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集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若x=A 0,则x x=A 0 若x=A 1,则x x=A 1
A 1=A 2,A 2
A 2=A 0.可以验证x
=A 3、A 2,分别与x=A 1、A 0,情况相同,所以选B. 点评 对集合中元素个数较少的计数问题,可以用列 举法逐一考虑,注意不要遗漏.
三、直观化方法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直观、具体的图形结合起 来,使问题由难变易,易于解决. 1 【例5】 设集合A = (x,y)|y≥ |x-2|, 2 B ={(x,y)|y≤-|x|+b},A ∩B ≠∅. (1)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若(x,y)∈A ∩B ,且x+2y的最大值为9,则 b的值是________.
备课资讯 2
集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集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工具,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之一,由于集合知识的抽象性,给相关问题的解决 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定义法、具体化方法、直观 化方法和简单化方法可以帮您走出困境. 一、利用定义法 概念、定义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基石,一些数学定义 本身就是方法,利用定义可以顺利解题.
Q ={x|1<x<3}.由定义 P -Q ={x|0<x≤1},故选 B.
点评 集合中新定义问题很多,主要考查理解、应变 能力,解这类问题关键在于通过阅读,准确理解
新定义及运算法则.
二、具体化方法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 【例 3】
*
已知全集 I=N*,集合 A ={x|x=2n,
合时也要注意,本题若取S1={1},S2={2},S3= {3},I={1,2,3},选项B、C、D都成立,不能得出 结论,还需进一步检验.
【例7】
已知集合P ={x|4≤x≤5,x∈R},Q =
{x|k+1≤x≤2k-1,x∈R},求当P ∩Q ≠Q 时,实 数k的取值范围.
解析 若 P ∩Q =Q 时,则 Q ⊆P .
【例4】 运算
设集合S={A 0,A 1,A 2,A 3},在S上定义 为:A i A j=A k,其中k为i +j 被4除的余数, A 2=A 0的 ( C .3 D .4 )
i 、j =0,1,2,3,则满足关系式(x x) x(x∈S)的个数为 A. 1 B.2
解析
A i表示由被4除的余数i (i =0,1,2,3)组成的集 A 0=A 0,A 0 A 2=A 2≠A 0;
*
n∈N },B ={x|x=4n,n∈N },则 A.I=A ∪B C.I=A ∪(∁IB )
(
)
B.I=(∁IA )∪B D.I=(∁IA )∪(∁IB )
解析
用列举法有 A ={2,4,6,8,…},B =
{4,8,12,16,…},∴∁IB ={1,2,3,5,6,7,9,…}, 选 C. 点评 具体化使问题一目了然.
【例1】
b a,b∈R,集合{1,a+b,a}=0, ,b, a ( B.-1 C. 2 ) D.-2
则b-a等于 A. 1
解析
利用集合相等的定义,后面集合中含有元
素0,前面集合中也必含有元素0,且只可能a+b b 或a为0.注意后面集合中含有元素 ,故a≠0,只 a 能a+b=0,即b=-a.集合变成了{1,0,a}={0, -1,-a},显然a=-1,b=1,b-a=2,选C. 点评 解集合相等问题,要从特殊元素入手.
【例 2】
设 P 和 Q 是两个集合,定义集合 P -Q =
{x|x∈P, 且 x∉Q }, 如果 P ={x|log2x<1}, Q ={x||x -2|<1},那么 P -Q 等于 A.{x|0<x<1} C.{x|1≤x<2}
解析
( B.{x|0<x≤1} D.{x|2≤x<3}
)
源自文库
先将集合 P 、Q 简单化,得 P ={x|0<x<2},
解析
(1)A 表示由折线 y
1 | x 2 | 及其上 2
方的点为元素组成的集合,B 表示由 折线 y=-|x|+b 及其下方的点为元素组 成的集合,如右图.若 A ∩B ≠∅,只 需 b≥1,即 b∈[1,+∞).
x t t 表示直线在 y 轴上 (2)设 x+2y=t ,t ≤9, y , 2 2 2
当 Q =∅时,k+1>2k-1,解得 k<2; k+1≥4, 当 Q ≠∅时,则应有2k-1≤5, k+1≤2k-1, 所以当 k<2 或 k=3 时,P ∩Q =Q . 故当 k≥2 且 k≠3 时,P ∩Q ≠Q .
解得 k=3.
点评 P ∩Q ≠Q 的情况较复杂,若正面求解,需要 一一列举出来分别讨论,然后再求并集,运算量 大,且不容易考虑周全.注意到“≠”的反面比较 单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探究,就容易得到正面 结论,这其实就是补集思想的应用.
且S1∪S2∪S3=I,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 A.∁IS1∩(S2∪S3)=∅ C.∁IS1∩(∁IS2∩∁IS3)=∅
B.S1⊆(∁IS2∩∁IS3) D.S1⊆(∁IS2∪∁IS3)
解析
构造S1={1,2},S2={1,3},S3={1,4},I=
{1,2,3,4},验算知选C. 点评 命题对一般情况成立,对特殊情况也成立; 对特殊情况不成立,对一般情况必不成立.选取集
返回
t 9 的截距.而t ≤9,知 . t 最大,即 2 2
∵(x,y)∈A ∩B , 9 ∴ (0, 2 ) 为A ∩B 围成图形内在y轴上的最高点, 9 所以 b . 2 点评 以形的直观辅助计算,使计算更有目的性.
t 2
最大.
四、简单化方法 【例6】 设I为全集,S1、S2、S3是I的三个非空子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