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研究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研究回顾

yuanzi16

本文作者的话

重庆在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上,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大城市。然而,150多年前发生的重庆黔江小南海Ms6.25级地震,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是因为,小南海地震遗迹和遗址“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为此,本文作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报道,编写了这篇文章,简要回顾和介绍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及其研究概况,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参考。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

本文目录

一、小南海地震概况及基本信息

二、小南海地震遗址自然地理概况

三、小南海地震遗址区域地质概况

四、1856年6.25级小南海地震事件

五、小南海地震崩滑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六、用数字滑坡技术研究小南海地震滑坡

七、小南海水库地震堆积坝体帷幕灌浆工程地质

八、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与地震地质研究

九、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地震遗迹

下面是正文

一、小南海地震概况及基本信息

1856年6月10日(清朝咸丰年间),发生在重庆黔江与湖北咸丰交界处的Ms6.25级地震,形成了如今重庆黔江小南海壮观的地震景观和遗迹。它包括小南海堰塞坝、小南海堰塞湖(有的称小南海水库)、大垮岩、小垮岩、滑坡(崩滑)堆积体等地震地貌景观和遗迹。

小南海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渝东鄂西褶皱带内,以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最近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抬升。据此推断,小南海地震的发生,可能与该地区基底断裂活动有关。

重庆黔江小南海是由于地震时山崩、岩体崩滑、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堰塞湖。该堰塞湖湖面长约5000多米,最宽处达900多米,水面面积为2.87平方

公里;湖水平均水深为30多米,最深处达50多米;最大蓄水量达6.7×107立方米。它不仅是目前中国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为鲜见”的。

堰塞湖内还完好地保存着被湖水淹没的原始森林。至今,森林树梢还能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经150多年浸泡,仍然坚硬锋利。湖面常年有烟雾缭绕,水质清澈,环境清新幽凉。

小南海地震遗迹历经15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风化侵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根据当地一块石碑记载,“(小南海)经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诸多专家评估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

现在,小南海地震遗址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距离黔江城北部30余公里。其具体范围为:北至鸡公山-表家湾,东至中塘乡-仰头山,南以黔江河为界,西邻龙家岩坪-鸡公山一带。其面积为197平方公里。

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基本信息如下:

地震名称: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或重庆黔江-湖北咸丰地震

发生日期:1856年6月10日(清朝咸丰六年五月)

发生地点: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交界处

波及范围半径:至少150~200公里

震级:Ms6.25级

震中:黔江与咸丰之交的大路坝(又称后坝、许家湾)附近,或小南海湖畔的禄井山

震中烈度:8~9度

震源深度:2~8公里,属浅源地震

发震构造:NW向断裂带

控震构造:规模较大的NE向断裂带

等震线形态:狭长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NW,与发震断层线基本平行

二、小南海地震遗址自然地理概况

小南海地震遗址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交界处。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9°39′4″、东经108°44′51″;直线距离南距黔江城区14公里,东距湖北咸丰县城38公里;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在流域上,小南海属于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的支流阿蓬江的支流段溪河上游,地处板夹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五条溪流的汇合处。

小南海所属黔江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5.4℃,无霜期为223~309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389

毫米。

三、小南海地震遗址区域地质概况

1、地质构造

小南海地震遗址所在的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武陵山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亦即渝东南断褶隆起区,或渝东鄂西褶皱带。北东向展布的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明显。其中,主要褶皱有:阳洞背斜、濯(zhuo)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以及其间的向斜等。

2、地层岩性

黔江区区域地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地表出露的沉积盖层的地层岩性从老到新为:

寒武系、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岩为主。

下中志留统:以砂页岩为主。

上泥盆统:以石英砂岩为标志。

缺失石炭系。

二叠系:不整合上覆于中下志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叠统底部均夹有石灰岩。

三叠系:连续沉积于二叠系之上;下统为石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石灰岩、泥灰岩。

侏罗系:假整合于三叠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有少许生物碎屑灰岩。

上白垩统:零星分布于正阳镇山间盆地内,为正阳组紫红色砂砾岩。

缺失第三系。

第四系: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

3、地形地貌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轴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景观。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浅、中侵蚀切割的中山和低山。

主干河流沿着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而支流则沿着北西-南东向谷地分布,主要支流水系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

四、1856年6.25级小南海地震事件

形成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地震滑坡等地震遗迹的直接原因,是在清朝咸丰六年五月,亦即公元1856年6月10日,于原四川黔江与湖北来凤(今为湖北咸丰县)交界处发生的一次Ms6.25级地震。

这次地震在当时周围多个县州的县志和州志中都有记载。甚至在奉节、巫山、垫江、綦江、南川等距离较远的县的县志中同样也有记载。这说明,这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