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与“样品”有关文档共12张)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与“样品”有关文档共12张)
第4页,共12页。
盒式采泥器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水库
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集面积为
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打开阀门, 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拉升附于其 上),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用力往下捺压, 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闭锁阀门的绳子, 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器提出水面,打开阀 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容器中,即采的样品。 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 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第8页,共12页。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较慢,所以, 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 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水深,然后进行采 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得样品后,
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 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
式采泥器采得的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第5页,共12页。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或1 /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上部 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迅速沉入 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绳,活钩即 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铁勺拉紧,铁 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多余的水,自 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水面后倾入盒中,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盒式采泥器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 水库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 集面积为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 打开阀门,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 拉升附于其上),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 用力往下捺压,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 闭锁阀门的绳子,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 器提出水面,打开阀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 容器中,即采的样品。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 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 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四、样品样品当场或带回室内进行分检。将塑料袋内的样品倒入分 样筛内,在自来水中冲洗(或在岸边水中筛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净, 然后将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入清水,检出水蚯蚓和昆虫幼体,放 入之广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检完为止。对于水蚯蚓,可利用其对温度 的敏感性,在装有样品的解剖盘上,放一纱布,覆盖样品,然后倒入 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 好。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 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 面贴上一个同样的标签。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 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 95%酒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 2日后,移入70%酒精中封存。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 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 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 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成干 标本保存。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能 够反映该区域底栖生物的分布 和数量情况。
样品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采集 、处理、保存和运输全过程,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底栖生物采集的注意事项
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法规,确保底栖生物采集活动合法合 规。
避免采集受保护的物种,确保采集活 动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笼诱法
笼诱法是一种利用笼具诱捕底栖生物 的方法。
笼诱法可以在不同水深和底质条件下 进行,但需要注意笼具对底栖生态的 影响。
笼具的材质和结构需要根据采集的底 栖生物种类和习性进行设计。
笼诱法采集到的底栖生物需要妥善处 理和保存,以避免损伤和死亡。
04
底栖生物的样品处理和保存
样品的处理
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 应及时处理,避免样 品腐烂或被污染。
地区的生态状况。
避开污染源
02
避免选择靠近工业废水排放口、城市污水管道等污染源的区域

考虑环境因素
03
如潮汐、水流、底质类型等,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有较大
影响。
采集时间的确定
1 2
根据潮汐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潮汐变化会影响底栖生物的活动和分布,因此应 根据潮汐表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避开恶劣天气
避免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等)下进行采集 ,以免影响采集效果和安全。
采集工具的准备
01
02
03
04
采集网
用于从底泥中捞取底栖生物, 根据采集的生物大小和种类选
择合适的网目。
采集桶
用于存放采集到的底栖生物, 底部应有过滤网防止底泥混入

手套、鞋套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砂含量 与挠足类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小型底栖生物显著的正相关;
粉砂和粘上的含量与三者的丰度呈负相关, 其中与挠足类的关系为极 显著或显著。
其它环境因子与三者的相关不显著。
2020/11/4
2020/11/4
2、生物量
a) 生物量计算
N
B dw Di
i1
B—— 小型动物的总生物量单位为(g/m2或106µg/m2);
dw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体重,单位为(µg);
D i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密度,单位为(ind/m2或 106ind/m2);
N —— 动物的类群数。
b) 根据以上分别计算各站总生物量,填表。
Chl a 和Phl a :用2.6cm内径的有机玻璃管取芯样2个,
装入塑料袋后立即放入-20℃冰柜内保存。回到实验室应尽 快测定。
2020/11/4
3、样品处理
a) 试剂 包括麻醉剂,固定剂和染色剂。 b) 芯样 观察芯样颜色,将样品装于广口塑料瓶中。 c) 样品分层
按5cm10cm,2cm5cm和0cm2cm,将样品分别推置于样 品瓶内。
类群
换算系数C
线虫
530
介形类
450
动吻
295
涡虫
550
腹毛虫
550
缓步动物
614
多毛类
530
寡毛类
530
等足类
230
2020/b) 干重换算法:
dw =VKD
式中:
dw — 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µg;
V — 个体体积,单位为:10-3mm3; K — 假定平均比重为:1.13; D — 假定干湿比为 0.25。

2020/11/4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体动物为19.65kJ,对鱼类的转化效率约为32%。
• (二)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颤蚓科寡毛类和一
些摇蚊幼虫可作为水质有机物污染的指示生物。颤蚓科寡毛类在 100ind×m-2以下时为无污染;100¾ 999ind×m-2时为轻微污染; 1000¾ 5000ind×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ind×m-2以上时则为
8
功能群 食物颗粒
撕食者 CPOM,>1mm
功能亚群
咀嚼者和钻食者
主要食物 新鲜维管束植物
死亡维管束植物

毛翅目[石蛾科(Phryganeidae)长
[丝翅亚目

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Filipalpia)], 毛翅目[
分 类
鳞翅目(Lepidoptera) 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双翅目[摇蚊科、水蝇科
•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能通过 500m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mm孔径筛 网
•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通过 42mm孔径筛网
精选课件ppt
5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精选课件ppt
9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 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 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 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 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 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 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 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 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 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 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海底的动物,包括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两类。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主要包括采样方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常用的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有拖网法、底拖网法和环境DNA技术等。

拖网法是通过拖曳网具来采集底栖动物,可以获取大体型的种群信息。

底拖网法则通过将网具拖拉在底部,可以获取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细节信息。

而环境DNA技术是通过采集水样或沉积物样品中的DNA来分析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信息,具有无损采样、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优势。

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可以了解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底栖动物的生态位调查、行为观察和群落结构分析等方法,探究底栖动物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此外,底栖动物的功能性研究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探究底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底栖动物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高,往往是最早受到环境污染和变化影响的生物。

因此,通过对底栖动物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污染和变化的迹象,并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监测底栖动物的生物标志物如生存率、生长速率和繁殖状况等指标,可以评估和预警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除了对于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对于管理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通过系统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底栖动物数据库和模型,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评估和预警海洋环境污染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底栖试验刘均玲课件

底栖试验刘均玲课件
功能群
底栖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具有 不同的生态功能,如滤食者、
捕食者、分解者等。
02
底栖试验设计与实施
试验选址与布局规划
01
02
03
试验选址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底栖生 境,考虑水质、底质、水 流等因素。
布局规划
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设 计合理的采样点和采样频 次,确保覆盖整个研究区 域。
注意事项
避免人为干扰,保证试验 期间环境稳定。
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醒
个人安全防护
强调在采样、实验等环节中佩戴防护用品的重要性,如手套、口 罩、安全帽等,确保人身安全。
采样现场安全
提醒注意采样现场的安全隐患,如防滑、防溺水等,遵守安全操作 规程。
应急处理措施
介绍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动物咬伤、中毒 等,降低潜在风险。
06
采样方法与设备选择
采样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采样方法,如抓斗式采样 器、箱式采样器等。
设备选择
选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 的设备,确保采样过程的 质量和效率。
采样量
根据试验需求确定采样量 ,确保满足分析要求。
数据处理与结果呈现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进行处理 和分析,如分类鉴定、生物量计
算等。
底栖试验刘均玲课件
目录
• 底栖试验概述 • 底栖试验设计与实施 • 底栖生物鉴定与分类学基础 • 底栖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策略 • 实际操作演示与注意事项讲解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底栖试验概述
底栖试验定义与目的
定义
底栖试验是一种研究底栖生物群 落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实验 方法。
目的
运生态模型对底栖生态系统进行模拟预测,揭示其动态 变化规律和响应机制,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底栖动物》PPT课件

《底栖动物》PPT课件

h
2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 按起源划分: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从祖先物种 出现以来一直生活在水环境中,包括常见的水生环节 动物、底栖甲壳类、双壳类等;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由陆地生 活的祖先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 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中的肺螺 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第七章 底栖动物
一、基本概念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 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h
1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包括: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 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 门、节肢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中的很多物种。是水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生物指数(Biotic index)方法,是根据耐污能力给不同 的种类打分,然后通过一定方式计算出污染指数,常见的 如Trent生物指数(Trent biotic index)和Chandler生物记 分法(Chandler biotic score)。
• 生物多样性指数。
h
36
h
35
2、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
底栖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 和耐污种,故能够长期监测有机污染物慢性排放。
• Wright(1955)认为,颤蚓科物种的密度<100 ind m-2时 为无污染;在100-999 ind m-2时,为轻微污染;1000-5000 ind 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 ind m-2时,为严重污 染。
1 g干重≈0.5 gC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平衡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通过 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循环
底栖生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将死亡的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底栖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碳 循环、氮循环等。
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
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恢复水生植被、 改善水质等,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平衡。
水质监测与解氧、重金 属含量等,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
供依据。
污染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底栖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 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 定
目录
• 底栖生物概述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 • 底栖生物分类鉴定 • 底栖生物调查的应用 • 底栖生物调查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底栖生物概述
底栖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或淡水水域底部 生活的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底栖动 物和底栖微生物。
特点
底栖生物通常具有适应水底环境的特 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扁平的体型、 发达的附着器官和耐低氧、低光照的 生存能力。
底栖生物调查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底栖生物调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底 栖生物调查提供更多可能性。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底栖生物调查的普及和深入,调查方法和流程将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综合研究
未来底栖生物调查将更加注重综合研究,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ppt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ppt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带网夹泥器
采集面积为1/16m2,这是一种大型底 栖动物夹网,用来采集大型软体动物的 定量标本。
二、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 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 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 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 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 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置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 置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 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 素: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 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多少, 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置 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 2.0mm5.0mm,中层 1.0mm,下层0.5mm。 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2
海上采样
(1)采泥
选择采泥器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样品; 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 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个或2个(平行)样品。 保证采样面积应大于0.2m2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 泥样分批倒入筒体,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 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数和包数。 记事栏记录该站工作情况。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共 页第 页 海区 船名 航次 站号 编号 经度 纬度 水深 m 放绳长度 m 底质 底温 ℃ 底盐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cm 网型 网宽 m 拖网距离 m 采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拖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计 分 采泥样品总数 拖网样品总数 优 势种类记录 序号 种 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记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举例:第1站第1个样品号为M1A1,第1站第2个样品号为 M1A2,依次类推。 拖网样品编号MXBZ M、X如上
B—拖网样品代号(代号固定不变);
Z—拖网样品序号(Z=1、2、3……) C 样品登记 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 按分类系统排列编号,并分别记录。 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 并同时核对。
1.5m2.0m; 0.7m1.0m; 2.5m3.0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 乏,生物量低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陆海地 底部分(benthic di水 v层 is区ion)
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 调查方法 ➢ 底拖网 ➢ 取样框(潮间带)
18
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 技术要求
a) 每站采泥面积不少于0.2 m2 ; b) 泥样淘洗后的生物,包括生物残渣均应全部收集; c) 总种类数的 90 ~ 95%,应鉴定到种。 d) 湿重生物量测定精度为±0.01 g,干重±0.1 mg。
(c1))匍底匐表动生物 活型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 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 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深渊层(Abyssopelagic 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底栖植物-生产者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
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 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 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 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 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 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 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
➢ 底栖植物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 ➢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 的生物
➢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 通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 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3)底游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从赤道到两极 深度 从海面到海底 水平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 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 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 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 重要的污损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浅海区
大洋区
大陆缘
上层
浅海带 海 岸 ( 沿 海 带 )
深海带
深渊带
中层 深海
深渊
图图2-21.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Tait 1981)
海面 200 m
1,000 m
4,000 m
11,000 m
6
7
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 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 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 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