模拟小信号等易被干扰信号。
D. 其它特殊要求的信号。
5. PCB特殊要求说明:A. 差分布线、需屏蔽网络、特性阻抗网络、等延时网络等。
B. 特殊元件的禁止布线区、锡膏偏移、阻焊开窗以及其它结构的特殊要求。
3.2 细阅读原理图,了解电路架构,理解电路的工作条件。
3.3 与硬件工程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认PCB中关键的网络,了解高速元件的设计要求。
4 设计流程:4.1 定元件的封装1. 打开网络表(可以利用一些编辑器辅助编辑),将所有封装浏览一遍,确保所有元件的封装都正确无误并且元件库中包含所有元件的封装,网络表中所有信息全部大写。
PCB设计规范PDF经典
书、图纸)相符合。新器件应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工艺(回流焊、波峰焊、通孔回流焊)要求的
元件库。
5.3.3 需过波峰焊的 SMT 器件要求使用表面贴波峰焊盘库 5.3.4 轴向器件和跳线的引脚间距的种类应尽量少,以减少器件的成型和安装工具。 5.3.5 不同 PIN 间距的兼容器件要有单独的焊盘孔,特别是封装兼容的继电器的各兼容焊盘之 间要连线。
本规范之前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如与本规范的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范为准。
3. 定义
导通孔(via):一种用于内层连接的金属化孔,但其中并不用于插入元件引线或其它增强 材料。
盲孔(Blind via):从印制板内仅延展到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埋孔(Buried via):未延伸到印制板表面的一种导通孔。 过孔(Through via):从印制板的一个表层延展到另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元件孔(Component hole):用于元件端子固定于印制板及导电图形电气联接的孔。 Stand off:表面贴器件的本体底部到引脚底部的垂直距离。
插装器件管脚应与通孔公差配合良好(通孔直径大于管脚直径 8—20mil),考虑公差可适 当增加,确保透锡良好。
元件的孔径形成序列化,40mil 以上按 5 mil 递加,即 40 mil、45 mil、50 mil、55 mil……;
40 mil 以下按 4 mil 递减,即 36 mil、32 mil、28 mil、24 mil、20 mil、16 mil、12 mil、8 mil.
1) 相同类型器件距离(见图 2)
B
B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印制板类型 (3)4 材料及选用原则 (4)4.1材料 (4)4.1.1制板常用的覆铜箔层压板和基材 (4)4.1.1.1 刚性印制板用覆铜箔层压板 (5)4.1.1.2 挠性印制板基材 (5)4.1.1.3 多层板用的预浸渍B阶段环氧玻璃布粘接片 (5)4.1.2 覆铜箔层压板的主要性能指标 (5)4.1.2.1 覆铜箔层压板的规格和铜箔厚度 (5)4.1.2.2 其它性能 (6)4.2 材料的选用原则 (6)4.2.1 印制板的经济尺寸 (7)5 表面涂覆(镀覆)层 (8)5.1 金属涂(镀)覆层 (8)5.2 非金属涂覆层 (8)6 印制板的结构尺寸 (8)6.1 印制板的基本尺寸要素 (8)6.2 形状及尺寸 (9)6.3 厚度 (9)6.3.1 印制板的厚度 (9)6.3.2 多层印制板中间绝缘层的厚度 (9)6.4 孔的尺寸及公差 (9)6.4.1 非金属化孔的尺寸 (9)6.4.2 金属化孔的尺寸 (10)6.4.3 异形孔的尺寸 (10)6.4.4 元件孔与插入元件引线后的间隙 (10)6.5 孔位和图形位置 (11)6.5.1 坐标网格 (11)6.5.2 参考基准 (11)6.5.2.1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 (11)6.5.3 孔中心位置及公差 (12)6.5.4 孔间距 (12)6.5.5 孔边缘与印制板边缘的距离 (12)6.5.6 孔和连接盘的错位 (12)6.6 连接盘(焊盘) (13)6.6.1 连接盘尺寸 (13)6.6.2 连接盘形状 (14)6.6.3 开槽焊盘 (15)6.6.4 贴片元件的焊盘 (15)6.6.4.1.贴片电阻器和电容器焊盘图形设计 (15)6.6.4.2.贴片晶体管焊盘图形 (17)6.6.4.3.贴片集成电路焊盘图形 (18)6.6.4.4 焊膏和焊接掩模的焊盘图形 (20)6.6.5 纽扣式电池电极弹片的焊盘图形 (20)6.6.6 嵌入式电阻和二极管的焊盘图形 (20)6.7 印制导线的宽度和间距 (20)6. 7. 1 印制导线的宽度 (20)6. 7. 2 印制导线间距 (21)6. 7. 3 印制按键图形的设计 (21)6. 7. 4 COB连接盘的设计 (22)6.8 插接区域、连接方式和印制插头 (22)6.8.1 插接区域 (22)6.8.2 连接方式 (22)6.8.3 印制插头 (22)6.8.3.1 印制插头的设计原则 (22)6.8.3.2 印制插头接触片的设计 (23)6.8.4 涂碳金手指的设计 (24)6.8.5 工艺导线设计 (24)6.9 槽和缺口尺寸 (24)7 电气性能 (24)7.1 电阻 (24)7.1.1 导线电阻 (24)7.1.2 互连电阻 (24)7.1.3 金属化孔电阻 (25)7.1.4 碳过孔电阻 (25)7.2电流负载能力 (25)7.2.1表层连续电流 (25)7.2.2 内层连续电流 (26)7.2.2 冲击电流 (26)7.3 绝缘电阻 (27)7.2.1 表层绝缘电阻 (27)7.3.2 内层绝缘电阻 (28)7.3.3 层间绝缘电阻 (28)7.4 耐压 (28)7.4.1 表面耐压 (28)7.4.2 层间耐压 (30)7.5 其它电气性能 (30)7.5.1 特性阻抗 (30)7.5.2 电感和电容 (31)7.5.3 传输延迟 (31)7.5.4 串扰特性 (31)7.5.5 衰减与损耗 (31)7.6 降低噪声与电磁干扰的一些经验 (32)8 机械性能 (32)8.1 导电图形的附着强度 (32)8.1.1 导线的抗剥强度 (32)8.1.2 连接盘(焊盘)的拉脱强度 (33)8.1.2.1 非金属化孔连接盘的拉脱强度 (33)8.1.2.2 无连接盘金属化孔的拉脱强度 (33)8.2 翘曲度 (33)9 印制板图设计 (33)9.l 印制板图的种类 (33)9.1.1 元件面和焊接面 (34)9.1.2 孔和导电图形布置 (34)9.1.3 布线区域 (34)9.1.4 布线要求 (35)9.1.5 测试焊盘 (37)9.1.6 轴向元件间的距离 (38)9.1.7 装配贴片式元件的相关要求 (38)9.1.8 电源线(层)和接地线(层)的设计 (39)9.1.9 SMD元件的布局 (40)9.1.9.1 贴片元件的间距 (40)9.1.10 非导电图形设计 (41)9.1.10.1 阻焊图形 (41)9.1.10.2 标记字符图 (42)9.1.11 位置标记图形 (43)9.1.11.1 定位标记图形 (43)9.1.11.2 定位形式 (43)9.2 原版图形 (43)9.3 机械加工图 (43)9.3.1 印制板加工常用公差 (43)9.4 印制板装配图 (4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印刷电路板(以下简称印制板)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数据。
印制电路板可制造性设计规范共11页word资料
1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电子产品中印制电路板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环氧玻璃布层压板为基板的表面组装印制板设计,采用其它材料为基板的设计也可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GB 2036-94 印制电路术语GB 3375-82 焊接名词术语SJ/T 10668-1995 表面组装技术术语SJ/T 10669-1995 表面组装元器件可焊性试验Q/DG 72-2019 PCB设计规范3定义3.1术语本标准采用GB 3375、GB2036、SJ/T 10668定义的术语。
3.2缩写词a. SMC/SMD(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组装元器件;b. 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组装技术;c. SOP(Small outline package):小外形封装,两侧具有翼形或J形短引线的一种表面组装元器件封装形式;d. SOT(Small outline transistor):小外形晶体管;e. 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塑封有引线芯片载体,四边具有J形短引线,典型引线间距为1.27mm,采用塑料封装的芯片载体,外形有正方和矩形两种形式f.;QFP(Quad flat package):四边扁平封装,四边具有翼形短引线,引线间距为1.00mm,0.80mm,0.65mm,0.50mm,0.30mm等;g. DIP (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h.;BQFP (QFP with buffer):带缓冲垫封装的Q FP;i.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板。
J.BGA(Ball Grid Array):球形栅格列阵4一般要求4.1印制电路板的尺寸厚度4.1.1印制板最小尺寸L×W为80mm×70mm,最大尺寸L×W为457mm×407mm4.1.2印制板厚度一般为0.8~2.0mm。
印制板设计简要规范
金兰电子印制板设计简要规范一、印制板构成A、基板: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或聚四氟乙烯等B、增强材料:纸质或玻璃布二、铜箔A、不能有划痕、沙眼或皱板B、铜纯度≥99.8%C、厚度误差≤±5μmD、标准有:18、25、35、70、105μm,平常一般用35μmE、设计时,建议铜箔设计的宽度0.5mm以上,特殊情况可少量使用0.4mm三、印制板分类A、酚醛纸板,其工作频率≤30MHz,耐湿耐热差B、环氧玻璃布板,其工作频率≤100MHz,耐湿、耐热、耐药、机械强度好四、印制板设计及基本要求A、抗剥离强度:纸板≥0.12kg/mm2;玻璃布板≥0.15kg/mm2B、焊盘拉脱强度:非金属化孔单面板焊盘拉脱强度,及重焊两次后的拉脱强度不小于以下数据:焊盘直径拉脱强度(kg/mm2)玻璃布纸2 1 0.24 7 5C、耐热性能:玻璃布板在260℃±2℃的铅锡熔剂中保持15秒以上后,抗剥离强度≥0.12kg/mm2 纸板在240℃±2℃的铅锡熔剂中保持10秒以上后,抗剥离强度≥0.1kg/mm2D、耐压性能KV/mm玻璃布板纸板正常 1.2 1.2 潮热处理后0.9 0.9E、一般情况下,位于边沿的元件离边沿不少于2mmF、一般印制板导线的电流密度可设计为20A/mm2,在这个要求下,在温升不大的情况下,设计导线宽度按以下数据考虑导线宽度mm 0.5 1.0 1.5 2.0允许通过的电流A 0.8 1.0 1.3 1.9G、导线间的间距一般情况下不小于1mm,最好在1.5mm以上。
最小的导线间距不得小于0.5mmH、在-60℃下,击穿电压如下导线间距mm 0.5 1.0 1.5击穿电压V 50 200 300I、焊盘要求1、焊盘孔大于元件引线直径0.2~0.4mm,一般选0.4mm2、焊盘直径和安装孔直径的关系按以下参数考虑,特别说明TO-220封装的孔和焊盘的关系推荐按这个参数:孔1mm,焊盘1.8mm×3mm焊盘直径mm 2 2.5 3.0 3.5 4.0孔直径mm 0.5/0.8 1.0 1.2 1.5 2.03、贴片0805:焊盘间距0.762mm,焊盘大小1.27×2.0244、贴片1206:焊盘间距1.905mm,焊盘大小1.524×2.0245、SOT-23封装:焊盘间距be=0.905,bc=0.962,焊盘大小1×1.67J、元件排列方向,特别说明一下集成电路的排列方向最好是集成电路的中心轴垂直于印制板运动方向。
印制电路板(PCB)通用设计规范
电控设计规范印刷电路板(PCB)通用设计规范(发布日期:2009-09-14)目次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基本原则 (2)3.1电气连接的准确性 (2)3.2可靠性和安全性 (2)3.3工艺性 (2)3.4经济性 (2)4 技术要求 (2)4.1印制板的选用 (2)4.2自动插件和贴片方案的选择 (3)4.3布局 (3)4.4元器件的封装和孔的设计 (10)4.5焊盘设计 (12)4.6布线设计 (15)4.7丝印设计 (17)5 相关管理内容 (18)5.1设计平台 (18)5.2贮存格式 (18)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电子控制器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设计规范适用于美的家用空调国际事业部的电子设备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06.1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 通用要求GB/T 4588.3 印刷电路板设计和使用QMG-J29.001 空调器电子控制器QMG-J52.010 印制电路板(PCB)QMG-J33.001 空调器防火设计规范QMG-J85.029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穿通绝缘距离试验评价方法3基本原则在进行印制板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3.1电气连接的准确性印制板设计时,应使用电原理图所规定的元器件,印制导线的连接关系应与电原理图导线连接关系相一致,印制板和电路原理图上元件序号必须一一对应,非功能跳线(仅用于布线过程中的电气连接)除外。
注:如因结构、电气性能或其它物理性能要求不宜在印制板上布设的导线,应在相应文件(如电原理图上)上做相应修改。
3.2可靠性和安全性印制板电路设计应符合相应电磁兼容和电器安规标准的要求。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
国营第 X X X 厂企业标准Q/PA112—2000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根据GB4588.3-88“印制电路板设计和使用”以及“军用电子设备工艺可靠性管理指南”,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规定了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归档和修改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军用电子产品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2 设计要求2.1 材料选用高频部分选用聚四氟乙烯玻璃布层压板,大电流部份要选用阻燃基板材料,其余部分选用环氧玻璃布层压板,软性印制板选用聚酰亚胺材料。
2.2 形状及尺寸从生产角度考虑,印制板的形状应当尽量简单,一般是长宽比例为3:1的长方形,根据我公司波峰焊机的情况,外形尺寸不超过360×230(mm),厚度不超过1.6mm,误差控制在0.2mm以内。
特殊情况可酌情考虑。
软性印制板的厚度不超过0.2mm。
2.3 安装孔(螺钉孔)2.3.1 印制板安装孔为φ3.0+0.1-0.3、φ3.5+0.1-0.3和φ4.5+0.1-0.3三种,根据印制板的面积、厚度和板上元器件的重量而选用,同一块板选用同一种孔径。
2.3.2 安装孔设在印制板的四个角位置,对于大面积或板上装有较重元器件的印制板,可在板的中心位置或两长边适当位置增设安装孔。
2.3.3 安装孔中心到印制板边缘距离不小于5mm。
国营第XXX厂2001— 01 — 15 批准 2001— 01 — 15 实施Q/PA112—20002.4 印制导线、元器件孔和其它通孔边缘到印制板边缘的距离2.4.1 印制导线边缘到印制板边缘的距离不小于0.5mm。
2.4.2 元器件孔和其它通孔边缘到印制板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m。
(元器件边缘超出其安装孔边缘时,元器件边缘到印制板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m)。
2.5 印制导线宽度和厚度2.5.1 导线宽度:导线宽度应尽量宽一些,至少要宽到以承受所设计的电流负荷,导线所承受的电流负荷不但与其宽度有关,而且还与其厚度有关,表1列出了在导线厚度35μm的情况下,导线宽度与其容许电流之间的关系。
pcb印制板设计规范
pcb印制板设计规范篇一:PCB 工艺设计规范规范产品的PCB工艺设计,规定PCB工艺设计的相关参数,使得PCB的设计满足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安规、E(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pcb印制板设计规范)MC、EMI 等的技术规范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构建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成本优势。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电了产品的PCB工艺设计,运用于但不限于PCB的设计、PCB投板工艺审查、单板工艺审查等活动。
本规范之前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如与本规范的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范为准。
导通孔(via):一种用于内层连接的金属化孔,但其中并不用于插入元件引线或其它增强材料。
盲孔(Blind via):从印制板内仅延展到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埋孔(Buried via):未延伸到印制板表面的一种导通孔。
过孔(Through via):从印制板的一个表层延展到另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元件孔(Component hole):用于元件端子固定于印制板及导电图形电气联接的孔。
Stand off:表面贴器件的本体底部到引脚底部的垂直距离。
板材,应在文件中注明厚度公差。
机密XX-7-9 页 1 页热设计要求高热器件应考虑放于出风口或利于对流的位置温度敏感器械件应考虑远离热源对于自身温升高于30℃的热源,一般要求:若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达到要求距离,则应通过温度测试保证温度敏感器件的温升在降额范围内。
为了保证透锡良好,在大面积铜箔上的元件的焊盘要求用隔热带与焊盘相连,对于需过5A 以上大电流的焊盘不能采用隔热焊盘,如图所示:焊盘两端走线均匀或热容量相当焊盘与铜箔间以”米”字或”十”字形连接过回流焊的0805以及0805以下片式元件两端焊盘的散热对称性为了避免器件过回流焊后出现偏位、立碑现象,地回流焊的0805以及0805以下片式元件两端焊盘应保证散热对称性,焊盘与印制导线的连接部宽度不应大于(对于不对称焊盘),如图1所示。
高热器件的安装方式及是否考虑带散热器确定高热器件的安装方式易于操作和焊接,原则上当元器件的发热密度超过/cm3,单靠元器件的引线腿及元器件本身不足充分散热,应采用散热网、汇流条等措施来提高过电流能力,汇流条的支脚应采用多点连接,尽可能采用铆接后过波峰焊或直接过波峰焊接,以利于装配、焊接;对于较长的汇流条的使用,应考虑过波峰时受热汇流条与PCB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的PCB变形。
PCB设计规范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Ⅰ. 术语1..1 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
1..2 原理图:电路原理图,用原理图设计工具绘制的、表达硬件电路中各种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图。
1..3 网络表:由原理图设计工具自动生成的、表达元器件电气连接关系的文本文件,一般包含元器件封装、网络列表和属性定义等组成部分。
1..4 布局:PCB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把元器件放置到板上的过程。
1..5仿真:在器件的IBIS MODEL或SPICE MODEL支持下,利用EDA设计工具对PCB的布局、布线效果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在单板的物理实现之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EMC问题、时序问题和信号完整性问题,并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II. 目的A. 本规范规定了PCB设计的流程和设计原则,主要目的是为PCB设计者提供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B. 提高PCB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提高PCB的可生产性、可测试、可维护性。
III. 设计任务受理1. 仔细审读原理图,理解电路的工作条件。
如模拟电路的工作频率,数字电路的工作速度等与布线要求相关的要素。
理解电路的基本功能、在系统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2. 在与原理图设计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板上的关键网络,如电源、时钟、高速总线等,了解其布线要求。
理解板上的高速器件及其布线要求。
3. 根据《硬件原理图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原理图进行规范性审查。
4. 对于原理图中不符合硬件原理图设计规范的地方,要明确指出,并积极协助原理图设计者进行修改。
5. 在与原理图设计者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PCB设计计划,计划要包含设计过程中原理图输入、布局完成、布线完成、信号完整性分析、光绘完成等关键检查点的时间要求。
6. 必要时,设计计划应征得上级主管的批准。
IV. 设计过程A. 创建网络表1. 网络表是原理图与PCB的接口文件,PCB设计人员应根据所用的原理图和PCB设计工具的特性,选用正确的网络表格式,创建符合要求的网络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制板设计规范1适用范围本公司CAD设计的所有印制电路板(简称PCB)。
2主要目的2.1规范PCB的设计流程。
2.2保证PCB设计质量和提高设计效率。
2.3提高PCB设计的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
3PCB设计前准备3.1硬件工程师需提供的资料1.准确无误的原理图包括书面文件和电子档以及无误的网络表。
2.带有元件编码的正式BOM。
对于封装库中没有的元件硬件工程师应提供DATASHEET或实物,并指定引脚的定义顺序。
3.提供PCB大致布局图或重要单元、核心电路摆放位置。
提供PCB结构图,应标明PCB 外行、安装孔、定位元件、禁布区等相关信息。
4.设计要求 A.1A以上大电流元件、网络。
B.重要的时钟信号、差分信号以及高速数字信号。
C.模拟小信号等易被干扰信号。
D.其它特殊要求的信号。
3PCB特殊要求说明:A.差分布线、需屏蔽网络、特性阻抗网络、等延时网络等。
B.特殊元件的禁止布线区、锡膏偏移、阻焊开窗以及其它结构的特殊要求。
3.2细阅读原理图,了解电路架构,理解电路的工作条件。
3.3与硬件工程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认PCB中关键的网络,了解高速元件的设计要求。
4设计流程4.1定元件的封装1.打开网络表(可以利用一些编辑器辅助编辑),将所有封装浏览一遍,确保所有元件的封装都正确无误并且元件库中包含所有元件的封装,网络表中所有信息全部大写,一面载入出问题,或PCB BOM不连续。
元件具体命名规则详见《苏州矽科常用元件封装命名规则》。
2.标准元件全部采用公司统一元件库中的封装。
3.元件库中不存在的封装,应让硬件工程师提供元件DATASHEET或实物由专人建库并请对方确认。
4.2建立PCB板框1.根据PCB结构图,或相应的模板建立PCB文件,包括安装孔、禁布区等相关信息。
2.尺寸标注。
在钻孔层中应标明PCB的精确结构,且不可以形成封闭尺寸标注。
4.3载入网络表1.载入网表并排除所有载入问题,具体请看《PROTEL技术大全》。
其他软件载入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
2.如果使用PROTEL,网表须载入两次以上(没有任何提示信息)才可以确认载入无误。
4.4布局1.首先要确定参考点。
一般参考点都设置在左边和底边的边框线的交点(或延长线的交点)上或印制板的插件的第一个焊盘。
2.一但参考点确定以后,元件布局、布线均以此参考点为准。
布局推荐使用25MIL网格。
3.根据要求先将所有有定位要求的元件固定并锁定。
4.布局的基本原则A.遵循先难后易、先大后小的原则。
B.布局可以参考硬件工程师提供的原理图和大致的布局,根据信号流向规律放置主要原器件。
C.总的连线尽可能的短,关键信号线最短。
D.强信号、弱信号、高电压信号和弱电压信号要完全分开。
E.高频元件间隔要充分。
F.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分开。
5.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应尽可能采取对称布局。
6.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来优化布局。
7.同类行的元件应该在X或Y方向上一致。
同一类行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一致,以便于生产和调试。
8.元件的放置要便于调试和维修,大元件边上不能放置小元件,需要调试的元件周围应有足够的空间。
发热元件应有足够的空间以利于散热。
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9.双列直插元件相互的距离要大于2毫米。
BGA与相临元件距离大于5毫米。
阻容等贴片小元件元件相互距离大于0.7毫米。
贴片元件焊盘外侧与相临插装元件焊盘外侧要大于2毫米。
压接元件周围5毫米不可以放置插装原器件。
焊接面周围5毫米内不可以放置贴装元件。
10.集成电路的去偶电容应尽量靠近芯片的电源脚,高频最靠近为原则。
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回路最短。
11.旁路电容应均匀分布在集成电路周围。
12.元件布局时候,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元件应考虑尽量放在一起,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割。
13.用于阻抗匹配目的的阻容器件的放置,应根据其属性合理布局。
A.匹配电容电阻的的布局要分清楚其用法,对于多负载的终端匹配一定要放在信号的最远端进行匹配。
B.联匹配电阻布局时候要靠近该信号的驱动端,距离一般不超过500MIL。
14.调整字符。
所有字符不可以上盘,要保证装配以后还可以清晰看到字符信息。
所有字符在X 或Y方向上应一致。
字符、丝引大小要统一。
15.放置PCB的MARK点。
5设置规则5.1压层顺序的安排在高速数字电路中,电源与地层应尽量靠在一起,中间不安排布线。
所有布线层都尽量靠近一平面,优先选择地平面作为隔离层。
为了减少信号间的干扰,相临布线层信号走向应相互垂直,如果无法避免同一方向则应极力避免相临信号层同一方向的信号重叠。
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几个阻抗层,阻抗层要按要求标注清楚,注意参考层的选择,将所有有阻抗要求的信号安排在阻抗层上面。
5.2线宽和线间距的设置1.当信号平均电流比较大的时候,需要考虑线宽与电流的关系,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下表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铜铂的载流表:铜皮厚度线宽(MM)铜皮厚度35UM铜皮△T=10℃铜皮厚度50UM铜皮△T=10℃铜皮厚度70UM铜皮△T=10℃0.150.200.500.70 0.200.550.700.90 0.300.80 1.10 1.30 0.40 1.10 1.35 1.70 0.50 1.35 1.70 2.00 0.60 1.60 1.90 2.300.80 2.00 2.40 2.801.002.30 2.603.20 1.20 2.70 3.00 3.601.50 3.20 3.50 4.202.00 4.00 4.30 5.10 2.50 4.50 5.10 6.00注:A.在PCB 设计加工中常用OZ (盎司)作为铜皮的厚度单位。
1OZ 铜厚定义为一平方英寸面积内铜铂的重量为一盎,对应的物理厚度为35UMB.当铜皮作导线通过较大电流时,铜铂宽度与载流量的关系应参考表中的数据降额50%去选择使用。
2.信号线设定。
当单板的密度越高越倾向于使用更细的线宽和更小的线间距。
3.电路工作电压。
线间距的设置应考虑其介电强度。
4.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时候应使用较宽的布线和较大的线间距。
5.等长、差分等设置。
6.有阻抗要求的信号线,应计算其线宽线间距并选好参考层,且其压层顺序和层厚度一旦定下来就可以在更改。
5.3过孔设置1.过孔焊盘与孔径的设置可以参照下表:1.BGA 表贴焊盘、过孔焊盘、过孔孔径可以参照下表:更小节距的BGA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PCB 厂的生产工艺设定。
、2.盲孔和埋孔盲孔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不贯穿的过孔,埋孔是连接内层而表层看不到的过孔。
这两种过孔尺寸可以参照普通过孔来设置。
应用盲孔和埋孔设计时应与PCB 生产厂取得联系,根据具体工艺要求来设定。
4.径厚比印制板的板厚决定了该板的最小过孔,板厚孔径比应小于10~12孔径0.15mm 8mil 12mil 16mil 20mil 24mil 32mil 40mil 焊盘直径0.45mm24mil30mil32mil40mil48mil60mil62milBGA 节距50mil 1mm 0.8mm 0.7mm BGA 焊盘直径25mil 0.5mm 0.35mm 0.35mm 过孔孔径12mil 8mil 0.15mm 0.15mm 过孔焊盘直径25mil 24mil 0.45mm 0.35mm 线宽/线间距8/8mil 6/6mil 0.12/0.11mm 0.12/0.11mm印制板厚度与最小过孔关系表:板厚 1.0mmj以下 1.6mm 2.0mm 2.5mm 3.0mm最小过孔8mil8mil8mil12mil16mil焊盘直径24mil24mil24mil30mil32mil5.4测试孔测试孔可以兼做导通孔使用,焊盘直径应不小于25MIL,测试孔中心距应不小于50MIL。
测试孔避免放置在芯片底下。
5.5特殊布线规则设定特殊布线规则设定主要是指某些特殊区域需要用到不同于一般设置的布线参数。
如某些高密度元件需要用到较细的线宽、较小的线间距和较小的过孔。
某些网络的布线参数需要调整等。
在布线前需要将所有规则加以设置和确认。
5.6平面的定义与分割1.平面层一般用于电路的电源和地层(参考层),由于电路中可能用到不同的电源和地层,需要对电源层和地层进行分隔,其分隔宽度要考虑不同电源之间的电位差,电位差大于12V时,分隔宽度大于50mil,反之,可选20~25mil,小板,如内存条等,可以使用小到15mil宽分割线。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隔线应尽量的宽。
2.平面分隔要考虑高速信号回流路径的完整性。
3.当由于高速信号的回流路径遭到破坏时,应当在其它布线层给予补偿。
例如可用接地的铜箔将该信号网络包围,以提供信号的地回路。
4.平面分割后,要确认没有形成孤立的分割区域,实际有效区域足够宽。
5.7布线前仿真(布局评估,待扩充)6PCB布线6.1布线优先次序1.密度疏松原则:从印制板上连接关系简单的器件着手布线,从连线最疏松的区域开始布线,以调节个人状态。
2.核心优先原则:例如DDR、RAM等核心部分应优先布线,类似信号传输线应提供专层、电源、地回路。
其他次要信号要顾全整体,不可以和关键信号想抵触。
3.关键信号线优先:电源、模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
6.2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
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保证信号质量。
6.3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EMC环境较差,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
6.4有阻抗控制要求的网络应布置在阻抗控制层上,相同阻抗的差分网络应采用相同的线宽和线间距。
7PCB设计遵循的规则7.1地线回路规则:环路最小规则,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
针对这一规则,在地平面分割时,要考虑到地平面与重要信号走线的分布,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等带来的问题;在双层板设计中,在为电源留下足够空间的情况下,应该将留下的部分用参考地填充,且增加一些必要的过孔,将双面信号有效连接起来,对一些关键信号尽量采用地线隔离,对一些频率较高的设计,需特别考虑其地平面信号回路问题,建议采用多层板为宜。
7.2窜扰控制窜扰(CrossTalk)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
克服窜扰的主要措施是:1.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遵循3W规则。
2.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
3.减少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
7.3屏蔽保护对应地线回路规则,实际上也是为了尽量减小信号的回路面积,多用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号,如时钟信号,同步信号;对一些特别重要,频率特别高的信号,应该考虑采用铜轴电缆屏蔽结构设计,即将所布的线上下左右用地线隔离,而且还要考虑好如何有效的让屏蔽地与实际地平面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